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榮筱箐:移民美國,英語水準從來都不是障礙

有個朋友, 來美國前聽人說“學會廣東話, 走遍美國都不怕”, 就特意報了粵語學習班, 花了好幾個月苦練“食飯未?食咗嗱。 得閒咪, call我嘍。 ”練到都能給麥兜配音了, 來了美國發現, 除非是應試中餐館跑堂, 廣東話基本派不上什麼其他用場。

▲麥兜(Mcdull)是香港在全球知名的卡通動漫形象

還有個朋友, 來美國前聽人說“學會西班牙話, 走遍美國都不怕”, 就特意報了西語學習班, 花了好幾個月苦練“hola, adis, Mi

nombre es”, 練到夢裡都開始出現西語對話了, 來了美國發現, 除非是跟家裡的清潔阿姨溝通, 西班牙語在一個華人的生活圈出現的情況就更少了。

▲美國各州除英語外最通用語言分佈

這些都是想給自己添條謀生之路的人, 你要沒有生存壓力, 當然不用這麼苦心孤詣去劍走偏鋒, 但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境況, 幾乎所有新移民都同意:“學會美國話, 走遍美國都不怕。 ”那些日後在美國混得不及自己當初預期的人, 幾乎都會把自己在這裡的不如意歸結為語言障礙。

這倒不難理解, 相對于文化的不同、體制的不同、習俗的不同或其他一切需要在時間裡細嚼慢嚥才能品出來的不同, 語言的不同是你一下飛機馬上就能感受到的,

語言的障礙是你每天都必須直接面對的障礙, 大概也是因此它往往被人們當成是新移民必須越過的關卡, 繼而發展出來一個錯誤的認識:在美國, 學好了英語就能闖遍天下, 學不好英語就寸步難行。

然後很多人就會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學英語方面, 不僅想要流利, 還想要登峰造極練掉口音, 其狀有如華山論劍前的歐陽鋒。 那些學了半太還是說不利索的人就會自我放棄, 覺得自己這輩子再無出頭之日。 其實等你對美國社會有了更多的瞭解, 就會發現說好英語雖然沒壞處, 但它的作用被嚴重誇大了。

▲美國文化符號

拼命要學好英語的人大多是為了兩個目的, 一是為了基本生活, 而是為了獲得成功, 或者所謂融入主流。 對第一類人來說, 只要你不去人煙稀少、華人更少的中西部, 在東西兩岸的大城市只說中文完全可以應付生活需求。

紐約市早在2003年就通過了地方政策, 要求所有政府部門為不說英語的人提供翻譯, 政府部門當然沒法雇傭全職翻譯, 它們一般是通過跟翻譯公司合作滿足要求,

不管是學校開家長會還是員警文案, 撥通翻譯熱線馬上就有人線上上現場翻譯, 到2016年, 紐約市在翻譯服務上的投入已經超過1億3000萬元。 如果你不是去跟政府部門打交道, 而只是擔心上街購物、出門迷路這樣的瑣事, 那就更沒有必要了, 這年頭不管你是在曼哈頓中城的梅西商場還是在布魯克林的某個地鐵站裡, 迎面遇上會說中文的華人的機率基本相當於刮一張百萬大獎的抽獎券, 只見四個大字:“感謝參與”。

至於成功和融入主流,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說好的英語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那紐約市議會裡有幾位市議員就憑那口語法錯漏百出的英文根本沒可能當選, CNN大牌主持人Fareed

Zakaria就憑濃重的印度口音也上不了電視。如果說好英語是獲得成功的充分條件,那街上就不該有那麼多金髮碧眼的流浪漢了。

事實上,一個英語練得可以以假亂真的新移民,在本土人士的聚會上仍然可能因為不懂棒球、不懂爵士樂或不懂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恩怨情仇而啞口無言落落寡歡。一個用英語說不成完整句子的人仍然可以在美國創出自己的天地,比如那些華人經營的跨州長途巴士公司生意好到另灰狗、彼得潘等主流大公司嫉妒,它們的東主往往是初中沒畢業就從福建鄉下偷渡來了美國,別說英語,連國語都說得不咋地。

但如果不是語言,那是什麼決定了新移民在美國發展的成敗呢?這個問題其實用一個字就能回答:敢。現任美國交通部長趙小蘭臺北出生,八歲來美國時完全不會英文。曾經有人問她剛來時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趙小蘭並沒有提到學英語而是提高學插嘴。傳統的中式教育講究的是別人講話時安靜的傾聽,這剛好與美式文化背道而馳。倒不是說後者鼓勵粗魯的打斷別人的講話,它鼓勵的是參與,講求的是參與者在對話和碰撞中產生火花。

▲趙小蘭

這種對話和碰撞,當然藉由語言去產生是最直接和最簡便的,但語言只是其中的一種工具,即使語言不足也可以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道具,圖畫等其他工具來完成。不管用什麼工具來自我表達都好過靜默,因為美國人不會把一個沉默的人看成是彬彬有禮,只會當你是塊沒有思想的木頭。

甚至你都不用去插嘴,而是直接插手,比如像福建偷渡客那樣不會英語都敢去碰長途巴士這種監管複雜嚴苛的生意,也是一種玩法。但太多的新移民都是為語言所累,因為英語不流利就不敢說也不敢做,最後就在沉默中委屈了一生。所以你看,對於在美國生活的新移民來說,學好英語這件事的作用就像是顏值,高了當然好,低了也照樣能活,而且可以活得不錯。但你要整天自慚形穢躲在家裡不出門,那就真的會被世界遺忘了。

Zakaria就憑濃重的印度口音也上不了電視。如果說好英語是獲得成功的充分條件,那街上就不該有那麼多金髮碧眼的流浪漢了。

事實上,一個英語練得可以以假亂真的新移民,在本土人士的聚會上仍然可能因為不懂棒球、不懂爵士樂或不懂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恩怨情仇而啞口無言落落寡歡。一個用英語說不成完整句子的人仍然可以在美國創出自己的天地,比如那些華人經營的跨州長途巴士公司生意好到另灰狗、彼得潘等主流大公司嫉妒,它們的東主往往是初中沒畢業就從福建鄉下偷渡來了美國,別說英語,連國語都說得不咋地。

但如果不是語言,那是什麼決定了新移民在美國發展的成敗呢?這個問題其實用一個字就能回答:敢。現任美國交通部長趙小蘭臺北出生,八歲來美國時完全不會英文。曾經有人問她剛來時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趙小蘭並沒有提到學英語而是提高學插嘴。傳統的中式教育講究的是別人講話時安靜的傾聽,這剛好與美式文化背道而馳。倒不是說後者鼓勵粗魯的打斷別人的講話,它鼓勵的是參與,講求的是參與者在對話和碰撞中產生火花。

▲趙小蘭

這種對話和碰撞,當然藉由語言去產生是最直接和最簡便的,但語言只是其中的一種工具,即使語言不足也可以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道具,圖畫等其他工具來完成。不管用什麼工具來自我表達都好過靜默,因為美國人不會把一個沉默的人看成是彬彬有禮,只會當你是塊沒有思想的木頭。

甚至你都不用去插嘴,而是直接插手,比如像福建偷渡客那樣不會英語都敢去碰長途巴士這種監管複雜嚴苛的生意,也是一種玩法。但太多的新移民都是為語言所累,因為英語不流利就不敢說也不敢做,最後就在沉默中委屈了一生。所以你看,對於在美國生活的新移民來說,學好英語這件事的作用就像是顏值,高了當然好,低了也照樣能活,而且可以活得不錯。但你要整天自慚形穢躲在家裡不出門,那就真的會被世界遺忘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