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女兒,我希望你不要做個好孩子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 無論是婚姻、還是人生, 乖女孩們習慣了不思考、不質疑、不反抗、不出格。

- 01 -

跟暖暖在一起的時候, 我常常母愛爆棚。 總是想要把她摟在懷裡使勁地膩乎, 使勁的親個夠。

每次她做對了什麼, 我也會第一時間誇獎她:勇敢、善良、能幹、體貼、暖心、有禮貌……從不吝惜各種溢美之詞。

不過, 有兩個詞我很少用。 不僅自己不用, 也提醒家裡人儘量少說。 這兩個詞就是:聽話、乖。

比如暖爸說:“你想吃巧克力今天就得表現乖一點, 你乖爸爸就給你買。 ”

比如暖姥姥說:“你這小傢伙怎麼這麼不聽話!”

這些話也許很多人認為很正常,

我卻總覺得有點彆扭。

其實這些還算輕的, 我們經常還能在路上聽到各種加強版本。 “不聽話, 我就不要你了!”“你不乖媽媽就走了, 你自己在這裡哭吧!”

你乖我才滿足你, 你聽話我才愛你, 不然我就拋棄你。 這對孩子來說, 不僅太可怕, 也太功利。

- 02 -

我們這一代人, 幾乎都是聽著這兩個詞長大的。

一直不敢承認, 其實我本人從小就深深的受到這兩個詞的束縛。 那時候, 我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 因為我“體諒父母、懂事、從不亂要東西”。

今年我已經年過30, 但到現在我都忘不了的是, 我10歲的時候, 爸媽帶著我和表弟一起逛街, 表弟哭著鬧著非要一個糖葫蘆, 媽媽無奈地掏出錢買了下來。 當問起我要不要的時候, 我想了5秒鐘,

還是輕輕的搖了搖頭。

於是, 表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甜甜的糖葫蘆, 而我卻只得到了父母的一句“你看你姐姐多乖!”

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當時有多想吃那個糖葫蘆。 我不是不想要, 而是不敢要, 因為怕父母失望, 怕自己擔當不起“乖孩子”的稱號。

後來我考上了全中國最好的大學, 找到讓所有人羡慕的工作。

工作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 我買得起許多昂貴的東西, 但我發現自己仍然習慣性地放棄享樂, 好像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提醒我:自己不配、不應該得到美好的東西。

- 03 -

前不久有個“親媽帶著女兒跳樓”的新聞, 相信大家也都有看到。

從視頻中我們能得到的資訊是:

這位媽媽是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 月入1萬以上;而她的丈夫沒工作、沒錢、沒車、沒房,

還出軌, 幾個月不回家。

就是為了挽回這樣一個丈夫, 她居然用帶著女兒跳樓的方式來要脅。 小女孩的抽泣和那句“媽媽你別拽我, 我自己跳”, 讓人心疼又心碎。

很多網友在評論裡怒斥:這是親媽嗎?怎麼這麼混蛋!

當然也有人同情這位媽媽, 說她是因為離婚壓力大才會出此下策。 可是仔細想一想, 一個月入1萬的女性, 收入並不算很低。

只要她願意, 離了渣男可以再婚、也可以集中精力奮鬥事業, 總之一定會比現在活得更輕鬆, 何必以這麼慘烈的方式去挽回?

這樣的感情就算挽回了, 還有意義嗎?即使感情挽回了, 這樣的一鬧, 給孩子的心理留下的創傷, 這輩子是否還有機會平復?

我不敢想。

- 04 -

說回我自己。

再後來, 我自學了很多心理學的課程。 我才明白,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曾經的我和視頻裡那位元帶著女兒跳樓的媽媽, 雖然程度不同, 其實都屬於討好型人格。

我用了很久的時間來糾正和鼓勵自己, 才慢慢地重新開始正視自己的渴望, 學會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討好型人格最直接的體現就是, 對自己的認可、自己的情緒, 都建立在別人的評價和回應之中。

即使已經非常優秀了, 但仍然需要別人不斷的確認, 不斷的肯定, 甚至不斷的回應, 才能找到自我。

因為害怕會讓別人不高興、因為害怕破壞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 寧可不表達自己的情緒, 寧可壓抑自己的渴望, 也要盡可能的去維護人際關係中的表面和諧。

我從小就被教育, 做女性要學會獨立, 可直到現在我才發現, 過去的很多年, 我都不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人格。 人都說女人只有經濟獨立, 才能在家庭中有話語權。

其實, 比經濟獨立更重要的, 是精神獨立。

精神無法獨立的人, 把人生的支柱傾斜、依靠在他人身上, 他人不在了, 世界就坍塌了。 這樣的人, 再好的牌也會被打成爛牌。

精神不獨立的女人, 一生通常都沿襲這樣的軌跡:

小時候聽父母的話, 上學了聽老師的話, 按部就班地讀書、工作、結婚, 然後嫁雞隨雞從一而終, 哪怕這段婚姻很明顯到了盡頭, 也要忍辱負重維繫一個“完整的家”;哪怕這個男人已經渣成了糞土, “好歹他是孩子的爸爸”。

她們對自己的認可,都是靠別人的評價完成的;她們的情緒,都建立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

旁觀者可能會忍不住問:“憑什麼?這麼做傻不傻?”但對乖孩子來說,順從和討好別人,才是天經地義。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無論是婚姻、還是人生,乖女孩們習慣了不思考、不質疑、不反抗、不出格。

開始是不敢,後來慢慢就變成了不能。

不斷要求孩子聽話、服從,就是逐漸抽離她的精神支柱,讓她變成一個無法獨立的人。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 05 -

這幾天我見縫插針看了幾集最近超火的《那年花開月正圓》。

有人說,這部劇是近來國產劇的一股清流,因為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依靠男人上位、不被男人操縱人生,靠自己去贏得世界的“大女主”的風采。

孫儷飾演的江湖女子周瑩,跟優雅賢淑一點邊兒都不沾。

到沈家第一天就飛踹沈家二少爺,到了吳家可以跟老爺拍桌子瞪眼,敢去接觸當時人人畏之如鬼的洋人傳教士,也敢冒著守活寡的風險挺身而出為吳家少爺沖喜。

這樣一個一點不“乖”、野蠻生長、完全違背我們社會對女孩角色認知的周瑩,為何得到了這麼多觀眾的喜愛和認可?

我想大家喜歡的不是周瑩的粗俗和無禮,而是她身上那股子活潑熱辣、獨立自強的勁頭。

而這股勁頭,正是我們這一代女性嚮往和追求的。

- 06 -

我是幸運的,因為我在30歲之前能意識到我深深的這種“乖孩子”烙印下的討好型人格。

於是用了很長時間去修正的,通過不斷的自省、學習,實現了自己的二次突破。

可更多的媽媽們沒意識到的是,即使在兩性關係裡,人們也越來越注重思想的共鳴、靈魂的有趣,討好型人格的乖孩子,在長大後也可能會更多地遭遇愛情和婚姻的滑鐵盧。

那些沒那麼聽話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成長為一個精神自由、自我認知良好、勇於做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憑藉自己靈氣四射的頭腦和敢想敢拼的衝勁,在社會上如魚得水、卓爾不凡,在愛情中自信平等,永葆激情。

我非常慶倖我趕上了這個時代,更慶倖我的女兒將來要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

而我也會像保護珍寶一樣,保護好她“不聽話的權利”。

她不用因為要討好我,而壓抑吃糖葫蘆的渴望;她不用因為我們的建議,而選擇穩定能養老的無趣工作;

她不用因為只是“應該結婚了”,而匆忙走入婚姻;她也不用因為周圍人的眼光,而在一段失敗的關係中受盡折磨不敢脫身。

她可以自由地表達、自由地歡笑、自由地愛。她也可以充滿溫柔,但千萬別那麼乖。

這或許是我作為媽媽,能送給她的最好的愛。

她們對自己的認可,都是靠別人的評價完成的;她們的情緒,都建立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

旁觀者可能會忍不住問:“憑什麼?這麼做傻不傻?”但對乖孩子來說,順從和討好別人,才是天經地義。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無論是婚姻、還是人生,乖女孩們習慣了不思考、不質疑、不反抗、不出格。

開始是不敢,後來慢慢就變成了不能。

不斷要求孩子聽話、服從,就是逐漸抽離她的精神支柱,讓她變成一個無法獨立的人。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 05 -

這幾天我見縫插針看了幾集最近超火的《那年花開月正圓》。

有人說,這部劇是近來國產劇的一股清流,因為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依靠男人上位、不被男人操縱人生,靠自己去贏得世界的“大女主”的風采。

孫儷飾演的江湖女子周瑩,跟優雅賢淑一點邊兒都不沾。

到沈家第一天就飛踹沈家二少爺,到了吳家可以跟老爺拍桌子瞪眼,敢去接觸當時人人畏之如鬼的洋人傳教士,也敢冒著守活寡的風險挺身而出為吳家少爺沖喜。

這樣一個一點不“乖”、野蠻生長、完全違背我們社會對女孩角色認知的周瑩,為何得到了這麼多觀眾的喜愛和認可?

我想大家喜歡的不是周瑩的粗俗和無禮,而是她身上那股子活潑熱辣、獨立自強的勁頭。

而這股勁頭,正是我們這一代女性嚮往和追求的。

- 06 -

我是幸運的,因為我在30歲之前能意識到我深深的這種“乖孩子”烙印下的討好型人格。

於是用了很長時間去修正的,通過不斷的自省、學習,實現了自己的二次突破。

可更多的媽媽們沒意識到的是,即使在兩性關係裡,人們也越來越注重思想的共鳴、靈魂的有趣,討好型人格的乖孩子,在長大後也可能會更多地遭遇愛情和婚姻的滑鐵盧。

那些沒那麼聽話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成長為一個精神自由、自我認知良好、勇於做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憑藉自己靈氣四射的頭腦和敢想敢拼的衝勁,在社會上如魚得水、卓爾不凡,在愛情中自信平等,永葆激情。

我非常慶倖我趕上了這個時代,更慶倖我的女兒將來要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

而我也會像保護珍寶一樣,保護好她“不聽話的權利”。

她不用因為要討好我,而壓抑吃糖葫蘆的渴望;她不用因為我們的建議,而選擇穩定能養老的無趣工作;

她不用因為只是“應該結婚了”,而匆忙走入婚姻;她也不用因為周圍人的眼光,而在一段失敗的關係中受盡折磨不敢脫身。

她可以自由地表達、自由地歡笑、自由地愛。她也可以充滿溫柔,但千萬別那麼乖。

這或許是我作為媽媽,能送給她的最好的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