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原清徐大常村——不為人知的輝煌歷史

大常村地處晉中平川, 清徐縣集義鄉東南角, 東與榆次區車輞接壤, 南與太谷縣南莊隔河相望, 是集義鄉第二大村;全村現有人口四千多人, 耕地5600畝, 盛產糧食、蔬菜, 是山西省無公害蔬菜主要基地, 農業部無公害蔬菜定點檢測點。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帶為古戰場, 也是練兵、慶功、行賞之地。 周邊的演武村是練兵之地, 北席和太谷縣南席村是設酒席慶功之地, 大常和太谷縣小常村為論功行賞之地。 功大者受大賞, 功小者受小賞, 因“賞與常”諧音, 日久“大賞”便訛傳為“大常”。

大常從明清到民國時期一直是鎮,

曾是周圍十裡八村的經濟文化中心, 村東部有秦家, 村西部有劉家, 都是有代表性的晉商望族。 就從村內整體佈局和配套建築也饒有體系。 以南北走向的主大街為中心軸線, 北有壽寧寺, 中有市樓過街戲臺, 南有觀音廟(福緣庵), 村的四周凡出口處都建有廟、觀、閣、宮等古建築七八處。 主大街為典型的商業一條街, 店鋪林立, 有糧行、棉花行、百貨、食品、藥店、醋坊、糕點加工、殺坊、木工鋪、畫匠鋪、鐵匠、銅匠、銀匠等加工業, 另外有小學兩所, 教堂一處, 小型醫院一所。 每年臘月趕單日集, 一直趕到過年, 人來人往, 好不繁華。

村中央的市樓是全村最高聳的雄偉的建築, 磚石底座, 有門洞供人穿行, 上有木結構三重簷閣樓, 懸掛有“玉皇樓”、“大德曰生”兩通匾額,

據說是宋代大書畫家米芾所書。 樓高約二十多米, 五華裡外就看到它的雄姿。 可惜1948年毀于晉中戰役。 現存的壽寧寺、過街戲臺, 均為市級文物, 壽寧寺規模宏大, 總寬31.4米, 進深75米, 清代三重院建築, 總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 寺內現存嘉慶年間重修時立得石碑四通, 碑文刻有“此寺在宋代已成古刹”見證著古寺千年的歷史。 過街戲臺結構精巧, 在我縣及晉中一代尚屬孤例, 現保存完好。 現在正在建五百羅漢堂。 歷史上的大常總體格局基本形成農、工、商、學、醫、宗教等各行各業, 功能齊全, 具備了小城鎮經濟文化特徵, 因而有了“小太谷”的美譽。

一場晉中戰役使這個千年古鎮遭受巨大創傷, 戰後到處是斷壁殘垣, 彈痕累累,

好多標誌性建築夷為平地, 各行各業也遭受致命打擊, 幾乎損失殆盡, 再加上解放後由於行政區劃的改變, 逐漸失去它的中心地位, 原有特徵逐漸減弱、消失, 留給人們的記憶只有那昔日的輝煌。

電視劇“喬家大院”播出後引起全國, 特別是山西人的巨大轟動, 作為晉商的代表之一, 祁縣“喬家”一夜之間家喻戶曉。 殊不知喬家的發跡靠的是清徐縣大常秦家的拉幫。

在宗教方面, 大常幾乎是樣樣俱全, 以中大街主線, 北面是壽寧寺, 寺旁還有龍王宮, 中央的市樓, 上層玉皇閣, 下層是供有堯、舜、禹三官大帝的獻殿。 南面是福緣庵(觀音堂), 向四周輻射, 全村各個街道出口處都有廟宇, 東南有奎星閣、呂祖壇、正東有東觀, 東北有真武廟、西南有虸蚄廟、正西有關帝廟、西北有奶奶廟。

大常位於榆次、太谷、清徐三縣的“三角地帶”解放戰爭中山西境內著名的晉中戰役前後決戰就發生在這裡。

總之, 大常這個千年古鎮在當地人民生產生活中發揮過重大作用, 產生過深遠影響, 在革命戰爭史上作出過巨大貢獻。 因此, 冠以“歷史文化名村”稱號應該是當之無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