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聽沂蒙山小調,走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

金秋十月, 天高雲淡, 趁陽光正好, 趁微風不燥, 一起出發吧!天蒙山, 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山, 天蒙景區的“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 無數次在網上流覽到它的倩影, 早就想去看看, 這個國慶假期終於能一睹其風采!

10點多到達東大門, 遠遠的就看見紅飄帶主題雕塑, 它像一條紅絲巾在秀麗的天蒙山胸前飛舞, 初秋的天蒙山依然蔥綠, 它也就更加紅的耀眼。

到達遊景區的大門,

“唱沂蒙山小調, 走江北第一懸崖棧道”

褪去了夏日裡的炎熱, 秋日裡的山林更加醉人, 天氣有些灰濛濛的, 到處彌漫著淺淺的薄霧。

一路沿著開滿鮮花的小路逶迤前行, 聽著沂蒙山小調, 好好感受沂蒙大地渾厚的歷史文化。

到達沂蒙小調的誕生地,原來傳唱70年的沂蒙小調就是誕生在--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

東蒙山賦

為了節省時間,體驗了一次從奧地利引進的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觀光索道,360度水晶玻璃吊箱,讓人大呼過癮、拍案叫絕。

抵達天蒙峰頂望海樓,此時的霧氣越來越大,又是另一番景象,連綿起伏的群山,若隱若現、虛無夢幻,像孫悟空騰雲駕霧。據說上古大舜東巡視察,大舜治水時,在此地停留,遙望東海,故而得名。

望海樓因地處蒙山東隅,又名東蒙,海拔1001.2米,為蒙山第三高峰,也是蒙山觀東海看日出最佳處。只可惜在濃濃的大霧中,我看不到望海樓的真面容,如此美景失之交臂,不禁遺憾。可是轉念又一想,此時的望海樓,若隱若現、雲霧繚繞、如夢如幻、恰似仙境,不也是另外一種收穫,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天蒙之巔,一步登天”的天蒙頂,為何有此說法,請看下圖的詳細介紹

繼續前行,一路美景連連,如履仙境,與松柏為伴,更像漫步在雲端。

霧氣綿綿印眼簾,氤氳之美沁心扉

秋日的天蒙山少了風塵,絕了喧囂,一切皆是靜靜的美好

達到“丹丘謫仙”時,霧氣漸漸褪去,終於看到了藍天下的天蒙山,心情大好。

秋風湧動葉初紅

遠遠的望見了那個被傳說了無數次的“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它像在雲裡飛翔的巨龍,連接在兩個山頭

人行索橋為連接望海樓和玉皇頂兩個景點的人行天橋,全長505.5米,寬2.4米,比張家界玻璃橋還要長75米,橋面距穀底的垂直高度達到143米,是世界上最長、跨度最大的人行玻璃懸索橋, 橫跨在大峽谷兩邊懸崖峭壁之上,懸空萬丈,宛如天空之境

踏上橋面還能感覺到橋輕微的晃動,帶給我們意外驚喜和步步驚心的驚險體驗,

這座紅白顏色的懸索橋把綠色的天蒙山襯托的更加迷人,橋上高聲呐喊,回蕩蒼穹,讓人忘卻煩惱

在橋上看周邊風景是絕美的,峽谷風光盡收眼底。行走其上彷如禦風而行,每一步都刺激著全身感觀,驚險無比

戀戀不捨的離開懸索橋,登上玉皇宮,玉皇宮周邊雲海蒼茫,峰巒磋峨,是聞名已久的祈福聖地。

遊客們爭相瞻仰神像,虔誠祈福納祥

站在觀景臺上,極目遠眺,只見雲海茫茫,頓時心曠神怡,我看到了遠處清晰的望海樓,可是已經完美錯過,無法再回去拍照,人生是一條單行線,錯過的便不可再重來,錯過也是為了更好地遇見。

整理好心情,迎接下一個美麗的邂逅。那便是—“塔山玻璃觀景台”,終於抵達玻璃觀景台,帶上鞋套有次序的進入,透過玻璃往下望,可覽天蒙秀色,觀四時變幻,松濤陣陣,白雲飄渺,俯瞰群峰,天蒙迤邐。

出了玻璃觀景台,我並沒有體驗滑道,為了觀看更多的景點,而是選擇了步行下山。

途經二郎道、葫蘆崖稍作停留,補充能量。

一路美景連連,天蒙山真是名不虛傳

走不多遠,就聽到了嘩嘩的水聲,想必前方必有瀑布,一轉彎,一股水簾,酷似一幅巨大的白布帶,從峭壁上騰過樹梢,直瀉山下,砸落在石壁突出的岩石上,瓊漿飛進,碧玉粉碎,濺出的水花形成大片噴霧,像一團乳白色的輕煙薄雲,這便是著名的葫蘆崖瀑布

山腰有一洞,名曰“聚仙棚”,相傳是八仙再此聚會、談仙論道的場所,因山洞空間較大,外有飛簷探出,形似農家草棚,故而得名

一路下來,並沒有感覺累,也許因為這醉人的天蒙秋色,因這一路行走的迷人風光。

抵達南門已近黃昏,夕陽正照射在望海樓和懸索橋上,回頭望望走過的路,感歎我們竟然在那麼高的山頂下來。沒有爬不上去的山,只有邁不開的腿,無論爬山,還是生活,我們都應懷著山登極頂為我峰的豪氣前行。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坐在返程的車上,耳邊不時響起這首唱紅了沂蒙山,唱美了沂蒙水的《沂蒙山小調》,沂蒙山上的好風光也一直在我心頭縈繞……….

到達沂蒙小調的誕生地,原來傳唱70年的沂蒙小調就是誕生在--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

東蒙山賦

為了節省時間,體驗了一次從奧地利引進的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觀光索道,360度水晶玻璃吊箱,讓人大呼過癮、拍案叫絕。

抵達天蒙峰頂望海樓,此時的霧氣越來越大,又是另一番景象,連綿起伏的群山,若隱若現、虛無夢幻,像孫悟空騰雲駕霧。據說上古大舜東巡視察,大舜治水時,在此地停留,遙望東海,故而得名。

望海樓因地處蒙山東隅,又名東蒙,海拔1001.2米,為蒙山第三高峰,也是蒙山觀東海看日出最佳處。只可惜在濃濃的大霧中,我看不到望海樓的真面容,如此美景失之交臂,不禁遺憾。可是轉念又一想,此時的望海樓,若隱若現、雲霧繚繞、如夢如幻、恰似仙境,不也是另外一種收穫,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天蒙之巔,一步登天”的天蒙頂,為何有此說法,請看下圖的詳細介紹

繼續前行,一路美景連連,如履仙境,與松柏為伴,更像漫步在雲端。

霧氣綿綿印眼簾,氤氳之美沁心扉

秋日的天蒙山少了風塵,絕了喧囂,一切皆是靜靜的美好

達到“丹丘謫仙”時,霧氣漸漸褪去,終於看到了藍天下的天蒙山,心情大好。

秋風湧動葉初紅

遠遠的望見了那個被傳說了無數次的“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它像在雲裡飛翔的巨龍,連接在兩個山頭

人行索橋為連接望海樓和玉皇頂兩個景點的人行天橋,全長505.5米,寬2.4米,比張家界玻璃橋還要長75米,橋面距穀底的垂直高度達到143米,是世界上最長、跨度最大的人行玻璃懸索橋, 橫跨在大峽谷兩邊懸崖峭壁之上,懸空萬丈,宛如天空之境

踏上橋面還能感覺到橋輕微的晃動,帶給我們意外驚喜和步步驚心的驚險體驗,

這座紅白顏色的懸索橋把綠色的天蒙山襯托的更加迷人,橋上高聲呐喊,回蕩蒼穹,讓人忘卻煩惱

在橋上看周邊風景是絕美的,峽谷風光盡收眼底。行走其上彷如禦風而行,每一步都刺激著全身感觀,驚險無比

戀戀不捨的離開懸索橋,登上玉皇宮,玉皇宮周邊雲海蒼茫,峰巒磋峨,是聞名已久的祈福聖地。

遊客們爭相瞻仰神像,虔誠祈福納祥

站在觀景臺上,極目遠眺,只見雲海茫茫,頓時心曠神怡,我看到了遠處清晰的望海樓,可是已經完美錯過,無法再回去拍照,人生是一條單行線,錯過的便不可再重來,錯過也是為了更好地遇見。

整理好心情,迎接下一個美麗的邂逅。那便是—“塔山玻璃觀景台”,終於抵達玻璃觀景台,帶上鞋套有次序的進入,透過玻璃往下望,可覽天蒙秀色,觀四時變幻,松濤陣陣,白雲飄渺,俯瞰群峰,天蒙迤邐。

出了玻璃觀景台,我並沒有體驗滑道,為了觀看更多的景點,而是選擇了步行下山。

途經二郎道、葫蘆崖稍作停留,補充能量。

一路美景連連,天蒙山真是名不虛傳

走不多遠,就聽到了嘩嘩的水聲,想必前方必有瀑布,一轉彎,一股水簾,酷似一幅巨大的白布帶,從峭壁上騰過樹梢,直瀉山下,砸落在石壁突出的岩石上,瓊漿飛進,碧玉粉碎,濺出的水花形成大片噴霧,像一團乳白色的輕煙薄雲,這便是著名的葫蘆崖瀑布

山腰有一洞,名曰“聚仙棚”,相傳是八仙再此聚會、談仙論道的場所,因山洞空間較大,外有飛簷探出,形似農家草棚,故而得名

一路下來,並沒有感覺累,也許因為這醉人的天蒙秋色,因這一路行走的迷人風光。

抵達南門已近黃昏,夕陽正照射在望海樓和懸索橋上,回頭望望走過的路,感歎我們竟然在那麼高的山頂下來。沒有爬不上去的山,只有邁不開的腿,無論爬山,還是生活,我們都應懷著山登極頂為我峰的豪氣前行。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坐在返程的車上,耳邊不時響起這首唱紅了沂蒙山,唱美了沂蒙水的《沂蒙山小調》,沂蒙山上的好風光也一直在我心頭縈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