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混養池塘不同魚類暴發敗血症的順序及原因分析

用生產第一線的水產養殖經驗來助推漁業發展提振產業效益

目前, 魚類養殖模式多種多樣, 在華中地區特別是湖北多採取池塘養殖。 養殖魚類主要為四大家魚和鯽、鯉及武昌魚等, 多為混養模式, 以期獲得更高的產量, 較高的經濟效益。

常規魚類從生活習性上劃分, 一般可分為底層魚、中下層魚和上層魚3 大類。

青魚、鯉魚、鯽魚等為底層魚。

草魚、鯿魚(武昌魚)等為草食性魚類, 雖然基本接近底層魚類, 但由於其活動和攝食空間處在水底偏上位置, 為了與其它底層魚類有所區別, 水產界權威人士將其劃歸為中下層魚。

鰱魚、鱅魚主要在水體的上層進行活動和攝食, 為上層魚。

一般上層魚放養比例為40%~50%, 中下層魚為30%~35%, 底層魚為25%~30%。

如鰱、鱅魚種(上層魚)的放養比例分別為30%和10%, 草、鯿魚種(中下層魚)為30%, 青、鯽、鯉魚種(底層魚)為30%。

養殖實踐證明, 在同一池塘內將上層魚、中下層魚和底層魚, 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組合在一起混養, 就能充分利用養殖池水的立體空間, 提高池塘養魚生產力, 其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遠遠超出“單打獨鬥型”的養殖魚塘。

以上表明, 混養是可行的, 可以提高產量, 增加經濟效益。 但隨著養殖戶對經濟效益的不斷追求, 盲目擴大養殖, 提高養殖密度, 使得混養模式主次不明, 餌料資源相對缺乏, 互利共生沒有形成, 為此只能通過高強度投餌及大量施肥來維持資源需求。

在此種情況下, 直接後果就是病害頻發, 特別是魚類敗血症, 常引起重大經濟損失,

這成了當下池塘養殖一大瓶頸, 阻礙了池塘養殖的發展。

(武昌魚)

本文就敗血症在混養池塘不同魚類暴發順序做一個分析, 以期能找到發病的病因, 做到早發現, 早治療, 重預防的目的。

鯽魚、鯉魚及青魚

在混養池塘中, 鯽魚、鯉魚及青魚為底層魚類,

即一般生活在池塘底部。

池塘底部是一個特殊水層, 就像一個大熔爐, 很多東西都在此存在, 生根發芽。 各種有機質, 生物屍體, 餌料碎屑及無機鹽等沉積在底層, 為各種病原特別是敗血症病原菌生存繁殖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導致大量病原滋生。

(青魚)

故在改底不徹底的池塘,底層魚類極易感染,加上湖北地區養殖密度較大,鯽魚、鯉魚及青魚可能是感染最早的,但是由於湖北地區混養塘中的青魚多是大規格,抗病力較強,鯉魚相對鯽魚抗病力強,故最先出現死亡的往往是鯽魚,青魚往往不發病。

白鰱、花鰱

白鰱、花鰱在池塘養殖中多在上層水面生活,主要靠水體中浮游生物生活。但是隨著養殖技術的改進,魚類餌料投喂增多,花、白鰱目前亦或多或少攝食一些粉末飼料。

當病原在底部大量繁殖後,隨著水體自身的交換,病原會佈滿整個養殖池塘,浮游生物表面附著了大量病原。

白鰱、花鰱因大量吃食帶有病原的浮游生物,故成了發病的第二梯隊,但由於目前花鰱不完全是攝食浮游動物,加上人工餌料營養全面,故花鰱的發病相對於白鰱滯後。白鰱發病出現死亡,意味著池塘已經到了相當危險的地步了。

草魚

草魚跟武昌魚在池塘養殖中處於中下層,主要靠人工投餌,餌料包括人工種草及配合飼料等。故其感染病原的幾率相對較小,但是隨著病原的進一步繁殖,草魚、武昌魚也將發病。

由於混養塘中草魚多是成魚,抗病力強於武昌魚,故草魚後發病。在湖北混養池塘中草魚多因肝膽綜合征加上天氣突變,感染嗜水氣單胞菌,引發暴發性敗血症從而導致死亡,此時混養塘處於生死存亡階段。

預防處理

應對混養在池塘魚的病害問題,首先調節水質,徹底改底,良好的水質是魚類高效養殖的保障。

養殖前徹底清塘,如有必要,進行清污泥操作;養殖過程中定期使用底改製劑,合理使用調水產品;增氧機堅持“三開三不開”原則;投餌嚴格遵守“四定”原則。

日常管理工作貫穿於整個養殖過程,主要包括投餌、施肥、用藥、調水、改底、巡塘、拉網及保持環境衛生等。

在養殖過程中,應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觀察魚類的活動、攝食和生長情況,檢查池水變化情況及其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魚病防治應遵循“防病為主,治病為輔,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將病害防治工作貫穿于養殖全過程。

混養塘中一旦發現鯽魚出現不正常,應採取措施進行處理,白鰱開始發病就應該全面治療了,草魚若發病則立即停食待採取治療措施。

當然這個模式一般是針對細菌性的、會混合感染的疾病的,專屬病害另論。

(作者:楊移斌 艾曉輝 董靖 胥甯 劉永濤 楊秋紅)

(青魚)

故在改底不徹底的池塘,底層魚類極易感染,加上湖北地區養殖密度較大,鯽魚、鯉魚及青魚可能是感染最早的,但是由於湖北地區混養塘中的青魚多是大規格,抗病力較強,鯉魚相對鯽魚抗病力強,故最先出現死亡的往往是鯽魚,青魚往往不發病。

白鰱、花鰱

白鰱、花鰱在池塘養殖中多在上層水面生活,主要靠水體中浮游生物生活。但是隨著養殖技術的改進,魚類餌料投喂增多,花、白鰱目前亦或多或少攝食一些粉末飼料。

當病原在底部大量繁殖後,隨著水體自身的交換,病原會佈滿整個養殖池塘,浮游生物表面附著了大量病原。

白鰱、花鰱因大量吃食帶有病原的浮游生物,故成了發病的第二梯隊,但由於目前花鰱不完全是攝食浮游動物,加上人工餌料營養全面,故花鰱的發病相對於白鰱滯後。白鰱發病出現死亡,意味著池塘已經到了相當危險的地步了。

草魚

草魚跟武昌魚在池塘養殖中處於中下層,主要靠人工投餌,餌料包括人工種草及配合飼料等。故其感染病原的幾率相對較小,但是隨著病原的進一步繁殖,草魚、武昌魚也將發病。

由於混養塘中草魚多是成魚,抗病力強於武昌魚,故草魚後發病。在湖北混養池塘中草魚多因肝膽綜合征加上天氣突變,感染嗜水氣單胞菌,引發暴發性敗血症從而導致死亡,此時混養塘處於生死存亡階段。

預防處理

應對混養在池塘魚的病害問題,首先調節水質,徹底改底,良好的水質是魚類高效養殖的保障。

養殖前徹底清塘,如有必要,進行清污泥操作;養殖過程中定期使用底改製劑,合理使用調水產品;增氧機堅持“三開三不開”原則;投餌嚴格遵守“四定”原則。

日常管理工作貫穿於整個養殖過程,主要包括投餌、施肥、用藥、調水、改底、巡塘、拉網及保持環境衛生等。

在養殖過程中,應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觀察魚類的活動、攝食和生長情況,檢查池水變化情況及其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魚病防治應遵循“防病為主,治病為輔,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將病害防治工作貫穿于養殖全過程。

混養塘中一旦發現鯽魚出現不正常,應採取措施進行處理,白鰱開始發病就應該全面治療了,草魚若發病則立即停食待採取治療措施。

當然這個模式一般是針對細菌性的、會混合感染的疾病的,專屬病害另論。

(作者:楊移斌 艾曉輝 董靖 胥甯 劉永濤 楊秋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