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足不出戶,看盡全國各地有趣民俗

十一假期, 帶上這張“民俗地圖”去旅行吧!

十一長假第三天,

有沒有出去浪?

如果懶癌晚期的你只是躲在家裡

看著人滿為患的旅遊景點幸災樂禍,

那我只能說你——幹得漂亮!

除了在家吃吃喝喝看熱鬧,

不妨跟著文獻君

看看各地的有趣民俗長長見識吧!

東北

折柳:東北查幹湖的冬捕節, 把千年的傳統漁獵民俗以節日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成為了地方特色, 引起世人關注。

萌族首領:馬上冬天到來, 在東北人們就把大黃米磨成面, 包上豆餡, 上屜蒸熟, 然後放在窗外凍起來, 以後隨時想吃, 就從外面拿回來化開, 熱一下, 蘸白糖吃最給力啦!小的時候最喜歡吃這個, 粘的東西有嚼勁而且扛餓, 上大學後每次回家都要帶點拿回去吃。

文心雕龍:我的家在東北, 我們這嘎達過年老講究了。 先說年夜飯, 一般吃芹菜餡或者韭菜餡餃子, 取勤勞和長長久久的寓意。

還要做一條鱖魚, 富貴有餘嘛!還要轉門做一點飯, 留到初一, 叫作“隔年飯”, 是年年有剩飯, 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 “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 東北俗話叫“ 二米飯”, 是為了有黃有白, 是“有金有銀, 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太子太師:說一個我們東北的喪俗, 肯定不好玩, 但是瞭解一下也算長長見識。 在東北農村, 一般人家老人死後, 要順炕放三塊木頭, 俗稱“停屍排子”, 把死人放在上邊。 要頭朝西, 腳朝東。 死者的嘴裡要放一個銅大錢, 或者硬幣, 叫“含殮”。 還要停靈三天。 第一天, 報喪。 通知遠近親友, 當晚家人不能睡覺, 叫做“守靈”。 死者頭前放一盞豆油燈。 用棉花撚成長撚, 一半在碗裡, 一半在碗邊, 豆油燈一夜不滅, 俗稱“照屍燈”。 死人,

一般要在屋裡停放一夜, 第二天入殮、祭奠。 當人們抬屍首時, 不能走門, 要走窗戶, 因為門是留給活人走的。 第三天出靈, 就是出殯。 要摔喪盆, 靈幡引路, 門口攔草木灰。

內蒙古

牧歌:我家鄉在科爾沁草原上, 年復一年的那達慕, 令人嚮往與熱血沸騰。

西北某縣

白衣渡江:座標西北某縣城, 正月期間的社火, 一般是在正月十三吧, 大街上會有耍獅子、踩高蹺、大頭娃娃等各式表演。 小時候每年都有, 可惜現在很少能看到了。

山西

子不語: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家鄉山西洪洞農曆三月三“接姑姑, 迎娘娘”大型走親習俗。 相傳與帝堯之女“女英”及舜的婚姻關係的傳說有關。 堯帝之女名曰女英, 嫁於舜帝, 娘家人稱“姑姑”, 婆家人喚“娘娘”。 女英在娘家羊獬村小住10日,

該村峰會10日大戲連台, 後返回婆家萬安村。 返回當日, 娘家隆重歡送“姑姑”, 婆家隆重迎接“娘娘”。 沿途村落鑼鼓隊進村相迎, 出村相送, 村民門口自覺擺茶水、“腰飯”為迎送親隊伍解渴充饑, 此活動涉及沿途二十多個村落, 受眾幾萬人, 從上古時期流傳到現在, 場面十分震撼。

山東

Killer:山東民俗中, 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清風不識字:“胡集書會”是興起並紮根于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的一種曲藝集市盛會。 據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書會源于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 後逐漸演變為以聯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性民間曲藝交流活動。 書會上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書、評書、渤海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漁鼓書等曲藝表演形式。

書會興盛時, 除附近及本省藝人外, 還有來自遼寧等地的外地說書藝人前來, 最多時達到三百余檔, 觀眾十多萬人。 胡集書會一直是民間藝人自發的活動, 書會期間公推德高望重者主持祭奠、授徒等儀式。 現如今, “胡集書會”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

大關:我老家淮南中秋節晚上不僅是賞月, 還有最重要的"打火把"。 大人小孩全出動, 小孩子都比誰的火把大(火把大即火苗大), 青年人把一個個毛球樹(法國梧桐)結的毛球, 裹上油點著火到處踢。 尤記得小時候看見一小孩得意的舉著痰盂容器做的火把, 那個大火苗羨煞我們一眾小火苗。 這可能是唯一一個公然玩火不挨揍的美好日子。

浙江

世界已無顏色1976: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起民俗,俺溫州實在太多了!比如由甌語演藝的甌劇、昆曲、鼓詞、道情等,地方色彩很濃厚,在溫州的廣大地區十分流行。還有飲食文化、龍舟競渡……等等實在數不勝數。

廣東

覺知:家鄉廣東茂名,“年例”習俗歷史悠久,“年例”顧名思義年年有例,在當地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自年初二起便有村落開始陸續做“年例”,拜神,巡遊,唱戲,宴請,民俗風情濃厚,熱鬧。具有社會學研究價值。

福建

嬤嬤:福建每年都有舉行劃龍舟大賽,包粽子比賽,還有很多很多,一時半會也說不完。

無肉使人瘦:福建嫁女兒的時候,全身要掛滿金銀首飾,越多表示越對女兒重視。

西藏

崩子·康造:藏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節。藏語稱“藏木林吉桑”,意為世界焚香日,世界快樂日。據說是以此紀念蓮花生大師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熱愛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這一天身著節日盛裝,帶著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種美味食品來到林蔭密佈的林卡,搭起帳篷,邊吃邊喝邊歌舞,盡情享受大自然。各帳篷間還互相邀請,並有民間藝人到此獻藝,此節日常常延續達一月之久。

其他

崔忠洲:我印象中最深的家鄉民俗應該是做牛屎粑粑,用來燒火的燃料。以前冬天的時候農村會缺少燃料,一個補充燃料的辦法就是用牛糞團成粑粑的樣子,貼在牆上曬乾。大約是食草的緣故,牛糞其實是沒有多少味道的。團牛糞則是用手直接來做,沒有手套。然後挨個往牆上貼去。曬乾後鏟下搬回家中廚房的角落裡保存,待做飯時就可以直接用來燒火,且不會有餘灰。而牆上則留下一個一個圓圓的黑印。遠遠地,你看到某家的牆上有這樣的黑印,那肯定是被貼過牛糞粑粑的牆。

CrossDeLauren:最懷念的是元宵老爸給我親手做的兔子燈,漿糊,紙板,紙片,顏料,一桌子都忙活開了,白白胖胖活靈活現在我眼前,讓我好生歡喜,他見到我開心,也跟著一起樂了,滿足感爆棚~拉出去的時候回頭率很高,讓拿著奶油蛋糕盒的小女生豔羨不已,這是幸福的印記,是父愛的彰顯~

重要預告

接下來的幾天,社科文獻新晉微信君們將一一出場,陪你度過漫長的十一假期,準備好接招吧!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微信ID:ssapcn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

浙江

世界已無顏色1976: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起民俗,俺溫州實在太多了!比如由甌語演藝的甌劇、昆曲、鼓詞、道情等,地方色彩很濃厚,在溫州的廣大地區十分流行。還有飲食文化、龍舟競渡……等等實在數不勝數。

廣東

覺知:家鄉廣東茂名,“年例”習俗歷史悠久,“年例”顧名思義年年有例,在當地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自年初二起便有村落開始陸續做“年例”,拜神,巡遊,唱戲,宴請,民俗風情濃厚,熱鬧。具有社會學研究價值。

福建

嬤嬤:福建每年都有舉行劃龍舟大賽,包粽子比賽,還有很多很多,一時半會也說不完。

無肉使人瘦:福建嫁女兒的時候,全身要掛滿金銀首飾,越多表示越對女兒重視。

西藏

崩子·康造:藏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節。藏語稱“藏木林吉桑”,意為世界焚香日,世界快樂日。據說是以此紀念蓮花生大師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熱愛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這一天身著節日盛裝,帶著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種美味食品來到林蔭密佈的林卡,搭起帳篷,邊吃邊喝邊歌舞,盡情享受大自然。各帳篷間還互相邀請,並有民間藝人到此獻藝,此節日常常延續達一月之久。

其他

崔忠洲:我印象中最深的家鄉民俗應該是做牛屎粑粑,用來燒火的燃料。以前冬天的時候農村會缺少燃料,一個補充燃料的辦法就是用牛糞團成粑粑的樣子,貼在牆上曬乾。大約是食草的緣故,牛糞其實是沒有多少味道的。團牛糞則是用手直接來做,沒有手套。然後挨個往牆上貼去。曬乾後鏟下搬回家中廚房的角落裡保存,待做飯時就可以直接用來燒火,且不會有餘灰。而牆上則留下一個一個圓圓的黑印。遠遠地,你看到某家的牆上有這樣的黑印,那肯定是被貼過牛糞粑粑的牆。

CrossDeLauren:最懷念的是元宵老爸給我親手做的兔子燈,漿糊,紙板,紙片,顏料,一桌子都忙活開了,白白胖胖活靈活現在我眼前,讓我好生歡喜,他見到我開心,也跟著一起樂了,滿足感爆棚~拉出去的時候回頭率很高,讓拿著奶油蛋糕盒的小女生豔羨不已,這是幸福的印記,是父愛的彰顯~

重要預告

接下來的幾天,社科文獻新晉微信君們將一一出場,陪你度過漫長的十一假期,準備好接招吧!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微信ID:ssapcn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