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黨員幹部莫學蔡桓公

蔡桓公是田氏代齊以後的第三位齊國國君, 歷史上建樹不多, 也沒什麼名氣。 但《韓非子喻老》中一篇《扁鵲見蔡桓公》, 讓蔡桓公成了“網紅”。 蔡桓公與扁鵲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 而他的諱疾忌醫、自以為是對今天的黨員幹部仍有很好的鏡鑒作用。

初見扁鵲, 蔡桓公僅僅是“有疾在腠理”, 簡單的“湯熨”便可以治癒, 但他自作聰明, 認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再見扁鵲, 已“病在肌膚”, “針石”尚能治;三見扁鵲, 蔡桓公病入腸胃, 以神醫的功力, “火齊”之術能救其一命;其後, 病入骨髓, 神醫也沒了招, 只好“望桓侯而還走”。

於是乎, 扁鵲逃秦, 桓侯遂死。

中國傳統醫學上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大病治小病”, 說的就是“防患於未然”的道理, 而“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也都告誡人們要把隱患扼殺在搖籃裡。 聯繫到中國最近幾年的“打虎拍蠅”實踐, 幾乎每一個貪腐的官員都是經歷了堅決拒絕、半推半就到習慣成自然的過程, 在這個思想逐漸蛻變的過程中, 某些人正是從“有疾在腠理”, 而後“病在肌膚”, 再病入腸胃, 最後病入骨髓, 徹底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2014年03月18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近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 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 有一點“辣味”, 讓每個黨員幹部都能紅紅臉、出出汗。

其後紀檢監察戰線把“扯扯袖子 、咬咬耳朵、 紅紅臉、 出出汗”當成了常態工作。 毫無疑問, 這種做法對於領導幹部中的“蔡桓公”釋放了極大的善意, 是治病救人的好舉措, 也會讓有病的“蔡桓公”們病在腠理、肌膚、腸胃之時, 就能得到及時救治, 避免久拖不愈、病入膏肓而回天乏術。

不過, 再高明的醫生, 即使如扁鵲一樣的一代神醫, 也無法包治百病。 要追求滿意的療效, 醫生施治的過程中也必須得到患者的配合, 謹遵醫囑, 方能事半功倍、藥到病除。 這樣的道理放在黨員幹部教育領域也同樣適用, “扯扯袖子 、咬咬耳朵、 紅紅臉、 出出汗”其實也正是“湯熨、針石、火齊”之法, 既能抵禦外邪又能梳理內氣, 既能治標又能治本, 療效上佳。 但如果有的人自以為是,

硬要學“蔡桓公”的做派, 心懷僥倖, 諱疾忌醫, 等待他們的必將是法律的嚴懲, 人民的唾棄。

反腐倡廉已成持續高壓之勢, 任何人都不應該低估黨和政府的反腐決心, 更不能低估了反腐倡廉背後的民意力量, 走上“蔡桓公”的老路。 (鬍子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