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北京參觀西藏犛牛展覽

今年藏曆年期間, 我和陰法唐同志應西藏犛牛博物館吳雨初館長的邀請, 到首都博物館參觀了“犛牛走進北京”展覽。 能在北京看到西藏的犛牛、帳篷、牛皮船和那麼多反映西藏歷史文化和今天農牧民生活的展品, 讓我們這些老西藏感到無比興奮和高興。

說起犛牛, 我們太熟悉了。 屹立在拉薩藥王山下的兩尊金色的大犛牛雕塑, 見證著藏族人民的發展史, 也將見證著西藏民族的未來。 犛牛渾身都是寶, 它所需要的僅是水和草, 奉獻的卻是自己的全身, 犛牛精神體現的正是“老西藏精神”。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犛牛跟人類一樣, 都有著3萬多年的歷史, 創造了我們獨特的地域文化。 西藏犛牛博物館填補了我們國家博物館的一個空白, 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座博物館。 我們為吳雨初和他的同事們做的這件大好事點贊!

西藏民間諺語說得好:“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記得西藏著名學者恰白•次丹平措說過:西藏最早的部落就叫“六犛牛部”, 西藏歷史和文化中很多都跟犛牛相關, 犛牛對藏族有很多恩惠, 藏族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 我們應當感恩犛牛。

一個在北京工作的“老西藏”、57歲的北京市出版集團董事長吳雨初, 主動辭職再次進藏創辦“西藏犛牛博物館”。 他的構思和創舉, 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拉薩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讚揚,

並將該項目列為援藏項目。 在醞釀方案的過程中, 他多次徵求曾在西藏工作過的陰法唐、姜洪泉、郭金龍、丹增及蔡赴朝、劉琪、杜德印等老領導、專家、學者的意見, 迅速組成團隊, 深入各個藏區, 廣泛調研。 25個月他們走了4個省、47個縣, 收集了大量資料、文物, 為博物館徵集了大量實物以及歷史和現實資料。 這次進京的展覽陳列的就是人類同犛牛相關的各種歷史和文化, 含衣、食、住、行、運、燒、耕、藥等各個方面。 我們在展覽裡看到了出土的銅牛製品、唐卡、各種書刊、壁畫, 格薩爾說唱, 還有八思巴的塑像和他的詩作《犛牛贊》等等。 豐富的展品使首都人民走近了西藏, 直接感受到了西藏的歷史和文化,
是一次極好的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交流活動。

我是一個1950年走進西藏的女兵。 在進藏路上親身感受到犛牛對解放西藏的卓越貢獻。 那時, 西藏沒有公路, 運輸主要靠犛牛。 部隊通過愛國的土司頭人購買了14000多頭犛牛, 運輸進藏物資, 支援十八軍進軍西藏。 十八軍最前面的機關和直屬部隊都接受了趕犛牛、運送物資的任務。 由於大家對犛牛的習性不瞭解, 開始時還鬧出過許多笑話。 後來, 部隊領導專門聘請藏族同胞協助, 藏族姑娘曲美巴珍就是當時有名的支前模範, 她的事蹟還上過報紙和電影。 前些年, 我們還讓孩子到康定去看望過她。

記得昌都戰役前, 我們康藏工作隊30個女兵也接到趕犛牛的任務, 分給我們的200多頭犛牛馱的是糧食和銀元。

任務不大但困難大, 大家從來沒有接觸過這種動物, 開始讓它馱100多斤重的東西它都不幹, 不是跳, 就是往山上跑, 往水裡跳。 沒辦法, 我們只得跟著犛牛上山下水, 把甩下的物資撿回來, 兩人抬著再給它馱上, 每天反復多次。 過橋時更難, 犛牛有時兇猛有時又很溫順, 弄得大家常常是啼笑皆非, 經過不知多長時間的磕磕碰碰之後, 加上藏族同志的幫助, 我們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 馴服了犛牛, 我也慢慢學會了吹口哨, 用“俄多”甩石頭, 完成了趕犛牛的任務。

在西藏工作時, 日常生活處處離不開犛牛, 我們吃過奶渣, 喝過酥油茶, 住過犛牛帳篷, 用過犛牛墊子, 買過犛牛毛毯、毛衣、毛褲、毛披肩, 有些至今還保留著。

△圖為西藏自治區黨委原第一書記陰法唐與夫人李國柱走進展廳裡的犛牛帳篷, 回憶當年在西藏的工作生活, 攝影:陳衛國

這次在北京看犛牛展覽, 我們還特意在犛牛帳篷裡坐坐, 摸摸那些曾經熟悉的用具, 回味當年在牧區蹲點時的滋味, 倍感親切。

吳雨初從提出創意開始,2011年6月進藏,10月開始投入工作,到博物館建成,先後歷時3年,可稱作是“中國夢、西藏故事、犛牛傳奇”的樣板。曾在西藏工作過的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和西藏黨政領導共同參觀完博物館後對吳雨初說:“老西藏,你幹了件好事啊!”“這個犛牛博物館,其實就是一個西藏博物館啊。”他們的評價很準確。

聽說北京展出結束後,展覽要走進內地一些大城市,還計畫出國。 我衷心地祝願能讓海內外的更多觀眾看到這個展覽,讓中國的犛牛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西藏,瞭解藏族同胞。(中國西藏網 文/李國柱)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倍感親切。

吳雨初從提出創意開始,2011年6月進藏,10月開始投入工作,到博物館建成,先後歷時3年,可稱作是“中國夢、西藏故事、犛牛傳奇”的樣板。曾在西藏工作過的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和西藏黨政領導共同參觀完博物館後對吳雨初說:“老西藏,你幹了件好事啊!”“這個犛牛博物館,其實就是一個西藏博物館啊。”他們的評價很準確。

聽說北京展出結束後,展覽要走進內地一些大城市,還計畫出國。 我衷心地祝願能讓海內外的更多觀眾看到這個展覽,讓中國的犛牛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西藏,瞭解藏族同胞。(中國西藏網 文/李國柱)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