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治瀉,先辨寒熱陰陽,陽虛多見!

腹瀉日久, 病機離不開脾胃, 論陰陽以陽虛為多見。

脾陽虧虛, 脾胃的運化功能障礙, 寒濕阻滯, 也常有化熱現象, 會表現為口幹口苦,

大便粘滯, 肛門疼痛等, 有些人據此很容易誤認為是濕熱類型的腹瀉, 使用清熱去濕的方法, 容易傷及脾陽, 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甚至加重。

因此, 需要先辨別陰陽寒熱, 多以舌脈為准;舌象淡多屬陽虛, 舌質紅多屬陽熱;脾虛陽虛也可以出現黃膩苔, 不能據此以濕熱論治。

治療脾腎虧虛、陽氣不足、中氣下陷類型的泄瀉, 經典的方藥常使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參苓白術丸等加減治療, 以溫陽健脾補腎, 驅寒祛濕止瀉為主。

如果完穀不化, 多配合加入麥芽、陳皮、山楂、神曲等健胃消食, 能提升胃氣, 促進消化;腹脹痛明顯, 多加藿香、蒼術、厚朴、木香、檳榔等行氣消脹止痛;瀉下頻頻, 多加入肉豆蔻、訶子、烏梅、石榴皮等, 固腸止瀉以治標;寒熱兼雜, 可酌情加入黃連、桔梗、白芍等, 以調和寒熱。

關注我, 頭條號裡有更多中醫養生文章;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