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夜讀自貢」貢井這個地方別有一番洞天

點擊上方“自貢網”可關注我們

洞雲寺始建于明朝, 清康熙年間曾對其維修, 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地址位於建設鄉麻柳大隊洞雲山上。 整個寺廟原佈局為四合院, 由前殿、正殿、左右側殿組成。 木柱結構, 前殿、正殿為歇山式, 左右側殿居士房為懸山式屋頂, 屋頂均灰塑屋脊寶頂。 殿堂均油漆彩繪, 雕樑畫棟, 很有氣派。

洞雲寺的獨特之處在於, 廟後懸崖高十數丈, 有洞穴縱深三四百尺, 寬大乾燥。 周圍樹木蔥蘢, 蔚然成蔭, 古樹翠竹, 遮掩山前小道, 直至旭水河邊。 河水清澈透明, 小船悠然靠近。 再看, 洞穴間設有石桌石床, 供遊人休閒酣憩。 盛夏時, 廟外赤日炎炎, 暑氣如焚, 步入其中, 頓覺涼爽如秋, 消人塵慮。 所以此處享有“洞雲消暑”(貢井八大景之一)的美稱。

自古以來, 多有文人墨客常來洞雲寺避暑, 同時吟詩做賦。 艾葉黃宜堂後人說, 黃宜堂的發家人、大鹽商黃敦三的兩個兒子黃幼莊和黃濱嶼也是洞雲寺的常客。

二人皆為文化名人趙熙的弟子, 走進洞雲寺這消暑聖地難免詩興大發:痛飲扶桑不自由, 悲歌異水淚橫流。 議和亡國哀秦氏, 鐵血銘功拜岳侯。

貢井的老人差不多都知道, 從艾葉到貢井的旭水河段俗稱“八裡秦淮”。

民國時期, 在“八裡秦淮”曾經有一百多條花船來回遊蕩, 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可誰曾想到, 花船的創設卻與洞雲寺有很大關係。

花船的真正創始人是艾葉大碼頭的鹽商黃雲樞。 黃雲樞與文化名人林悅蔥、李曉亭、吳玉章等都是兒時好友, 黃雲樞經林悅蔥介紹也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 接受過一些民主思想的影響, 思想開放。 黃雲樞住宅緊靠大碼頭河邊, 掌控了一些運鹵的船隻。 運鹵船的經營為花船的創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特別是, 黃雲樞本人在暑期的閒暇之餘喜歡從大碼頭步行到上游的洞雲寺去避暑消遣。 當時沿途沒有公路, 只有田間小道。 大太陽天, 走到目的地已經是大汗淋漓。

於是, 黃雲樞想, 如果能夠做一艘小船, 從艾葉乘船去洞雲寺豈不灑脫美哉!

據資料記載, 清末民初, 地方政府在洞雲寺開辦過戒煙醫院;抗戰前, 民國政府又將洞雲寺改辦為保國衛民學校;抗戰期間, 把洞雲寺作為難民所。 解放前, 洞雲寺既是宗教場所,

也是一些黨派、幫會團體的聚集地。 可見, 上世紀四十年代, 洞雲寺也曾經是熱鬧繁華之地。

據說, 當年洞雲寺有居士20多人, 常住僧人。 有個和尚姓孫, 但孫氏和尚並不吃素。 鑒於洞雲寺遊人的增多, 孫氏和尚還在寺內開店賣豆花飯, 還有點菜, 葷素相容並蓄, 生意一度紅火。 其間, 地下党貢井特別支隊在此成立。 洞雲寺為宣傳抗戰, 為保護鹽場、迎接自貢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 人民政府接管並開辦了洞雲寺小學。 1973年部分寺廟建築改建磚木房, 1996至1998年因年久成危, 學校撤離後閒置。 到2004年, 洞雲寺重建, 此後恢復宗教活動。

近幾年, 由於政府的重視, 寺內整修日臻完善, 設備更加齊全, 整個寺廟煥然一新, 老遠就可以看見寺廟的屋脊上豎起的一個偌大睡佛。 寺廟外面,原來只有羊腸小徑,離城很遠,現在情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觀。洞雲寺已置身於城市主幹道305線和樂自高速公路之間,兩條大道的距離不過一公里,而且正在擴建的兩條大道之間的連接線還將與洞雲寺擦肩而過。不難想像,洞雲寺必將成為這連接線上的一個旅遊亮點。

寺廟外面,原來只有羊腸小徑,離城很遠,現在情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觀。洞雲寺已置身於城市主幹道305線和樂自高速公路之間,兩條大道的距離不過一公里,而且正在擴建的兩條大道之間的連接線還將與洞雲寺擦肩而過。不難想像,洞雲寺必將成為這連接線上的一個旅遊亮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