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找大學教職,真需要過硬關係?

轉載自:科學網 | 喻海良

我2006年4月在東北大學開始自己第一份學術工作, 2009年曾在清華大學做了博士後, 2011年在瀋陽大學獲得了教授職稱, 2011年, 我到澳洲臥龍崗大學工作了五年半, 於2016年年末我到中南大學工作, 另外還兼任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工作。 除了上述崗位, 由於種種原因, 我還放棄前往幾所985大學報導。 說實話, 我獲得這些崗位, 確實有人打聽過是不是我托了什麼關係。 記得有一個在海外做博士後的朋友, 曾打聽我和北航領導的關係。 硬是想像我和某位領導關係好, 才獲得了他們的崗位。 其實,

我只是一個農村出生、國內獲得博士學位、普通的不能最普通的人, 至於獲得這些崗位, 我個人覺得主要還是因為下面的“關係”。

第一層關係:機遇。 我一個朋友曾經說一個人能否成功90%靠機遇。 我個人一個人找工作至少70%是依靠機遇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 2005年5月與東北大學簽訂勞動合同, 個人感覺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趕上了“擴招機遇”。 當年高校的待遇與企業的待遇差別非常大, 實驗室畢業的博士基本上沒有選擇留校工作的。 至於像今天一樣從外校招聘或者從海外留學生招聘, 基本上就是鳳毛麟角的事情。 而那時候, 實驗室的科研課題真的是多得忙不過來, 加上學校學生在擴招。 那幾年, 實驗室每年都留個5-6個學生做教師。

我是我們這一屆第一個留校工作的, 但隨後幾年我們專業同屆同學留校工作的應該有5、6個的。 上一屆和下一屆選擇留校工作的也是差不多這個數量。 如果換在今天, 一個碩士生就想著留校教書, 當輔導員還是可能的。 這些年, 大家有目共睹, 現在引進的很多講師的基本條件已經超越15年前評副教授、教授的基本條件了。 但, 每一個人生活的時代不一樣, 導致每一個人的機遇不一樣。 而你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在你自己所處的時代抓你眼前的機遇。 如果你找工作的時候, 就冒出來一個理想的崗位, 這就是你的機遇。

第二層關係:專業對口。 很多人找工作、投簡歷非常盲目。 其實, 每一份工作都有一些專業、研究方向方面的限制。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非常不對口, 那麼找工作的時候就可能會不順利了。 我自己在2013年參加了澳國立大學講師的校園面試, 但是非常遺憾最終沒能夠獲得崗位。 其實我個人覺得很搞笑, 這所大學一開始招聘計畫沒有特別規定研究方向, 但面試的時候突然說材料加工領域的人員在一年前已經招聘了一個, 這一年他們決定招聘電腦、自動化方向的人員。 面對這種招聘不對口的情況, 基本上是不可能得到崗位的。

第三層關係:實力。 近些年大學招聘相對於10多年前, 已經進步很多了。 以前大學招聘, 10個人裡面有9個人是自己大學畢業的人員, 至少本科、碩士、博士或者博士後有一個階段在這所大學呆過。 由於這種現象,

時至今日很多人依然不自然地認為找工作和“人際關係”有很大關係。 然而, 現在新教師招聘, 學校規定有多少比率的外校成員。 以我自己為例, 求學期間和中南大學、北航、重大這些學校一丁點關係也沒有, 但是也是獲得了他們的崗位。 個人覺得我是憑藉自己在領域內的成績或者是學術實力獲得這些崗位的。 如何表現如你具有一定的學術實力?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第一作者發表過學術論文情況。 中南大學現在進人完全是門檻制度。 他們為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講師設定了一條門檻, 你超過了特聘教授條件, 就有資格申報他們的特聘教授。 當然, 我個人並不欣賞他們這種一刀切的做法, 但似乎很多高校都是這麼做,

我個人的看法沒有任何意義。 我個人覺得要招聘一個年輕的教授, 他至少應該在年輕的時候連續10年以上每年都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若干, 而不是簡簡單單近5年積分多少就可以了。 學術實力是厚積薄發, 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的。

2)有自己的學術方向。 一個人能否有長足的發展, 不是看他發了多少論文。 如果只是一味地追逐學術熱點問題, 東打一槍, 西打一槍, 即使發表論文非常多, 學術圈也不會對你有特別多的認可的。 相反, 如果能夠沿著一個方向, 不斷地深入, 做出系統的成果, 相反即使評不上傑青、長江, 遲早會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我們領域吉林大學的一位教授就是這樣, 他在自己的領域做了很多年, 雖然他沒有太多頭銜,但他做的成果應用到國家鳥巢的建設上,現在在我們領域學術圈是有很高的學術地位的人。

3)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我個人覺得學術影響力主要體現在論文之外,比如是否有期刊邀請你去擔任學術編委工作,是否有知名的國際會議或者國內會議邀請你去擔任大會主持人或者做學術報告,是否被一些期刊邀請寫領域進展等等。現在有很多教授,連一個國際會議都沒有參加過,如何評價他的學術影響力,真的不好說。

4)是否有能力主持國家級基金。現在很多高校已經不再認可省級基金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相反,國家級基金,我個人也認為是一個人是否具備一定學術水準的綜合證明。在自然基金撰寫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申請人具備一定的學術基礎,另一方也需要申請人具備好的學術視野,知道什麼是比較前沿的問題,還有就是需要申請人具有一定的文字邏輯能力。我不敢說得到國家基金的人就一定很強,但可以肯定就是那些從來沒有得過基金的人的學術能力是需要大大的提高。中南大學似乎有這樣的規定,如果一個講師聘期內沒能夠拿到一個國家自然基金,就會被轉崗或者開除……

現在大學招聘需要經過很多道把關,有關係能夠過得了一關,過得了兩關,但是如果不能夠通關,那就是白瞎。所以,那些真正能夠找到崗位的人,應該都是具備一定的實力的。我個人覺得現在大學找工作,過硬關係是假,過硬實力才是真。另外一點,越高職位越需要過硬實力。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Science、TIME等雜誌合刊,也可通過公眾平臺自訂功能表“雜誌訂購”即可購買。

-END-

雖然他沒有太多頭銜,但他做的成果應用到國家鳥巢的建設上,現在在我們領域學術圈是有很高的學術地位的人。

3)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我個人覺得學術影響力主要體現在論文之外,比如是否有期刊邀請你去擔任學術編委工作,是否有知名的國際會議或者國內會議邀請你去擔任大會主持人或者做學術報告,是否被一些期刊邀請寫領域進展等等。現在有很多教授,連一個國際會議都沒有參加過,如何評價他的學術影響力,真的不好說。

4)是否有能力主持國家級基金。現在很多高校已經不再認可省級基金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相反,國家級基金,我個人也認為是一個人是否具備一定學術水準的綜合證明。在自然基金撰寫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申請人具備一定的學術基礎,另一方也需要申請人具備好的學術視野,知道什麼是比較前沿的問題,還有就是需要申請人具有一定的文字邏輯能力。我不敢說得到國家基金的人就一定很強,但可以肯定就是那些從來沒有得過基金的人的學術能力是需要大大的提高。中南大學似乎有這樣的規定,如果一個講師聘期內沒能夠拿到一個國家自然基金,就會被轉崗或者開除……

現在大學招聘需要經過很多道把關,有關係能夠過得了一關,過得了兩關,但是如果不能夠通關,那就是白瞎。所以,那些真正能夠找到崗位的人,應該都是具備一定的實力的。我個人覺得現在大學找工作,過硬關係是假,過硬實力才是真。另外一點,越高職位越需要過硬實力。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Science、TIME等雜誌合刊,也可通過公眾平臺自訂功能表“雜誌訂購”即可購買。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