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喂藥有講究,當你這樣給孩子喂藥時,傷害的不只是他的身體

在給孩子喂藥的時候, 或許你自己或許你身旁的人都有過以下相似的經歷:

*強行撬開孩子嘴巴喂藥

*捏緊鼻子給孩子灌藥

*趁孩子語言、大笑或大哭時“狙擊”給藥

*牛奶或飲料隨便混淆服藥

*依據本人經歷自覺用藥

*恣意添加或減小藥量

*詐騙孩子說藥就像糖果

給2-6歲的孩子喂藥的確是一項技術活, 尤其是給已經有了自我想法的孩子喂藥, 更是難上加難。 類似上述的這些行為, 顯然每個家長都知道是不科學且不正確的, 但與大家想像的不同, 在現實中, 多數家長還是會選擇使用這樣的方法來喂孩子吃藥。

這種強硬或錯誤方法來喂孩子吃藥的家長, 結局往往是要麼孩子妥協, 哭著吃藥, 要麼家長妥協, 拿孩子束手無策。 最讓人惋惜的結果, 就是以悲劇收場。

我們來看這樣兩則新聞:

2014年11月, 深圳龍崗一名母親, 因為女兒不肯吃藥, 於是她強行灌藥, 最終導致女兒窒息而死。

2015年5月, 黑龍江大慶市的一對年輕夫妻捏著2歲寶寶的鼻子喂藥, 最終導致寶寶窒息, 搶救無效死亡。

這種喂藥方式的效果好不好我們暫且不討論, 單是對於孩子的傷害就足以讓所有家長為之警惕了。

因為當家長隨意把藥物與飲品混合時,

不僅會影響藥物的藥效, 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一些不良反應, 比如腹瀉、過敏、嘔吐等。

而更嚴重的是, 當家長在撬開孩子嘴巴、捏緊孩子鼻子, 或孩子在大哭、大笑的情況下, 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因為此時孩子的氣道是完全打開的, 藥物也許會直接進入氣管, 造成窒息, 恰好家長也未能及時消除孩子窒息的狀態的話, 往往就會以悲劇收場。

所以家長在給寶寶喂藥的時候一定要採用正確的方法、技巧和保持足夠的耐心。

正確喂藥方法建議

1.喂藥前仔細查閱藥物說明書, 認准用藥時間、間隔、用藥量以及建議用藥的方法, 嚴格按照說明書或醫囑說明進行喂藥前的準備工作。

2.如果可選擇, 儘量選擇液劑或粉劑, 有利於孩子進食, 避免選擇片劑、膠囊裝等易導致孩子窒息的藥物。

3.如孩子非常排斥吃藥, 家長可選擇使用滴管來進行喂藥, 或在詢問醫生後進行藥物與其他飲品的混合。

4.與孩子平等交流, 告訴他什麼是藥物、藥物是如何消滅病毒的, 説明孩子明白吃藥是不能協商的,

哪怕是成年人在生病時也會這樣做。

點媽在喂小數點吃藥時, 也會根據小數點的狀態採用不同的喂藥方法, 但唯一不變的是從不讓小數點平躺著吃藥, 避免嗆到孩子, 堅決排除窒息的發生。

強行喂藥對孩子身體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而從另一層次來講,這種行為不僅僅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更是對孩子心理的巨大傷害。由於家長在給孩子灌藥的過程中所說的某些話,譬如點媽在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騙孩子藥就像糖果”,或承諾孩子“吃完藥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等哄騙話語,其實就已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嚴重傷害。

美國早期兒童縱向研究專案(ECLS-K)研究顯示,有60%的家長會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服用藥物,且其中有高達48.5%的家長是在哄騙中完成喂藥的。而在哄騙之後,家長們往往不能完成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實現自己給孩子的承諾,導致孩子產生更大的抵觸心理。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真的懂孩子,希望文中寫到的這些負面影響永遠不要出現在你們的身上,也希望你們永遠用不到這些重塑信任的方法。

而從另一層次來講,這種行為不僅僅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更是對孩子心理的巨大傷害。由於家長在給孩子灌藥的過程中所說的某些話,譬如點媽在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騙孩子藥就像糖果”,或承諾孩子“吃完藥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等哄騙話語,其實就已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嚴重傷害。

美國早期兒童縱向研究專案(ECLS-K)研究顯示,有60%的家長會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服用藥物,且其中有高達48.5%的家長是在哄騙中完成喂藥的。而在哄騙之後,家長們往往不能完成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實現自己給孩子的承諾,導致孩子產生更大的抵觸心理。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真的懂孩子,希望文中寫到的這些負面影響永遠不要出現在你們的身上,也希望你們永遠用不到這些重塑信任的方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