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20年前被人抓走,現在卻過上了這樣的生活!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01-

中巴混血兒吳憶樺的監護權之爭, 總算告一段落。

這孩子真可憐, 媽媽在巴西生下他不久就死了, 交給外婆撫養到五歲,

三年前由爸爸帶回臺北, 不久之後, 爸爸也死了。 外婆堅持把他接回去, 臺北的叔叔不讓, 於是打起東西兩半球的官司。

終於法院做出判決, 在一片哭喊和不舍中, 吳憶樺被送上了飛機。

多大的新聞啊!不但機場有現場直播, 許多媒體還派員隨機到巴西採訪。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 在臺北機場還不願走的吳憶樺, 才到香港機場, 就好像什麼都忘了。 買玩具、吃東西、拿著玩具照相機四處拍, 還打電話給巴西的外婆。

他, 居然用西班牙語說:“外婆, 我好想你!”

又過兩天, 由電臺傳來畫面——

吳憶樺跟著表哥表弟, 在巴西的院子裡有說有唱、又打又鬧……

-02-

一位新聞界的老朋友, 暑假帶女兒由臺北去維吉尼亞的親戚家住了一個多月, 回程經過紐約, 來我家聚聚。

女兒一臉不高興的樣子, 坐在媽媽旁邊一聲不吭。

“她啊!不想回臺北, 想留在美國。 ”做娘的說。

“什麼?”我叫起來, “才幾歲啊!怎捨得媽媽?”

女孩居然嘴一撇:“當然捨得!我喜歡美國, 不喜歡臺北。 ”

朋友帶女兒走了, 我歎了口氣:“天哪!真是女大不中留,

才初三的小傢伙, 居然就留不住了。 ”

隔一陣, 我回臺北, 與她們母女碰面。

“你還想離開家, 一個人留在美國嗎?”我問她。

小丫頭聳聳肩:“沒有啊, 臺北多好!”

-03-

看全球獎提名影片《兔柵欄》, 描寫澳洲政府早期為了使土著融入白人社會, 強制毛利族的兒童去接受集中教育。

白人員警開著車, 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找, 不肯乖乖去受教的就抓。

只是部落裡毛利族的媽媽們哭著、喊著、拉著、追著車子, 最後趴在地上, 眼睜睜地看著白人把孩子抓上車, 疾馳而去。

劇中一個叫克拉格的女孩, 帶著妹妹和表弟逃離了“教育營”, 沿著攔兔子的柵欄逃跑, 表弟半路被抓回, 克拉格姐妹則經過許多兇險, 走了一千多公里, 回到媽媽身邊。

電影結尾介紹了劇中人的現實生活。

克拉格姐妹還住在原始部落裡, 她們的表弟則因為英語流利, 在城裡上班。

-04-

“我改變了觀念。 ”一位慈善家去貴州考察回來, 感慨地對我說, “我去深山的小學, 看見一個小女孩, 躺在屋頂上無所事事, 問她為什麼不去上課。 問了幾遍她都不答, 原來她聽不懂普通話。 ”

她歎口氣, “當地的人說, 像她這樣, 只因為上不起小學, 不懂普通話, 就一輩子走不出山區的人真是太多了。 所以我改變做法, 將來如果無法資助每個失學的孩子上六年小學, 就各幫他們兩年, 輪著去上學。 ”

我一輩子不會忘記, 她瞪大眼睛說的——

“只要兩年!那些孩子學會了普通話,未來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他們的世界能一下子放大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

-05-

這也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去蘭嶼。

“看!我的手!”幾個蘭嶼中學的孩子舉著紅紅的雙手給我看,“都是暑假去台東鳳梨廠打工,被鳳梨傷的。但是……”

一個孩子笑著說,“明年,我還要去。”

老師則過來說:“一去寶島,蘭嶼就留不住他們了。”

也想起有一天在蘭嶼溪邊看見—個少年在刷牙,嘴裡全是牙膏泡沫,旁邊則聚了一群大人和孩子,指指點點地圍觀。

“他們沒看過牙膏。”少年對我說,“像我以前一樣,好可憐!”

-06-

讀美國《世界日報》,引述國際心理學大會的調查結果。每年有四千多名中國嬰兒被美國白人收養,起初半年,那些嬰兒只有百分之八身心正常,另有百分之三十四有嚴重的“適應不良”與“反應遲緩”。

但是三年之後,百分之九十三都正常了。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被白人家庭領養的孩子,比美籍華人的親生孩子“更像美國人”,也更能接受“美國精神”。

他們成了百分之百的美國人。

-07-

電視裡播出伊拉克的新聞,—群孩子拿著棍子站著,另一個孩子被蒙著眼睛跪在前面,孩子們先大吼大叫,再一揮棍子,砍在前面孩子的頸子上。

前面的孩子則裝模作樣地倒在地上裝死,接著翻身跳起來,跟著大家有說有笑地跑走。

原來他們在模仿恐怖分子殺害人質的砍頭畫面。

-08-

孩子多像種子啊!把他種在哪兒,就在哪兒生根、發芽,只要條件許可,他就要長大。長在平原的沃土、水邊的沙地,或岩石的縫隙。

同一棵母株生的種子,因為掉在不同地方,能有完全不一樣的命運、長成不同的樹、結成不同的果。

想起一位醫生的話——

“小孩比較不怕痛,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還沒發育好。這是上天的意思,使他們到這個自己無法選擇的世界,能適應、能吃苦,而且在苦中不覺苦。”

每次到乾旱地區,看見孩子笑著、跑著,在下雨天抱出大大小小的盆子接雨水;看見戰火中孩子拿樹枝做成槍的玩具,打打殺殺,玩得十分開心,我都既欣喜又心酸。

我也常想起那澳洲電影。

白人錯了嗎?還是不讓白人帶走孩子的毛利族媽媽錯了?

當克拉格姐妹在灌木叢中摘野果子的時候,她的表弟會不會正坐在悉尼的歌劇院?

誰比較幸福?

還是,生於斯、長於斯,不去想、不去比,就是一種幸福?

- END -

文章聲明:

※編輯:怪蜀黍

※文:劉墉 圖:網路/視覺中國

※劉墉新書出版《到世界上闖蕩》

她瞪大眼睛說的——

“只要兩年!那些孩子學會了普通話,未來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他們的世界能一下子放大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

-05-

這也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去蘭嶼。

“看!我的手!”幾個蘭嶼中學的孩子舉著紅紅的雙手給我看,“都是暑假去台東鳳梨廠打工,被鳳梨傷的。但是……”

一個孩子笑著說,“明年,我還要去。”

老師則過來說:“一去寶島,蘭嶼就留不住他們了。”

也想起有一天在蘭嶼溪邊看見—個少年在刷牙,嘴裡全是牙膏泡沫,旁邊則聚了一群大人和孩子,指指點點地圍觀。

“他們沒看過牙膏。”少年對我說,“像我以前一樣,好可憐!”

-06-

讀美國《世界日報》,引述國際心理學大會的調查結果。每年有四千多名中國嬰兒被美國白人收養,起初半年,那些嬰兒只有百分之八身心正常,另有百分之三十四有嚴重的“適應不良”與“反應遲緩”。

但是三年之後,百分之九十三都正常了。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被白人家庭領養的孩子,比美籍華人的親生孩子“更像美國人”,也更能接受“美國精神”。

他們成了百分之百的美國人。

-07-

電視裡播出伊拉克的新聞,—群孩子拿著棍子站著,另一個孩子被蒙著眼睛跪在前面,孩子們先大吼大叫,再一揮棍子,砍在前面孩子的頸子上。

前面的孩子則裝模作樣地倒在地上裝死,接著翻身跳起來,跟著大家有說有笑地跑走。

原來他們在模仿恐怖分子殺害人質的砍頭畫面。

-08-

孩子多像種子啊!把他種在哪兒,就在哪兒生根、發芽,只要條件許可,他就要長大。長在平原的沃土、水邊的沙地,或岩石的縫隙。

同一棵母株生的種子,因為掉在不同地方,能有完全不一樣的命運、長成不同的樹、結成不同的果。

想起一位醫生的話——

“小孩比較不怕痛,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還沒發育好。這是上天的意思,使他們到這個自己無法選擇的世界,能適應、能吃苦,而且在苦中不覺苦。”

每次到乾旱地區,看見孩子笑著、跑著,在下雨天抱出大大小小的盆子接雨水;看見戰火中孩子拿樹枝做成槍的玩具,打打殺殺,玩得十分開心,我都既欣喜又心酸。

我也常想起那澳洲電影。

白人錯了嗎?還是不讓白人帶走孩子的毛利族媽媽錯了?

當克拉格姐妹在灌木叢中摘野果子的時候,她的表弟會不會正坐在悉尼的歌劇院?

誰比較幸福?

還是,生於斯、長於斯,不去想、不去比,就是一種幸福?

- END -

文章聲明:

※編輯:怪蜀黍

※文:劉墉 圖:網路/視覺中國

※劉墉新書出版《到世界上闖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