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嫦娥奔月與精神分析

嫦娥奔月的神話最早見於戰國初年的《歸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 遂奔月為月精。 ”

嫦娥為何奔月?後來的處境又如何呢?

一、抗爭

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藥的是嫦娥的丈夫羿, 他總共要了兩份, 打算夫妻分享, 一起長生不老。 嫦娥卻背著羿, 獨吞了雙倍的藥, 結果身體變輕, 飄到月球上去了。

據袁珂先生考證, 嫦娥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丈夫不忠。 羿風流成性, 曾與河伯爭風吃醋, 奪走了他的妻子宓妃(也稱雒嬪)。 這段不同凡響的婚外情對嫦娥的打擊很大。 一個弱女子, 面對丈夫的不忠無力抗爭, 只好選擇離家出走。

二、寂寞

月宮的生活是很寂寞的, 月中嫦娥是寂寞的象徵。 有詩為證:“白兔搗藥秋複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李白《把酒問月》)“斟酌嫦娥寡, 天寒耐九秋。 ”(杜甫《月》)

據說, 嫦娥奔月之後, 羿有所反省, 晝夜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詣宮求見, 曰:“臣,

夫人之使也, 夫人知君懷思, 無從得降。 明日乃月圓之候, 君宜用米粉作丸, 團團如月, 置室西北方, 呼夫人之名, 三夕可降耳。 ”如期果降, 複為夫婦如初。

其實, 嫦娥不是到了月宮裡才寂寞起來的。 她本來就很寂寞, 因為羿是工作狂, 整天忙忙碌碌, 根本沒有時間呆在家裡陪老婆。 《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 焦禾稼, 殺草木, 而民無所食。 猰狳、鑿齒、九嬰、大風、封狶、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 殺九嬰于凶水之上, 繳大風于青邱之澤, 上射十日而下殺猰狳, 斷修蛇於洞庭, 擒封狶于桑林, 萬民皆喜, 置堯以為天子。 ”完成了這些使命以後, 羿仍然熱衷於射術, 整天跟人比試高低, 最後死于徒弟逢蒙之手。

三、月神

嫦娥奔月其實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她本來就是月神, 所以要回到月宮。 漢末張衡在《靈憲》中補充了一段話:“將往, 枚筮之于有黃。 有黃占之, 曰:吉, 翩翩歸妹, 獨將西行, 逢天晦芒, 毋驚毋恐, 後且大昌。 ”一個“歸”字很能說明問題。

有一種說法, 月神名叫常羲, 她是帝俊的妻子, 生了十二個月亮。 常羲、嫦娥一音之轉, 說明嫦娥神話是由常羲神話演變而來的。 在演變的過程中, 帝俊的妻子變成帝俊或堯的屬神羿的妻子, 這種情況在神話的演變中也是很常見的。

月神除了提供夜間照明以外, 還有許多職責, 其中之一是保護婦女。 遭遇婚姻不幸的嫦娥給女同胞們指明了一條道路:實在不行就回娘家――躲到月球上去。 月神同時也是生育之神, 婦女的月經(也稱月事)與月亮有關,

十月懷胎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紀的。 月神還是婚姻之神, 千里姻緣一線牽, 全取決於她。 月神又是家庭之神, 中秋佳節, 闔家團圓, 也指望於她。 如果不能團圓, 就請月亮帶去思念之情。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

月神不但主生, 而且主死。 從某種意義上講, 月神就是死神。 白天象徵生, 黑夜象徵死。 鬼魂喜歡在月夜裡出來遊蕩, 象徵太陽的公雞一打鳴, 鬼魂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嚴格地講, 月神不是主死, 而是主生死。 在這裡, 生和死是統一的。 月亮的週期變形象徵死而復生, 這種死而復生其實就是不死。 所以, 嫦娥服下不死之藥就飛升到月宮裡, 而提供不死之藥的西王母就是一位死神。

奇怪的是, 月神自己卻是獨身、不育, 孤獨而寂寞。 古希臘的月神狄亞娜甚至是處女。

四、蟾蜍

據說, 嫦娥到了月球上就變成了蟾蜍。 袁珂先生認為, 蟾蜍形體醜惡, “不但如今的人對於此物沒有好的觀感, 就連古人亦然。 ”“嫦娥是古今同譽的美人, 卻化為這種醜惡的動物, 推想起來, 必定是有譴責的意思存於其中。 ”

原來, 羿是天神, 受天帝委派來人間除害。 但是, 任務完成得太出色了, 得罪了天帝, 不讓他返回天廷。 在這種情況下, 羿退而求其次, 向西王母要了不死之藥, 決定做一個長生不老的凡人。 嫦娥也是天神下凡, 受羿牽連回不了家, 心裡一定有氣, 所以決定單獨行動。 本來, 夫妻應該患難與共, 嫦娥在危難時刻拋棄丈夫, 實在是不仁不義, 當然會受到後人的遣責。

但是,憑什麼說古人也視蟾蜍醜陋?審美觀是隨時代的不同而不同的。今人認為醜的東西,古人不一定也認為醜。在遠古時代,蛙類屬於神物,受到先民的頂禮膜拜。他們開始可能崇拜實物,後來改為繪畫,最後抽象為蛙紋。考古發現,在五千多年前生產的彩陶上就有這種蛙紋。

蛙類崇拜與生殖有關,因為蛙類繁殖能力極強,生長速度很快。蛙的肚腹與孕婦的肚腹形狀相似,是女性和生育的象徵。而且,蛙類喜歡在月夜交配。所有這些都使人把它與月亮和月神聯繫起來。

有人認為,蟾蜍和青蛙的象徵意義略有不同。蟾蜍屬陰,意義消極一些,青蛙屬陽,意義積極一些。《格林童話》裡有青蛙王子,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

五、玉兔

到了漢朝,出現了月中有白兔的傳說。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兔是蟾蜍訛變而來的。其一,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蟾蜍變為蟾兔。其二,四川人稱蟾蜍為“顧菟”(屈原《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為何,而顧菟在腹?),後人望文生義,把它解釋成顧望之兔。所以,最早的說法是月中有蟾蜍,後來出來了蟾蜍和兔,漢朝以後單講兔。

袁珂先生認為,從蟾蜍到玉兔的轉變反映了人們對嫦娥的態度的轉變,開始是遣責,後來是同情,再後是讚美和嚮往。其實,這種轉變與人們對嫦娥的態度無關,而與對蟾蜍的態度有關。古人視蟾蜍為美,今人視蟾蜍為醜。古人用蟾蜍比喻嫦娥,今人不能接受,遂用玉兔取代。

雖然玉兔的傳說源於訛傳,但兔子與月亮和女性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聯繫。在佛教徒、凱爾特人、霍屯督人和古埃及人文化中,兔子都與月亮有關。這是因為在月圓的時候,月亮表面上的一些黑點看上去像跳躍的兔子。另外,兔子繁殖能力很強,是多產和旺盛性欲的象徵,而且兔子溫柔、膽小、警覺、易驚,像女人的性格。

六、吳剛

嫦娥竊藥奔月,化為蟾蜍,即在月中從事搗藥。搗的是什麼藥?可能就是不死藥。這種藥的原料來自桂樹。不死藥就是桂花酒。

由於蟾蜍後來變成了玉兔,所以也有說是玉兔搗藥。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搗藥的是吳剛。他不但搗藥,還伐樹。他伐的是不死樹,剛被砍開一個口子,馬上又癒合了,永遠也砍不倒。據說,吳剛是學仙有過而被罰做這件事的。

不死樹,不死藥,永遠完不成的工作,它們所反映的是同一個主題,即月亮周而復始的變化。

吳剛在月中任職,必是另一位月神。

在遠古時代,所有的神祗都是女性。進入父系社會以後,男神逐漸取代女神。太陽神是較早男性化的,因為太陽具有許多男性特徵。月神是女神的最後一片淨土,世界各地的月神基本上都是女性。但是,中國是個例外,月神也男性化了,一個是月下老人(月神和婚姻之神),另一個就是吳剛。但是,吳剛在月中的地位最終沒有超過嫦娥,他頂多只是嫦娥的輔神。

讓嫦娥獨自管理月宮可能會有困難,她需要一個助手。在吳剛到來之前,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做。有了吳剛,嫦娥就卸掉了伐樹之類的農活。原來的獨當一面變成了男耕女織。相比之下,狄亞娜要勞累得多,她身邊沒有男性輔神,自己兼任狩獵之神。吳剛伐樹,狄亞娜狩獵,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原來,中國是農業國家,而古希臘人的祖先是遊牧民。(《心理導刊》第二十二期,2005年10月)

一、《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傳說嫦娥本是後羿之妻,後羿射下9個太陽後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但後羿不捨得吃下,就交於嫦娥保管。後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向天上飛去。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後羿,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從此長居廣寒宮。後羿回家後心痛不止,於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嫦娥到了月宮後,異常思念丈夫,而後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見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向後羿指點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用麵粉作丸,團成如圓月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嫦娥的名字,三更時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團聚。後羿照做,果然見到了從月亮中飛來的嫦娥,夫妻重圓。這種麵粉做出的圓團後來就演變成了各式月餅。

二、從心理分析視角及中國文化象徵意義解讀神話傳說“嫦娥奔月”

中秋節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節日,因為我們中國是一個最早發展出高度農業文明的內陸國度,到了八月十五,既是從春、夏至初秋大半年的農耕忙碌,終於等到了秋天收穫、享受收成的季節,八月也是各地都秋高氣爽、雲淡風清的好日子,這樣的日子裡,月亮也比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來得更圓、更大、更明亮。此刻也就有了感恩天地自然繁育的祭月之禮,與後來的賞月之俗,在月下相聚之時,後羿射日、嫦娥奔月、搗藥玉兔、伐桂的吳剛,這些傳說故事,也就在口耳相傳中,深深地印在了我們集體的記憶當中。

從心理學的視角看,神話、傳說中首先記錄著的是,原始先民對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觀察與認識。在自然界的各種現象當中,對於我們人類說來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天空中運動著的兩個發光的天體——太陽和月亮。太陽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不過也帶來酷暑和乾旱,以及冷酷的寒冷;而月亮,對於還沒有火燭的先民來說,是漫漫長夜中能驅趕黑暗和恐懼的唯一依靠。

日、月這兩個神秘天體,如此重要,成為漢字中最為基礎的文字。以日字為偏旁部首的漢字達到269個,如時、昨、星、旦、早、晚、昏、暗、春、曬、舊、晴、景等等,和太陽一天中所處的位置與光明的變化有關;而以月字為偏旁部首的更多達363個,除了有、期、望、朝、育、朋等,臉、腦、肝、膽、腿、腳、腰、胖、肥等等,可見月亮更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與肉體息息相關。

儘管原始先民們對太陽和月亮的崇拜,古已有之,但對二者所寄之情卻大不一致。在先民眼中,太陽雖然會每天晚上在西邊,被漆黑的海洋或地獄所吞噬,但太陽在與黑暗魔鬼的一夜搏鬥中,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在東邊毫髮無損地復活,太陽的色彩、形態、光芒都一切依舊,所以太陽是個無量光、無量壽的永恆存在,但人類卻無法啟及,象夸父追日的故事所言,最終是道渴而死。

但先民們對於月亮的感受卻大有不同,因為,月亮和人類一樣似乎都要以死亡、消失為終點;月亮會象人和植物一樣,從小小的新月,慢慢地長大,達到最圓滿之後,月亮就要開始痛苦地忍受自己身上的光芒,會無情的漸漸消失,開始黯淡、萎縮,直到渺然無蹤。然而,幾天之後,新月又會再次地出現,新的迴圈再次開始,月亮周而復始的盈虧變化,又讓我們從中看到了希望和永恆的未來。

因此人類更可能與月亮惺惺相惜,在月亮循環往復的啟示下,輪回轉世與靈魂不滅的觀念也就在我們文化的集體無意識中紮了根,讓我們更願意相信,也許死亡不是此生的終點,而僅僅是形式的變化,我們可以不斷地期待新的誕生。

我們中國人常用的陰曆,就是基於月相的盈虧變化而建立起來的時間表。與月亮相關的週期,被歷史學家伊萊雅德稱為“有生命的時間”。大海的潮起潮落,夜露朝晞,季節性的旱季、雨季,時胖時瘦的河流,以及我們女性的月經週期以及血液的迴圈,這些有週期性的事情,都和月亮密切相關。因此月亮在很多文化中,都被視為與創生女神相關。

月圓之下的青年男女的狂歡,都曾是祈禱月神護佑的生產儀禮。只是後來,隨著先民的智慧漸多,月亮漸漸由其他神所取代或掌管。比如我們的文化中,月亮慢慢地變成了一塊天宮的領地,歸入玉皇大帝治下,只在“月老”身上,還依稀保留著月亮與婚姻生殖繁衍之間的關係。

圓圓

團團

從心理分析的視角來看,神話、民間傳說以及後來的童話故事,儘管東西方版本各不相同,但其核心都是人類的心理自助讀本,都是用來解釋人生的神秘,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為什麼會有風霜雨雪、雷電霹靂,以及洪水、烈火,當然,最大的謎團,莫過於人的生老病死,之後除了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抗拒,還慢慢增加了對成功的追求、對衰老的抵禦,害怕分離、恐懼喪失,不僅僅是喪失生命,還恐懼喪失青春、喪失權勢、喪失親人、喪失未來等等,分離和喪失又成為人類最大的痛苦之一,威脅著心靈的安然與幸福。

圍繞著這個議題的心理自助版神話與傳說,就是要幫助人們在面對變幻莫測的人生不幸之時能夠相信光明再來,從而生活下去。因此日、月這兩個字,會組成光明、明智之“明”,亦由上日下月組成了變化易容之“易”,而作為眾經之首之“易經”,更是包含著我們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最高智慧,即關於變易、變化之規律的經典。那麼關於變化,在中秋時節月圓時刻,會講起的傳說故事——後羿與嫦娥正是關於這個主題的。

這個故事講的是大英雄後羿,他的人生最巔峰圓滿的時刻就是:建立射下九個太陽、拯救黎民於酷旱之災的豐功偉績。在那之後風光不再,他的人生似乎進入了下坡與鳥盡弓藏的低落,他在恐慌之中,四處尋訪不老仙丹。和當年的秦始皇派出徐福尋仙,我們今人被各種保健養生秘方打動一樣,都渴望不老仙丹的拯救,後羿終於從昆侖山西王母那裡,討來了不老靈藥,等著和妻子嫦娥一起享用。

尋覓不老仙丹的這一段故事,讓我想起古希臘神話中似曾相識的一段,美神維納斯有一個令她非常不爽的凡人兒媳,為了趕走這個凡人兒媳,她不斷派給她若干極難完成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去冥府王后珀爾塞福涅那裡,要一盒“青春不老固顏霜”回來,賽姬歷盡艱辛萬苦取回之後,戰勝不過女人的好奇心,打開了盒子,卻死了過去。原來,唯一能將美貌青春定格的,只有死亡!

那我們再看看後羿找到的西王母,西王母在漢代之前就成為掌管人類生死與刑罰的女神,《山海經》中形容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兇神惡煞的形象說明王母娘娘其實就是中國的冥府女皇。西王母和冥府王后珀爾塞福涅開出來的“不老”藥方,賽姬吃了之後,魂飛天外,多虧還有老公愛神丘比特的營救,懇請宙斯把她留到奧林匹斯山上,封為靈魂女神;而嫦娥吃了雙份的“不老仙丹”,同樣再也無法回到人間,只能魂飛月宮。

死亡雖然嚇人,但如賽姬般擁有靈魂、嫦娥般飛升月宮,卻有某種美麗和超越在其中。在我們文化中,最為溫柔的死神,恐非觀音大士莫屬,慈航普渡、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能讓人更為安然、甚至更有希望地接受人必有一死的命運呢。

當然後羿嫦娥那個時候,還沒有觀音大士。當後羿忽然被拋進了孤獨、垂老、與妻生離死別這樣的人生暗夜,他只能每天望月歎息。但月複一月,他自然會有一天因月亮的不斷變化,而領悟他自己的相似人生。衰老、離別和黑暗,只是滿月之後的必經,黑暗之後,新月總會再現,滿月亦會如期而至,人生亦如月亮一樣,在無盡的變化中永恆。當後羿能夠接受嫦娥的永遠離去,後羿和嫦娥之間曾經共同經歷的種種團聚時的歡樂和愛,才在心靈深處中再次鮮活起來。就象俗語所言,因有失去才更能珍惜。月亮和永居月宮的嫦娥成為了我們集體文化心靈中鮮活智慧的一部分,讓留在人間的後羿們,不會為永生的自大幻想所迷惑,也不會為喪失和分離的恐懼所吞沒。

這就是神話與傳說故事的心理治療功能,在還沒有心理治療這回事的時代,正是神話與傳說故事包容和敘說著我們人類從古至今共有的人生困境。儘管你我並未象後羿一樣做過那樣的射日功績,但你我一定克服過自己的人生中的一些大麻煩、射中過自己的目標,不僅中年人生會象後羿一樣感覺英雄遲暮、衰老日漸,哪怕是小小少年,也一樣會碰到類似困境:某種巔峰已過,舊有優勢不再、父母分離、好友不見等等。既然後羿這樣的大英雄也要經歷如此磨礪,正在經歷或將要經歷人生痛苦的人們,也會獲得一些安慰吧。

一年一度,中秋又至,提醒現在習慣低頭看手機的人們,放下手機,仰頭望一望夜空中升起的明月,之前,它是從那麼一點的新月發展而來,這麼圓之後,它還會變瘦、變小最終消失;黑月之於圓月,就象一點點鹽使蜜更甜,嘗過酸苦的人更能體味生活的幸福一樣,離開人間的嫦娥,和搗藥玉兔、伐桂吳剛一起,在那永恆變化的月宮中,原來是在為我們配製“向死而生”、“向生死而超越”的心藥,讓我們更勇敢,更豁達,不糾結過去或未來的喪失或別離,好好感受與收穫當下的擁有與團聚!讓我們一起仰頭望月、吃一口圓圓的月餅,一起把月亮的智慧內化於心,在月光的照耀下,安然前行!

當然會受到後人的遣責。

但是,憑什麼說古人也視蟾蜍醜陋?審美觀是隨時代的不同而不同的。今人認為醜的東西,古人不一定也認為醜。在遠古時代,蛙類屬於神物,受到先民的頂禮膜拜。他們開始可能崇拜實物,後來改為繪畫,最後抽象為蛙紋。考古發現,在五千多年前生產的彩陶上就有這種蛙紋。

蛙類崇拜與生殖有關,因為蛙類繁殖能力極強,生長速度很快。蛙的肚腹與孕婦的肚腹形狀相似,是女性和生育的象徵。而且,蛙類喜歡在月夜交配。所有這些都使人把它與月亮和月神聯繫起來。

有人認為,蟾蜍和青蛙的象徵意義略有不同。蟾蜍屬陰,意義消極一些,青蛙屬陽,意義積極一些。《格林童話》裡有青蛙王子,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

五、玉兔

到了漢朝,出現了月中有白兔的傳說。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兔是蟾蜍訛變而來的。其一,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蟾蜍變為蟾兔。其二,四川人稱蟾蜍為“顧菟”(屈原《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為何,而顧菟在腹?),後人望文生義,把它解釋成顧望之兔。所以,最早的說法是月中有蟾蜍,後來出來了蟾蜍和兔,漢朝以後單講兔。

袁珂先生認為,從蟾蜍到玉兔的轉變反映了人們對嫦娥的態度的轉變,開始是遣責,後來是同情,再後是讚美和嚮往。其實,這種轉變與人們對嫦娥的態度無關,而與對蟾蜍的態度有關。古人視蟾蜍為美,今人視蟾蜍為醜。古人用蟾蜍比喻嫦娥,今人不能接受,遂用玉兔取代。

雖然玉兔的傳說源於訛傳,但兔子與月亮和女性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聯繫。在佛教徒、凱爾特人、霍屯督人和古埃及人文化中,兔子都與月亮有關。這是因為在月圓的時候,月亮表面上的一些黑點看上去像跳躍的兔子。另外,兔子繁殖能力很強,是多產和旺盛性欲的象徵,而且兔子溫柔、膽小、警覺、易驚,像女人的性格。

六、吳剛

嫦娥竊藥奔月,化為蟾蜍,即在月中從事搗藥。搗的是什麼藥?可能就是不死藥。這種藥的原料來自桂樹。不死藥就是桂花酒。

由於蟾蜍後來變成了玉兔,所以也有說是玉兔搗藥。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搗藥的是吳剛。他不但搗藥,還伐樹。他伐的是不死樹,剛被砍開一個口子,馬上又癒合了,永遠也砍不倒。據說,吳剛是學仙有過而被罰做這件事的。

不死樹,不死藥,永遠完不成的工作,它們所反映的是同一個主題,即月亮周而復始的變化。

吳剛在月中任職,必是另一位月神。

在遠古時代,所有的神祗都是女性。進入父系社會以後,男神逐漸取代女神。太陽神是較早男性化的,因為太陽具有許多男性特徵。月神是女神的最後一片淨土,世界各地的月神基本上都是女性。但是,中國是個例外,月神也男性化了,一個是月下老人(月神和婚姻之神),另一個就是吳剛。但是,吳剛在月中的地位最終沒有超過嫦娥,他頂多只是嫦娥的輔神。

讓嫦娥獨自管理月宮可能會有困難,她需要一個助手。在吳剛到來之前,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做。有了吳剛,嫦娥就卸掉了伐樹之類的農活。原來的獨當一面變成了男耕女織。相比之下,狄亞娜要勞累得多,她身邊沒有男性輔神,自己兼任狩獵之神。吳剛伐樹,狄亞娜狩獵,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原來,中國是農業國家,而古希臘人的祖先是遊牧民。(《心理導刊》第二十二期,2005年10月)

一、《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傳說嫦娥本是後羿之妻,後羿射下9個太陽後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但後羿不捨得吃下,就交於嫦娥保管。後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向天上飛去。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後羿,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從此長居廣寒宮。後羿回家後心痛不止,於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嫦娥到了月宮後,異常思念丈夫,而後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見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向後羿指點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用麵粉作丸,團成如圓月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嫦娥的名字,三更時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團聚。後羿照做,果然見到了從月亮中飛來的嫦娥,夫妻重圓。這種麵粉做出的圓團後來就演變成了各式月餅。

二、從心理分析視角及中國文化象徵意義解讀神話傳說“嫦娥奔月”

中秋節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節日,因為我們中國是一個最早發展出高度農業文明的內陸國度,到了八月十五,既是從春、夏至初秋大半年的農耕忙碌,終於等到了秋天收穫、享受收成的季節,八月也是各地都秋高氣爽、雲淡風清的好日子,這樣的日子裡,月亮也比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來得更圓、更大、更明亮。此刻也就有了感恩天地自然繁育的祭月之禮,與後來的賞月之俗,在月下相聚之時,後羿射日、嫦娥奔月、搗藥玉兔、伐桂的吳剛,這些傳說故事,也就在口耳相傳中,深深地印在了我們集體的記憶當中。

從心理學的視角看,神話、傳說中首先記錄著的是,原始先民對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觀察與認識。在自然界的各種現象當中,對於我們人類說來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天空中運動著的兩個發光的天體——太陽和月亮。太陽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不過也帶來酷暑和乾旱,以及冷酷的寒冷;而月亮,對於還沒有火燭的先民來說,是漫漫長夜中能驅趕黑暗和恐懼的唯一依靠。

日、月這兩個神秘天體,如此重要,成為漢字中最為基礎的文字。以日字為偏旁部首的漢字達到269個,如時、昨、星、旦、早、晚、昏、暗、春、曬、舊、晴、景等等,和太陽一天中所處的位置與光明的變化有關;而以月字為偏旁部首的更多達363個,除了有、期、望、朝、育、朋等,臉、腦、肝、膽、腿、腳、腰、胖、肥等等,可見月亮更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與肉體息息相關。

儘管原始先民們對太陽和月亮的崇拜,古已有之,但對二者所寄之情卻大不一致。在先民眼中,太陽雖然會每天晚上在西邊,被漆黑的海洋或地獄所吞噬,但太陽在與黑暗魔鬼的一夜搏鬥中,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在東邊毫髮無損地復活,太陽的色彩、形態、光芒都一切依舊,所以太陽是個無量光、無量壽的永恆存在,但人類卻無法啟及,象夸父追日的故事所言,最終是道渴而死。

但先民們對於月亮的感受卻大有不同,因為,月亮和人類一樣似乎都要以死亡、消失為終點;月亮會象人和植物一樣,從小小的新月,慢慢地長大,達到最圓滿之後,月亮就要開始痛苦地忍受自己身上的光芒,會無情的漸漸消失,開始黯淡、萎縮,直到渺然無蹤。然而,幾天之後,新月又會再次地出現,新的迴圈再次開始,月亮周而復始的盈虧變化,又讓我們從中看到了希望和永恆的未來。

因此人類更可能與月亮惺惺相惜,在月亮循環往復的啟示下,輪回轉世與靈魂不滅的觀念也就在我們文化的集體無意識中紮了根,讓我們更願意相信,也許死亡不是此生的終點,而僅僅是形式的變化,我們可以不斷地期待新的誕生。

我們中國人常用的陰曆,就是基於月相的盈虧變化而建立起來的時間表。與月亮相關的週期,被歷史學家伊萊雅德稱為“有生命的時間”。大海的潮起潮落,夜露朝晞,季節性的旱季、雨季,時胖時瘦的河流,以及我們女性的月經週期以及血液的迴圈,這些有週期性的事情,都和月亮密切相關。因此月亮在很多文化中,都被視為與創生女神相關。

月圓之下的青年男女的狂歡,都曾是祈禱月神護佑的生產儀禮。只是後來,隨著先民的智慧漸多,月亮漸漸由其他神所取代或掌管。比如我們的文化中,月亮慢慢地變成了一塊天宮的領地,歸入玉皇大帝治下,只在“月老”身上,還依稀保留著月亮與婚姻生殖繁衍之間的關係。

圓圓

團團

從心理分析的視角來看,神話、民間傳說以及後來的童話故事,儘管東西方版本各不相同,但其核心都是人類的心理自助讀本,都是用來解釋人生的神秘,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為什麼會有風霜雨雪、雷電霹靂,以及洪水、烈火,當然,最大的謎團,莫過於人的生老病死,之後除了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抗拒,還慢慢增加了對成功的追求、對衰老的抵禦,害怕分離、恐懼喪失,不僅僅是喪失生命,還恐懼喪失青春、喪失權勢、喪失親人、喪失未來等等,分離和喪失又成為人類最大的痛苦之一,威脅著心靈的安然與幸福。

圍繞著這個議題的心理自助版神話與傳說,就是要幫助人們在面對變幻莫測的人生不幸之時能夠相信光明再來,從而生活下去。因此日、月這兩個字,會組成光明、明智之“明”,亦由上日下月組成了變化易容之“易”,而作為眾經之首之“易經”,更是包含著我們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最高智慧,即關於變易、變化之規律的經典。那麼關於變化,在中秋時節月圓時刻,會講起的傳說故事——後羿與嫦娥正是關於這個主題的。

這個故事講的是大英雄後羿,他的人生最巔峰圓滿的時刻就是:建立射下九個太陽、拯救黎民於酷旱之災的豐功偉績。在那之後風光不再,他的人生似乎進入了下坡與鳥盡弓藏的低落,他在恐慌之中,四處尋訪不老仙丹。和當年的秦始皇派出徐福尋仙,我們今人被各種保健養生秘方打動一樣,都渴望不老仙丹的拯救,後羿終於從昆侖山西王母那裡,討來了不老靈藥,等著和妻子嫦娥一起享用。

尋覓不老仙丹的這一段故事,讓我想起古希臘神話中似曾相識的一段,美神維納斯有一個令她非常不爽的凡人兒媳,為了趕走這個凡人兒媳,她不斷派給她若干極難完成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去冥府王后珀爾塞福涅那裡,要一盒“青春不老固顏霜”回來,賽姬歷盡艱辛萬苦取回之後,戰勝不過女人的好奇心,打開了盒子,卻死了過去。原來,唯一能將美貌青春定格的,只有死亡!

那我們再看看後羿找到的西王母,西王母在漢代之前就成為掌管人類生死與刑罰的女神,《山海經》中形容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兇神惡煞的形象說明王母娘娘其實就是中國的冥府女皇。西王母和冥府王后珀爾塞福涅開出來的“不老”藥方,賽姬吃了之後,魂飛天外,多虧還有老公愛神丘比特的營救,懇請宙斯把她留到奧林匹斯山上,封為靈魂女神;而嫦娥吃了雙份的“不老仙丹”,同樣再也無法回到人間,只能魂飛月宮。

死亡雖然嚇人,但如賽姬般擁有靈魂、嫦娥般飛升月宮,卻有某種美麗和超越在其中。在我們文化中,最為溫柔的死神,恐非觀音大士莫屬,慈航普渡、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能讓人更為安然、甚至更有希望地接受人必有一死的命運呢。

當然後羿嫦娥那個時候,還沒有觀音大士。當後羿忽然被拋進了孤獨、垂老、與妻生離死別這樣的人生暗夜,他只能每天望月歎息。但月複一月,他自然會有一天因月亮的不斷變化,而領悟他自己的相似人生。衰老、離別和黑暗,只是滿月之後的必經,黑暗之後,新月總會再現,滿月亦會如期而至,人生亦如月亮一樣,在無盡的變化中永恆。當後羿能夠接受嫦娥的永遠離去,後羿和嫦娥之間曾經共同經歷的種種團聚時的歡樂和愛,才在心靈深處中再次鮮活起來。就象俗語所言,因有失去才更能珍惜。月亮和永居月宮的嫦娥成為了我們集體文化心靈中鮮活智慧的一部分,讓留在人間的後羿們,不會為永生的自大幻想所迷惑,也不會為喪失和分離的恐懼所吞沒。

這就是神話與傳說故事的心理治療功能,在還沒有心理治療這回事的時代,正是神話與傳說故事包容和敘說著我們人類從古至今共有的人生困境。儘管你我並未象後羿一樣做過那樣的射日功績,但你我一定克服過自己的人生中的一些大麻煩、射中過自己的目標,不僅中年人生會象後羿一樣感覺英雄遲暮、衰老日漸,哪怕是小小少年,也一樣會碰到類似困境:某種巔峰已過,舊有優勢不再、父母分離、好友不見等等。既然後羿這樣的大英雄也要經歷如此磨礪,正在經歷或將要經歷人生痛苦的人們,也會獲得一些安慰吧。

一年一度,中秋又至,提醒現在習慣低頭看手機的人們,放下手機,仰頭望一望夜空中升起的明月,之前,它是從那麼一點的新月發展而來,這麼圓之後,它還會變瘦、變小最終消失;黑月之於圓月,就象一點點鹽使蜜更甜,嘗過酸苦的人更能體味生活的幸福一樣,離開人間的嫦娥,和搗藥玉兔、伐桂吳剛一起,在那永恆變化的月宮中,原來是在為我們配製“向死而生”、“向生死而超越”的心藥,讓我們更勇敢,更豁達,不糾結過去或未來的喪失或別離,好好感受與收穫當下的擁有與團聚!讓我們一起仰頭望月、吃一口圓圓的月餅,一起把月亮的智慧內化於心,在月光的照耀下,安然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