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歷史上“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的異同點在哪裡?

唐朝之所以會成為現今人們心中最繁盛的朝代, 究其原因, 是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氛圍, 佛學的興盛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唐朝出現了兩個極為有名的聖僧, 他們一個西行, 而另一個東渡, 雖然目的不同, 但是他們對佛學的信仰卻是相同的, 這兩人就是玄奘和鑒真。 那麼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哪裡呢? 

玄奘畫像

玄奘出生於西元602年, 死於西元664年, 享年62歲, 在他死後23年後, 唐朝再次誕生了一位得道高僧, 這個人就是鑒真。 鑒真享年76歲, 死於日本。 這兩人都是唐朝少有的高僧, 並且做出了很相似的舉動。 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雖然他們的目的不同, 但是卻都是對佛學真理的追求, 值得後世人尊敬。

玄奘西行這件事由於《西遊記》這本名著和電視劇享譽中外, 但是鑒真東渡這件事卻是很少有人知道的。 這兩者的區別在哪裡呢?首先,

玄奘西行是為了佛教的思想分歧去尋找正確的思想才前往印度等佛教發源地, 而鑒真東渡是為了向日本傳授佛教真理, 因為當時的日本是十分落後的, 曾多次前往唐朝學習佛教知識。

玄奘和鑒真相似的點是兩人都是私自行動。 玄奘曾向朝廷請求西行, 但是卻不被首肯, 所以就隻身一人獨自前行。 而鑒真是因為要將本國的佛教思想教授給日本, 而且當時他已經是唐朝少有的名僧, 朝廷不願失去這樣一個人才, 曾屢次派人阻止鑒真去日本。

但最後, 玄奘還是西行了, 鑒真也東渡成功了。 這兩位聖僧對佛教思想的追求是十分可貴的, 值得後人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

玄奘西行取經

《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大家都看過, 裡面的每個人物都讓人印象深刻, 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就是唐僧了, 畢竟整部劇的危難都是圍繞著唐僧展開的。 其實唐僧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 這個原型就是玄奘。 那麼玄奘西行取經又是怎樣的一個傳奇呢?

玄奘畫像

玄奘是唐朝有名的高僧, 他在佛經上翻譯的功績讓他成為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的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這樣高的評價, 是對玄奘西行取經和翻譯事業的肯定。

由於佛教思想上的種種分歧, 在貞觀元年, 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 在貞觀二年, 玄奘開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他在途中經過了涼州、玉門關、五烽等地, 最後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伊吾。 在高昌國, 玄奘受到了當地國王的禮遇。 過了高昌國治國, 玄奘繼續一路西行, 先後經過了屈支、碎葉城、赤建國、蔥嶺等地, 玄奘停留在加濕彌羅國。

在那裡, 玄奘學習了許多梵文經典, 之後他又在附近遊歷了四國, 並且分別學習了當地的佛法知識。 在玄奘31歲那年, 他終於進入了印度。 在印度他不僅僅是學習佛教經論, 還尋訪了那裡的佛教遺跡, 更是先後遊歷附近的數十個國家。 在印度之後, 玄奘再一次啟程, 西行到了薩羅國、達羅毗茶國、缽伐多國等地。

直到西元643, 玄奘終於開始啟程歸國, 並且還為中國帶來了超過600部的佛教經典。 玄奘西行取經時總共遊歷了110個國家, 他的經歷和際遇是我們難以企及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

在《西遊記》中,玄奘在觀世音的指教下踏上了取經的道路,他的目的是為了學到大乘佛法,難道歷史上的玄奘西行的目的真得也是學習大乘佛法嗎?歷史上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真正的目的其實很多,不止這一個。 

鑒真畫像

首先,玄奘之所以會去取經,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向人們闡釋佛法。因為當時的玄奘發現,在國內很多佛法的釋義大相徑同,有些甚至背道而馳。具有較高佛法造詣的玄奘意識到這一點對於佛教思想的發展是十分不易的,而他本身就是在這些解說不同的教義下長大,缺乏正確詮釋這些教義的能力,所以他想要去佛教的發源地探索這些教義的真正釋義。

其次,玄奘在西行前曾經遇見過波羅頗密多羅,這個僧人是在正統的印度佛學學院受戒的。他所能背誦的許多佛法經論,是當時唐朝所沒有的,而這些經論一直吸引著玄奘。當得知印度有許多這樣高深的佛經之後,玄奘就想要去印度將這些佛經取來傳授到唐朝。

第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迅速得到了興盛。但是印度佛經的翻譯卻是一個難題。在唐朝,雖然已經有了許多被翻譯過的佛經,但遠遠不夠僧人們學習,玄奘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想要西行,他希望自己通過遊歷印度等國家來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從而為唐朝翻譯更多更正確的佛經。事實上,玄奘回國後,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玄奘西行的目的很多,但綜合而言就是為了能夠在唐朝弘揚佛法。

玄奘西行意義

玄奘是我國最偉大的佛家翻譯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西行取經和他的翻譯事業。那麼玄奘西行意義是什麼?他西行對我國古代佛教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玄奘之所以會西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發現唐朝許多佛經的釋義有許多,並且不同的釋義所表達的意思相差極大,這一點對於佛教思想的弘揚是十分不利的。醉心于佛學知識的玄奘不願看到將來佛學的沒落,所以就下定決心要西去學習佛經的準確含義,並且希望通過自己的翻譯能夠得到更多的漢文佛經。他正是在這樣的決心下,才會孤身一人出發,經歷十九年的時間去西行取經。

而玄奘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他西行回國之後,帶回了許多印度的佛教典籍,其中包括526策、657部佛經,這對我國的佛教研究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外遊歷多年的玄奘,精通梵文,所以他所翻譯的佛經比從前人們半知不解的翻譯更為準確和淺顯易懂。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佛教文化發展越來越興盛。

所以玄奘西行意義在於對佛教經綸的正確釋義,將錯誤的佛教思想進行糾正,並且翻譯了更多從印度得到的佛經。除此之外,由於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思想,促進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尤其是玄奘回國後,將印度的種族文化、唯識哲學等知識融合到中國的佛學之中。到現在玄奘還被中印兩國看做是兩國友好的代表。

他的經歷和際遇是我們難以企及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

在《西遊記》中,玄奘在觀世音的指教下踏上了取經的道路,他的目的是為了學到大乘佛法,難道歷史上的玄奘西行的目的真得也是學習大乘佛法嗎?歷史上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真正的目的其實很多,不止這一個。 

鑒真畫像

首先,玄奘之所以會去取經,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向人們闡釋佛法。因為當時的玄奘發現,在國內很多佛法的釋義大相徑同,有些甚至背道而馳。具有較高佛法造詣的玄奘意識到這一點對於佛教思想的發展是十分不易的,而他本身就是在這些解說不同的教義下長大,缺乏正確詮釋這些教義的能力,所以他想要去佛教的發源地探索這些教義的真正釋義。

其次,玄奘在西行前曾經遇見過波羅頗密多羅,這個僧人是在正統的印度佛學學院受戒的。他所能背誦的許多佛法經論,是當時唐朝所沒有的,而這些經論一直吸引著玄奘。當得知印度有許多這樣高深的佛經之後,玄奘就想要去印度將這些佛經取來傳授到唐朝。

第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迅速得到了興盛。但是印度佛經的翻譯卻是一個難題。在唐朝,雖然已經有了許多被翻譯過的佛經,但遠遠不夠僧人們學習,玄奘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想要西行,他希望自己通過遊歷印度等國家來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從而為唐朝翻譯更多更正確的佛經。事實上,玄奘回國後,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玄奘西行的目的很多,但綜合而言就是為了能夠在唐朝弘揚佛法。

玄奘西行意義

玄奘是我國最偉大的佛家翻譯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西行取經和他的翻譯事業。那麼玄奘西行意義是什麼?他西行對我國古代佛教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玄奘之所以會西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發現唐朝許多佛經的釋義有許多,並且不同的釋義所表達的意思相差極大,這一點對於佛教思想的弘揚是十分不利的。醉心于佛學知識的玄奘不願看到將來佛學的沒落,所以就下定決心要西去學習佛經的準確含義,並且希望通過自己的翻譯能夠得到更多的漢文佛經。他正是在這樣的決心下,才會孤身一人出發,經歷十九年的時間去西行取經。

而玄奘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他西行回國之後,帶回了許多印度的佛教典籍,其中包括526策、657部佛經,這對我國的佛教研究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外遊歷多年的玄奘,精通梵文,所以他所翻譯的佛經比從前人們半知不解的翻譯更為準確和淺顯易懂。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佛教文化發展越來越興盛。

所以玄奘西行意義在於對佛教經綸的正確釋義,將錯誤的佛教思想進行糾正,並且翻譯了更多從印度得到的佛經。除此之外,由於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思想,促進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尤其是玄奘回國後,將印度的種族文化、唯識哲學等知識融合到中國的佛學之中。到現在玄奘還被中印兩國看做是兩國友好的代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