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四川一古城,“三國”文化的發源地,蜀漢文明的大本營

南充市處在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游, 因為處在充國南部得名;統轄3個區(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5個縣(西充縣、南部縣、蓬安縣、營山縣、儀隴縣), 代管1個縣級市(閬中市);戶籍人員7525838人;版圖面積12479.96k㎡。

南充歷史悠久, 源自漢高祖西元前202年建立的安漢, 至今建成2200多年。 春秋以來歷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解放初期為川北行署區的駐地, 國家計畫定位的成渝經濟區北部中心城市, 四川省東北城市群的雙核之一。

截止2015年, 南充GDP總量達1516億元, 胡歌固定資產出資達1389億元, 南充是三國文明和新年文明的發祥地, 民風淳樸, 風俗優雅, 三國文明、絲綢文明、紅色文明和嘉陵江文明融合生輝。

西漢期間, 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南充)、充國縣。 新莽時更安漢縣為安新縣。

東漢期間, 境內置巴郡, 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 建安六年改巴郡為巴西郡, 郡治遷閬中, 從屬未變。

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 郡縣照舊。

東晉期間, 閬中為北巴西郡郡治, 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

南北朝期間, 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 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 南朝齊時, 郡縣建置照舊。 南充安漢閣朱德新居唐代, 隸山南西道, 境內置3州, 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 州郡治)、思恭(今閬中境)等19縣。

五代時, 州縣設置未變。 後唐于閬州置保甯軍, 於果州置永寧軍。

北宋期間, 境內置3州, 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13縣。

南宋期間, 境內置1府, 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2州15縣。

明代隸四川布政使司, 境內置2府, 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 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1州6縣。

民國期間隸四川省, 境內置嘉陵道, 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7縣。 民國24年, 境內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6縣。 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建國後隸川北行署區, 境內轄南充市(區治, 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1市6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岳池縣九龍鎮)。

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 隸四川省, 南充專區治遷南充, 轄縣未變, 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

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區域。

1993年7月撤南充區域、南充市及南充縣, 建立南充市(地級), 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3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5縣, 閬中市由四川省直轄, 南充市代管南充是“三國文明”的發祥地, 世稱“並遷雙固”的陳壽著文史兼美的永存名著《三國志》。 南充被聯合國定為國際三國文明研討會持久會址。南充市境內三國址較多,比如萬卷樓、張飛廟、譙周墓、王平墓、瓦口關古戰場等,為其構成了共同的“三國文明”。

萬卷樓始建於三國蜀漢建興年間(西元222-237年)

此處有萬卷出色。它倚岩而建,為三重簷式木石構造樓閣,飛簷斗拱,氣勢雄偉。至唐代又在樓前建甘露寺,構成建築群。附近古木蔥郁,翠竹蔽天,甘泉水淙,構成一幅美麗動聽的山水畫卷。因年久失修,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破壞。現存的萬卷樓於1990年由政府拔款400萬元康復重建成,它由陳壽讀書樓、陳壽紀念館、藏書樓構成,倚山而立,氣勢恢宏,流光溢彩,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

我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我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新筆題寫的長4.7米、高1.8米的“萬卷樓”金字巨匾熠熠生輝。聳立在萬卷樓院子中心的高5米、重1噸的陳壽青銅塑像形態傳神,手抱竹筒,神韻飛揚。紀念堂中陳設的《三國志》以及很多的文字、圖像、表格、照片、什物等材料,詳細地介紹了陳壽崎嶇閱歷、著書史實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四壁彩繪的十六幅以《三國志》史實為容的三國岩畫,可謂國內一絕。南北廊軒中以《三國演義》故事為內容的仿漢代拓片型的線刻岩畫,以及各地書法名家為萬卷樓創造的書畫楹聯,令遊客拍案叫絕,有如三國之境。

南充被聯合國定為國際三國文明研討會持久會址。南充市境內三國址較多,比如萬卷樓、張飛廟、譙周墓、王平墓、瓦口關古戰場等,為其構成了共同的“三國文明”。

萬卷樓始建於三國蜀漢建興年間(西元222-237年)

此處有萬卷出色。它倚岩而建,為三重簷式木石構造樓閣,飛簷斗拱,氣勢雄偉。至唐代又在樓前建甘露寺,構成建築群。附近古木蔥郁,翠竹蔽天,甘泉水淙,構成一幅美麗動聽的山水畫卷。因年久失修,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破壞。現存的萬卷樓於1990年由政府拔款400萬元康復重建成,它由陳壽讀書樓、陳壽紀念館、藏書樓構成,倚山而立,氣勢恢宏,流光溢彩,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

我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我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新筆題寫的長4.7米、高1.8米的“萬卷樓”金字巨匾熠熠生輝。聳立在萬卷樓院子中心的高5米、重1噸的陳壽青銅塑像形態傳神,手抱竹筒,神韻飛揚。紀念堂中陳設的《三國志》以及很多的文字、圖像、表格、照片、什物等材料,詳細地介紹了陳壽崎嶇閱歷、著書史實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四壁彩繪的十六幅以《三國志》史實為容的三國岩畫,可謂國內一絕。南北廊軒中以《三國演義》故事為內容的仿漢代拓片型的線刻岩畫,以及各地書法名家為萬卷樓創造的書畫楹聯,令遊客拍案叫絕,有如三國之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