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十九大代表風采」田蕊、鄭忠燕、王銳

按照黨章規定和中央統一部署, 全國40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了2287名黨的十九大代表。 他們將帶著全黨囑託, 肩負神聖使命, 光榮地出席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 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 他們中很多是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範黨員。 “十九大代表風采”欄目, 重點介紹生產和工作第一線黨員代表的先進模範事蹟, 以學習和弘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範。

田蕊:一面堅守 一面革新

武陵山脈腹地,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遷陵鎮昂洞村, 有一位“最美鄉村醫生”。

因為她, 這個曾經貧困的土家山村中有了一座“時尚”衛生院;

因為她, 衛生院除了看病取藥, 還成了課堂和操場, 成為鄉村健康鍛煉新場所。

她叫田蕊, 是千千萬萬基層醫務工作者中的一員,

是一名來自湖南扶貧任務最重地區的黨的十九大代表。

1992年, 田蕊從醫校畢業後, 服務於基層醫療工作, 一干就是25年。

說起當年的選擇, 田蕊記憶猶新。 1992年, 她隨男友到保靖縣水銀鄉馬福村過春節, 一戶村民的孩子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由於村裡沒有衛生室,

最終孩子因醫治不及時而死亡。 “當地醫療條件太差了, 我和男友商量畢業後要回來辦衛生室, 讓每一個村民都能得到及時的就醫治療。 ”田蕊說。 畢業後, 田蕊回到馬福村, 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結婚後, 夫妻倆東拼西湊了八千多元購置簡單的醫療設備和藥品, 加上村民提供的兩間房子, 一個簡單的村衛生室建成了。

2010年, 田蕊出任保靖縣遷陵鎮昂洞衛生院院長。

“我剛來時, 這裡還只是一幢不到400平方米的老舊危樓, 可用病床僅4張, 醫療設備陳舊, 就跟診所差不多。 之後我們聯繫到香港沃土發展社, 決定與當地政府共同出資重建這座慈善衛生院。 ”田蕊說。

2012年, 新院在不破拆舊樓的前提下開工, 利用回收的青磚建造外牆, 與當地土家建築風格相協調, 一條貫穿所有樓層的無障礙坡道環繞而上, 內牆使用全鏤空磚牆, 方便採光, 天井內空地和屋頂天臺設計成公共活動區域。

受父輩的影響, 田蕊在“革新”的同時, 始終“堅守”土家先輩們在中草藥診病上積累的經驗, 為老百姓節省基礎醫療開支。

“我父親和公公都是土家草醫, 其實很多小病小痛, 在當地找一些中草藥就可以解決。 我們一直積極向當地群眾推廣普及中草藥知識, 還將草藥移摘到衛生院的花盆裡用作展示和科普。 ”田蕊說。

“我希望以昂洞衛生院為依託,建立起一個健康生活館,主要為當地老年人健身康復,婦女兒童生理心理健康提供服務。這個館在當地可以成為鄉村醫療新理念推廣和傳播的一個新視窗,這也是我近期的一個小目標。”田蕊說。

鄭忠燕:23個孩子的媽媽

她至今未婚,為的是一份特殊職業;

她不曾生育,卻養育了23個孩子;

她默默付出,用30年堅守給了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

從1987年開始當專職媽媽開始,鄭忠燕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留給了這個家——煙臺sos兒童村12號家庭。

兒童村的招聘條件有些“苛刻”:媽媽需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愛心,而且不能結婚。不能結婚是SOS兒童村遵循的一條是國際慣例。在那個年代,來這裡當“媽媽”需要有極大的勇氣。

25歲,鄭忠燕瞞著家裡,和兒童村簽訂了合同。幾個月後,當她帶著5個孩子一起回到老家時,她的家人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時光荏苒,23個孩子相繼來到這個家庭,又陸續邁向社會。這些孩子中,最大的已有38歲,最小的6歲;有12個孩子離村成家立業,離村的孩子中有9個取得大專以上學歷,有的出國留學、有的當醫生、有的擔任大學老師。

鄭忠燕家裡客廳牆上,掛滿了她和孩子們的照片。

“這張是第一批孩子,這個是兒子第一次離開家庭的時候,這三個是嫁出去的女兒,這三個是結婚的兒子。”鄭忠燕指著牆上的照片,加上第三代,這個特殊的家已經有了30多個孩子。每個孩子,她都叫得出名字。

“我每天的幸福都在這個牆上,每天走到這個地方總是看看,看看這些相片就想起以前,真的是那種很幸福的感覺。”

雖然捨不得,但55歲的鄭忠燕明年就要退休了。

四兒子潘傑住在煙臺,基本每個週末都會帶著媳婦和女兒回家看媽媽。他說,“鄭媽媽就是我的親媽。我知道媽媽現在也擔心老了怎麼辦?我在這裡告訴她:老了,我養她。”

當聽到鄭媽媽光榮當選為十九大代表的消息後,所有孩子都為媽媽感到驕傲。“這是對媽媽無私奉獻精神的肯定。”潘傑說。

王銳:90後的“士兵突擊”

他,入伍8年來,始終胸懷強軍夢想。

他,堅持用党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傳承發揚紅色基因,瞄準實戰勤學苦練。

他,把強軍目標熔鑄到具體崗位上、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他,是忠誠戰士、強軍標兵,多次圓滿完成急難險重任務,彰顯出新一代革命軍人的良好風範。

他,是黨的十九大代表、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班長王銳。

2009年,19歲的王銳入伍第一年,就成了全師唯一一名能夠駕駛兩栖裝甲突擊車下海的新兵。不久之後,他又瞄上了“特級”——對士兵專項技能的最高肯定。2014年,他創下了集團軍首個入伍5年就考取特級駕駛證的記錄。

駕駛新型裝備,著眼處是未來戰爭。2012年以來,王銳駕駛的809戰車,已先後經歷了3次大的資訊化升級改造。裝備建設的巨大變化,折射出改革強軍的加速推進,而與之相匹配的,是基層官兵迎難而上、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優化訓練方式,投身如火如荼的練兵備戰。

一次,王銳所在連隊擔負海上夜間駕駛課目試訓任務。此項試訓,在全軍尚屬首次。在缺經驗、缺教案的情況下,王銳主動請纓,率先駕駛戰車夜間下海。試訓後,他發現兩栖突擊戰車夜間駕駛有時跑偏。有人認為,在夜航路上跑偏幾米沒有大礙,王銳卻為此較起了真,在夜訓場收集了130多項第一手資料,總結出裝甲車夜間駕駛糾偏法,將航路跑偏降低到1米以內,被廣泛推廣應用。

為了縮小訓練與實戰可能存在的差距,王銳還多次在日常訓練中主動要求提高標準、加大難度。809戰車車組先後4次向軍委領導彙報演示課目,7次擔負課目示範任務,3次參加兩栖裝備改裝試訓,11次打破訓練紀錄,榮立集體二等功、三等功各兩次,在大大小小的訓練演習中都是頭車、尖刀、旗幟。

王銳高中畢業入伍,感到自己理論底子薄,便堅持寫日記、抄軍旅詩詞,讀理論原著。 幾年堅持下來,王銳結合訓練和生活心得體會寫成的讀書筆記,已經寫滿了12本共10余萬字。除了專業考級和理論學習,王銳還在部隊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大專文憑,並正在攻讀本科學歷。

王銳所在的“黃草嶺功臣連”,是喊出“人在陣地在”、從抗美援朝的硝煙中走出來的英雄部隊。

做一名改革強軍的尖兵,繼承英雄精神、打贏未來戰爭,是他矢志不渝的夢想。

“我希望以昂洞衛生院為依託,建立起一個健康生活館,主要為當地老年人健身康復,婦女兒童生理心理健康提供服務。這個館在當地可以成為鄉村醫療新理念推廣和傳播的一個新視窗,這也是我近期的一個小目標。”田蕊說。

鄭忠燕:23個孩子的媽媽

她至今未婚,為的是一份特殊職業;

她不曾生育,卻養育了23個孩子;

她默默付出,用30年堅守給了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

從1987年開始當專職媽媽開始,鄭忠燕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留給了這個家——煙臺sos兒童村12號家庭。

兒童村的招聘條件有些“苛刻”:媽媽需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愛心,而且不能結婚。不能結婚是SOS兒童村遵循的一條是國際慣例。在那個年代,來這裡當“媽媽”需要有極大的勇氣。

25歲,鄭忠燕瞞著家裡,和兒童村簽訂了合同。幾個月後,當她帶著5個孩子一起回到老家時,她的家人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時光荏苒,23個孩子相繼來到這個家庭,又陸續邁向社會。這些孩子中,最大的已有38歲,最小的6歲;有12個孩子離村成家立業,離村的孩子中有9個取得大專以上學歷,有的出國留學、有的當醫生、有的擔任大學老師。

鄭忠燕家裡客廳牆上,掛滿了她和孩子們的照片。

“這張是第一批孩子,這個是兒子第一次離開家庭的時候,這三個是嫁出去的女兒,這三個是結婚的兒子。”鄭忠燕指著牆上的照片,加上第三代,這個特殊的家已經有了30多個孩子。每個孩子,她都叫得出名字。

“我每天的幸福都在這個牆上,每天走到這個地方總是看看,看看這些相片就想起以前,真的是那種很幸福的感覺。”

雖然捨不得,但55歲的鄭忠燕明年就要退休了。

四兒子潘傑住在煙臺,基本每個週末都會帶著媳婦和女兒回家看媽媽。他說,“鄭媽媽就是我的親媽。我知道媽媽現在也擔心老了怎麼辦?我在這裡告訴她:老了,我養她。”

當聽到鄭媽媽光榮當選為十九大代表的消息後,所有孩子都為媽媽感到驕傲。“這是對媽媽無私奉獻精神的肯定。”潘傑說。

王銳:90後的“士兵突擊”

他,入伍8年來,始終胸懷強軍夢想。

他,堅持用党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傳承發揚紅色基因,瞄準實戰勤學苦練。

他,把強軍目標熔鑄到具體崗位上、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他,是忠誠戰士、強軍標兵,多次圓滿完成急難險重任務,彰顯出新一代革命軍人的良好風範。

他,是黨的十九大代表、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班長王銳。

2009年,19歲的王銳入伍第一年,就成了全師唯一一名能夠駕駛兩栖裝甲突擊車下海的新兵。不久之後,他又瞄上了“特級”——對士兵專項技能的最高肯定。2014年,他創下了集團軍首個入伍5年就考取特級駕駛證的記錄。

駕駛新型裝備,著眼處是未來戰爭。2012年以來,王銳駕駛的809戰車,已先後經歷了3次大的資訊化升級改造。裝備建設的巨大變化,折射出改革強軍的加速推進,而與之相匹配的,是基層官兵迎難而上、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優化訓練方式,投身如火如荼的練兵備戰。

一次,王銳所在連隊擔負海上夜間駕駛課目試訓任務。此項試訓,在全軍尚屬首次。在缺經驗、缺教案的情況下,王銳主動請纓,率先駕駛戰車夜間下海。試訓後,他發現兩栖突擊戰車夜間駕駛有時跑偏。有人認為,在夜航路上跑偏幾米沒有大礙,王銳卻為此較起了真,在夜訓場收集了130多項第一手資料,總結出裝甲車夜間駕駛糾偏法,將航路跑偏降低到1米以內,被廣泛推廣應用。

為了縮小訓練與實戰可能存在的差距,王銳還多次在日常訓練中主動要求提高標準、加大難度。809戰車車組先後4次向軍委領導彙報演示課目,7次擔負課目示範任務,3次參加兩栖裝備改裝試訓,11次打破訓練紀錄,榮立集體二等功、三等功各兩次,在大大小小的訓練演習中都是頭車、尖刀、旗幟。

王銳高中畢業入伍,感到自己理論底子薄,便堅持寫日記、抄軍旅詩詞,讀理論原著。 幾年堅持下來,王銳結合訓練和生活心得體會寫成的讀書筆記,已經寫滿了12本共10余萬字。除了專業考級和理論學習,王銳還在部隊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大專文憑,並正在攻讀本科學歷。

王銳所在的“黃草嶺功臣連”,是喊出“人在陣地在”、從抗美援朝的硝煙中走出來的英雄部隊。

做一名改革強軍的尖兵,繼承英雄精神、打贏未來戰爭,是他矢志不渝的夢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