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秋還是中秋,月餅為何變了味道

導語:作為佳節必備的月餅幾經演變, 在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同的形態, 近幾年花樣百出的的“手工月餅”走俏, 其背後反映了人們回歸傳統手藝、追求天然健康無添加心理。

而這背後, 過度商品化, 假手工喧囂, 真資本無孔不入, 吃月餅成為吃“面子”, 中秋也已然離題萬里。 一枚月餅, 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

又一年中秋。 作為佳節必備的月餅, 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吃食, 它或許承載著“社交貨幣”的功能, 也折射出市場與社會發展的一個切面。

近幾年, 五仁黑化的同時, “手工月餅”廣受追捧, “網紅月餅”頻出, 也引起人們對傳統月餅工 藝的關注。 然而, 手藝雖然還是老手藝, 但當一切標上價簽, 待價而沽的時候, 月餅的味道就已經變了。 市場邏輯下的月餅, 吃的是腔調, 拼的是行銷, 喧囂的是資本, 獲利的是商家。 “手工月餅”成為“問題月餅”, 難得的是中秋的團圓。

沒有人情,

就沒有傳統月餅手藝

月餅的工藝經歷了悠久的演變歷史。

自唐宋以來便有了月餅的前身“胡餅”;元代末年, 中秋吃月餅在民間流行開來;明代, 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圖案印在月餅上, 月餅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清朝, 月餅製作技巧越來越高, 比如2008年被列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山西的“郭杜林”月餅, 其技藝最初發明自清康熙年間, 製作過程十分講究:

“郭杜林”月餅精選原料和輔料, 皮面揉制手法與餡料製作工藝獨到, 米稀上色時機講究, 吊爐形制獨特, 烘烤火色溫度依賴人工控制……製作技藝以面案功夫為最重要, 講究削弱面勁和掌控面溫。 用“三七水”和麵, 面紋保持在攝氏60度至70度, 同時將油、糖入面;酵面與燙麵相結合,

控制面的筋度, 保證成品酥綿;蒸面時現在籠底鋪麻紙, 繼而鋪面, 面上捅眼以均勻通過蒸氣, 蒸一小時左右, 熱面成團, 生氣發散, 然後再蒸;揉面講究方向和手法, 傳承人總結出一種被稱為“陰陽手”的揉面技藝, 雙手始終按一定方向運動;又總結出一種融按揉推為一體的揉面技藝。 揉面需要嫺熟的手感和敏銳的悟性……

——《每天一堂非遺文化課到自己做的月餅, 製作的過程又能帶幾分真摯呢?

工薪階層吃不著手工月餅

在中低端月餅市場中, 平價手工月餅也開始走俏, 普通消費者也希望從手工、健康、私家製作的手工月餅中尋找一份無工業添加的返璞歸真。 然而, 據新華每日電訊的調查, “儘管一些賣家宣稱月餅從餅皮到餡料全部為手工自製,

無任何添加劑及防腐劑, 但實際上, 經原料帶入產品的添加劑、防腐劑幾乎不可避免。 ”

同時, 假的手工月餅也紛紛湧入中秋月餅市場。 據新華社報導, 在淘寶上, 有些貼著“私家”“手工自製”等標籤的“私房”月餅只是吸引消費者的噱頭。 有商家客服向記者透露, 這些“手工”月餅主要依靠工廠機器生產, 只在部分製作流程上, 使用了手工代替機器。 ”

另外, 朋友圈成了私家月餅的重要銷售地, 但月餅廠家卻盯上了賣家的熟人圈優勢, 將之變成自己廠產月餅的行銷管道:

小江是杭州最早做自製烘焙月餅的一批微商, 但是最近他頻頻收到一些月餅廠家的邀請, “就是他們提供月餅, 在我的朋友圈以我製作的名義銷售,

雙方分成。 ”

——工人日報 《私房月餅今年在朋友圈刷屏 若成網紅款收益可觀》

而月餅生產鏈的另一頭, 生產“手工月餅”的人卻需要在旺季間長時間工作, 他們可能是廠家靈活雇傭的臨時工, 沒有健康與勞動保障, 勞動培訓隨意, 勞動環境惡劣:

由於臨近中秋節, 這家(月餅)工廠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每天都是24小時開工連軸轉, 工人只能兩班倒加班趕工。

——新聞晨報 《星級酒店月餅大調查:售價200元成本37元》

“8月初開始上班前, 公司只對我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培訓, 講解了一些注意事項, 但沒有帶我們去醫院體檢辦理健康證。 ”王先生說, 人力資源部一名工作人員曾向他們提起辦證的事宜, 並稱如果體檢結果不合格, 相關費用將由員工個人承擔……

“廠區5樓的倉庫平時都是空著的,積滿了灰塵,一跺腳就揚起來。”王先生說,目前正是月餅生產旺季,大批成品月餅就被他和同事們直接運進了沒來得及清理的倉庫,“這樣的環境我們都不願意多待,月餅卻在那裡存放了這麼久。”

——浙江網路廣播電視臺《老字型大小月餅爆醜聞 招聘工人無需體檢倉庫積滿塵》

在這條手工月餅的利益鏈中,廠商和分銷商借著中秋月餅熱,以“手工”、“私家”、“天然”作為行銷的噱頭為月餅產品增值,不少消費者無奈被坑;而月餅廠的生產工人,卻在糟糕的勞動條件下生產,他們是誰,他們是如何勞動的,他們從中能得到多少收入,吃月餅的人無法知道。一顆月餅,只剩入口的甜膩,卻做不出些許人情味。

月餅合作社:抵抗月餅生產資本化的一種方式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中秋也已經不再是“月是故鄉明”,月餅在商品化的過程中已沾染了太多行銷與資本的味道。利益至上的市場邏輯之下,手工月餅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商家在其中攫取大量的利潤,而消費者與生產者都處在被異化的狀態。

而在這之外,在部分農村和社區,一種“月餅合作社”的形式也正在出現。所謂“月餅合作社”,即利用合作社的生產方式製作月餅。對於當前的中國社會而言,合作社聽起來像是一種遙遠而陌生的歷史形態,但在過度市場化的大潮中,合作社正以一種抵抗資本的姿態出現,如香港的月餅合作社——“土作坊”。

土作坊是聖雅各福群會2007年成立的一個社會企業專案,旨在振興本地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吸引消費者食用本地農作物,提高本地農業地位。其門市位於灣仔石水渠街,售賣米糧、鹽、油、糖等生活必需品,也會售賣節慶食品。其中月餅便以一種合作社的方式生產。月餅的原材料來源於有機生產的蓮子、山茶油、蔗糖等,不靠攏主流的人力市場秩序,生產過程以勞動者為本。

如何緩解基層家庭女性面臨的工作與家庭的緊張關係,土作坊專門做了生產模式探索:

從土作坊的行事策略可推斷,他們看到了很多基層婦女被這種“兩難”局面壓得透不過氣。

土作坊的工作模式,打破了一星期五天,朝九晚六甚至更苛刻的工時設計等等的工作模式。在土作坊會因婦女的需要安排她們工作時間,例如是婦女帶孩子上學後至接孩子放學之間的空檔時間,她們的工作酬勞不以港幣計算,而是以“時分券”計算。

——梁佩玲《傳統手工業是一種和平經濟的示範?》

同時土作坊保障了在農產品產業鏈中農民的收入:

專案主管鄭淑貞指出,商人向本地農場採購食材轉售時,一般只將收入的一至兩成給農民;土作坊卻將五成收入分予農民,實踐“勞動有價”理念,讓本地農民的勞動力有合理回報。對於消費者而言,他們也可知道自己付出的金錢被分配到哪裡。鄭淑貞說:“消費者通常付錢後,也不清楚金錢到了哪裡去,但土作坊則希望告訴買家來貨價如何,透明度好高。”

——明報《本地土作坊:蓮子做月餅,五成收入歸農民撐本土農業》

土作坊不以階層地位與學歷論英雄,而是肯定每個人的勞動價值:

在土作坊裡各人以一己所長作出貢獻以換取報酬,不會與學歷掛帥,大學生不一定會製作糉子或月餅,反而一個自幼在農村生活,入廚三十年的家庭主婦卻做得頭頭是道。

——梁佩玲《傳統手工業是一種和平經濟的示範?》

土作坊讓低學歷或新移民婦女發揮所長,打破讀不到書就不成才、新移民是寄生蟲等偏見。……她(在土作坊工作的新移民婦女周時芬)對記者說:“我來到香港之後,成日覺得自己學歷低,不識英文,一直都有點自卑。突然間有人告訴我農村背景也有用處。”周時芬那時上午做清潔工,下去到土作坊工作,發揮所長,重新找回自我價值。

——明報《本地土作坊:蓮子做月餅,五成收入歸農民撐本土農業》

香港的月餅合作社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其抵抗市場化的作用。月餅大工廠是市場化的產物,而合作社則是農民提升自己抗風險能力的一種方式。在市場面前,農民處在是農產品鏈條最末端的一環,幾乎沒有任何定價權,導致他們被資本市場壓榨。合作社使得原本分散的勞動者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生產和銷售,成為產業鏈的主人。

手工月餅工藝的敗落,反映著勞動價值的不斷貶低。造成如此局面的是利益導向的食品產業資本化,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化約為金錢關係,在資本掌握絕大多數的資訊資源時,兩者淪為商家眼中待宰的羔羊。

合作社的嘗試,試圖找回勞動的價值,重塑勞動者與消費者的“親密關係”,是反抗普遍的資本異化的有益嘗試,這或許才是真正的“返璞歸真”。如何建立合作成為價值與利益共同體,並突破小規模的困局,仍有待探索。手工月餅如是,其他產業亦然。

作者:林深 遲恩

美編:黃山

土逗原創

相關費用將由員工個人承擔……

“廠區5樓的倉庫平時都是空著的,積滿了灰塵,一跺腳就揚起來。”王先生說,目前正是月餅生產旺季,大批成品月餅就被他和同事們直接運進了沒來得及清理的倉庫,“這樣的環境我們都不願意多待,月餅卻在那裡存放了這麼久。”

——浙江網路廣播電視臺《老字型大小月餅爆醜聞 招聘工人無需體檢倉庫積滿塵》

在這條手工月餅的利益鏈中,廠商和分銷商借著中秋月餅熱,以“手工”、“私家”、“天然”作為行銷的噱頭為月餅產品增值,不少消費者無奈被坑;而月餅廠的生產工人,卻在糟糕的勞動條件下生產,他們是誰,他們是如何勞動的,他們從中能得到多少收入,吃月餅的人無法知道。一顆月餅,只剩入口的甜膩,卻做不出些許人情味。

月餅合作社:抵抗月餅生產資本化的一種方式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中秋也已經不再是“月是故鄉明”,月餅在商品化的過程中已沾染了太多行銷與資本的味道。利益至上的市場邏輯之下,手工月餅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商家在其中攫取大量的利潤,而消費者與生產者都處在被異化的狀態。

而在這之外,在部分農村和社區,一種“月餅合作社”的形式也正在出現。所謂“月餅合作社”,即利用合作社的生產方式製作月餅。對於當前的中國社會而言,合作社聽起來像是一種遙遠而陌生的歷史形態,但在過度市場化的大潮中,合作社正以一種抵抗資本的姿態出現,如香港的月餅合作社——“土作坊”。

土作坊是聖雅各福群會2007年成立的一個社會企業專案,旨在振興本地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吸引消費者食用本地農作物,提高本地農業地位。其門市位於灣仔石水渠街,售賣米糧、鹽、油、糖等生活必需品,也會售賣節慶食品。其中月餅便以一種合作社的方式生產。月餅的原材料來源於有機生產的蓮子、山茶油、蔗糖等,不靠攏主流的人力市場秩序,生產過程以勞動者為本。

如何緩解基層家庭女性面臨的工作與家庭的緊張關係,土作坊專門做了生產模式探索:

從土作坊的行事策略可推斷,他們看到了很多基層婦女被這種“兩難”局面壓得透不過氣。

土作坊的工作模式,打破了一星期五天,朝九晚六甚至更苛刻的工時設計等等的工作模式。在土作坊會因婦女的需要安排她們工作時間,例如是婦女帶孩子上學後至接孩子放學之間的空檔時間,她們的工作酬勞不以港幣計算,而是以“時分券”計算。

——梁佩玲《傳統手工業是一種和平經濟的示範?》

同時土作坊保障了在農產品產業鏈中農民的收入:

專案主管鄭淑貞指出,商人向本地農場採購食材轉售時,一般只將收入的一至兩成給農民;土作坊卻將五成收入分予農民,實踐“勞動有價”理念,讓本地農民的勞動力有合理回報。對於消費者而言,他們也可知道自己付出的金錢被分配到哪裡。鄭淑貞說:“消費者通常付錢後,也不清楚金錢到了哪裡去,但土作坊則希望告訴買家來貨價如何,透明度好高。”

——明報《本地土作坊:蓮子做月餅,五成收入歸農民撐本土農業》

土作坊不以階層地位與學歷論英雄,而是肯定每個人的勞動價值:

在土作坊裡各人以一己所長作出貢獻以換取報酬,不會與學歷掛帥,大學生不一定會製作糉子或月餅,反而一個自幼在農村生活,入廚三十年的家庭主婦卻做得頭頭是道。

——梁佩玲《傳統手工業是一種和平經濟的示範?》

土作坊讓低學歷或新移民婦女發揮所長,打破讀不到書就不成才、新移民是寄生蟲等偏見。……她(在土作坊工作的新移民婦女周時芬)對記者說:“我來到香港之後,成日覺得自己學歷低,不識英文,一直都有點自卑。突然間有人告訴我農村背景也有用處。”周時芬那時上午做清潔工,下去到土作坊工作,發揮所長,重新找回自我價值。

——明報《本地土作坊:蓮子做月餅,五成收入歸農民撐本土農業》

香港的月餅合作社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其抵抗市場化的作用。月餅大工廠是市場化的產物,而合作社則是農民提升自己抗風險能力的一種方式。在市場面前,農民處在是農產品鏈條最末端的一環,幾乎沒有任何定價權,導致他們被資本市場壓榨。合作社使得原本分散的勞動者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生產和銷售,成為產業鏈的主人。

手工月餅工藝的敗落,反映著勞動價值的不斷貶低。造成如此局面的是利益導向的食品產業資本化,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化約為金錢關係,在資本掌握絕大多數的資訊資源時,兩者淪為商家眼中待宰的羔羊。

合作社的嘗試,試圖找回勞動的價值,重塑勞動者與消費者的“親密關係”,是反抗普遍的資本異化的有益嘗試,這或許才是真正的“返璞歸真”。如何建立合作成為價值與利益共同體,並突破小規模的困局,仍有待探索。手工月餅如是,其他產業亦然。

作者:林深 遲恩

美編:黃山

土逗原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