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月餅出五仁

五仁月餅, 當之無愧的月餅之王。

文/張發財

儘管月餅出現了廣、京、蘇、潮、滇各式流派, 但是, 那種老式五仁月餅, 各門派都不敢輕慢,

其地位無餅能撼動, 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意味。

小時候有種精簡版五仁月餅, 名曰“青紅絲”。 其構造以7毫米厚的“鐵皮”為外殼, 中間裹5毫米厚的紅糖, 黏稠如瀝青;瀝青間點綴著青紅絲。 青絲即染藍的蘿蔔絲, 紅絲當然是染紅的蘿蔔絲。

某次見過一枚奇葩, 沒有瀝青只有絲, 紅藍兩絲涇渭分明, 割據一隅, 仿佛青紅兩個黑幫即將開戰。 我一口幹掉兩夥, 感覺自己飛了起來, 好似嫦娥—《本草綱目》說蘿蔔順氣嘛。

把青紅絲比擬為兩軍交戰是有淵源的, 傳說中的月餅, 就帶著濃郁的軍事色彩。 據《唐書·太宗紀》, 月餅起源於戰爭。 唐初, 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 八月十五日凱旋。 民間向朝廷獻餅祝捷, 太宗拿著餅, 對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 然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遺憾的是, 這個故事不可信, 不管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的記載, 李靖的凱旋時間都為“貞觀四年二月”。

青紅絲五仁月餅。

更著名的月餅傳說依舊與戰爭有關。

元朝末年, 漢人不堪暴政, 秘密發動了紅巾軍起義。 起義軍定於中秋節造反,

為免走漏風聲, 做了一種夾著紅糖、點上朱砂的圓形糕點, 名曰“圓餅”, 意為“誅殺元餅(兵)”, 內藏“八月十五殺韃子”紙條一張, 以此為聯絡暗號。 轟轟烈烈的革命就從月餅開始了。

這個傳說雖然有趣亦不可信, 據《皇明通紀法傳全錄》記載, 紅巾軍首義時間不是八月, 而是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 紙條應該是裹在粽子裡。 當然, 粽子也能引發戰爭, 但不是漢蒙之戰, 而是甜咸兩黨之戰了。

蘇式月餅。

真實的月餅起源, 源自古代祭祀之一的祭月。

日月這樣的代表陰陽的大神, 是上古天子最重要的祭禮物件(庶民沒有資格拜祭)。 祭禮需要具象的物件方得以展現, 其所用器物, 稱為禮物。 禮指典禮, 物指文物。 《史記·封禪書》說當時的帝王“祭月以羊彘特”, 也就是羊、豬、牛。 豬排第二, 所以二師兄調戲嫦娥算是官派的政治任務。 早期祭月食品以肉製品為主, 糧食為輔, 後期開始多樣化, 為月餅的登場和普及提供了可能性。

雙黃蓮蓉月餅。 圖/SoHome Jacaranda Lilau

月餅的具體發明人已不可考, 若強行指派, 十六國的後趙武帝石虎勉強可以勝任。

據《太平御覽》記載, 石虎“好食蒸餅, 常以幹棗、胡桃瓤為心蒸之”。 只是這種餅是蒸的不是烤的, 古代有烤制的“胡餅”, 但沒餡兒。 最愛吃這個餅的是漢靈帝劉宏, 《續漢書》雲“靈帝好胡餅”。 兩人倒是可以聯合署名, 但後趙武帝應該不會同意的。

越南糯米蛋黃月餅。圖/Viethavvh

“月餅”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蘇東坡介紹過這類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從形狀到內在描述得特別清晰:餅如圓月,餡是國產乳酪加麥芽糖,由此可知,宋朝的月餅幾乎與現代月餅一樣了。

只是,宋朝的月餅並非中秋專屬品,而是“四時皆有”的日常食品。而且,北宋時期“中秋節”都沒有出現,這三個字最早出現於《夢粱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而在這個節日吃月餅的描述則在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到了清代,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造型和意趣與今世已經沒有差別,清人楊光輔記述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無論月餅有多少門派,五仁月餅始終是當仁不讓的王者。圖/wiki

後來,月餅出現了廣、京、蘇、潮、滇各式流派。但是,我幼年吃過的那種老式五仁月餅,各門派都不敢輕慢,其地位無餅能撼動,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意味。

然而我實在受不了這款硬漢宗師,每次吃它都覺得口腔像砂石攪拌機,每次討教都被它弄得滿地找牙。所以我覺得南北各派都不放棄生產它,是為了臊著它。

五仁月餅中含有腰果仁、芝麻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圖/SoHome Jacaranda Lilau

袁枚或許是這位堅硬的五仁大師的發明者或推廣者,《隨園食單》裡說:“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袁先生寫過一首詩,標題叫《齒疾半年偶覽唐人小說有作》,雲:“耳中騎馬兜元國,齒內排衙活玉窠。”“活玉窠”就是牙洞,就是五仁月餅磕出來的,這個牙洞大到有回音,餘音繚繞。

後來,有聰明的醫師直接用五仁月餅粉補牙,於是袁先生的牙堅硬無敵,嚼出一本《隨園食單》。

本文首發於《新週刊》500期

越南糯米蛋黃月餅。圖/Viethavvh

“月餅”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蘇東坡介紹過這類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從形狀到內在描述得特別清晰:餅如圓月,餡是國產乳酪加麥芽糖,由此可知,宋朝的月餅幾乎與現代月餅一樣了。

只是,宋朝的月餅並非中秋專屬品,而是“四時皆有”的日常食品。而且,北宋時期“中秋節”都沒有出現,這三個字最早出現於《夢粱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而在這個節日吃月餅的描述則在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到了清代,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造型和意趣與今世已經沒有差別,清人楊光輔記述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無論月餅有多少門派,五仁月餅始終是當仁不讓的王者。圖/wiki

後來,月餅出現了廣、京、蘇、潮、滇各式流派。但是,我幼年吃過的那種老式五仁月餅,各門派都不敢輕慢,其地位無餅能撼動,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意味。

然而我實在受不了這款硬漢宗師,每次吃它都覺得口腔像砂石攪拌機,每次討教都被它弄得滿地找牙。所以我覺得南北各派都不放棄生產它,是為了臊著它。

五仁月餅中含有腰果仁、芝麻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圖/SoHome Jacaranda Lilau

袁枚或許是這位堅硬的五仁大師的發明者或推廣者,《隨園食單》裡說:“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袁先生寫過一首詩,標題叫《齒疾半年偶覽唐人小說有作》,雲:“耳中騎馬兜元國,齒內排衙活玉窠。”“活玉窠”就是牙洞,就是五仁月餅磕出來的,這個牙洞大到有回音,餘音繚繞。

後來,有聰明的醫師直接用五仁月餅粉補牙,於是袁先生的牙堅硬無敵,嚼出一本《隨園食單》。

本文首發於《新週刊》500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