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力發展“種養加”迴圈農業 綠了環境富了農民

10月4日訊 還有幾天, 水稻就收割了。 在湯原縣齊心溯源肉牛專業養殖合作社, 理事長霍清斌看著長勢不錯的水稻、在田裡長大的鴨子, 以及不遠處百頭等待出欄的肉牛, 臉上露出笑容。 “縣裡推廣迴圈經濟, 不僅讓所有東西都利用上了, 而且農民收益的鏈條連接得更加緊密了。 ”霍清斌告訴記者說, 去年開始合作社養殖了百頭肉牛, 牛糞經過陽光發酵房處理後, 作為綠色有機肥播撒在稻田裡。 今年在稻田裡養了3600只鴨子, 以吃水裡的浮游生物。 霍清斌掐指一算:水稻收割之後, 每只鴨子能賣到60元。 “水稻使用了綠色糞肥,

還沒等收割, 就被大米經銷商看中了, 以每斤9元的價格全部收購。 這一項就增收40萬元。 ”

從去年開始, 湯原縣斥資千萬元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種養加”結合的迴圈農業。 引導支持現有農機合作社轉型、新成立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或草業公司, 在現有機械設備能夠滿足水田整地、水稻種植的基礎上, 引進先進的集草機、稻草打包機、固定式飼草配合攪拌機、糞肥還田撒肥機等農用機械, 實現農機作業、水稻種植與肉牛養殖科學配套。 鼓勵引導肉牛養殖合作社、水稻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將迴圈單元建設在水田附近, 便於稻草打包、貯存、運輸和糞肥還田。 推廣稻草打包發酵、TMR全混日糧、肉牛凍配、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

建設了年生產能力600噸的益生菌廠, 滿足年發酵80萬噸青黃貯秸稈飼料和生產10萬噸生物有機肥的能力。

霍清斌告訴記者說, 去年合作社建設陽光發酵房400平方米、飼料庫1200平方米。 收割的稻草噴上益生菌進行打包發酵, 經過30—40天發酵後變成粗飼料, 再添加上酒糟、豆粕、微生物元素、玉米等, 做成精飼料餵養肉牛, 在飼養技術上應用TMR飼料攪拌機加工飼喂, 糞便處理工藝上利用益生菌發酵糞便生產有機肥。 一條“稻草→肉牛→糞肥→水田→水稻→稻草”種養迴圈模式的鏈條, 將種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實現了生產標準化、設備現代化、管理精細化、飼喂科學化、防疫制度化。

今年, 湯原縣“兩牛一豬一禽”養殖迴圈單元發展到100個, 到2020年,

養殖迴圈單元將發展到400個, 至少可保證24萬畝水稻所需有機肥, 實現農田水利設施、農機作業與養殖產業科學配套, 形成自然迴圈農業。

湯原縣對新建300頭肉牛為一個單元的標準化養殖場每個單元給予60萬元補貼;縣財政對在本縣範圍內飼養的參保肉牛保費給予35%的補貼;今年投入資金3500萬元發展農業迴圈經濟, 主要用於肉牛養殖場建設、機械購置、益生菌使用等各項補貼。

湯原縣目前有配套種植合作社20餘個、種植大戶4個, 種植面積達到4200公頃。 在試點基礎上, 未來幾年將主推“種養加”結合的農業迴圈經濟, 除利用益生菌發酵稻草打包飼養肉牛外, 還將利用益生菌玉米秸稈發酵打包飼養牛羊。 屆時, 湯原縣畜禽規模養殖場產生的糞便將全部利用益生菌發酵還田,

可有效推動畜禽糞汙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 擴大有機水稻、玉米、大豆及雜糧種植面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