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華茶文化中,茶與禪宗佛家的密切聯繫

在我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中, 儒家、道家最早與茶相結緣, 並深深地植入自己的文化當中。 而作為後期進入華夏大地的佛教, 也迅速地和茶緊密的聯繫起來。 本文下面簡要敘述一下茶與佛教的聯繫。

佛教修行中常常需要坐禪, 坐禪閉目靜思, 而且時間又長, 有時甚至要通曉坐禪, 因此, 茶成為消除坐禪疲勞的重要手段。 同時, 佛教在飲食方面戒律嚴格, 佛教徒們要戒酒、戒葷、吃素, 而茶葉恰好符合佛教戒律, 茶葉營養豐富, 能補充人體營養, 因此, 飲茶自然成了僧人們最佳的飲品。

佛家認為, 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抑制性欲。 因此佛教講究以茶助禪, 明心見性, 以助“頓悟”。 隨著佛教茶事活動的發展, 禪宗與茶道在思想內涵方面找到了越來越多的共同之處, 所謂“茶禪一味”。 茶與禪相通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苦、靜、凡、放。

茶葉味略苦澀, 素有“苦菜”之稱。 佛家認為茶有“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

這可以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品味到人生的苦甜。 佛法主張“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通過參禪修行, 佛教徒可以看破生死達到大徹大悟, 最終則可脫離苦海。

“靜”是茶道修身養性、追求自我的必由途徑。 而佛教坐禪最需要的是安靜, 因此“靜”成為茶道和佛教的共通之處。 歷代的禪師都把靜坐思考當成參悟佛理、明心見性的重要手段。

“凡”是禪宗根據平凡的生活中來感悟人生哲理, 通過獨處靜坐, 以小見大, 在平凡的小事中頓悟大道。

而“放”則是指人在品茶中放鬆身心的享受。 放下眼前的凡事, 放下手頭的工作, 忙中偷閒, 鬆弛神經, 舒緩身體, 其樂無窮, 其實, 在當代的我們, 更需要“放”來緩解各種壓力。 佛教特別強調“放”, 近代高僧虛雲法師曾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 否則徒勞無益。 ”

到唐宋時期, 我國佛教盛行, 那時寺必有茶, 教必有茶, 禪必有茶。 尤其是南方寺廟, 幾乎出現了廟廟種茶, 無僧不茶的嗜茶之風。

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 人稱"趙州古佛",

他喜愛茶飲, 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 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為交談語。 他最著名的一句口頭語“吃茶去”, 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就是禪門的一句著名的偈子。

禪宗講究頓悟, 認為何時何地何物都能悟道, 極平常的事物中蘊藏著真諦。 因而, 從諗禪師以"吃茶去"作為悟道的機鋒語,

對佛教徒來說, 既平常又深奧, 能否覺悟, 則靠自己的靈性悟性了。

其實, 佛教講究頓悟, 我們平常人何嘗不是需要凡事都要頓悟呢?堅持讀到最後的你, 頓悟到了什麼呢?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 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