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從眾效應:如何才能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 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 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 不過, 要想利用好心理學, 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瞭解心理學。 正如我們常說的, 要“行”, 必須先要“知”。 “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 但是只有先“知”, 才能後“行”。 從這一點上來說, 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 拿起來就用。

——社群行銷諮詢【 白磚家】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 從眾效應:不要人云亦云,如何才能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任何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你必須具備你自己的獨立意識, 不要人云亦云。 ——陳元暉

【理論解析】

所謂從眾效應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當中會不自覺地認為大多數人認為好的東西, 自己也就認為是好的, 大多數人去做的事情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去做。 去市場買菜, 人們首選是人多的那個攤位, 而不是人少的那個攤位, 因為在人們心目中,

買的人多就意味著菜好, 人少就意味著不好。 實際上是不是如此呢?其實並不定然。

同樣的道理, 在遇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 大家都這麼說, 那麼你也會情不自禁地也這麼說, 很少有人會提出新的見解或者不同的意見, 即便有的人這麼做了,

也會遭致大家的反對、甚至是不理解、白眼。

當然, 從眾效應並不是一無是處, 因為在特定的條件下, 比如個體在沒有足夠的資訊或者搜集不到準確資訊的情況下, 恰當的從眾行為可以使自己進行更安全的選擇, 從而有效地避免風險, 不至於因為說錯話而鬧出天大的笑話。

但是如果我們一味地人云亦云、盲從別人, 就會養成懶惰的習慣, 扼殺一個人的獨立性和獨立意識。

從這一點來看, 我們就應該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判斷力, 儘量避免人云亦云的情況出現。

【操作務實】

小王是個沒有主見的人,

遇到事情不善於自己去尋找答案, 總是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答案。 也正因為如此, 無論是他的生活還是事業都沒有獲得成功, 甚至連所謂的起色都沒有。 他很苦惱, 決定去問一個智者。

聽了小王的訴求, 智者沒有說話, 只是帶著小王來到一個正在吃草的羊群邊上, 指著最後一隻羊問小王:“你說這只羊能吃到新鮮嫩綠的草嗎?”

“不能!”小王回答得很乾脆,因為他看到這只羊在啃別的羊留下的草根。

“為什麼不能呢?”智者接著問小王。

“因為它在別人後面,如果它能跑到前面去就能吃到嫩草了。”小王想了想說。

“對啊,如果它能跑到別人的前面去就能吃到嫩草了。那麼你是不是也很像這只羊呢?你總是別人說什麼你說什麼、別人做什麼你做什麼,你吃的永遠都只能是別人留下的草根,那麼你怎麼可能有所發展、有所成功呢?”智者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小王一個人在那裡思考。

“智者說得沒錯,自己要想有所發展,就必須另闢蹊徑,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說一些別人沒有說過的話。”事後小王反思道。

從這一天開始,小王一改以前的作風,開始慢慢地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再人云亦云,有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一年之後,他的事業果然上了一個新臺階。

【運用要點】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小王一樣,從眾意識特別強烈,似乎如果自己的做法沒有和大家一樣,自己就會被排除在外。這種想法會促使我們將自己歸類到“大眾”之中,從而喪失了獨立意識,開始變得人云亦云。

很顯然,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隨時都可能變成那只“啃草根”可憐羊。那麼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做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1.自己去思考,而不是詢問別人的想法。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不喜歡自己去思考,而是通過詢問將別人的想法、答案據為己有。殊不知,這其實也是一種從眾效應的表現:別人都是這麼想的,那我這麼想肯定不會出錯。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很難說。

2.具備懷疑精神,不要輕信別人的結論。

所謂懷疑精神是指對任何事情、答案都懷疑,直到自己得出結論為止。比如有人得出“小王是個好人”的結論時,我們就可以懷疑“小王真的是個好人嗎”?然後根據這個疑問自己去尋求答案,直到自己得出“小王確實是個好人”的結論為止。

3.明確並利用自己的個性標籤。

要想具備自己的獨立意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明確自己的個性標籤。因為你只有明確自己的個性,才會從“眾人”的群體中獨立出來,才不會隨大流。

4.做事情善於另闢蹊徑,不要習慣於走別人的老路。

做事的時候如果能利用別人的老路,可能會減少很多麻煩,也能提高效率。但是這樣做也有一個不好之處:沿襲別人的做法,缺乏創新,久而久之會喪失獨立意識。那麼該怎麼辦呢?另闢蹊徑!不要以為一個問題就只能有一種解決方案,只要你善於去尋找,總能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方法。

【生活智慧】

在我們身邊,成功的總是少數幾個人,而不是所謂的大眾。這就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你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成了“大眾”之中的一員,那麼你就成了平庸的一員,而不是成功的一員。只有你善於具備獨立意識,改變人云亦云的習慣,你才有走向成功的可能。

指著最後一隻羊問小王:“你說這只羊能吃到新鮮嫩綠的草嗎?”

“不能!”小王回答得很乾脆,因為他看到這只羊在啃別的羊留下的草根。

“為什麼不能呢?”智者接著問小王。

“因為它在別人後面,如果它能跑到前面去就能吃到嫩草了。”小王想了想說。

“對啊,如果它能跑到別人的前面去就能吃到嫩草了。那麼你是不是也很像這只羊呢?你總是別人說什麼你說什麼、別人做什麼你做什麼,你吃的永遠都只能是別人留下的草根,那麼你怎麼可能有所發展、有所成功呢?”智者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小王一個人在那裡思考。

“智者說得沒錯,自己要想有所發展,就必須另闢蹊徑,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說一些別人沒有說過的話。”事後小王反思道。

從這一天開始,小王一改以前的作風,開始慢慢地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再人云亦云,有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一年之後,他的事業果然上了一個新臺階。

【運用要點】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小王一樣,從眾意識特別強烈,似乎如果自己的做法沒有和大家一樣,自己就會被排除在外。這種想法會促使我們將自己歸類到“大眾”之中,從而喪失了獨立意識,開始變得人云亦云。

很顯然,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隨時都可能變成那只“啃草根”可憐羊。那麼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做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1.自己去思考,而不是詢問別人的想法。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不喜歡自己去思考,而是通過詢問將別人的想法、答案據為己有。殊不知,這其實也是一種從眾效應的表現:別人都是這麼想的,那我這麼想肯定不會出錯。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很難說。

2.具備懷疑精神,不要輕信別人的結論。

所謂懷疑精神是指對任何事情、答案都懷疑,直到自己得出結論為止。比如有人得出“小王是個好人”的結論時,我們就可以懷疑“小王真的是個好人嗎”?然後根據這個疑問自己去尋求答案,直到自己得出“小王確實是個好人”的結論為止。

3.明確並利用自己的個性標籤。

要想具備自己的獨立意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明確自己的個性標籤。因為你只有明確自己的個性,才會從“眾人”的群體中獨立出來,才不會隨大流。

4.做事情善於另闢蹊徑,不要習慣於走別人的老路。

做事的時候如果能利用別人的老路,可能會減少很多麻煩,也能提高效率。但是這樣做也有一個不好之處:沿襲別人的做法,缺乏創新,久而久之會喪失獨立意識。那麼該怎麼辦呢?另闢蹊徑!不要以為一個問題就只能有一種解決方案,只要你善於去尋找,總能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方法。

【生活智慧】

在我們身邊,成功的總是少數幾個人,而不是所謂的大眾。這就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你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成了“大眾”之中的一員,那麼你就成了平庸的一員,而不是成功的一員。只有你善於具備獨立意識,改變人云亦云的習慣,你才有走向成功的可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