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海寧市圖書館:創始光緒,設計超前(下)韋力撰

就歷史的厚重感而言, 在一樓的佈局中, 尤其以“海甯查氏展覽”最令人矚目。 這個展覽的歷史追溯到了明代, 當然, 我最熟悉者乃是清初詩人查慎行。 以社會影響力而言, 海甯查氏以金庸的名氣最大, 其實“金庸”是筆名, 其本名是查良鏞, 他把武俠小說寫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尤其電視連續劇《射雕英雄傳》讓金庸之名家喻戶曉, 可惜少有人知道他是大詩人之後。

海甯查氏

查濟民所建 紡織廠的設備

王館長介紹說, 海甯查氏的後人到了近現代有不少從事了實業, 其中查濟民先生對家鄉的貢獻很大, 所以他們特意在此設計了這個常年專題展。 以前我對查濟民並不瞭解, 看完這個展覽之後, 讓我得知原來他做過那麼多公益之事。 人的一生究竟怎樣活才有價值?在吃飽飯之後, 真應當細想想這個問題。

查濟民先生

善本特藏部當然是我的最愛, 而此部的名稱則是“古籍地方文獻中心”, 標牌上顯示這個中心分為了三個專題區:產業文化、名人文化、文化遺產, 這樣的分法在他館未曾見到過。 走進此中心, 眼前的風格與樓下有著較大的變化:雖然從棚頂及玻璃幕的風格看, 這裡與整體樓宇保持著協調與統一, 但為了突出中國風, 這現代化的吊頂之上, 懸掛著上百盞中式的宮燈;另外在玻璃幕的一側, 還擺放著一些博古架, 架上陳列著一些新印線裝書。 這些裝飾物使得這個大廳有著頗為流行的混搭風。

影印本《四庫全書》

在進館的入口處, 擺放著一些玻璃櫃, 裡面陳列著一些線裝書。 流覽過去, 頓時讓我對這些書感上了興趣, 因為這些書都是跟當地藏書家有關的文獻。 擺在最前面的兩本乃是海寧大藏書家吳騫的文集, 而其中關於吳騫“行述”的那一冊, 我卻未曾見過, 此書印製精良, 初刻初印,

應當是家刻贈人之物。

地方文獻中心

文獻借閱中心

看完這幾本少見的文獻,接下來我前去參觀古籍庫。本館的古籍庫設計得頗為隱蔽,因為它在一排書架之中,其中某一個書架門乃是裝飾,將此打開,後面則是厚重的防盜門,朱鴻主任跟另一位工作人員共同打開了此門。走入室內,裡面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四圍沒有窗戶,只是一排排的木制書櫃,這些書櫃內擺放著一摞摞的線裝書,每個櫃門上都用傳統的仿古鎖具保護了起來。這樣的鎖看上去古味十足,然而我卻知道開鎖頗為費事,我不好意思給朱鴻主任添太多麻煩,於是跟他說:我在此只拍一些場景,而一些善本書影請他給我提供。他說,當然沒問題。

打開一扇,原來別有洞天

在這些書櫃中,我還看到了一些老的書箱,其中最具觀瞻性的,當然還是百衲本《二十四史》。雖然說,在藏書之家這樣的書箱並不稀見,然而木制書箱最易破損,完好留存至今者也頗不多見,而在此庫房內我看到了三套這樣的書箱,看來朱主任沒有找到這種書箱的組合圖。以我的經驗,如果找不到示意圖,就很難把這些書箱有機地擺放成一個完整的矩形。然這裡其中的一組舊書箱材質頗佳,看上去感覺像是楠木。

百衲本《二十四史》的書箱

吳騫像

對於本館古籍書的來源,《海寧圖書館志》上在“沿革”一節有如下描述:“1915年(民國四年),以原州圖書館為基礎,將舊學宮(即孔廟和儒學署)及安瀾書院藏書移入,建立海寧縣公立圖書館,年撥公款200元為經費。”而對於早期所藏古籍的數量,《館志》的“典藏”一節則稱:“1923年(民國十二年),縣公立圖書館藏書2000余種10000餘冊。分保存與觀覽兩大類。海內秘笈孤本及舊刊精抄為保存類,計650種4479冊;其餘為觀覽類,計1500餘種5869冊。鄉先賢所刊善本叢書如吳氏《拜經樓叢書》、蔣氏《別下齋叢書》及錢氏《清風室刻本》均藏有原刻。《清經解》、《九通》及《二十四史》木刻本齊備。金石拓片有252種726張。”

可惜的是,這些藏書在抗戰期間基本都損失了。而後本館幾經轉折,又增加了大量的藏書,我的所見基本上都是抗戰之後重新搜集而來者。

古籍書庫內景

書都鎖到了裡面

齊整

從古籍書庫走出來,又參觀了本館的另外幾個區域,由這些細節讓我感受到了本館領導做事之認真,真希望中國各地能多一些這樣的圖書館,因為這裡不僅是藏書與讀書,更多者是讓人們去與書籍親近,這樣的潛移默化就會讓社會上多一些愛書之人。

此書你當然很熟悉

轉天一早,跟隨朱鴻主任的車來到了鹽官鎮。鹽官最有名的景點就是錢塘大潮,而在其觀潮入口處,大批的遊客排隊湧動如潮,朱主任問我等是否願意進去看海潮,我很煞風景地說了句:“天下的水都一樣,還是趕去拍海神廟吧。”

玩得很美

而今鹽官鎮的這個區域擴建成了巨大的遊覽區,這裡建起的一排排仿古建築還未真正地使用起來,除了在觀潮區域有著大批的遊客外,鹽官鎮其他地方的遊客很少,尤其走到海神廟門口時,我在這裡僅遇到了一對老夫婦,那位男士想進海神廟一看,而老伴堅決不幹,說他已經看過兩回了,所以她堅決拉著丈夫離開。在他們的僵持過程中,我恰好走到了其身邊,於是我打趣地跟這位男士說:“真不容易。”

海神在這裡

但沒想到,我的這句話卻無意間傷到了他的自尊心,他說自己買得起這個門票。這樣的不解風情,讓我為之一歎。而朱主任已經跟售票處打好了招呼,我轉身跟這位男士說,請他們一併進來參觀,但此人更加憤怒地跟我說,他堅決不進。看來,行好心也需要技巧。

國家級文保單位

在海神廟的入口處,我看到了全國級的文保牌,其地位之高讓我未曾想到。而海神廟內的主閣之高大,也同樣超乎了我的想像。從廟內的介紹牌得知,此廟的來由原來是清雍正二年海潮衝垮了堤壩,而後皇帝撥給此處十萬兩白銀,于雍正八年建起了此海神廟。原來是皇家建築,難怪這裡成了國家級的文保單位。

禦碑亭的左側就是已 經看不到的水仙閣

而海神廟後面的御花園有著禦碑亭,那塊禦碑上講解著文廟的來由,我在海寧市圖書館的玻璃幕上得知,水仙閣的原位置就在禦碑亭的左側,而今那裡已經是海神閣之外的區域了,只能隔著院牆望一望,也算是我對水仙閣的憑弔。

傍晚時分

文獻借閱中心

看完這幾本少見的文獻,接下來我前去參觀古籍庫。本館的古籍庫設計得頗為隱蔽,因為它在一排書架之中,其中某一個書架門乃是裝飾,將此打開,後面則是厚重的防盜門,朱鴻主任跟另一位工作人員共同打開了此門。走入室內,裡面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四圍沒有窗戶,只是一排排的木制書櫃,這些書櫃內擺放著一摞摞的線裝書,每個櫃門上都用傳統的仿古鎖具保護了起來。這樣的鎖看上去古味十足,然而我卻知道開鎖頗為費事,我不好意思給朱鴻主任添太多麻煩,於是跟他說:我在此只拍一些場景,而一些善本書影請他給我提供。他說,當然沒問題。

打開一扇,原來別有洞天

在這些書櫃中,我還看到了一些老的書箱,其中最具觀瞻性的,當然還是百衲本《二十四史》。雖然說,在藏書之家這樣的書箱並不稀見,然而木制書箱最易破損,完好留存至今者也頗不多見,而在此庫房內我看到了三套這樣的書箱,看來朱主任沒有找到這種書箱的組合圖。以我的經驗,如果找不到示意圖,就很難把這些書箱有機地擺放成一個完整的矩形。然這裡其中的一組舊書箱材質頗佳,看上去感覺像是楠木。

百衲本《二十四史》的書箱

吳騫像

對於本館古籍書的來源,《海寧圖書館志》上在“沿革”一節有如下描述:“1915年(民國四年),以原州圖書館為基礎,將舊學宮(即孔廟和儒學署)及安瀾書院藏書移入,建立海寧縣公立圖書館,年撥公款200元為經費。”而對於早期所藏古籍的數量,《館志》的“典藏”一節則稱:“1923年(民國十二年),縣公立圖書館藏書2000余種10000餘冊。分保存與觀覽兩大類。海內秘笈孤本及舊刊精抄為保存類,計650種4479冊;其餘為觀覽類,計1500餘種5869冊。鄉先賢所刊善本叢書如吳氏《拜經樓叢書》、蔣氏《別下齋叢書》及錢氏《清風室刻本》均藏有原刻。《清經解》、《九通》及《二十四史》木刻本齊備。金石拓片有252種726張。”

可惜的是,這些藏書在抗戰期間基本都損失了。而後本館幾經轉折,又增加了大量的藏書,我的所見基本上都是抗戰之後重新搜集而來者。

古籍書庫內景

書都鎖到了裡面

齊整

從古籍書庫走出來,又參觀了本館的另外幾個區域,由這些細節讓我感受到了本館領導做事之認真,真希望中國各地能多一些這樣的圖書館,因為這裡不僅是藏書與讀書,更多者是讓人們去與書籍親近,這樣的潛移默化就會讓社會上多一些愛書之人。

此書你當然很熟悉

轉天一早,跟隨朱鴻主任的車來到了鹽官鎮。鹽官最有名的景點就是錢塘大潮,而在其觀潮入口處,大批的遊客排隊湧動如潮,朱主任問我等是否願意進去看海潮,我很煞風景地說了句:“天下的水都一樣,還是趕去拍海神廟吧。”

玩得很美

而今鹽官鎮的這個區域擴建成了巨大的遊覽區,這裡建起的一排排仿古建築還未真正地使用起來,除了在觀潮區域有著大批的遊客外,鹽官鎮其他地方的遊客很少,尤其走到海神廟門口時,我在這裡僅遇到了一對老夫婦,那位男士想進海神廟一看,而老伴堅決不幹,說他已經看過兩回了,所以她堅決拉著丈夫離開。在他們的僵持過程中,我恰好走到了其身邊,於是我打趣地跟這位男士說:“真不容易。”

海神在這裡

但沒想到,我的這句話卻無意間傷到了他的自尊心,他說自己買得起這個門票。這樣的不解風情,讓我為之一歎。而朱主任已經跟售票處打好了招呼,我轉身跟這位男士說,請他們一併進來參觀,但此人更加憤怒地跟我說,他堅決不進。看來,行好心也需要技巧。

國家級文保單位

在海神廟的入口處,我看到了全國級的文保牌,其地位之高讓我未曾想到。而海神廟內的主閣之高大,也同樣超乎了我的想像。從廟內的介紹牌得知,此廟的來由原來是清雍正二年海潮衝垮了堤壩,而後皇帝撥給此處十萬兩白銀,于雍正八年建起了此海神廟。原來是皇家建築,難怪這裡成了國家級的文保單位。

禦碑亭的左側就是已 經看不到的水仙閣

而海神廟後面的御花園有著禦碑亭,那塊禦碑上講解著文廟的來由,我在海寧市圖書館的玻璃幕上得知,水仙閣的原位置就在禦碑亭的左側,而今那裡已經是海神閣之外的區域了,只能隔著院牆望一望,也算是我對水仙閣的憑弔。

傍晚時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