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紅古青年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四)

書籍簡介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中央黨校策劃組織的系列採訪實錄, 從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連載。 通過29位受訪者講述自己當年親身經歷的往事, 用真實的歷史細節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陝北黃土高原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採訪實錄刊出後引起讀者強烈反響。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把19篇訪談稿分為“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3個部分, 重新進行編排, 並選用了76幅具有歷史價值的圖片, 公開出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在紅古青年中引起熱議

紅古區下窯街道團工委書記 馮凱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近日, 與街道青年幹部一起學習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通過學習習總書記的生活、工作以及從政經歷, 使我們廣大的青年幹部收益良多。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

這是由29名採訪對象的口述彙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 其中既有曾經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 又有同他朝夕相處的當地村民, 還有當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 這些受訪者以口述歷史的方式, 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 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習總書記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要時刻不忘初心, 帶著最初的希望砥礪前行。 不忘初心, 並不是一成不變, 是謀定而後動。 這是改革攻堅的認識論, 也是青年發展的實踐學。 發展, 對於一個青年人來說,

未來之路雖有困惑, 但註定會越走越寬廣;改革, 對於青年人來說, 前方征途雖需攻堅, 但註定會越走越光明。 貫穿於這個過程的, 有一份永恆的堅守, 叫做不忘初心。

通過學習, 使我們廣大青年幹部深刻認識到在今後的學習工作當中應當在思想認識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 時時自我審視, 自我反省, 做到真正紮根到人民群眾中去,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了我們青春答案, 為青年學子樹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樣。 廣大青年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 紮根中國大地, 洞察國情民情, 樹立起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

紅古區下窯街道青年幹部 朱倩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中央黨校策劃組織的系列採訪實錄, 從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連載。 通過了29位受訪者講述自己當年親身經歷的往事, 用真實的歷史細節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陝北黃土高原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通過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瞭解了基層, 瞭解了貧困, 培養了對人民群眾的感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 總書記多次到貧困地區視察指導工作, 每次都對扶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這飽含著總書記對困難群眾深切的牽掛, 融進了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思考。

作為一名扶貧幹部, 一定要牢記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 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腳踏實地帶領鄉親們走好小康路。

通過學習這本書, 我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 習近平成為黨中央的核心, 全黨的核心, 成為深受人民愛戴的領袖, 是歷史的選擇, 人民的選擇, 我們要進一步把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緊跟核心融入血脈、植入靈魂, 化為堅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覺行動。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高舉四個扎扎實實旗幟, 以四個轉變全面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開花結果, 落地生根。 忠誠踐行兩個絕對, 以建設幸福西寧為總目標, 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 使全市各族群眾有更多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 ”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青年幹部只要時刻牢記宗旨,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幹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就能獲得這種踏實感和力量,我們的事業也必將實現輝煌發展。

紅古區平安鎮團委書記 党世花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是對我影響較大的一段話,在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腦海裡總是閃過他在梁家河時的知青生活:吃玉米團子、冬天赤腳打井、修河壩、修沼氣池、以及讀書“有癮”的好習慣。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幕:1975年習近平總書記去讀大學,全社的人都出來送他,其中還有一位有腿疾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送的不只是相處七年的知識青年,更是親人,是朋友。在梁家河的這七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最寶貴的青春時光,在工作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環境下,年輕的習總書記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身上我們應該學會以下三點:

一要學會吃“玉米團子”。作為基層青年幹部,我們在工作中,要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深入瞭解群眾的困難和需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並且要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和專業特長,積極為農村發展、農民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要練就在天寒地凍的淤泥裡赤腳打井的毅力。我們青年幹部要想在基層有所作為,必須練就強大的抗壓本領,不光是身體上的壓力,還有心理上的壓力。只有擁有鋼鐵般的毅力,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難才會迎刃而解,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致富增收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要學會像修河壩造良田、修沼氣池一樣地踏實做事,養成求知若渴的好習慣。“群眾利益無小事”,作為基層青年幹部,我們要學會從普通群眾的利益出發考慮工作的得失。我們要真心實意為民眾的切身利益考慮,瞭解村情民意,積極探索新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標看齊,方能補齊自身“短板”。在條件艱苦時期的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新時期的我們更沒有理由不奮鬥,沒有理由不追尋作為基層青年幹部的初心,在基層一線堅守初心,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紅古區平安鎮青年幹部 張正海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講述了習近平在陝北插隊時的學習、生活情況。通過當時與習近平一同插隊人員的回憶記錄,側面真實的描寫了習近平當時的工作狀態和精神面貌。

即使在陝北農村艱苦的環境下,習近平依然沒有放棄對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他癡於閱讀和學習,同時有一股“鑽”勁兒,有想法,有思路,在當選梁家河的村支書後,他帶領群眾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種烤煙、辦代銷店,搞河橋治理,打壩堤,給村裡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直到今天,梁家河村還在受益。

通過對《習近平的七年知情歲月》的學習,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個人的成長,重要的是擁有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和腳踏實地的進取精神。目前一些年輕人心浮氣躁、好高騖遠,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難,看到一些不公平現象,就怨聲載道,一味的將責任全部推給社會和環境。面對成功人士,也僅僅是看到他們的光環與優勢,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付出與努力。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經歷為例,他與同時代的青年一樣,經歷了上山下鄉的磨練,他並沒有沉溺於困難,而是在逆境中堅持學習提升自己、腳踏實地開拓進取,在困境中昇華,使這一段經歷成為他日後個人成長的寶貴財富。縱觀其他行業的佼佼者,無一不是在磨練中成長、從困境中涅槃。作為當今的青年,更應腳踏實地,珍惜一切鍛煉自己的機會,把每一次的困難當作提升自己的挑戰。腳踏實地,用自己的力量給自己踏出一片寬廣的路。

蘭州市第二十六中學團委書記

王迪

1969年至197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插隊期間,同鄉親們一起勞動、生活,和鄉親們成了一家人。作為知識青年,習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擔當,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書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設沼氣池,解決了當地缺柴燒的問題;還辦了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以及磨坊等,切實解決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問題。當年與習近平一起勞動、生活的知青和村民們,講述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梁家河村民說,“無論近平當年是我們村的支部書記,還是現在全黨的總書記,他的心一直都在我們老百姓中間。”

通過學習,我心裡對習總書記充滿了崇敬和愛戴之情,他以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帶領和團結廣大群眾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一線,作為一名學校團委書記,要把政治自覺與行動自覺結合起來。堅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絕對一致,進一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樹立正確價值觀、成長觀、政績觀,努力踐行好幹部標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不懈奮鬥。

通過學習,我將嚴格落實省市區精神,將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與加強我校團員教育管理相結合,組織廣大團員學習習總書記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引導廣大團員嚴格組織開展團內生活,嚴格對照團章團規,查找自身不足,邊學邊改,邊改邊做合格團員。

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知青歲月裡那段艱苦歷程,面對困難他選擇了頑強的拼搏和無私奉獻。作為一名學校團委書記,我將從實際出發,立足崗位,主動作為,敢於吃苦,勇於挑擔,立場堅定,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帶著對學生濃厚的感情投入工作,做孩子們的知心人,貼心人。

蘭州市第二十六中學團員 賈萬梅

196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還不到16歲,還沒有到插隊的年齡,並且第二年有留在北京的大好機會,然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同八一學校的20多名同學一起,背負行囊,去往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七年的知青歲月,見證了習總書記的成長奮鬥歷程,鑄就了一位人民領袖的愛民為民情懷、勤奮好學精神、艱苦奮鬥品質、苦幹實幹作風。

習總書記為人公道正派,肯吃苦,在入黨之前就能參與村裡事務,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當了村書記以後,竭力為村裡辦實事,不到兩年時間,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辦縫紉社等等,給村裡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有些甚至直到今天,梁家河村群眾還在受益。做了這麼多實事,源于習總書記親身體會到農民生活面臨的難題,也源于他平時的觀察和思考,他敢於實踐,敢想敢幹,也能幹會幹,能把想法變成現實。

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點點滴滴為我們展現了一幅不畏艱險、努力拼搏、心系百姓、為民辦事的美麗畫卷,為我們樹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樣。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在成長和奮鬥過程中,有緩流也有險灘,有喜悅也有哀傷,我們要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堅持勤奮好學,提升自己;堅持艱苦奮鬥,磨礪自己;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闢人生和事業前程。同時我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工作,要繼續紮根基層一線,面對扶貧攻堅重任,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敢為人先、敢於拼搏、苦幹實幹,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

在這裡讀懂紅古青年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青年幹部只要時刻牢記宗旨,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幹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就能獲得這種踏實感和力量,我們的事業也必將實現輝煌發展。

紅古區平安鎮團委書記 党世花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是對我影響較大的一段話,在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腦海裡總是閃過他在梁家河時的知青生活:吃玉米團子、冬天赤腳打井、修河壩、修沼氣池、以及讀書“有癮”的好習慣。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幕:1975年習近平總書記去讀大學,全社的人都出來送他,其中還有一位有腿疾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送的不只是相處七年的知識青年,更是親人,是朋友。在梁家河的這七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最寶貴的青春時光,在工作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環境下,年輕的習總書記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身上我們應該學會以下三點:

一要學會吃“玉米團子”。作為基層青年幹部,我們在工作中,要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深入瞭解群眾的困難和需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並且要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和專業特長,積極為農村發展、農民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要練就在天寒地凍的淤泥裡赤腳打井的毅力。我們青年幹部要想在基層有所作為,必須練就強大的抗壓本領,不光是身體上的壓力,還有心理上的壓力。只有擁有鋼鐵般的毅力,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難才會迎刃而解,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致富增收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要學會像修河壩造良田、修沼氣池一樣地踏實做事,養成求知若渴的好習慣。“群眾利益無小事”,作為基層青年幹部,我們要學會從普通群眾的利益出發考慮工作的得失。我們要真心實意為民眾的切身利益考慮,瞭解村情民意,積極探索新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標看齊,方能補齊自身“短板”。在條件艱苦時期的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新時期的我們更沒有理由不奮鬥,沒有理由不追尋作為基層青年幹部的初心,在基層一線堅守初心,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紅古區平安鎮青年幹部 張正海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講述了習近平在陝北插隊時的學習、生活情況。通過當時與習近平一同插隊人員的回憶記錄,側面真實的描寫了習近平當時的工作狀態和精神面貌。

即使在陝北農村艱苦的環境下,習近平依然沒有放棄對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他癡於閱讀和學習,同時有一股“鑽”勁兒,有想法,有思路,在當選梁家河的村支書後,他帶領群眾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種烤煙、辦代銷店,搞河橋治理,打壩堤,給村裡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直到今天,梁家河村還在受益。

通過對《習近平的七年知情歲月》的學習,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個人的成長,重要的是擁有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和腳踏實地的進取精神。目前一些年輕人心浮氣躁、好高騖遠,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難,看到一些不公平現象,就怨聲載道,一味的將責任全部推給社會和環境。面對成功人士,也僅僅是看到他們的光環與優勢,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付出與努力。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經歷為例,他與同時代的青年一樣,經歷了上山下鄉的磨練,他並沒有沉溺於困難,而是在逆境中堅持學習提升自己、腳踏實地開拓進取,在困境中昇華,使這一段經歷成為他日後個人成長的寶貴財富。縱觀其他行業的佼佼者,無一不是在磨練中成長、從困境中涅槃。作為當今的青年,更應腳踏實地,珍惜一切鍛煉自己的機會,把每一次的困難當作提升自己的挑戰。腳踏實地,用自己的力量給自己踏出一片寬廣的路。

蘭州市第二十六中學團委書記

王迪

1969年至197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插隊期間,同鄉親們一起勞動、生活,和鄉親們成了一家人。作為知識青年,習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擔當,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書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設沼氣池,解決了當地缺柴燒的問題;還辦了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以及磨坊等,切實解決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問題。當年與習近平一起勞動、生活的知青和村民們,講述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梁家河村民說,“無論近平當年是我們村的支部書記,還是現在全黨的總書記,他的心一直都在我們老百姓中間。”

通過學習,我心裡對習總書記充滿了崇敬和愛戴之情,他以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帶領和團結廣大群眾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一線,作為一名學校團委書記,要把政治自覺與行動自覺結合起來。堅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絕對一致,進一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樹立正確價值觀、成長觀、政績觀,努力踐行好幹部標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不懈奮鬥。

通過學習,我將嚴格落實省市區精神,將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與加強我校團員教育管理相結合,組織廣大團員學習習總書記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引導廣大團員嚴格組織開展團內生活,嚴格對照團章團規,查找自身不足,邊學邊改,邊改邊做合格團員。

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知青歲月裡那段艱苦歷程,面對困難他選擇了頑強的拼搏和無私奉獻。作為一名學校團委書記,我將從實際出發,立足崗位,主動作為,敢於吃苦,勇於挑擔,立場堅定,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帶著對學生濃厚的感情投入工作,做孩子們的知心人,貼心人。

蘭州市第二十六中學團員 賈萬梅

196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還不到16歲,還沒有到插隊的年齡,並且第二年有留在北京的大好機會,然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同八一學校的20多名同學一起,背負行囊,去往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七年的知青歲月,見證了習總書記的成長奮鬥歷程,鑄就了一位人民領袖的愛民為民情懷、勤奮好學精神、艱苦奮鬥品質、苦幹實幹作風。

習總書記為人公道正派,肯吃苦,在入黨之前就能參與村裡事務,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當了村書記以後,竭力為村裡辦實事,不到兩年時間,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辦縫紉社等等,給村裡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有些甚至直到今天,梁家河村群眾還在受益。做了這麼多實事,源于習總書記親身體會到農民生活面臨的難題,也源于他平時的觀察和思考,他敢於實踐,敢想敢幹,也能幹會幹,能把想法變成現實。

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點點滴滴為我們展現了一幅不畏艱險、努力拼搏、心系百姓、為民辦事的美麗畫卷,為我們樹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樣。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在成長和奮鬥過程中,有緩流也有險灘,有喜悅也有哀傷,我們要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堅持勤奮好學,提升自己;堅持艱苦奮鬥,磨礪自己;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闢人生和事業前程。同時我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工作,要繼續紮根基層一線,面對扶貧攻堅重任,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敢為人先、敢於拼搏、苦幹實幹,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

在這裡讀懂紅古青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