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頂小小的“帳篷”,默默陪伴老淳安人的一生

帳幕, 通行的叫法是蚊帳, 家鄉人則叫帳幕。

感覺還是叫帳幕好。 蚊帳, 顧名而思義, 是防止蚊蟲叮人的物件, 那麼夏天走了, 秋天也走了, 冬天裡就沒有蚊蟲了, 沒有了蚊蟲還是需要帳幕的, 帳幕可以擋灰塵, 可以隱藏一些個人私事和秘事, 它像幕布一樣四面垂掛下來, 遮遮掩掩一切。 家鄉的前輩們真聰明, 虧得他們想出這麼個好名字。

我出生應該是在帳幕裡。 想必家鄉的一代人又一代人, 第一眼見到的是帳幕吧!家鄉的帳幕伴隨著一個家鄉人從出生到老去, 一個人老了, 咽下去最後一口氣, 活著的人就立刻把帳幕扯落下來, 一個人離開了人生的舞臺, “謝幕”了, 這是家鄉的一種風俗。

家鄉的帳幕, 大部分是麻布做的, 條件好一些的家庭是蕖布做的, 蕖布比麻布細, 也牢一些。 麻布的材料是麻皮, 麻皮長得快, 一年裡有兩回可以收割, 蕖布的材料是蕖皮,

蕖生長得慢, 一年或者更長一些時間才收割一次。

在家鄉, 每個家裡不管是生了女兒還是兒子, 做母親的都要早點著手準備他們的帳幕。 還沒有電燈的時候, 就在搖搖晃晃、昏昏暗暗煤油燈下, 一根一根織麻皮, 織夠了一頂帳幕的紡成線, 看上一個好日子請來織布師傅織成布放著。

要嫁女兒討媳婦了, 再叫染布師傅染成青色, 裁縫師傅最後出場, 縫好一頂帳幕, 大喜的日子就不慌神了。

後來有了白紗布帳幕, 一塵不染的, 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 再後來有那尼龍絲帳幕, 五顏六色的, 粉紅色的帳幕是當時結婚青年的首選。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我參加工作時, 母親高興得不得了, 裡裡外外小跑著為我準備行李:被褥、臉盆、衣服, 和一頂純棉白帳幕。 那頂帳幕, 來得也不容易, 是母親硬生生從全家的嘴巴裡節省下來的, 為了一頂帳幕, 在那樣一個還比較饑荒的年代, 連基本的口腹之欲也無法滿足一下了。

夏天蚊蠅橫行, 帳幕的大作用就體現了。 睡覺前拿把麥杆扇, 把帳幕裡面的蚊子扇走, 再把蚊帳垂放下來。 “好啦, 沒有蚊子了, 睡進去吧!”奶奶手裡的麥杆扇, 趕完蚊子後, 再為我們扇風, 我們可以安然入睡。

現在很少有人用帳幕了。 空調, 把蚊子追殺得無法飛動起來, 還有各種各樣的滅蚊劑也把蚊蟲毒殺得“片甲不留”。 帳幕, 悄悄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住鄉下的母親, 床上還掛著一頂帳幕。 這一頂帳幕是她的嫁妝, 她的父親母親早已經不在了, 帳幕上留著他們的氣息, 這氣息只有母親聞得著。 我相信, 鄉下的母親會和這一頂帳幕不離不棄, 一直到她自己老去……

版權歸淳安發佈所有, 轉載須告知!

作者:王豐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千島湖傳媒中心淳安發佈編輯部編發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轉載須告知!

作者:王豐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千島湖傳媒中心淳安發佈編輯部編發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