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黃帝內經》中的五味養生

《黃帝內經》中對於五味有一段很精彩的論述:“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陰之五官, 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味過於威,

大骨氣勞, 短肌, 心氣抑;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衡;味過於苦, 脾氣不褥, 胃氣乃厚;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素問·生氣通天論》)。

這段話的意思是陰精的產生, 來源於飲食五味。 儲藏陰精的五臟, 也會因五味而受傷, 過食酸味, 會使肝氣淫溢而亢盛, 從而導致脾氣的衰竭;過食鹹味, 會使骨骼損傷, 肌肉短縮, 心氣抑鬱;過食甜味, 會使心氣滿悶, 氣逆作喘, 顏面發黑, 腎氣失于平衡;過食苦味, 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潤, 從而使胃氣壅滯;過食辛味, 會使筋脈敗壞, 發生弛縱, 精神受損。 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 會使骨骼強健, 筋脈柔和, 氣血通暢, 腠理緻密,

這樣, 骨氣就精強有力。 所以重視養生之道, 並且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 就會長期保有天賦的生命力。

這段《黃帝內經》原文論述了陰精藏於五臟, 而五味化生陰精。 但五味太過與偏嗜, 則反傷害了五臟。 五味所傷, 根據不同的人可以分別傷害不同的臟腑及身體各部分, 這對飲食調養和臨床用藥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始終離不開飲食中的五味, 即甜‘、酸、苦、辣、鹹。 祖國醫學認為, 食物的滋味不同, 其作用也不同;五味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 如果調配得當, 則可增進健康, 有益於人的延年益壽。

(1)五味的特點

①甜味:它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 中醫認為它能補、能和、能緩, 甜味入脾, 具有補充熱量、解除肌肉疲勞、調和脾胃、止痛、筋毒等作用。

但過食甜膩之品, 則會壅塞、洩氣, 不僅使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使人發胖, 甚至會誘發心血管疾病, 並且還可引起身體缺鈣及維生素B1的不足。 由於甜味性多膩滯, 容易助濕並有礙脾的運化, 故脾虛濕盛而見中滿者, 不要過用甘味食品。

②酸味:中醫認為酸味人肝, 適當吃酸食可促進食欲, 有理脾、開胃之功, 並可增強肝臟功能和提高鈣、磷元素的吸收。 醋酸還具有消毒的作用, 但過量服食會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 脾胃有病者宜少食。 由於酸味有收斂作用, 故邪實者勿用。

此外, 中醫認為, 酸味還可驅蛔, 如烏梅等, 在有些地方, 對兒童蛔蟲病腹痛症, 亦有飲醋而使腹痛暫止者。

③苦味:中醫認為,

苦人心, 能瀉, 能燥, 能堅, 即指苦味食物有解除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利尿及健胃等作用。 但多食則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 值得注意的是, 若有熱有火者, 用苦味可以堅陰;無熱無火者, 用苦味則因其苦燥反易傷陰津。

‘ ④辣味:中醫認為, 辣人肺, 可發散、行氣、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還能促進血液迴圈和機體之代謝以及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但辛味因其辛散燥烈, 易耗氣傷陰, 對氣虛津虧、表虛多汗者, 並不宜食用。

⑤鹹味:中醫認為, 鹹味入腎, 能軟堅潤下, 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水鈉鉀代謝等作用。 鹹味還可人血而起涼血或補血作用。 中醫認為, 味過鹹傷肌, 致使皮膚變黑、粗糙,

故血病者忌鹹, 吃得過鹹還可傷腎, 造成頭暈、耳鳴和精神疲乏, 還會加重心、腎疾病及高血壓。

由上可知, 五味人口旨在調和適宜, 氣血方能暢通, 使人永駐青春、延年益壽。

(2)五味不可偏

《黃帝內經》一向強調中正平和, 對於五味的應用也一樣, 不可偏廢。 對此《黃帝內經>中也有論述:“是故多食威, 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 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 則骨痛而發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 肺欲辛, 肝欲酸, 脾欲甘, 腎欲鹹, 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問·五臟生成篇》)。

這段話用現代的話解釋就是:所以過食鹹味, 則使血脈凝塞不暢, 而顏面色澤發生變化口過食苦味, 則使皮膚枯槁而毫毛脫落。 過食辛味, 則使筋脈勁急而爪甲枯乾。過食酸味,則使肌肉粗厚皺縮而口唇掀起。過食甘味,則使骨骼疼痛而頭髮脫落。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損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腎欲得鹹味,這是五味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合的對應關係。

這段文字論證了如果五味太過或偏嗜,反能為害,從而揭示我們一定要全面合理地調配飲食,講究吃得科學,即根據需要選擇飲食,不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好吃,就吃什麼。

眾所周知,川菜在國內很受歡迎,很多人都為川菜的辣所折服。但專家認為,不可大量吃辣椒,這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療中心的腫瘤研究所的甘尼待博士得出的結論。他說:“辣椒內含有致癌的化學物,但它又有防癌的作用”o問題在於辣椒吃的量多少。

辣椒味辛,含有辣椒辣素,它可以刺激口腔內辛味的感受器,引起血壓變化和出汗,大量進食可造成神經損傷和胃潰瘍。

辣椒辣素一旦從腸道吸收到血液中即可運輸到肝臟貯存,成為有益的抗癌物質。但辣椒辣素在肝臟亦可破壞細胞,打亂細胞的生化過程,變為吸收自由基的成分。而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部分自由基是致癌原因。

(3)五味歸經

歸經理論對於食藥養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歸”是指食物和藥物作用部位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理論主要是說明食物與藥物進入人體後的作用部位和範圍,這也是食性和藥性理論的組成部分。正是由於有了歸經理論,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應用食品藥物來扶助機體正氣,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黃帝內經》也對此作出全面的論述。

“夫五味人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入肺,咸先人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素問·至真要大論》)o這段話意為大凡五味入胃後,各歸人所喜的髒。所以酸味先人肝,苦味先人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人肺,成味先人腎。服用日久過量,是導致疾病的原因。

確定某種食物歸經的依據比較複雜,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食物的顯效部位來判斷,比如百合有潤肺止咳和清心安神的作用,歸肺經和心經。生薑有降逆止嘔作用,歸胃經。二是歸屬於和顯效部位相關的臟腑與經絡,如芡實米有止瀉、固精作用,其作用的顯效部位是大腸和精氣,但其歸經卻是脾與腎,這是因為它是通過補脾氣而達到治療脾虛不運所造成的久瀉、因補腎氣而達到治療精關不嚴效果的。有些有接骨續筋作用的食物,則可將其歸屬為肝經和腎經,這是因為腎主骨、肝主筋的緣故。三是根據病機來確定歸經,如能驅蟲的食物和藥物多歸脾經,這是因為中醫有蟲因濕生的觀點,而脾生濕,故歸脾經口四是前人將食物、藥物的形、色、氣、味等物性,也作為食物與藥物歸經的依據。如本節原文所說的“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人肺、咸先人腎”的說法,此說對食物、藥物歸經依據影響較大。但亦有許多食物和藥物,單依此說來解釋其歸經是不合實際的,如珍珠甘、鹹,不入脾腎,卻人心肝;胡椒味辛,。不入肺經卻人胃及大腸經。這都是以其功效為依據而確定其歸經的。瞭解食物與藥物的歸經,對闡明食藥作用的原理,對指導辨證配膳,對指導膳食的加工炮製都有重要意義。

則使筋脈勁急而爪甲枯乾。過食酸味,則使肌肉粗厚皺縮而口唇掀起。過食甘味,則使骨骼疼痛而頭髮脫落。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損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腎欲得鹹味,這是五味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合的對應關係。

這段文字論證了如果五味太過或偏嗜,反能為害,從而揭示我們一定要全面合理地調配飲食,講究吃得科學,即根據需要選擇飲食,不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好吃,就吃什麼。

眾所周知,川菜在國內很受歡迎,很多人都為川菜的辣所折服。但專家認為,不可大量吃辣椒,這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療中心的腫瘤研究所的甘尼待博士得出的結論。他說:“辣椒內含有致癌的化學物,但它又有防癌的作用”o問題在於辣椒吃的量多少。

辣椒味辛,含有辣椒辣素,它可以刺激口腔內辛味的感受器,引起血壓變化和出汗,大量進食可造成神經損傷和胃潰瘍。

辣椒辣素一旦從腸道吸收到血液中即可運輸到肝臟貯存,成為有益的抗癌物質。但辣椒辣素在肝臟亦可破壞細胞,打亂細胞的生化過程,變為吸收自由基的成分。而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部分自由基是致癌原因。

(3)五味歸經

歸經理論對於食藥養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歸”是指食物和藥物作用部位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理論主要是說明食物與藥物進入人體後的作用部位和範圍,這也是食性和藥性理論的組成部分。正是由於有了歸經理論,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應用食品藥物來扶助機體正氣,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黃帝內經》也對此作出全面的論述。

“夫五味人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入肺,咸先人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素問·至真要大論》)o這段話意為大凡五味入胃後,各歸人所喜的髒。所以酸味先人肝,苦味先人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人肺,成味先人腎。服用日久過量,是導致疾病的原因。

確定某種食物歸經的依據比較複雜,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食物的顯效部位來判斷,比如百合有潤肺止咳和清心安神的作用,歸肺經和心經。生薑有降逆止嘔作用,歸胃經。二是歸屬於和顯效部位相關的臟腑與經絡,如芡實米有止瀉、固精作用,其作用的顯效部位是大腸和精氣,但其歸經卻是脾與腎,這是因為它是通過補脾氣而達到治療脾虛不運所造成的久瀉、因補腎氣而達到治療精關不嚴效果的。有些有接骨續筋作用的食物,則可將其歸屬為肝經和腎經,這是因為腎主骨、肝主筋的緣故。三是根據病機來確定歸經,如能驅蟲的食物和藥物多歸脾經,這是因為中醫有蟲因濕生的觀點,而脾生濕,故歸脾經口四是前人將食物、藥物的形、色、氣、味等物性,也作為食物與藥物歸經的依據。如本節原文所說的“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人肺、咸先人腎”的說法,此說對食物、藥物歸經依據影響較大。但亦有許多食物和藥物,單依此說來解釋其歸經是不合實際的,如珍珠甘、鹹,不入脾腎,卻人心肝;胡椒味辛,。不入肺經卻人胃及大腸經。這都是以其功效為依據而確定其歸經的。瞭解食物與藥物的歸經,對闡明食藥作用的原理,對指導辨證配膳,對指導膳食的加工炮製都有重要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