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爸夯實了幸福的明天

選稿:中鄉美編輯 李雲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打土墼的二爸》

文/郭明祥

打土墼這活, 是個力氣活, 非得二個年輕力壯的人幹, 一個專夯土墼, 一個專門撒灰供土。

記得小時的二爸和隔壁三叔, 他倆幹活默契, 是一對絕配搭檔。 他倆是方圓幾十裡品牌匠人, 打的土墼瓷實, 品質好, 誰家蓋房的土坯墼子都請他倆, 十裡八鄉, 遠近聞名。

十月秋風吹, 農閒季節, 正是打土墼最佳時機, 這天, 風清雲淡, 秋高氣爽, 陽光燦爛, 故鄉的黎明天飛朝霞, 紫霞氤氳。 二爸和三叔趕了個早起, 拉著架子車, 車上載一塊四方見底平整的青石板,

還備一籠做飯用過柴火灰, 以防沾墼子、沾石、沾錘, 用柿子樹料做成的一個長方形模子, 來到了土場。

他們倆先選好一處深層黃土質的地方, 手抓一把黃土一捏, 沾粘, 說明這土是上等土質, 如鬆散, 就得撒點水, 然後在培好四方見尺的一截土平臺, 先用平底錘子夯實, 在上邊擺放上青石板, 四周要穩固, 再將打土墼的模子放上面, 模子長大約一尺半, 寬有一尺, 厚度大約有一片磚的厚度, 模子後面有一個木栓機關。 一切準備就緒, 一條人工土磚生產線開始運行。

三叔撒上一把麥草燒過的灰, 在模子裡鏟滿黃土套上機關, 二爸站立上去, 雙腳用力踩踏。 把黃土稍聚攏成錐型, 二爸用平底錘子使勁杵了起來, 平整的夯實腳下的黃土。

二爸手臂上肌肉鼓脹, 腦門上青筋暴起。 轉圈使勁夯實黃土, 雙腳踩著模子的邊緣, 夯平後, 麻利地用雙腳換著抹去木框楞上的浮土, 然後用後腳跟輕輕往後一碰, 木栓子機關便打開, 豎起模子, 輕輕將墼子搬起, 用一條長方簿板, 劃去土墼邊上的毛茬, 一塊土坯擊子製成。 簡單, 機械, 不停重複這些動作, 不一會兒, 二爸嘴裡喘著粗氣, 汗流夾背。 一排碼摞整齊的墼子半人多高。

猛想起, 古人一句名言, 三掀九礎子, 二十四個腳底子。 瞬間踩踏成型, 大小像今天方塊瓷磚一樣大, 和磚頭厚度一樣厚, 雙手捧起打好的墼子, 碼摞在旁邊早己用土摸平的長二米寬一尺的土臺上, 一層一層摞起來, 會摞土墼的人, 不但能摞的整齊,

而且摞的一層比一層高, 不會摞的人, 摞不了幾層就垮塌下來了, 既是力氣活, 也是技術活, 在熟能生巧中二爸和三叔在汗水中享受他們的苦樂人生。 等過冬冷風吹幹後, 這就是鄉親們第二年三月份左右蓋房用的成品土磚。

看著二爸用墼模子硬是讓黃土變塊立了起來, 心中由衷的佩服。 在這關中平原滿眼都是厚重黃土的地方, 這黃土就成了必不可少建築材料, 打的墼子, 是土木結構房子唯一肌肉, 骨骼是木頭, 就好似現在人們蓋房用的磚塊。 用土, 麥草屑, 水和在一起的泥漿, 那就房子血液和筋絡, 就像磚房水泥灰漿一樣。 格外厚重的土牆, 像關中人厚實的心底, 比起現代磚牆雖說略現醜陋, 但像千年不倒的勇士,

雖然佈滿皺褶似的年輪, 像耄耋老人臉, 曾經支撐起我童年溫馨港灣。

漢民族偉大之處就是就地取材的創造, 建造房屋, 不管是皇家宮殿, 還是庶民房屋, 都用墼子建造的, 特點是接地氣, 冬暖夏涼。 村子裡那家要蓋房子, 打墼子是必不可少。 曾經是先輩們大到棲身的家園, 圍牆, 小到睡覺的炕頭和一日三餐的灶頭, 看著那一堵堵厚重的黃土牆, 都是長輩們用汗水, 打的一塊塊土墼子來壘成的。

再次深深的回憶。 儘管是力氣活, 鄰家蓋房都來請二爸和三叔幫忙打墼子, 一天裡盡是好茶, 好煙, 好飯管上。 那時, 我想我長了也去打墼子, 因為有好吃的。

深層的黃土, 清香的味道。 是那麼的誘人。 那年月單幹者居多。 曾有人以此下苦力掙錢,

記得打一千土坯30元。 雖然是打墼子, 卻夯實四季春紅柳綠, 秋來冬往, 人生, 雖然土裡刨食, 卻隱喻著四四方方人的品格, 夯實人生的富足, 人從土中來, 化做土中去, 但做人像土墼還要有棱有角的性格。 站立一世。

二爸夯實了幸福的明天, 也夯實鄉親們美好的夢想。

《鍘草》

看著曾經遠去的歲月,多麼熟悉的勞作身影,鍘草。勤勞鄉親,把用石碾子碾滾過的麥秸杆堆積成長方形或錐子麥草垛子,閑日裡在用漢代工具鍘刀,鍘成一寸長短細霄,供牲畜牛馬羊都可以食用。

鍘草是二個人的活,一個人幹不了,要領是鍘草沒法,高抬猛壓,鍘草也是一門技術活,難在銣草,尤其幹麥草,不懂竅門卡不住草,翻來覆去銣不到鍘口裡。壓鍘子也有技巧,要穩而有節奏。雙方的默契配合很重要,弄不好,給鍘刀銣草時,鍘掉人手腕和指頭的事例不少啊!

均勻的銣草才能鍘成一寸長短的麥節,鍘刀刃要打磨得非常鋒利,吹發斷刃之力,相傳宋代包拯是用此農具,當作刑具執法來使用。鍘刀,是兩個配合默契勞作方式,把麥草從草垛上撕扯下來,打成一遝遝的,在銣進刀囗,這種方式叫銣草,草屑均勻,分戶包乾那年,二爸家分一頭牛,還有鍘刀一口,他倆口子鍘切草屑細膩,均勻,牲畜愛吃,有時村上人專門請他們夫妻二人鍘草。

遠遠望去麥垛堆在村邊路旁,打麥場裡,這是牲畜的一年口糧,農閒時吃草,農忙時拌些麩子或玉米,高粱之類的雜糧。二爸夫妻鍘出的是一節節細碎的人生,還有一縷縷麥草的清香,歲月彌久,甚是懷念。

《梿枷》

我們的梿枷以瑪瑙等堅柔樹枝為骨架,用生豬皮條編串,安土轉軸和帶"象鼻子"的長木把,輕巧耐用。此農具應該有悠久歷史,是農民生產智慧的體現!

就一常見農具,不怎麼常用,用八九根棗樹木格,用藤條一上一下紮起來,棗木彈性,柔韌性好,拍打不散也不壞,鄉親們用彈菜子,胡麻,農作物,子粒不易破損,是農活時特有的技術活,在掄起的瞬間猛拍秸稈,使穀粒滾落,又時使用不好,會打上自己腦呆。小時候一次,在二爸指導下用力拍下去,一不小心,菜子沒拍上,自己頭上倒起一個包。一般天晴好,炎陽高照,是最好的勞作時間,戴頂草帽,就搶起梿枷唱起歌,拍打完正面再拍背面穀物,一正一反,也就母子分離,穀粒歸倉,真是一顆汗滴,一粒粟米,只有汗水知道,累的腰疼腿軟。這個農具,方便,輕巧,快捷,我看著它心裡還是發怵,又怕打上頭,我至今還是不會使用。

這些農具也進入了博物館中。成了當今人們對滄桑的感慨和回味,感歎漢民族的偉大,和先人們的聰明智慧,向先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戀舊也好,懷舊也罷,都是流金歲月的珍愛,都是滄桑痛出的眼淚。斑駁頹廢的家園,低矮的黃土牆,那是先人裸露的傷痕。曾經雞鳴大地,犬吠客友,飄落在滄涼的天空,流淌在村邊那條小溪裡,帶走了昔日的歡聲笑語。婉蜓陡峭的鄉間小路,灑滿了祖輩們苦熬歲月的足跡,長滿荊棘鄉間道,把先人身影掩埋,遺落牆角的犁鏵呼喚遠去的主人,你為何不把我帶走,曾經耕種幾千年,腳下那塊貧瘠的大地,如今讓我守望家園。

作者簡介:郭明祥,1967年,陝西鳳翔人,現居天水,作品散見《天水晚報》《天水週刊》《秦州文藝》《關山文藝》。系天水市作家協會會員,天水市楹聯學會會員,天水市詩歌學會會員,秦州區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鍘草》

看著曾經遠去的歲月,多麼熟悉的勞作身影,鍘草。勤勞鄉親,把用石碾子碾滾過的麥秸杆堆積成長方形或錐子麥草垛子,閑日裡在用漢代工具鍘刀,鍘成一寸長短細霄,供牲畜牛馬羊都可以食用。

鍘草是二個人的活,一個人幹不了,要領是鍘草沒法,高抬猛壓,鍘草也是一門技術活,難在銣草,尤其幹麥草,不懂竅門卡不住草,翻來覆去銣不到鍘口裡。壓鍘子也有技巧,要穩而有節奏。雙方的默契配合很重要,弄不好,給鍘刀銣草時,鍘掉人手腕和指頭的事例不少啊!

均勻的銣草才能鍘成一寸長短的麥節,鍘刀刃要打磨得非常鋒利,吹發斷刃之力,相傳宋代包拯是用此農具,當作刑具執法來使用。鍘刀,是兩個配合默契勞作方式,把麥草從草垛上撕扯下來,打成一遝遝的,在銣進刀囗,這種方式叫銣草,草屑均勻,分戶包乾那年,二爸家分一頭牛,還有鍘刀一口,他倆口子鍘切草屑細膩,均勻,牲畜愛吃,有時村上人專門請他們夫妻二人鍘草。

遠遠望去麥垛堆在村邊路旁,打麥場裡,這是牲畜的一年口糧,農閒時吃草,農忙時拌些麩子或玉米,高粱之類的雜糧。二爸夫妻鍘出的是一節節細碎的人生,還有一縷縷麥草的清香,歲月彌久,甚是懷念。

《梿枷》

我們的梿枷以瑪瑙等堅柔樹枝為骨架,用生豬皮條編串,安土轉軸和帶"象鼻子"的長木把,輕巧耐用。此農具應該有悠久歷史,是農民生產智慧的體現!

就一常見農具,不怎麼常用,用八九根棗樹木格,用藤條一上一下紮起來,棗木彈性,柔韌性好,拍打不散也不壞,鄉親們用彈菜子,胡麻,農作物,子粒不易破損,是農活時特有的技術活,在掄起的瞬間猛拍秸稈,使穀粒滾落,又時使用不好,會打上自己腦呆。小時候一次,在二爸指導下用力拍下去,一不小心,菜子沒拍上,自己頭上倒起一個包。一般天晴好,炎陽高照,是最好的勞作時間,戴頂草帽,就搶起梿枷唱起歌,拍打完正面再拍背面穀物,一正一反,也就母子分離,穀粒歸倉,真是一顆汗滴,一粒粟米,只有汗水知道,累的腰疼腿軟。這個農具,方便,輕巧,快捷,我看著它心裡還是發怵,又怕打上頭,我至今還是不會使用。

這些農具也進入了博物館中。成了當今人們對滄桑的感慨和回味,感歎漢民族的偉大,和先人們的聰明智慧,向先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戀舊也好,懷舊也罷,都是流金歲月的珍愛,都是滄桑痛出的眼淚。斑駁頹廢的家園,低矮的黃土牆,那是先人裸露的傷痕。曾經雞鳴大地,犬吠客友,飄落在滄涼的天空,流淌在村邊那條小溪裡,帶走了昔日的歡聲笑語。婉蜓陡峭的鄉間小路,灑滿了祖輩們苦熬歲月的足跡,長滿荊棘鄉間道,把先人身影掩埋,遺落牆角的犁鏵呼喚遠去的主人,你為何不把我帶走,曾經耕種幾千年,腳下那塊貧瘠的大地,如今讓我守望家園。

作者簡介:郭明祥,1967年,陝西鳳翔人,現居天水,作品散見《天水晚報》《天水週刊》《秦州文藝》《關山文藝》。系天水市作家協會會員,天水市楹聯學會會員,天水市詩歌學會會員,秦州區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