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客省莊!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 講陝西故事, 請關注“睜眼看西安”

在西安市的西片地區, “灃西”地區名氣頗大, 以位於灃河以西而得名, 就像長安區的南郊樊川一樣, 並非國家指定的行政地理名詞。 “灃西”是一個廣義的地理名詞, 是灃河以西靈沼、馬王、高橋三個鄉鎮的統稱。 馬王鎮是灃西的核心, 改革開放前還叫過“灃西公社”, 現在已經榮升為馬王街道辦。

【馬王村】

馬王街道辦歸西安市長安區管轄, 現已託管給西鹹新區灃西新城。 現在的長安區就是原先的長安縣, 都說長安縣是西安地面生上歷史最悠久, 人口最多, 地面最廣的縣。

在秦朝的時候長安縣是秦都咸陽的一個鄉聚, 是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成蟜的封地。 漢高祖五年置定都於此, 修建長安城, 方才設立長安縣, 距今已經2200年了。 實則這個馬王鎮要是細細道來, 歷史比長安縣或許更為悠久。

【車馬坑】

馬王鎮毗鄰灃河, 早在遠古時期大禹曾經在此治水。 《尚書禹貢》記載:“漆沮既從, 灃水攸同”, 《詩經大雅》記載:“灃水東注, 維禹之績”。 (豐鎬遺子/書文 ;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馬王鎮這個地方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封國“崇國”的都城, 崇國國君名氣最大的就是《封神榜》上的北伯候崇侯虎。

周文王討伐崇侯虎後, 將都城從岐山搬到崇國的都城, 因毗鄰灃河, 起名“豐京”。

周武王滅商後, 豐京過於狹小, 又在灃河以東岸今斗門鎮一帶擴建新都, 因滈河從都城穿過, 起名“鎬京”。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有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既伐於崇,作邑于豐......考卜維王, 宅是鎬京。 "

【馬王門樓】

馬王鎮駐地馬王村, 本地人稱之為:“馬村”。 鎮政府在灃河老靈橋以西, 西餘鐵路和西寶老國道交匯處, 村南側有一道不高的土嶺叫郿塢嶺, 本地人傳說是東漢末年董卓所修, 又名迷霧嶺、馬鄔嶺。

根據《陝西金石志》裡面馬王村出土唐代墓誌銘文得知, 唐代時馬王村叫郿塢村, 馬王村的村名在清代時才出現在史書上, 村中老廟大樑上有“麻鄔原”字樣, 想來郿塢嶺轉音為麻鄔原, 後來諧音為馬王村。 馬王鎮為西周故都, 至今村中殘留門樓上有“遙望岐陽”字型大小。

客省莊:又名“開端莊”“開水莊”當地百姓稱呼為“客莊”或“開莊”。 地處馬王鎮灃河西岸, 老靈橋橋頭, 老108國道從村南口經過, 新108國道從村北口經過, 西餘鐵路從村中穿過, 與馬王鎮街道連在一體。 東接斗門鎮, 南挨馬王村, 西連張海坡, 北靠韓南村。 轄北堡子、新堡子、西圍牆3個自然村, 13個村民小組, 不到4000人, 村中曹、高、閆姓為主。 村莊南口東側毗鄰108國道處有一石碑, 記載的就是本村高家的來歷。

【村景】

關於本村村名所來有三種說法。一說:豐鎬二京史稱宗周,是一座雙子城,分工比較明確。灃河西岸的豐京是宗族祭祀宗廟的中心,灃河東岸鎬京是行政辦公的政治中心。西周分封諸侯鎮守四方,大部分諸侯為姬姓宗室,為了諸侯回京祭祖方便,周武王在豐京建成的“客省宮”,諸侯每年朝見天子,回鄉省親祭祖均下榻於此。鎬京毀于戰火,周天子遷都洛陽,宮廢為村,到了東周則改名為客省莊。今村南數裡秦鎮有正莊村,原為西周正冠殿,就是諸侯朝覲天子端莊衣冠的地方。

二說:灃河最早向東流,河道走的是斗門、落水、漢城湖這一條線,從今西安未央入渭河,後來走的是沙河這一條線從戶縣入渭河,最後走的才是今天這條河道,從咸陽入渭河。但是每次河道變化河道的河口都在現在客省莊這一片,所以得名:開端莊。今客省莊和韓麻村這一塊有個老河口,就是灃河故道,灃河改道後,乾涸淪灃河的洩洪渠。灃河枯水期時沙河因河床裸露滿地黃沙而得名沙河。

三說:古時大禹治理灃河水患,本村此地是給河工提供開水的地方,故名:開水莊。

【長安縣誌】

清嘉慶《長安縣誌》記載為:客省莊三堡,隸屬馬王廒管轄。民國翁檉監修,宋聯奎總纂《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設18廒,馬王廒 在縣西南50裡,分10保障,統36村:廒在馬王大堡。有住戶2234戶,人口12040人,客省莊依然記做:客省莊三堡。客省莊過去有城牆,據說城牆的東城樓就建在唐代的一處豪宅的東門故址上。城牆的東門樓始建于明萬曆四十五年上有“灃水長流”四個大字,清末城樓被毀。

【兩縣續志】

村裡有一處“恩公塚”,村裡人也叫“塚疙瘩”,位於村中鐵路橋西頭南側的眉鄔嶺上,是村裡的制高點。相傳,這個墓塚是一位治理灃河水患大臣的衣冠塚,有人說這位大臣是大禹的後代,據《詩經·文王有聲》載:“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宋代《長安志》灃水下注:“昔堯時洪水,而灃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于河,禹之功也。”可見,灃水是大禹疏導治理的結果。“大禹後代”一說似乎並非空穴來風。另人說這是周文王九王子的墳,想此地為周宗室客省宮,“文王九子”一說似乎也有些根據。(另說離此不遠的高橋鄉東馬坊村荒塚為文王九子墳塚)。

又有人說大臣名叫馮域,這位大臣曾被周武王封為灃靈總官,管理灃河事務,在治理灃河洪水中英勇獻身,百姓為了紀念他,便修建了這個衣冠塚。《管子度地》日:"除五害之說,以水為始.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長官佐各財足,及'取水'左右各一人,使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溝池,官府寺舍及洲中當繕治者,給卒財足."可見水官一職,古而有之。墳塚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毀壞,現在僅能看見塚基夯土,到底是誰,史籍無載,只留後人揣摩,傳唱.

【老靈橋】

村南口有一座灃河橋,大有來頭,可惜解放後毀於洪水。灃河橋,古稱靈橋。史籍記載:“明朝萬曆年間,裡人馬王村白尚彬、張海坡張應武,秦王府苗鳳山等創建灃河木橋。道光時,張清璩、閻自相、閻大來等複先後增修石板石墩,名曰:靈橋。同治以後,橋屢毀於洪水。光緒二十四年,刑部尚書趙舒翹捐俸金二萬四千餘兩,攜本地鄉紳柏景倬重修。”改建為石橋,仍用前名:靈橋。上有欄杆、橋邊有亭,居南北要道。村民感念其恩,美曰:趙福橋。

老靈橋西橋頭不遠處,過去還有一座古老的龍王廟遺址,當地人又稱作“廟台”。龍王廟在古靈橋西頭南側,據說趙舒翹修建靈橋時,在此修建龍王廟,老龍王半夜托夢趙舒翹說“靈橋太重,不能馱負”,後趙舒翹將自己生辰八字用布寫好,埋在龍王廟下,誓與老龍王一起馱橋。據《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龍王廟位於灃橋西,同治十一年貢生閻大來募資修建,龍王廟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陝甘總督魏光燾於光緒庚子(1900年)孟冬親書“大德川流”一匾,懸於龍王廟上殿前簷,並捐資撰碑文。每年農曆二月初十,是客省莊龍王廟廟會。“文革”時,龍王廟被拆毀,後來,人們又在廟原址附近修建了一座規模較小的龍王廟。

【龍王廟下靈橋橋首石條遺跡】

清朝同治年間西安城的八旗軍全部調到南方打太平軍。西安出現武裝真空,太平軍、撚軍、順天軍紛紛入陝,陝西本地武裝暗中呼應。為了鎮壓各路義軍,清政府開始興辦團練。清廷團練大臣叫張芾統領陝西團練,抵禦各路義軍,分封四路團總。第一路:團總馮元佐(渭南西北裡人),訓導趙全中(渭南孝義人),統領同洲、朝邑、蒲城、渭南團練。第二路:團總田培春,訓導張逢年,統領涇河、渭河兩岸團練。第三路:團總梅錦堂(六村堡人),訓導石倉(南窯頭人), 統領長安以西十八廒團練。第四路:團總柏景偉(馮村人),訓導梁翼之(小豐村人),統領周至、戶縣、咸陽以西團練。

按說這灃河以西是四路團總柏景偉的轄區,但是三路團總梅錦堂總是愛越界灃西鬧事。有一次柏景偉聽說梅錦堂又要過灃河胡作非為,氣不打一出來,率團練將梅錦堂團練堵在灃河東岸。這梅錦堂本就看不起柏景偉,破口大駡。臨來時特意帶著團練的洋槍隊,準備給柏景偉一點顏色。兩人就隔著灃河老靈橋對峙。這時天下小雨,梅錦堂洋槍打不著,柏景偉見機不可失,率人馬過靈橋只殺過去,梅錦堂不能擋,大敗而歸,柏景偉大呼:“再過灃河,打斷你梅老五的狗腿”從此梅錦堂至死不敢再過灃西地界。

民國15年4月,投靠北洋軍閥的劉鎮華率鎮嵩軍圍困西安城八個月。此間,鎮嵩軍縱火焚燒長安小麥10萬多畝,在長安各地任意派糧攤款,拉夫拉差,搶劫財物,調戲婦女。當時灃河兩岸,戶縣大王之真守村、大王鎮一帶,長安馬王鎮、蒲陽村、魚化寨一代都駐有鎮嵩軍,馮玉祥誓師援陝,為奪灃河靈橋要道,與鎮嵩軍在長安灃河橋頭激戰。11月下旬,馮玉祥部一個團將駐守馬王村的鎮嵩軍全部殲滅。

本村菩薩廟在與馬王村接壤處,白家堡子對面的地方,有一三間小廟,名曰“菩薩廟”,傳言灃河發水,有菩薩塑像從上游,順河水飄來,村人打撈,視為菩薩顯聖,蓋廟供奉,今香火依舊旺盛。

客省莊地處周朝都城豐鎬核心地帶,文化底蘊厚實,文物出土眾多,是龍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稱客省莊二期文化。1951年-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客省莊村北、村南,發掘古墓71座。1955-1957年又發掘東周甕棺葬31座。客省莊遺址比較厚,下層是少量仰紹文化遺存,出土石矛、石鏃、角鏃、骨魚鉤等文物。上層則有東周墓葬和戰國時期的水井,出土隨葬陶器有鬲、釜、鼎、盂、豆、罐、壺、倉等;青銅器有方瓶、鼎、簋等,並一次性發現戰國水井26眼,井深10米以上,水井分佈稠密,推測這批水井是農田灌溉用井。

在西安市地面上歷史記載古長安有五曲之說,現在還存在的有韋曲、杜曲、王曲、章曲四個地方。均隸屬長安區管轄。“曲”在古代是個地名。唐朝長安城內四楞四正,稱之為“坊”。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有五十五坊,西部屬於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長安城外是老百姓聚集地,由於街巷大都彎曲狹窄,比不上城中街市的寬暢方正,所以謂之“曲”。

據《西安通覽》記載:五曲“即韋曲、杜曲、王曲、章曲、曲江”,曲江之說,爭議較大,人們更傾向于“宣曲”一說。宣曲今已不得而知。三國吳太史韋昭的《漢書音義》上記載:"宣曲,宮名,在昆明池西。"據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主編的《西安市歷史地圖集》中《關中地區西漢宮觀苑囿分佈圖》所表,顯示宣曲宮在灃河西岸、馬王鎮客省莊村北一帶。因缺少實物,也難以斷定。

【長安五曲】

本村自古居於西安到周至的官馬大道上,毗鄰馬王鎮,商業極為發達,文化氣息濃厚,解放前本村拳術文明長安西片,與本地“紅拳”不同的是,本村拳術據說是閆家從河南帶來的“少林拳”一脈,本村拳術大家曹世順老拳師被稱為“灃河大俠”與周至縣馬召鎮“渭河大俠”齊名。

本村商為“崇國”,周為“豐京”,秦漢為上林苑。唐朝時時,長安城內設57坊1市,城外設59鄉295裡,此地為長安縣豐邑鄉。在北宋時長安縣設6鄉6裡,依舊有“豐邑鄉”記載(志書記載為:封邑鄉)。到了明代長安縣設5鄉49裡。這時“豐邑鄉”雖依然存在,但是此地已經不隸屬于“豐邑鄉”,而是隸屬5鄉之一的“苑西鄉”。清朝年間,長安縣將鄉、裡制改為鄉、厫制,雍正年間,長安縣城內設53坊,城外設18廒轄797村5峪口。嘉慶年間長安縣設18廒轄。此地隸屬馬王廒。

中華民國20年(1931年)改倉、廒制為區,下轄鄉里。中華民國23年改為鄉、保、甲制,長安縣轄32鄉289保6630甲。本村經隸屬“灃西鄉”管轄。解放後,1955年5月調整為155鄉。本村隸屬灃西鄉管轄。1958年9月,鄉建制撤銷,改為人民公社,本村隸屬灃西人民公社。1966年9月,灃西公社改稱光輝公社,本村繼而隸屬于光輝公社。1971年9月,各公社均恢復原名。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鄉,將灃西人民公社改為馬王鎮政府,客省莊隨為馬王鎮管轄,2002年撤鄉並鎮,馬王鎮升格為街道辦,客省莊隸屬至今。

解放後,北沙場在灃河挖沙,沙礫細黃,質地極佳,傳言遠銷日本,今村中依靠西餘鐵路引進渤海物流,本村隨稱為西片煤炭和鋼材集散地,發展蒸蒸日上。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2年7月4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村景】

關於本村村名所來有三種說法。一說:豐鎬二京史稱宗周,是一座雙子城,分工比較明確。灃河西岸的豐京是宗族祭祀宗廟的中心,灃河東岸鎬京是行政辦公的政治中心。西周分封諸侯鎮守四方,大部分諸侯為姬姓宗室,為了諸侯回京祭祖方便,周武王在豐京建成的“客省宮”,諸侯每年朝見天子,回鄉省親祭祖均下榻於此。鎬京毀于戰火,周天子遷都洛陽,宮廢為村,到了東周則改名為客省莊。今村南數裡秦鎮有正莊村,原為西周正冠殿,就是諸侯朝覲天子端莊衣冠的地方。

二說:灃河最早向東流,河道走的是斗門、落水、漢城湖這一條線,從今西安未央入渭河,後來走的是沙河這一條線從戶縣入渭河,最後走的才是今天這條河道,從咸陽入渭河。但是每次河道變化河道的河口都在現在客省莊這一片,所以得名:開端莊。今客省莊和韓麻村這一塊有個老河口,就是灃河故道,灃河改道後,乾涸淪灃河的洩洪渠。灃河枯水期時沙河因河床裸露滿地黃沙而得名沙河。

三說:古時大禹治理灃河水患,本村此地是給河工提供開水的地方,故名:開水莊。

【長安縣誌】

清嘉慶《長安縣誌》記載為:客省莊三堡,隸屬馬王廒管轄。民國翁檉監修,宋聯奎總纂《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設18廒,馬王廒 在縣西南50裡,分10保障,統36村:廒在馬王大堡。有住戶2234戶,人口12040人,客省莊依然記做:客省莊三堡。客省莊過去有城牆,據說城牆的東城樓就建在唐代的一處豪宅的東門故址上。城牆的東門樓始建于明萬曆四十五年上有“灃水長流”四個大字,清末城樓被毀。

【兩縣續志】

村裡有一處“恩公塚”,村裡人也叫“塚疙瘩”,位於村中鐵路橋西頭南側的眉鄔嶺上,是村裡的制高點。相傳,這個墓塚是一位治理灃河水患大臣的衣冠塚,有人說這位大臣是大禹的後代,據《詩經·文王有聲》載:“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宋代《長安志》灃水下注:“昔堯時洪水,而灃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于河,禹之功也。”可見,灃水是大禹疏導治理的結果。“大禹後代”一說似乎並非空穴來風。另人說這是周文王九王子的墳,想此地為周宗室客省宮,“文王九子”一說似乎也有些根據。(另說離此不遠的高橋鄉東馬坊村荒塚為文王九子墳塚)。

又有人說大臣名叫馮域,這位大臣曾被周武王封為灃靈總官,管理灃河事務,在治理灃河洪水中英勇獻身,百姓為了紀念他,便修建了這個衣冠塚。《管子度地》日:"除五害之說,以水為始.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長官佐各財足,及'取水'左右各一人,使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溝池,官府寺舍及洲中當繕治者,給卒財足."可見水官一職,古而有之。墳塚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毀壞,現在僅能看見塚基夯土,到底是誰,史籍無載,只留後人揣摩,傳唱.

【老靈橋】

村南口有一座灃河橋,大有來頭,可惜解放後毀於洪水。灃河橋,古稱靈橋。史籍記載:“明朝萬曆年間,裡人馬王村白尚彬、張海坡張應武,秦王府苗鳳山等創建灃河木橋。道光時,張清璩、閻自相、閻大來等複先後增修石板石墩,名曰:靈橋。同治以後,橋屢毀於洪水。光緒二十四年,刑部尚書趙舒翹捐俸金二萬四千餘兩,攜本地鄉紳柏景倬重修。”改建為石橋,仍用前名:靈橋。上有欄杆、橋邊有亭,居南北要道。村民感念其恩,美曰:趙福橋。

老靈橋西橋頭不遠處,過去還有一座古老的龍王廟遺址,當地人又稱作“廟台”。龍王廟在古靈橋西頭南側,據說趙舒翹修建靈橋時,在此修建龍王廟,老龍王半夜托夢趙舒翹說“靈橋太重,不能馱負”,後趙舒翹將自己生辰八字用布寫好,埋在龍王廟下,誓與老龍王一起馱橋。據《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龍王廟位於灃橋西,同治十一年貢生閻大來募資修建,龍王廟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陝甘總督魏光燾於光緒庚子(1900年)孟冬親書“大德川流”一匾,懸於龍王廟上殿前簷,並捐資撰碑文。每年農曆二月初十,是客省莊龍王廟廟會。“文革”時,龍王廟被拆毀,後來,人們又在廟原址附近修建了一座規模較小的龍王廟。

【龍王廟下靈橋橋首石條遺跡】

清朝同治年間西安城的八旗軍全部調到南方打太平軍。西安出現武裝真空,太平軍、撚軍、順天軍紛紛入陝,陝西本地武裝暗中呼應。為了鎮壓各路義軍,清政府開始興辦團練。清廷團練大臣叫張芾統領陝西團練,抵禦各路義軍,分封四路團總。第一路:團總馮元佐(渭南西北裡人),訓導趙全中(渭南孝義人),統領同洲、朝邑、蒲城、渭南團練。第二路:團總田培春,訓導張逢年,統領涇河、渭河兩岸團練。第三路:團總梅錦堂(六村堡人),訓導石倉(南窯頭人), 統領長安以西十八廒團練。第四路:團總柏景偉(馮村人),訓導梁翼之(小豐村人),統領周至、戶縣、咸陽以西團練。

按說這灃河以西是四路團總柏景偉的轄區,但是三路團總梅錦堂總是愛越界灃西鬧事。有一次柏景偉聽說梅錦堂又要過灃河胡作非為,氣不打一出來,率團練將梅錦堂團練堵在灃河東岸。這梅錦堂本就看不起柏景偉,破口大駡。臨來時特意帶著團練的洋槍隊,準備給柏景偉一點顏色。兩人就隔著灃河老靈橋對峙。這時天下小雨,梅錦堂洋槍打不著,柏景偉見機不可失,率人馬過靈橋只殺過去,梅錦堂不能擋,大敗而歸,柏景偉大呼:“再過灃河,打斷你梅老五的狗腿”從此梅錦堂至死不敢再過灃西地界。

民國15年4月,投靠北洋軍閥的劉鎮華率鎮嵩軍圍困西安城八個月。此間,鎮嵩軍縱火焚燒長安小麥10萬多畝,在長安各地任意派糧攤款,拉夫拉差,搶劫財物,調戲婦女。當時灃河兩岸,戶縣大王之真守村、大王鎮一帶,長安馬王鎮、蒲陽村、魚化寨一代都駐有鎮嵩軍,馮玉祥誓師援陝,為奪灃河靈橋要道,與鎮嵩軍在長安灃河橋頭激戰。11月下旬,馮玉祥部一個團將駐守馬王村的鎮嵩軍全部殲滅。

本村菩薩廟在與馬王村接壤處,白家堡子對面的地方,有一三間小廟,名曰“菩薩廟”,傳言灃河發水,有菩薩塑像從上游,順河水飄來,村人打撈,視為菩薩顯聖,蓋廟供奉,今香火依舊旺盛。

客省莊地處周朝都城豐鎬核心地帶,文化底蘊厚實,文物出土眾多,是龍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稱客省莊二期文化。1951年-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客省莊村北、村南,發掘古墓71座。1955-1957年又發掘東周甕棺葬31座。客省莊遺址比較厚,下層是少量仰紹文化遺存,出土石矛、石鏃、角鏃、骨魚鉤等文物。上層則有東周墓葬和戰國時期的水井,出土隨葬陶器有鬲、釜、鼎、盂、豆、罐、壺、倉等;青銅器有方瓶、鼎、簋等,並一次性發現戰國水井26眼,井深10米以上,水井分佈稠密,推測這批水井是農田灌溉用井。

在西安市地面上歷史記載古長安有五曲之說,現在還存在的有韋曲、杜曲、王曲、章曲四個地方。均隸屬長安區管轄。“曲”在古代是個地名。唐朝長安城內四楞四正,稱之為“坊”。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有五十五坊,西部屬於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長安城外是老百姓聚集地,由於街巷大都彎曲狹窄,比不上城中街市的寬暢方正,所以謂之“曲”。

據《西安通覽》記載:五曲“即韋曲、杜曲、王曲、章曲、曲江”,曲江之說,爭議較大,人們更傾向于“宣曲”一說。宣曲今已不得而知。三國吳太史韋昭的《漢書音義》上記載:"宣曲,宮名,在昆明池西。"據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主編的《西安市歷史地圖集》中《關中地區西漢宮觀苑囿分佈圖》所表,顯示宣曲宮在灃河西岸、馬王鎮客省莊村北一帶。因缺少實物,也難以斷定。

【長安五曲】

本村自古居於西安到周至的官馬大道上,毗鄰馬王鎮,商業極為發達,文化氣息濃厚,解放前本村拳術文明長安西片,與本地“紅拳”不同的是,本村拳術據說是閆家從河南帶來的“少林拳”一脈,本村拳術大家曹世順老拳師被稱為“灃河大俠”與周至縣馬召鎮“渭河大俠”齊名。

本村商為“崇國”,周為“豐京”,秦漢為上林苑。唐朝時時,長安城內設57坊1市,城外設59鄉295裡,此地為長安縣豐邑鄉。在北宋時長安縣設6鄉6裡,依舊有“豐邑鄉”記載(志書記載為:封邑鄉)。到了明代長安縣設5鄉49裡。這時“豐邑鄉”雖依然存在,但是此地已經不隸屬于“豐邑鄉”,而是隸屬5鄉之一的“苑西鄉”。清朝年間,長安縣將鄉、裡制改為鄉、厫制,雍正年間,長安縣城內設53坊,城外設18廒轄797村5峪口。嘉慶年間長安縣設18廒轄。此地隸屬馬王廒。

中華民國20年(1931年)改倉、廒制為區,下轄鄉里。中華民國23年改為鄉、保、甲制,長安縣轄32鄉289保6630甲。本村經隸屬“灃西鄉”管轄。解放後,1955年5月調整為155鄉。本村隸屬灃西鄉管轄。1958年9月,鄉建制撤銷,改為人民公社,本村隸屬灃西人民公社。1966年9月,灃西公社改稱光輝公社,本村繼而隸屬于光輝公社。1971年9月,各公社均恢復原名。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鄉,將灃西人民公社改為馬王鎮政府,客省莊隨為馬王鎮管轄,2002年撤鄉並鎮,馬王鎮升格為街道辦,客省莊隸屬至今。

解放後,北沙場在灃河挖沙,沙礫細黃,質地極佳,傳言遠銷日本,今村中依靠西餘鐵路引進渤海物流,本村隨稱為西片煤炭和鋼材集散地,發展蒸蒸日上。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2年7月4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