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濰坊中秋節習俗:中秋做月念月紀念嫦娥

早年生活困難,很少人家能買得起月餅,中秋節就做“月兒”填補。 濰北地區農村的老百姓每年中秋節都製作一種叫“月兒”的麵食,據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農家做月兒 孩童傍晚念月兒

“念月來,念月來,一鬥麥子一個來!”秋糧飄香,美味濃濃,每逢過中秋節,筆者總想起兒時念月的情景。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大人們會說中秋節到了,孩童總算盼到了“念月”的日子。

那時鄉下的日子很清苦,條件好點的人家,會從城裡或村供銷社買上幾斤月餅走親戚串門,然後再把親戚回贈的月餅讓全家人嘗嘗。 大多數條件差的人家,只能自己用白麵和大棗做一種叫做“月兒”的麵食。 筆者的姥姥總是提前發好面,再到領導家借來“模子”,做時將揉好的麵團輕輕放進“模子”裡壓平整,最後將“模子”倒扣,將麵團摔出來,麵團上就變成有許多花紋的“月兒”了。 姥姥在“月兒”的上面摁上幾粒大紅棗兒,裝在鍋裡蒸。

大約個把小時的工夫,那又美又香的“月兒”就出鍋了,饞得筆者圍著“月兒”轉來轉去直流口水。 可姥姥不許吃,必須要等到八月十五那天傍晚“念月”後才能享用。

八月十五傍晚,是村裡最熱鬧的時候。 當夕陽的余暉尚掛在天邊的時候,大街上便從各家各戶走來了念“月兒”的孩童和賞月的大人們。 孩童們使足勁兒高唱著“念月來,念月來,一鬥麥子一個來!”大人們則輕聲評論著各家做月的手藝。

當圓月升起的時候,柔和的秋風吹動嫋嫋的炊煙,吃飯時間到了,各家大人呼喊著自家孩子的乳名回家。 在灑滿銀色月光的院子裡,全家人喜氣洋洋地圍坐在小桌旁,一邊吃著“月兒”,一邊聽“月兒”的故事,美極了。

寒亭一帶之風俗 中秋做月為嫦娥

中秋節歷史悠久,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記載。 中秋節盛行於宋朝,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而在濰坊當地,每年過中秋節卻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習慣。 在濰坊中心城區及其北部,每年中秋節不論“念月”還是製作像“做月”,據說是為了紀念嫦娥而延續的一種風俗。 寒亭當地的一些老人結合傳說,做出了這樣的推測:當年嫦娥跟隨丈夫後羿從家鄉樂陵來至當地後(也有嫦娥生長在寒亭一說),幫助百姓在舞蹈、種植等方面做了許多善事。 當地人為了紀念她,每年中秋節這天,用最好的食糧做成一種形狀與月亮相似的麵食,因嫦娥喜歡大紅棗兒,所以“月兒”上都要放上幾枚紅棗。

大人讓孩子對著天上的月亮念唱,以表達對嫦娥的懷念。 這些傳說不僅表達了先民濃濃的人文情懷,更彰顯出當地濃厚的文化底蘊。

首次吃月餅 至今仍難忘

早年在濰北農村,人們勞動一年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很少能見到錢幣。 每年過中秋節,全家人吃個月餅,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有一年中秋節的傍晚,姥姥出坡幹活回家,看見本家的一個親戚正在給自家的孩子分吃一個月餅,由於月餅太小,就沒有分給饞得站在一旁直流口水的筆者。 姥姥下坡看到這一幕,有些不高興,顫著小腳到村供銷社買來了兩個大月餅。 當時她塞給了筆者一整個,又把另一個切成幾塊分給家人吃。 那是筆者第一次吃月餅,吃著那紅絲兒、綠絲兒,還有甜甜的冰糖,真如走入甜蜜的夢鄉……

如今,家鄉生活呈現出了巨大變化,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各式各樣的月餅常年擺在超市的櫃檯上,那手工做的“月兒”還成了人見人愛的工藝品。 過中秋節的時候,各家都是美酒佳餚和高級月餅擺滿桌,嘮著嗑賞明月。 可每每回憶起第一次吃的月餅,那美味至今都無法忘懷……

在濰北寒亭白浪河兩岸的一些城鄉,還流傳著劉伯溫用月餅夾紙條通知殺韃子的傳說。 由於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故事更給月餅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再一種說法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時,正好是農家百姓糧食豐收的時節,可謂“糧滿倉,柴滿院”。 此時,“念月兒”和吃月餅,是對糧食豐收的慶賀,亦是全家人慶團圓的喜慶節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