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衛平·布萊恩特的“非常合理”—我與張指導

一周前, 為了《一起說奧運》體育主持人大賽的複賽, 我們在南方三個城市連續奔波。 在上海的晚上, 接到了張衛平指導的微信, 知道這次自傳的事情。

一方面, 我感到很榮幸, 能夠能夠擔負張的重托, 寫下自己的感言;另一方面, 由於正在擔任主持人大賽的評委, 親歷全國3000人進1000人初賽, 以及1000人進100人的更殘酷的複賽, 內心感慨頗多。

我們這一代解說員, 在二十年前, 也是這樣在大賽中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所以深知競爭的殘酷。 但是那時候, 我們只是置身其中, 全憑一腔熱情, 低著頭往前沖, 根本不知道這樣前行的道路上, 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在二十年後, 我擔任評委的角色, 在這樣的位置上, 看待一如20年前跟我一樣青澀的選手們, 心中無限感慨, 感慨能夠在職業生涯的初期, 遇到前輩指點是多麼的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講, 我們是很幸運的。 特別是我,

在整個解說職業生涯當中, 由於有了張指導這樣前輩的關愛和幫助, 才讓我能夠不斷的進步, 迅速的成長, 在這樣的一個難得機會當中, 向前輩真心的道一聲“感謝”!

我是2000年夏天開始實習, 解說NBA是在2002年。 當時, 張指導已經是名滿天下, 我非常幸運, 一開始就能有機會能跟張指導合作。

以前, 央視轉播NBA還不像現在這麼多, 當時只有週六的一場直播和周日的一場錄播, 周日那場錄播是上午解說配音, 之後做一個精彩賽事的縮編, 下午再播出。 當時, 張指導週六跟孫老師一起做直播解說, 有時候周日會過來跟我一起做錄播節目。

我當時二十歲出頭, 初出茅廬, 本身就非常惶恐, 又跟張指導這樣的業內巨匠搭檔解說, 就更緊張, 但我最幸運的地方在於遇見了張指導。

老爺子待人特別和藹, 由於我們都是北京人, 彼此之間沒什麼距離感。 在老前輩的的幫助之下, 我很快就調整好狀態, 進入了角色。

一直以來, 在業務上, 老先生對我這樣的年輕後生特別照顧。 解說中幫著補台是常有的事兒,

在私下也經常會給一些專業的指點。

職業生涯初期, 我這樣的“菜鳥"壓力很大, 總是非常緊張, 生怕把工作給幹砸了, 感覺這個階段特別兇險。 幸虧遇到張指導這樣的老前輩, 得到很多幫助和關愛, 才能很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

十七年來, 跟張指導一開始在國內解說,

到後來去美國前線合作轉播NBA全明星總決賽的大賽經歷, 一共應也有十多次了。 其中, 我感觸最深的有一點, 就是老先生從業二十幾年, 始終都保持著兢兢業業的工作狀態, 一如既往, 沒有任何變化。

張指導的籃球運動員履歷就不用多說了, 他又在美國工作生活幾十年, 對於國際媒體工作和自身角色的認知也有很多心得。 即使這樣, 老先生每次解說之前的準備工作都是細緻入微的, 從來不敢怠慢。 張指導堅持每天閱讀國外媒體的報導和評論的習慣, 對國外媒體資料的整理、最新資訊的搜集成為了每日必修課。

在大賽之前, 張指導都提前很長時間到現場, 為報導工作做好各種準備。 比如一場總決賽, 一般都提前三個多小時去球館,接受安檢,準備資料。我們總是在開賽前要一起對詞和預演場邊的報導,商量一會兒該怎麼評述比賽,怎麼採訪球星等等。一天兩天、一場兩場,、一個賽季兩個賽季能做到,或許還不算什麼,可是張指導二十多年都是這樣,始終如一的投入和敬業,確實令人敬佩!

張指導本身是一個特別活潑的人,性格很開朗,用北京話來說,身上特“有戲”。當下流行的一些新鮮事物,張指導也樂於嘗試,他特別願意跟年輕人在一起工作。 比如說《NBA最前線》這檔節目,這是最近幾年我們的一個嘗試,希望能在相對專業的體育賽事報導之外,挖掘一種有趣的、最前沿的報導形式,用更加輕鬆、更接近球迷的方式去做NBA節目。張指導是最早參與進來的嘉賓,其實他不光是一個嘉賓或主持,更是主創的角色。

我記得拍第一季《最前線》的時候,有一期節目是張指導要離開中國去美國,在前方待很長時間,無法參與我們的節目。我們就設計了一個故事情節,主題是“告別”。當時我們去了中央電視臺主樓最頂層,就是有天眼的那一層,安排了一場“拜師”的戲。故事是現攢的,構架是現想的,詞都是當場現對的。我當時在節目中“驚天一跪”,表達特別不舍,老先生的戲也演得特別好,簡直是專業演員,無縫銜接。成片播出來,大家也覺得很有意思。

既然大家喜歡,我們就開始不斷嘗試,那一季每期節目都要做一個情景劇。其實,體育情景劇的創作,是一個很燒腦的東西,它需要一個故事梗概,而且情節不能太跳躍,要符合邏輯,還要有一些場景的設置,要有一些戲劇衝突點,最主要的是要和NBA緊密的結合起來。

那時候,張指導不辭辛苦,每次都跟我們一起開會,一起想辦法。當時我們都是小製作,就那麼幾個人,一個小的團隊,一兩天就能出一個7分鐘的情景劇,從立意,想故事,設計情節,找攝製團隊,到聯繫場地,具體拍攝,後期剪輯等等,一兩天就能出一個成品,這體現出大家的努力和投入程度。

張指導能夠跟年輕人打成一片,渾身都帶著戲,非常有創造力,而且有很多好的建議。有時候,現場即興的一些戲劇衝突,我們跟張指導一說,他就立刻明白,很快就進入現場拍攝的狀態。

後來,張指導去了前方,做了有很多很鮮活的NBA前沿報導,跟NBA球星有很多互動,都非常有趣。

我覺得張指導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喜歡,特別是年輕的喜愛,是因為他始終有一顆年輕的心,有一個年輕的靈魂,而且也願意在這些角色中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包括現在在網上給他做的Rap金曲,一些解說集錦之類的小視頻,我看了之後其實一點兒都不意外,因為張指導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活潑,非常有意思的人,他也非常願意跟年輕人一起做些事情,這是他身上最大的一個特點。

這些對我們這樣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後輩來說,一直耳濡目染,感慨良多:無論你是什麼年齡、資歷和狀態,永遠都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靈魂,能夠堅持投入到工作中,始終對自己的本職工作充滿激情!

一直熱愛,始終熱情,永遠敬業,積極樂觀。張指導作為前輩,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一般都提前三個多小時去球館,接受安檢,準備資料。我們總是在開賽前要一起對詞和預演場邊的報導,商量一會兒該怎麼評述比賽,怎麼採訪球星等等。一天兩天、一場兩場,、一個賽季兩個賽季能做到,或許還不算什麼,可是張指導二十多年都是這樣,始終如一的投入和敬業,確實令人敬佩!

張指導本身是一個特別活潑的人,性格很開朗,用北京話來說,身上特“有戲”。當下流行的一些新鮮事物,張指導也樂於嘗試,他特別願意跟年輕人在一起工作。 比如說《NBA最前線》這檔節目,這是最近幾年我們的一個嘗試,希望能在相對專業的體育賽事報導之外,挖掘一種有趣的、最前沿的報導形式,用更加輕鬆、更接近球迷的方式去做NBA節目。張指導是最早參與進來的嘉賓,其實他不光是一個嘉賓或主持,更是主創的角色。

我記得拍第一季《最前線》的時候,有一期節目是張指導要離開中國去美國,在前方待很長時間,無法參與我們的節目。我們就設計了一個故事情節,主題是“告別”。當時我們去了中央電視臺主樓最頂層,就是有天眼的那一層,安排了一場“拜師”的戲。故事是現攢的,構架是現想的,詞都是當場現對的。我當時在節目中“驚天一跪”,表達特別不舍,老先生的戲也演得特別好,簡直是專業演員,無縫銜接。成片播出來,大家也覺得很有意思。

既然大家喜歡,我們就開始不斷嘗試,那一季每期節目都要做一個情景劇。其實,體育情景劇的創作,是一個很燒腦的東西,它需要一個故事梗概,而且情節不能太跳躍,要符合邏輯,還要有一些場景的設置,要有一些戲劇衝突點,最主要的是要和NBA緊密的結合起來。

那時候,張指導不辭辛苦,每次都跟我們一起開會,一起想辦法。當時我們都是小製作,就那麼幾個人,一個小的團隊,一兩天就能出一個7分鐘的情景劇,從立意,想故事,設計情節,找攝製團隊,到聯繫場地,具體拍攝,後期剪輯等等,一兩天就能出一個成品,這體現出大家的努力和投入程度。

張指導能夠跟年輕人打成一片,渾身都帶著戲,非常有創造力,而且有很多好的建議。有時候,現場即興的一些戲劇衝突,我們跟張指導一說,他就立刻明白,很快就進入現場拍攝的狀態。

後來,張指導去了前方,做了有很多很鮮活的NBA前沿報導,跟NBA球星有很多互動,都非常有趣。

我覺得張指導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喜歡,特別是年輕的喜愛,是因為他始終有一顆年輕的心,有一個年輕的靈魂,而且也願意在這些角色中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包括現在在網上給他做的Rap金曲,一些解說集錦之類的小視頻,我看了之後其實一點兒都不意外,因為張指導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活潑,非常有意思的人,他也非常願意跟年輕人一起做些事情,這是他身上最大的一個特點。

這些對我們這樣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後輩來說,一直耳濡目染,感慨良多:無論你是什麼年齡、資歷和狀態,永遠都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靈魂,能夠堅持投入到工作中,始終對自己的本職工作充滿激情!

一直熱愛,始終熱情,永遠敬業,積極樂觀。張指導作為前輩,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