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供給側改革農業篇:田間地頭的變革激發現代農業

璧北蔬菜基地一角。

“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3月8日參加全國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的這一重要論述, 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這個春天的璧山, 正以此為導向,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圍繞製造有效需求, 大力發展都市特色效益農業, 切實提高農產品安全品質, 發展以觀光、休閒、體驗為主的“週末經濟”, 推動一產從追求產量到追求品質轉變。

又到一年花開季, 漫山遍野皆是繽紛美景, 市民紛紛來到農村, 賞花嘗果。 而對於璧山而言, 春天可不只這麼簡單。 供給側改革下, 我區現代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讓璧山的春天精彩紛呈。

調整

調優產業結構適應市場需求

去年, 位於大路街道陽河村的重慶正聯家禽養殖有限公司總算嘗到了“甜頭”, 相比於5年來的“保本”, 2016年該公司首次實現利潤“零的突破”, 達到了60余萬元。

“在人們的印象中, 養殖公司總是養肉雞, 而我們則是轉變思維, 全部養土雞, 收益可觀。 ”在該公司負責人秦建林看來, 這種變化得益於公司對雞種、養雞方式、養雞理念的改變。

該公司已經養殖肉雞5年多, 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 為什麼會突然放棄肉雞而選擇養殖土雞?

秦建林認為, 這是公司主動適應市場需求所作的改變, 現在的市民大多認可土雞, 對土雞的市場需求遠高於肉雞。

據區農委主任歐文禮介紹,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

我區農業企業這樣內部自身的調整並不鮮見, 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引領結構調整, 減少無效供給, 擴大有效供給。

“以前我們養的是肉雞, 一批7萬隻左右, 70天左右就能出欄。 ”秦建林介紹說, 雖然一年要養4批次, 多達28萬隻雞, 可實際收入僅能與支出持平, 公司基本賺不到錢。

去年開始, 該公司改變雞種和養殖方式。 從湖南引進肉質好、抵抗力強的土雞苗, 在公司將雞苗養殖40天后, 再送到簽訂協定的農戶家散養。

“每只雞我們都有記錄, 等農戶養滿一年之後, 我們再以每斤18元的價格回收, 回收雞蛋的價格是每枚1元。 ”秦建林說, 由於土雞大受消費者的歡迎, 去年該公司回收了4萬餘隻土雞, 每斤雖20餘元的售價,

卻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發展農業, 就是要跟著市場走, 這是趨勢, 也是一種進步。 不過, 農戶或業主離市場太遠了, 對市場並不敏感, 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 這就需要政府引導, 提供合理化的市場訊息參考。

“農業資訊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 對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牽引和驅動作用。 ”歐文禮告訴記者, 今年, 我區將深入推進資訊進村入戶試點工作, 示範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 並積極組織培育農村電商, 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 引導農業產業優化結構調整, 為廣大農戶提供合理化的市場訊息參考。

有了完善的市場訊息參考, 農戶可以主動適應市場進行結構調整優化, 但如何降低其中的風險?

就重慶正聯家禽養殖有限公司而言, 秦建林認為, 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 也需要對養殖方式進行調整。 以前該公司養肉雞要養70天, 時間長;現在養雞苗, 40天之後就可以拿給農戶養殖, 減少集中養殖的時間, 極大地保證了雞苗的存活率。

我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調整結構系上“保險帶”, 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和補貼機制, 更好地發揮保險抗風險作用, 也是迎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遊客在七塘鎮採摘血橙

融合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旅遊

如今,璧山的農村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業興、家富、人和、村美。這些轉變, 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分不開。

“我區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依託璧山臨近主城的獨特區位優勢,實現‘一三產業’‘一二產業’互動。”歐文禮說,通過農業生產與觀光、生態旅遊相結合,既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和附加值,也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3月29日,記者來到璧城街道天池村,該村2014年曾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依託村裡優美的自然風光,便利的交通條件,該村不少農戶都將自家的房屋改成了“農家樂”。

“天池村上有自然的湖泊,有寺廟,有登山步道,遊客到村裡來,可以爬山,可以玩水,還能自己摘野菜、品味農家生活。”天池村“鐘豆花”農家樂老闆娘鐘家國告訴記者,如今來天池村避暑休閒的遊客不少,她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

歐文禮介紹說,我區推動“一三產業”互動,主要強化璧北田園生活體驗區、璧西觀光採摘體驗區、璧南生態休閒體驗區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鄉村旅遊的景點景區,推動“豎點串線連片”。

當前,驅車來到廣普鎮坪中村觀光旅遊的人絡繹不絕,這些遊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地——登雲坪生態園。

記者在園內看到,各種鮮花果樹、稻草王國、林下養殖等特色體驗項目,吸引了大批遊客。 “我們將農業產業與休閒觀光相結合,迎合了大多數城市遊客的心理,能遊,能玩,能摘,能吃,還帶火了我們的農產品銷售,一舉多得。”登雲坪生態園“約趣雲上”農莊負責人孫江告訴記者。

“發展鄉村旅遊,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農村經濟這個短板,更成為璧山旅遊的亮點。”歐文禮對記者說,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區將鄉村休閒旅遊產業作為聯結點,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以“三產” 帶“一產”、促“二產”,從而推動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區田間地頭呈現一片勃勃生機

品牌

突出產品行銷打造公共品牌

傳統農業往往只注重“種”和“養”,對產品行銷以及品牌塑造並不上心。然而,在供給極大豐富的買方市場環境下,由於不注重行銷管道建設和品牌塑造,璧山也曾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璧北蔬菜、三合茶葉、大興葡萄、廣普臍橙、大路黃花……近年來,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區不少農產品將品牌打造提升到了和生產環節同等重要的位置,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位於七塘鎮喜觀村的重慶學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120畝的蔬菜大棚裡,每年“種”出180余萬元的收益,且每年該公司總收益約800余萬元。

這部分“多”出來的收益,在該公司負責人淩林看來,就是品牌價值帶來的效益,該公司註冊的“澤學田”商標,受到主城地區不少餐飲公司青睞。

“我們按照客戶的訂單種菜、送菜,自產的蔬菜差不多能滿足訂單總量的30%。”淩林介紹說,該公司與重慶一家餐飲集團合作,長期為其供應新鮮蔬菜。由於訂單總量大、品種多,淩林會在全國範圍內選擇優質蔬菜,“湊”夠訂單所需。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渝西蔬菜研發中心主任何平認為,能夠獲得如此多的訂單,只需保證蔬菜品質便不愁銷路,這正是“澤學田”所帶來的品牌價值。不過,從創立品牌、經營品牌到讓消費者信任品牌,淩林在品牌背後付出了極大的艱辛和努力。

品牌對於農產品的銷售促進作用不言而喻,也可以為農戶帶來收益。目前,我區在蔬菜、水果、花卉、茶葉、水產養殖等產業領域具備了明顯的比較規模優勢,初步形成了特色產業帶,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品牌產品。

農業部將今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然而,要打造出市場認可的品牌,其中花費的時間、精力、財力可想而知。這讓不少農戶望而卻步。

而在現有的農產品品牌基礎上,我區的農產品如何整合優勢資源,在市場上擴大品牌效應,提高市場影響力和佔有率?

於是“璧山果果”應運而生。歐文禮介紹說,這是我區打造的公共品牌,將吸納我區的特色水果,包括櫻桃、葡萄、柚子、血橙、火龍果等。

“我們會在年內組織多次大型宣傳,加大品牌市場推廣力度,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歐文禮告訴記者,“璧山果果”將由政府打造為一個影響力高的公共品牌,再以統一的商標、包裝形式免費提供給農戶使用。

“產品品質達標的農戶,如果需要使用,可向我們申請。”歐文禮說,目前該品牌正在設計中,預計將於4月正式投用。

此外,今年我區還全方位多層次推進農業品牌創建,給予品牌宣傳推廣適當補貼專案安排,支援農民合作社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農業企業培育自有品牌,新培育市級名牌農產品。

元口元甲魚養殖有限公司池塘裡,技術人員向記者展示生態甲魚的特點

創新

培育經營主體創新多元業態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還得靠‘人’,沒有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挑大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無從談起。”在採訪中,歐文禮一語道破我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目標,是讓生產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經營者,推動新興需求和供給能力在新的基礎上對接,形成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目前來看,我區農村最具活力的主體有5類:種養大戶(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主體。

在我區,他們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畝產超過2萬元,對於一般的農戶來說可能不算少了。而在元口元甲魚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龍小西眼裡,畝產5萬元也不算多。

龍小西的公司在來鳳街道普新村,200畝池塘全部用來養殖了生態甲魚,去年賣了1000多萬元。

龍小西說,之所以他飼養的甲魚在市場熱銷,關鍵就在於生態。這種在野生環境中自然生長的甲魚,與溫室中用飼料餵養的甲魚比,他養的甲魚堅持全過程實行野生放養,不喂飼料、不喂藥。養了5年才開始銷售,甲魚野性強,口感鮮嫩不肥膩,是養生滋補的首選食材,廣受消費者青睞。

在區養殖中心水產科科長羅強看來,龍小西能得到如此豐厚的回報,除了堅持生態養殖,還在於他還能“讓利”于銷售方,與全國26個省市的代理商合作,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歐文禮告訴記者,像龍小西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我區還有不少。與一般農民相比,他們有知識、有激情、善於利用新技術、新思路“務農”。

對此,我區將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農村土地流轉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大力推進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重點扶持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有突出作用的“真合作”;同時,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

在我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一些新產業、新業態逐漸成為改革中的新動能,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農產品電子商務、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等,和鄉村休閒旅遊產業一樣,在我區農村生產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歐文禮說。

業態多元化發展,凸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區農業融合發展的多樣性,真正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多姿多彩”,成為我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亮色。

遊客在七塘鎮採摘血橙

融合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旅遊

如今,璧山的農村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業興、家富、人和、村美。這些轉變, 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分不開。

“我區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依託璧山臨近主城的獨特區位優勢,實現‘一三產業’‘一二產業’互動。”歐文禮說,通過農業生產與觀光、生態旅遊相結合,既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和附加值,也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3月29日,記者來到璧城街道天池村,該村2014年曾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依託村裡優美的自然風光,便利的交通條件,該村不少農戶都將自家的房屋改成了“農家樂”。

“天池村上有自然的湖泊,有寺廟,有登山步道,遊客到村裡來,可以爬山,可以玩水,還能自己摘野菜、品味農家生活。”天池村“鐘豆花”農家樂老闆娘鐘家國告訴記者,如今來天池村避暑休閒的遊客不少,她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

歐文禮介紹說,我區推動“一三產業”互動,主要強化璧北田園生活體驗區、璧西觀光採摘體驗區、璧南生態休閒體驗區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鄉村旅遊的景點景區,推動“豎點串線連片”。

當前,驅車來到廣普鎮坪中村觀光旅遊的人絡繹不絕,這些遊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地——登雲坪生態園。

記者在園內看到,各種鮮花果樹、稻草王國、林下養殖等特色體驗項目,吸引了大批遊客。 “我們將農業產業與休閒觀光相結合,迎合了大多數城市遊客的心理,能遊,能玩,能摘,能吃,還帶火了我們的農產品銷售,一舉多得。”登雲坪生態園“約趣雲上”農莊負責人孫江告訴記者。

“發展鄉村旅遊,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農村經濟這個短板,更成為璧山旅遊的亮點。”歐文禮對記者說,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區將鄉村休閒旅遊產業作為聯結點,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以“三產” 帶“一產”、促“二產”,從而推動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區田間地頭呈現一片勃勃生機

品牌

突出產品行銷打造公共品牌

傳統農業往往只注重“種”和“養”,對產品行銷以及品牌塑造並不上心。然而,在供給極大豐富的買方市場環境下,由於不注重行銷管道建設和品牌塑造,璧山也曾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璧北蔬菜、三合茶葉、大興葡萄、廣普臍橙、大路黃花……近年來,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區不少農產品將品牌打造提升到了和生產環節同等重要的位置,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位於七塘鎮喜觀村的重慶學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120畝的蔬菜大棚裡,每年“種”出180余萬元的收益,且每年該公司總收益約800余萬元。

這部分“多”出來的收益,在該公司負責人淩林看來,就是品牌價值帶來的效益,該公司註冊的“澤學田”商標,受到主城地區不少餐飲公司青睞。

“我們按照客戶的訂單種菜、送菜,自產的蔬菜差不多能滿足訂單總量的30%。”淩林介紹說,該公司與重慶一家餐飲集團合作,長期為其供應新鮮蔬菜。由於訂單總量大、品種多,淩林會在全國範圍內選擇優質蔬菜,“湊”夠訂單所需。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渝西蔬菜研發中心主任何平認為,能夠獲得如此多的訂單,只需保證蔬菜品質便不愁銷路,這正是“澤學田”所帶來的品牌價值。不過,從創立品牌、經營品牌到讓消費者信任品牌,淩林在品牌背後付出了極大的艱辛和努力。

品牌對於農產品的銷售促進作用不言而喻,也可以為農戶帶來收益。目前,我區在蔬菜、水果、花卉、茶葉、水產養殖等產業領域具備了明顯的比較規模優勢,初步形成了特色產業帶,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品牌產品。

農業部將今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然而,要打造出市場認可的品牌,其中花費的時間、精力、財力可想而知。這讓不少農戶望而卻步。

而在現有的農產品品牌基礎上,我區的農產品如何整合優勢資源,在市場上擴大品牌效應,提高市場影響力和佔有率?

於是“璧山果果”應運而生。歐文禮介紹說,這是我區打造的公共品牌,將吸納我區的特色水果,包括櫻桃、葡萄、柚子、血橙、火龍果等。

“我們會在年內組織多次大型宣傳,加大品牌市場推廣力度,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歐文禮告訴記者,“璧山果果”將由政府打造為一個影響力高的公共品牌,再以統一的商標、包裝形式免費提供給農戶使用。

“產品品質達標的農戶,如果需要使用,可向我們申請。”歐文禮說,目前該品牌正在設計中,預計將於4月正式投用。

此外,今年我區還全方位多層次推進農業品牌創建,給予品牌宣傳推廣適當補貼專案安排,支援農民合作社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農業企業培育自有品牌,新培育市級名牌農產品。

元口元甲魚養殖有限公司池塘裡,技術人員向記者展示生態甲魚的特點

創新

培育經營主體創新多元業態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還得靠‘人’,沒有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挑大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無從談起。”在採訪中,歐文禮一語道破我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目標,是讓生產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經營者,推動新興需求和供給能力在新的基礎上對接,形成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目前來看,我區農村最具活力的主體有5類:種養大戶(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主體。

在我區,他們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畝產超過2萬元,對於一般的農戶來說可能不算少了。而在元口元甲魚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龍小西眼裡,畝產5萬元也不算多。

龍小西的公司在來鳳街道普新村,200畝池塘全部用來養殖了生態甲魚,去年賣了1000多萬元。

龍小西說,之所以他飼養的甲魚在市場熱銷,關鍵就在於生態。這種在野生環境中自然生長的甲魚,與溫室中用飼料餵養的甲魚比,他養的甲魚堅持全過程實行野生放養,不喂飼料、不喂藥。養了5年才開始銷售,甲魚野性強,口感鮮嫩不肥膩,是養生滋補的首選食材,廣受消費者青睞。

在區養殖中心水產科科長羅強看來,龍小西能得到如此豐厚的回報,除了堅持生態養殖,還在於他還能“讓利”于銷售方,與全國26個省市的代理商合作,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歐文禮告訴記者,像龍小西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我區還有不少。與一般農民相比,他們有知識、有激情、善於利用新技術、新思路“務農”。

對此,我區將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農村土地流轉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大力推進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重點扶持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有突出作用的“真合作”;同時,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

在我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一些新產業、新業態逐漸成為改革中的新動能,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農產品電子商務、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等,和鄉村休閒旅遊產業一樣,在我區農村生產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歐文禮說。

業態多元化發展,凸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區農業融合發展的多樣性,真正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多姿多彩”,成為我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亮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