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賈裡村!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 講陝西故事, 請關注“睜眼看西安”

在西安市長安區的地面上歷史記載有五個“曲”, 現在還存在的有韋曲、杜曲、王曲、章曲四個地方。 其中宣曲已經不復存在。 韋曲鎮是長安區政府駐地, 向南就是王曲鎮和杜曲鎮。 今天咱來說說王曲這塊風水寶地。

【王曲】

“曲”在古代是個地名。 唐朝長安城內四楞四正, 稱之為“坊”。 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 有五十五坊, 西部屬於長安縣, 有一市五十五坊。 長安城外是老百姓聚集地, 由於街巷大都彎曲狹窄, 比不上城中街市的寬暢方正, 所以謂之“曲”

【禦宿川】

王曲鎮隸屬長安區, 在區政府以南。 關於王曲:樊川在漢朝為上林苑, 因漢武帝曾夜宿于此, 此地得名禦宿川。 漢武帝修建上林苑從南山開溝引水, 此渠又名“禦宿溝”。 《漢書·哀帝本紀 》所記“王渠王渠, 宮渠也, 猶今之禦宿溝。 ”即禦宿川。 到宋代亦稱王渠, 張禮《游城南記》說:他和擔行李的僕夫走失, 就住在禦宿川的王渠。 因字音同, 王渠演變成如今的王曲。 (豐鎬遺子/書文 ;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王曲滈河橋】

王曲鎮下轄的賈裡村號稱“長安城南第一村”, 走到常甯宮向西拐就到賈裡村, 由東西南北四個片村組成, 村子曾有36條丁字街, 72座小廟, 現有24個村名小組, 7000餘人, 是縣中部著名大村。 2011年政府通過《常寧新城總體規劃》將以賈裡村、杜永村、桃溪堡等為主的村子打造為關中名村旅遊點。 至今日村子聞風而動, 添磚蓋瓦。 村子不久將會在城鎮化改造面前淪為一堆瓦礫。

【村景】

樊川和禦宿川的分界線叫神禾原,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 教稼百穀, 有仙鶴銜穀穗重六斤降于此地, 後人傳稱為:神鶴原, 因穀穗重六斤, 其型碩大, 故又名為神禾原。 據出土墓誌記載:唐代稱華林鄉神禾裡。

《西安通覽》載:元代賈、劉等姓分住不同方位, 稱賈家神禾裡、劉家神禾裡等, 相傳唐代著名詩人賈島, 就是本村人, 後因賈家神禾裡居村中部, 後簡稱為賈裡。 明朝末年稱神禾堡, 又名嘉裡神禾堡。 清康熙《長安縣誌》記名為賈裡鎮。 清嘉慶《長安縣誌》:“遇仙觀在賈裡村, 元至正中建。 ”民國24年《西京市區域圖》標注為嘉裡村。

【村景】

民國《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南鄉置十廒,黃良廒在縣南40裡,有鎮,全廒在滈水流域,神禾原東自咸寧界入,北自幸駕坡至魯家灣南,自魚包頭至魏家河迤西入郭杜廒。分8保障,統43:廒在黃良鎮。全廒戶1982戶,9015人。賈裡村在明末稱神禾堡。 ”

本村為預防土匪戰亂,清朝年間曾修建有城牆,城牆開六個城門,聽說本村城堡由清一等侯張勇修建,曾屢毀屢修。張勇原籍漢中洋縣,後遷居長安杜曲,再徙居大兆鮑陂,最後定居于王曲街辦賈裡村。提起張勇,大部分人不明就裡,張勇何其人也?看過《鹿鼎記》的人都知曉,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起兵造反。韋小寶賞識並提拔了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等河西四將,為消滅吳三桂立下奇功。韋小寶歷史上子虛烏有,但以張勇為首的河西四將確是真真確確的事情。

【1998年《鹿鼎記》魏惠文飾演張勇】

張勇、字非熊,原為明將,官拜副將。明朝末年不設總兵一職,所以副將就稱為武官的最高職位。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大明朝滅亡。張勇帶兵歸順清朝英親王阿濟格,被授遊擊將軍,隸陝西總督孟喬芳標下。其後三年張勇主要目的就是肅清李自成義軍餘黨和明朝的殘餘勢力,因擒獲明朝甘肅藩王“延長王”朱識錛,被授甘肅總兵。順治十五年,隨洪承疇在貴州破南明都督羅大順部。後移師雲南敗張獻忠大西軍白文選部,升遷雲南提督。

【《康熙王朝》王輔臣覲見康熙】

張勇鎮守雲南時,遇見一個和其一生榮辱抹不開的人物,就是王輔臣。這王輔臣,綽號"馬鷂子",原為明末農民起義軍,後投降清朝英親王阿濟格,由於投降前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屢次敗于王輔臣手,所以雖然歸降,一直得不到重用。多爾袞死後,王輔臣獲得順治皇帝重用,跟隨吳三桂入緬甸,擒獲南明永曆帝。康熙帝即位後,王輔臣從雲南調任為陝西提督,駐守平涼。

【《康熙王朝》王吉貞覲見康熙】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舉兵遭反,叛軍勢不可擋。此時的張勇也調任甘肅為甘肅提督,駐守甘州。王輔臣當過吳三桂手下,吳三桂隨遣使者汪士榮招降張勇和王輔臣。張勇的軍功官職在王輔臣之上,但汪士榮直接把兩封招降都信給了王輔臣。王輔臣收到信後,也沒有和張勇打招呼,就讓兒子王吉貞把汪士榮和吳三桂的招降書送給了康熙。張勇連招降信還沒看見就落到皇帝手裡,地位頓時十分尷尬,就此和王輔臣心生嫌隙。

【張侯墳】

四川提督鄭蛟麟因為回應吳三桂的叛亂,康熙遣重臣莫洛全權調動山陝兵馬平叛,莫洛和張勇關係特別好。後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的副將衝擊八旗軍營,一箭射死莫洛。王輔臣無奈率部歸順吳三桂反清。張勇成了滿清朝廷在西北地方唯一的力量,舉足輕重。康熙隨封張勇為靖逆將軍,仍領甘肅提督總兵以下聽指揮。既然王輔臣已經歸順吳三桂,自己在吃剩飯也沒有啥意思,這張勇也就死心塌地跟著康熙帶領手下三員大將,號稱“河西四將”真刀真槍的和吳三桂幹上了。張勇大敗川軍,收復陝甘寧大部,王輔臣困守平涼,成為孤軍,最終被圖海所招降。從此以後,吳三桂叛軍銳氣盡喪,一步步走向滅亡。康熙也沒有忘記張勇定海神針的功績,詔封“一等靖逆侯” 子孫世襲罔替,襲封九世,享盡榮華。

【張候墳神道石刻】

此後,張勇一直鎮守甘肅,康熙二十二年病故甘州賜祭葬,諡襄壯。後人又稱為襄壯侯”,皇帝賜葬賈裡村,後葬於不遠處大兆街道辦郭莊村,當地人稱為“張侯墳”,賈裡村張勇後人隨搬遷到此地,形成張侯墳村。有清一代,共有29個漢人封王侯,大多人死爵除,只有張勇家族位列一等侯爵,皆因張勇深得清初順、康、雍、乾四位皇帝的賞識。直至光緒十三年,還有張勇的九世孫張培襲封,世襲罔替200餘年之久。賈裡村張勇修建的牆解放後被拆毀,令人懊悔不已。

【兩縣續志】

本村地處京畿之處,文風墨氣濃厚,不但有文臣武將,更有義士巾幗。對此《咸甯長安兩縣續志》多有記載:清末同治二年,民不聊生,亂兵蜂起,村民據寨自保,亂軍攻村,賈裡村人田元智,以長槍與之酣戰。亂軍畏其勇,避戰而去,村人賴以保全。村中劉朝福、劉林福兄弟,俱是咸豐年間武舉。長安鄉團與亂兵戰于金勝寺,大多死傷。獨朝福兄弟倆率所部殺數十人,全身而退,高夀終老。

第22卷《列女傳》記載:賈裡村王正直母李氏,年齡二十六丈夫亡故,家庭窮困,以紡織撫養遺孤兒,督令其讀書,,後終成大器,七十有九終老。賈裡村梁維蘭妻唐氏。年齡二十丈夫亡故,為避亂軍,藏匿死於窯中。子好聰妻子任氏,年二十四寡,終身不赴廟會,嘗言:“生不作孽,死有何罪?”孫希敏娶馬氏,臨終謂妻曰:“我死,汝速嫁。”馬以死誓。光緒二十七年染時疫,不服藥,隨病故。賈裡村唐元吉妻邸氏,同治元年,丈夫死于亂兵進村,以老姑在堂,隱忍偷活。次年亂兵又至,藏匿村外老虎溝,亂兵搜得,扶置馬上。邸氏撲地,大罵亂兵,被刺殺之。

【城隍廟第七分校】

民國26(1937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軍機轟炸西安,西安東洋市小學遷建賈裡村,解放後附近新民村、魚包頭、新莊村各村均在賈裡村上學。一九三八年春,黃埔軍校第七分校正式成立。校址位於王曲鎮,校址就是今天的通訊學院,當時第16期第4第5兩個中隊在賈裡村集訓,某些學員不遵校規,擾民滋事,為非作歹,踐踏莊稼,民憤極大。

【隋代“黃釉拱手男立俑”】

1950年賈裡村出土唐大中四年裴小娘子墓誌並蓋,1955年賈裡村出土武周年間趙君墓誌蓋,1975年賈李村出土隋代“黃釉拱手男立俑”,1985年賈裡村出土隋朝騎馬駕鷹俑,2006年,經過一年多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在長安縣 賈裡村村東的 西安財經學院新校區內發現一處大型秦墓。出土天子六駕,天子六駕為帝王陵,有人推斷恐為秦王子嬰墓。

崇文尚武是本村的傳統,本村英烈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王百忍(1926~1951年) 賈裡村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六九部隊三支隊九連戰士。1951年1月在朝鮮白雲山失蹤,追認為烈士。張士興(1934~1958年) 賈裡村人,共青團員。195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蘭州軍區九○二一部隊三支隊五分隊班長,榮立三等功一次。1958年6月在甘肅省甘南平叛中犧牲。馬來學(1936~1958年)賈裡村人。195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蘭州軍區九○二一部隊一連班長。1958年7月在青海省貴南縣平叛中犧牲。馬志強(1934~1956年) 賈裡村人,共青團員。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七二九九部隊一營二連班長,榮立三等功一次。1956年4月在西藏拉薩市因公犧牲。

西安地區耍社火有著悠久的歷史了。據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社火的形式。不過,那時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一種祭祀土地神、祈禱豐收的儀式。由於長時期的流傳和不斷地創新,各地的社火都分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賈裡村的社火以製作的動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擅長,名震四方。如今村子面臨拆遷,如此精美的藝術恐怕很難見到了,畢竟在村子耍社火和在社區耍社火是兩碼事,老百姓要的只是一個感覺。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5年2月13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村景】

民國《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南鄉置十廒,黃良廒在縣南40裡,有鎮,全廒在滈水流域,神禾原東自咸寧界入,北自幸駕坡至魯家灣南,自魚包頭至魏家河迤西入郭杜廒。分8保障,統43:廒在黃良鎮。全廒戶1982戶,9015人。賈裡村在明末稱神禾堡。 ”

本村為預防土匪戰亂,清朝年間曾修建有城牆,城牆開六個城門,聽說本村城堡由清一等侯張勇修建,曾屢毀屢修。張勇原籍漢中洋縣,後遷居長安杜曲,再徙居大兆鮑陂,最後定居于王曲街辦賈裡村。提起張勇,大部分人不明就裡,張勇何其人也?看過《鹿鼎記》的人都知曉,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起兵造反。韋小寶賞識並提拔了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等河西四將,為消滅吳三桂立下奇功。韋小寶歷史上子虛烏有,但以張勇為首的河西四將確是真真確確的事情。

【1998年《鹿鼎記》魏惠文飾演張勇】

張勇、字非熊,原為明將,官拜副將。明朝末年不設總兵一職,所以副將就稱為武官的最高職位。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大明朝滅亡。張勇帶兵歸順清朝英親王阿濟格,被授遊擊將軍,隸陝西總督孟喬芳標下。其後三年張勇主要目的就是肅清李自成義軍餘黨和明朝的殘餘勢力,因擒獲明朝甘肅藩王“延長王”朱識錛,被授甘肅總兵。順治十五年,隨洪承疇在貴州破南明都督羅大順部。後移師雲南敗張獻忠大西軍白文選部,升遷雲南提督。

【《康熙王朝》王輔臣覲見康熙】

張勇鎮守雲南時,遇見一個和其一生榮辱抹不開的人物,就是王輔臣。這王輔臣,綽號"馬鷂子",原為明末農民起義軍,後投降清朝英親王阿濟格,由於投降前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屢次敗于王輔臣手,所以雖然歸降,一直得不到重用。多爾袞死後,王輔臣獲得順治皇帝重用,跟隨吳三桂入緬甸,擒獲南明永曆帝。康熙帝即位後,王輔臣從雲南調任為陝西提督,駐守平涼。

【《康熙王朝》王吉貞覲見康熙】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舉兵遭反,叛軍勢不可擋。此時的張勇也調任甘肅為甘肅提督,駐守甘州。王輔臣當過吳三桂手下,吳三桂隨遣使者汪士榮招降張勇和王輔臣。張勇的軍功官職在王輔臣之上,但汪士榮直接把兩封招降都信給了王輔臣。王輔臣收到信後,也沒有和張勇打招呼,就讓兒子王吉貞把汪士榮和吳三桂的招降書送給了康熙。張勇連招降信還沒看見就落到皇帝手裡,地位頓時十分尷尬,就此和王輔臣心生嫌隙。

【張侯墳】

四川提督鄭蛟麟因為回應吳三桂的叛亂,康熙遣重臣莫洛全權調動山陝兵馬平叛,莫洛和張勇關係特別好。後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的副將衝擊八旗軍營,一箭射死莫洛。王輔臣無奈率部歸順吳三桂反清。張勇成了滿清朝廷在西北地方唯一的力量,舉足輕重。康熙隨封張勇為靖逆將軍,仍領甘肅提督總兵以下聽指揮。既然王輔臣已經歸順吳三桂,自己在吃剩飯也沒有啥意思,這張勇也就死心塌地跟著康熙帶領手下三員大將,號稱“河西四將”真刀真槍的和吳三桂幹上了。張勇大敗川軍,收復陝甘寧大部,王輔臣困守平涼,成為孤軍,最終被圖海所招降。從此以後,吳三桂叛軍銳氣盡喪,一步步走向滅亡。康熙也沒有忘記張勇定海神針的功績,詔封“一等靖逆侯” 子孫世襲罔替,襲封九世,享盡榮華。

【張候墳神道石刻】

此後,張勇一直鎮守甘肅,康熙二十二年病故甘州賜祭葬,諡襄壯。後人又稱為襄壯侯”,皇帝賜葬賈裡村,後葬於不遠處大兆街道辦郭莊村,當地人稱為“張侯墳”,賈裡村張勇後人隨搬遷到此地,形成張侯墳村。有清一代,共有29個漢人封王侯,大多人死爵除,只有張勇家族位列一等侯爵,皆因張勇深得清初順、康、雍、乾四位皇帝的賞識。直至光緒十三年,還有張勇的九世孫張培襲封,世襲罔替200餘年之久。賈裡村張勇修建的牆解放後被拆毀,令人懊悔不已。

【兩縣續志】

本村地處京畿之處,文風墨氣濃厚,不但有文臣武將,更有義士巾幗。對此《咸甯長安兩縣續志》多有記載:清末同治二年,民不聊生,亂兵蜂起,村民據寨自保,亂軍攻村,賈裡村人田元智,以長槍與之酣戰。亂軍畏其勇,避戰而去,村人賴以保全。村中劉朝福、劉林福兄弟,俱是咸豐年間武舉。長安鄉團與亂兵戰于金勝寺,大多死傷。獨朝福兄弟倆率所部殺數十人,全身而退,高夀終老。

第22卷《列女傳》記載:賈裡村王正直母李氏,年齡二十六丈夫亡故,家庭窮困,以紡織撫養遺孤兒,督令其讀書,,後終成大器,七十有九終老。賈裡村梁維蘭妻唐氏。年齡二十丈夫亡故,為避亂軍,藏匿死於窯中。子好聰妻子任氏,年二十四寡,終身不赴廟會,嘗言:“生不作孽,死有何罪?”孫希敏娶馬氏,臨終謂妻曰:“我死,汝速嫁。”馬以死誓。光緒二十七年染時疫,不服藥,隨病故。賈裡村唐元吉妻邸氏,同治元年,丈夫死于亂兵進村,以老姑在堂,隱忍偷活。次年亂兵又至,藏匿村外老虎溝,亂兵搜得,扶置馬上。邸氏撲地,大罵亂兵,被刺殺之。

【城隍廟第七分校】

民國26(1937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軍機轟炸西安,西安東洋市小學遷建賈裡村,解放後附近新民村、魚包頭、新莊村各村均在賈裡村上學。一九三八年春,黃埔軍校第七分校正式成立。校址位於王曲鎮,校址就是今天的通訊學院,當時第16期第4第5兩個中隊在賈裡村集訓,某些學員不遵校規,擾民滋事,為非作歹,踐踏莊稼,民憤極大。

【隋代“黃釉拱手男立俑”】

1950年賈裡村出土唐大中四年裴小娘子墓誌並蓋,1955年賈裡村出土武周年間趙君墓誌蓋,1975年賈李村出土隋代“黃釉拱手男立俑”,1985年賈裡村出土隋朝騎馬駕鷹俑,2006年,經過一年多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在長安縣 賈裡村村東的 西安財經學院新校區內發現一處大型秦墓。出土天子六駕,天子六駕為帝王陵,有人推斷恐為秦王子嬰墓。

崇文尚武是本村的傳統,本村英烈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王百忍(1926~1951年) 賈裡村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六九部隊三支隊九連戰士。1951年1月在朝鮮白雲山失蹤,追認為烈士。張士興(1934~1958年) 賈裡村人,共青團員。195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蘭州軍區九○二一部隊三支隊五分隊班長,榮立三等功一次。1958年6月在甘肅省甘南平叛中犧牲。馬來學(1936~1958年)賈裡村人。195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蘭州軍區九○二一部隊一連班長。1958年7月在青海省貴南縣平叛中犧牲。馬志強(1934~1956年) 賈裡村人,共青團員。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七二九九部隊一營二連班長,榮立三等功一次。1956年4月在西藏拉薩市因公犧牲。

西安地區耍社火有著悠久的歷史了。據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社火的形式。不過,那時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一種祭祀土地神、祈禱豐收的儀式。由於長時期的流傳和不斷地創新,各地的社火都分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賈裡村的社火以製作的動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擅長,名震四方。如今村子面臨拆遷,如此精美的藝術恐怕很難見到了,畢竟在村子耍社火和在社區耍社火是兩碼事,老百姓要的只是一個感覺。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5年2月13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