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講知識:小動作彰顯專業 好習慣傳承沿學

------本期內容導讀------

各種行當都會總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事規範或者說是技巧, 然後會在傳授教習中把它們沿續下去。 只是由於傳授的老師習慣不一樣,

有的會解釋、說明甚至是剖析, 而有的則是只是生硬地要求照做

------以下正文詳情------

三百六十行, 行行有特色, 各種行當都會總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事規範或者說是技巧, 然後會在傳授教習中把它們沿續下去。 只是由於傳授的老師習慣不一樣, 有的老師在教的過程中會和你解釋、說明甚至是剖析, 而有的老師則是生硬地要求你照著做就可以, 當然更有可能老師說明時你沒聽清楚。 不過, 嚴格並認真地遵照著學會後, 好處卻是非常明顯的;

剛剛還記得自己畢業後來到電視臺工作, 第一天上崗工作。 那時我們的攝像機都是統一在設備室裡領用, 領來後為了確認機器性質正常, 一般都會現場通電裝磁帶檢查一下。

剛剛在按下攝像機的出帶按鈕後, 遵循著學校裡已經養成的習慣, 在磁帶倉彈出來的一刹那, 手掌放在前面順手擋了一下, 所以, 帶倉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會有“嚓”地一聲脆響。 但是, 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 居然讓正走進設備室的一個老頭輕聲“咦”了一下, 他打量了我一下, 問道:“新來的?”我點頭說是, 他又問:“哪個學校的?”“浙廣專的!”“嗯!”

後來才知道, 那老頭就是電視臺的技術部毛主任, 而就這小小的一個動作, 已經無形中在他心中給我的母校加了重重的好幾分。 其實這一動作得益於學校專業設備課的陳南明老師。 要知道, 電視臺的設備都十分昂貴, 要知道當年記者工資不過三四百元, 攝像機都上動輒一台十幾萬;

而這些精密的設備裡, 最容易出問題的就各種機械傳動部分, 尤其像是使用頻繁的帶倉。 那些半路出家的記者們, 反而很願意享受帶倉彈出時“嚓”的一聲脆響。 只有陳老師會教育我們, 專業記者要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護設備, 強制要求我們在它彈出的一瞬間, 用手去扶擋一下, 就可以最大限制減輕這部分的機械損傷, 而這種習慣, 在電視臺技術部毛主任的眼中, 那就是“專業”!

沒過幾天, 在參加一場文藝晚會的錄製工作。 剛剛只是負責其中一台機位, 下午的彩排結束, 各自關閉電源、鎖定設備後離場休息, 等待晚上的正式錄製。 也同樣是在學校裡接受陳老師的嚴格要求, 剛剛在路過別人的攝像機位時,

看到攝像機的機頭方向是在三腳架兩腳之間時, 趕緊過去擰了一下, 調為對準其中一腳。 剛做完這事, 又聽到背後一聲輕“咦”, 沒錯, 又是毛主任, 我又加分了;

道理也很簡單, 當年的攝像機體型較長, 機頭部分相對於重心是伸出去最長的部位。 在無人看管時, 如果機頭方向正好是對著三腳架的兩腳之間, 這就是最不穩定並容易吃力翻倒的方向。 而把機頭調整為對準任意一隻腳, 那就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意外發生。 同樣是老一輩電視工作者的寶貴經驗傳承, 我這順手的一轉也就再一次體現出母校對於學生專業化的傳授水準體現;

也因此開始, 台裡的毛主任對於我、對於之後母校所過來的學生青眼有加。

平時要借個設備、幫個忙等等都十分照顧。 當然對於其他專業, 自然也有非常明顯的專業習慣, 例如對於播間專業的學生, 他們在試話筒時, 決不可能做出用手敲擊這麼野蠻粗俗的動作, 而是清清嗓子隨口報出一串“八百標兵奔北坡, 音響老師怎麼說?”這就是專業!

雖然, 如今的攝像機都不用磁帶, 也沒有了彈出壓回的磁帶倉了;如今的話筒也沒當年那麼嬌嫩, 就算是拍幾下也不致於出什麼問題。 但是, 不論科技怎麼進步, 好習慣終歸是好習慣, 不但可以看出你的傳承, 更可看出你的嚴謹規範的態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