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底線裁判有用?眼前的手球看不見,先提升業務能力吧

雖然足協自今年初的外援新政、U23登場新規以及引援限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蓬勃發展”的金元中超有遏制影響, 但中超聯賽以及我國的整體足球發展還是處於快車道的發展中。 而從中超聯賽第25輪上海德比開始實行的“底線裁判”新舉措無疑是中超發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的事件, 從全運會足球賽事的嘗試到中甲、中超賽場上的不斷施行, 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進步。

只是, 從底線裁判實施的前因後果以及實際效果來看, 與國際接軌的美好願景以及面臨的尷尬開局還是讓我們不甚樂觀。

【不斷接軌國際, 底線裁判實施面臨較多層面的“阻力”】

在2010年5月下旬瑞士尼翁舉行的歐足聯執委會議上, 時任歐足聯秘書長的因凡蒂諾宣佈從10-11賽季開始, 歐冠聯賽將全面啟用附加助理裁判制度。 由於新增設的兩名裁判員工作區域被限定於球場兩端底線附近的門線方, 其主要職責是關注皮球是否越過門線以及對爭議底線判罰提供幫助, 他們也被業內俗稱為“門線裁判”或“底線裁判”。 而且, 底線裁判的另一個職責就是在當值主裁出現意外情況不能繼續執法時, 他將行使主裁職責, 而第四官員將擔任底線裁判。

其實, 隨著現代足球比賽節奏的越來越快以及重大賽事中不斷呈現的門線糾紛, 作為主流足球區域的歐羅巴就開始不斷通過人力、技術層面的運作去保障比賽的相對公平。

在08年歐青賽中就投入使用的底線裁判在10年南非世界盃英德大戰中蘭帕德越過門線的吊射被無視後, 底線裁判以及門線視頻技術就逐漸走上了前臺。

圖1:底線裁判已經在諸多高平臺賽事中得以實施。

在這種局面下, 作為足球次發展區域的亞洲也開始加快追趕腳步。 在16年12月份的亞足聯會議中, 亞足聯就確立了在本賽季的亞冠聯賽中逐步實施底線裁判的決定。 作為亞足聯較有影響力的成源, 中國足協也經歷了“暫不感冒”到逐漸克服困難參與的一個過程, 而從這個過程來看, 中國足球要想成功實施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據《北京青年報》去年12月份的報導, 足協相關人士對於2014年世界盃全面實施並“火”起來的底線裁判並不感冒, 因為這種底線裁判的實施對於中國足球來說有著人力與財力等方面的難度:

第一, 人力資源缺失很難進行保障。 中國足球面臨青黃不接的不僅僅是青訓人才,

還有優秀裁判的巨大缺口, 金哨譚海推遲一年退役就是這種缺口下的無奈之舉。

資料顯示, 在中國足協備案的國家級、國際級裁判員一共232人, 其中男子裁判152人, 分配到中超、中甲、中乙以及其他較大賽事的情況下, 人手明顯不足。 即便通過培訓能較快上崗, 也很難滿足中超聯賽增設的要求, 因此, 足協在最終確立增設底線裁判之後, 開始在每輪聯賽抽選比賽進行“試點”, 這都是無奈之舉。 而且, 中國足協擬定在增設底線裁判的基礎上增加外籍裁判的聘用也是基於這種情況的考量。

第二, 財力壓力巨大足協難以承受。 如果增設底線裁判, 費用成本無疑是提升。 足協方面目前實行的裁判薪資制度是主裁單場6000元、助理裁判以及第四官員3000元。

近年來每年獲得中超執法資格的主裁以及助理裁判各有約30人, 平均下來每名主裁單季執法的場次將近20場(含作為第四官員執法的場次), 粗算下來, 每名主裁每季的執法薪酬總額將近10萬元, 而助理裁判的薪酬總額大致減半, 那麼中國足協、中超公司每年用以支付中超裁判員薪酬的投入就在400萬元左右。

在足協逐步去行政化的背景下, 這種費用消耗對於足協來說壓力巨大。 而且從人力資源缺失角度下聘請執法價格更高的外籍裁判, 無疑還會增加足協的財務壓力。

但是中國足協最終實施底線裁判, 可以說凸顯了改革與深化發展的決心。 那麼, 從目前簡單的兩輪比賽、幾場試驗樣本比賽來看, 底線裁判究竟如何融入新的判罰體系以及會對比賽帶來何種影響?我們接著再說。

【畏首畏尾不敢“搶鏡”,避免爭議或難起到預期效果】

縱然底線裁判的從業需要深度培訓,而且水準檔次要靠攏當場主裁,但是從中甲、中超兩個較高平臺的實際試驗效果來看,底線裁判在中國頂級聯賽的初始階段並未取得預想中的效果。而且結合《體壇週報》的報導來看,底線裁判只是中國足協的一個過渡舉措,在頂住財務壓力增設底線裁判之後,視頻助理裁判(VAR技術)將在後續執法中施行。在這種情況下,底線裁判很可能會成為一個過渡性的嘗試,一旦效果達不到預期,足協很可能會投入巨大財力引進視頻助理裁判。

回到實際比賽效果層面來看,從近期中甲、中超層面的比賽來看,底線裁判與當值裁判組的溝通存在明顯的問題。更為關鍵的是,面對近在咫尺的發生事件,底線裁判缺乏果敢的判決底氣,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場景:底線附近的爭議事件主裁尋求底線裁判卻未能得到有效回應、底線裁判判罰不堅決以及底線裁判缺乏底氣甚至需要尋求邊裁的意見等等。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實例來逐一說明。圖2:中甲賽場上底線裁判周剛漏掉禁區內的爭議手球。

上圖是本賽季中甲焦點戰永昌主戰人和一戰中的爭議一幕,當時永昌球員呂建軍在對手禁區的底線附近淩空傳中,皮球擊中回防的防守球員稍微張開的手臂反彈出底線。針對這一爭議場景,在呂建軍向裁判投訴的情況下,近在咫尺的周軍擁有良好的視角來觀察這一幕,但是他卻並未做出任何判罰。

近在咫尺擁有良好視角,卻對身前的手球違規無動於衷,這是底線裁判首秀缺乏足夠底氣以及判罰不堅決的一個重要展現。

再來到中超層面,在第25輪的上海德比中,中超首度啟用了底線裁判。而從比賽的實際效果來看,呈現出的一個態勢就是爭議不多但是底線裁判與當值裁判組之間缺乏有效的呼應,即便是有呼應也是對於判罰的相互詢問。

圖3:國安主場對陣上港一戰中,當值底線裁判在判罰前回頭諮詢邊裁。

距離事件發生地最近但是卻在判罰之前不堅定自己的想法從而去徵詢同事意見,這顯然不是足協設立底線裁判的初衷。而從比賽的全景回防來看,對於這次事件底線裁判應該有清晰地視角來判斷。

圖4:上述事件的全景展現。

通過上圖來看,在國安球員底線附近傳中前,底線裁判跨步到底線位置可以有一個很好的視角去判斷皮球在傳中前是否已經整體出界,但是在後續我們可以看到底線裁判有一個明顯的回頭諮詢邊裁的動作。作為第一視角人員不堅定自己的判罰卻轉頭諮詢同事,著實有些“匪夷所思”。

【依然有效,底線裁判果敢判罰避免爭議】

設立底線裁判減少爭議判罰的初衷,還是在中超賽場上以一定程度展現了他的作用。前提是底線裁判要有準確以及果敢的判罰,只有果敢、準確地堅持自己的判罰,才能在爭議事件發生之後第一時間從源頭進行平息。

接下來我們以申城德比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幕進行實例說明。圖5:底線裁判果敢判罰避免爭議擴大。

上圖是上半場比賽中上港外援胡爾克拿球突破,補防的柏佳駿倒地滑鏟後皮球緩慢滾出底線,當值的底線裁判在視角良好的情況下果斷判罰角球之後,柏佳駿對於判罰並不滿意,但是底線裁判堅定的手勢以及胡爾克較為良好的要球動作還是平息了這次爭議。

【結語】

在底線裁判于中超施行兩輪且僅有4場比賽樣本的情況下,底線裁判在實際比賽中呈現出了優劣皆有的實際,足協受限於裁判人力資源缺口只能在部分中超聯賽中施行也是尋求進步下的無奈之舉。而且,在接下來的中超聯賽中為了彌補這種缺口足協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還將引進外籍裁判來保障中超末期的有效進行,這種舉措應該值得稱道。

只是,在底線裁判施行初期展現出的一些問題我們也應該承認。有較好實例下的平息爭議,也有判罰不堅決下的爭議判罰,也有判罰猶豫下忽略自己處於事件近端卻尋求同事的不合理舉動,底線裁判在中國足壇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圖6:視頻助理裁判或許距離中國足球已經越來越近。

在增加底線裁判帶來成本增加之後,較為權威媒體爆料出的底線裁判或許僅僅作為過渡手段,中超將逐漸引進視頻助理裁判(VAR技術)存在很大的可能。

底線裁判究竟如何融入新的判罰體系以及會對比賽帶來何種影響?我們接著再說。

【畏首畏尾不敢“搶鏡”,避免爭議或難起到預期效果】

縱然底線裁判的從業需要深度培訓,而且水準檔次要靠攏當場主裁,但是從中甲、中超兩個較高平臺的實際試驗效果來看,底線裁判在中國頂級聯賽的初始階段並未取得預想中的效果。而且結合《體壇週報》的報導來看,底線裁判只是中國足協的一個過渡舉措,在頂住財務壓力增設底線裁判之後,視頻助理裁判(VAR技術)將在後續執法中施行。在這種情況下,底線裁判很可能會成為一個過渡性的嘗試,一旦效果達不到預期,足協很可能會投入巨大財力引進視頻助理裁判。

回到實際比賽效果層面來看,從近期中甲、中超層面的比賽來看,底線裁判與當值裁判組的溝通存在明顯的問題。更為關鍵的是,面對近在咫尺的發生事件,底線裁判缺乏果敢的判決底氣,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場景:底線附近的爭議事件主裁尋求底線裁判卻未能得到有效回應、底線裁判判罰不堅決以及底線裁判缺乏底氣甚至需要尋求邊裁的意見等等。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實例來逐一說明。圖2:中甲賽場上底線裁判周剛漏掉禁區內的爭議手球。

上圖是本賽季中甲焦點戰永昌主戰人和一戰中的爭議一幕,當時永昌球員呂建軍在對手禁區的底線附近淩空傳中,皮球擊中回防的防守球員稍微張開的手臂反彈出底線。針對這一爭議場景,在呂建軍向裁判投訴的情況下,近在咫尺的周軍擁有良好的視角來觀察這一幕,但是他卻並未做出任何判罰。

近在咫尺擁有良好視角,卻對身前的手球違規無動於衷,這是底線裁判首秀缺乏足夠底氣以及判罰不堅決的一個重要展現。

再來到中超層面,在第25輪的上海德比中,中超首度啟用了底線裁判。而從比賽的實際效果來看,呈現出的一個態勢就是爭議不多但是底線裁判與當值裁判組之間缺乏有效的呼應,即便是有呼應也是對於判罰的相互詢問。

圖3:國安主場對陣上港一戰中,當值底線裁判在判罰前回頭諮詢邊裁。

距離事件發生地最近但是卻在判罰之前不堅定自己的想法從而去徵詢同事意見,這顯然不是足協設立底線裁判的初衷。而從比賽的全景回防來看,對於這次事件底線裁判應該有清晰地視角來判斷。

圖4:上述事件的全景展現。

通過上圖來看,在國安球員底線附近傳中前,底線裁判跨步到底線位置可以有一個很好的視角去判斷皮球在傳中前是否已經整體出界,但是在後續我們可以看到底線裁判有一個明顯的回頭諮詢邊裁的動作。作為第一視角人員不堅定自己的判罰卻轉頭諮詢同事,著實有些“匪夷所思”。

【依然有效,底線裁判果敢判罰避免爭議】

設立底線裁判減少爭議判罰的初衷,還是在中超賽場上以一定程度展現了他的作用。前提是底線裁判要有準確以及果敢的判罰,只有果敢、準確地堅持自己的判罰,才能在爭議事件發生之後第一時間從源頭進行平息。

接下來我們以申城德比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幕進行實例說明。圖5:底線裁判果敢判罰避免爭議擴大。

上圖是上半場比賽中上港外援胡爾克拿球突破,補防的柏佳駿倒地滑鏟後皮球緩慢滾出底線,當值的底線裁判在視角良好的情況下果斷判罰角球之後,柏佳駿對於判罰並不滿意,但是底線裁判堅定的手勢以及胡爾克較為良好的要球動作還是平息了這次爭議。

【結語】

在底線裁判于中超施行兩輪且僅有4場比賽樣本的情況下,底線裁判在實際比賽中呈現出了優劣皆有的實際,足協受限於裁判人力資源缺口只能在部分中超聯賽中施行也是尋求進步下的無奈之舉。而且,在接下來的中超聯賽中為了彌補這種缺口足協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還將引進外籍裁判來保障中超末期的有效進行,這種舉措應該值得稱道。

只是,在底線裁判施行初期展現出的一些問題我們也應該承認。有較好實例下的平息爭議,也有判罰不堅決下的爭議判罰,也有判罰猶豫下忽略自己處於事件近端卻尋求同事的不合理舉動,底線裁判在中國足壇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圖6:視頻助理裁判或許距離中國足球已經越來越近。

在增加底線裁判帶來成本增加之後,較為權威媒體爆料出的底線裁判或許僅僅作為過渡手段,中超將逐漸引進視頻助理裁判(VAR技術)存在很大的可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