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進江蘇東海,感受大國工匠水晶內雕的藝術世界

隨央視《鄉約》江蘇東海, 知道了這是一座世界水晶之城。 在這座水晶之城, 有位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水晶內雕藝術家魏敦旭, 於是,

走訪了這位工匠大師。 自2016年10月他被江蘇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授予首屆江蘇省玉雕藝術大師榮譽稱號之後, 其水晶內雕作品《三面佛》, 又在北京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和國土資源部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兩大權威結構共同主辦的2016中國國際珠寶展中, 奪得第十五屆天工獎評選銀獎。 北京凱旋歸來不到一周, 魏敦旭又南下蘇州, 憑其精美的水晶內雕作品《尊勝佛母》捧得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主辦的2016第九屆中國(蘇州)“子岡杯”玉石雕作品展評選“最佳工藝獎”。 據悉, 首屆江蘇省玉雕藝術大師評選僅有3人獲此殊榮, 而入圍“子岡杯”玉石雕作品展“最佳工藝獎”的亦僅有3件作品。 12月7日, 在遼寧岫岩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遼寧省工業特種資源保護辦公室共同主辦,
遼寧岫岩滿族自治縣承辦的中國玉石雕刻"玉星獎"評選活動暨中國岫岩第七屆玉文化藝術節中, 魏敦旭參評的水晶雕刻作品《一葉菩提》再獲“最佳工藝獎”。

初識魏敦旭,

感覺這位年近不惑的他, 名如其人, 敦厚、誠實、本分而不乏爽快、幽默和陽光。 得知他為了創新獨具特色的水晶內雕藝術, 也為人生的價值體現與追求, 自打踏上東海這片晶土地, 便戀上了東海, 也正是東海與水晶讓他如浴春風, 如魚得水, 一步一步從打工仔成長為今天享譽業界的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和水晶內雕領軍人物。

魏敦旭兄妹6人, 家境出身貧寒, 上學上到初中一年級, 懂事的他就執意下來找工作, 需要技術掙錢又多的輕快活幹不來, 還不到17歲的他, 只好跑到建築工地, 幹些耗體力的重活髒活和累活, 掙點小錢以補家用, 歷經盛夏酷暑, 風吹日曬, 他是又黑又瘦, 大他幾歲的哥哥實在心疼看不下去了, 一年之後,

通過熟人介紹讓他進了當地的一家玉雕廠, 哥哥說, 這樣起碼不用天天擔心颳風下雨了。

那是1990年, 正是一個改革大潮湧動的年代。 名義上, 魏敦旭是進廠了, 可是廠裡對做雕刻的師傅實行承包制, 要的全是熟練工, 對他這樣剛進廠什麼都不懂的來講, 很難有人主動納“賢”, 為此半個月下來也沒人教他點什麼。 像這樣天天熬時間混日子也不是個事, 魏敦旭就想方設法貼近比自己早來幾個月的兩個學徒工, 恭恭敬敬拜他倆為師, 看他倆操作, 人家顧不上講解雕刻手法技藝, 他就默默站在邊上邊看邊琢磨, 不懂的地方就趁人休息或高興的工夫, 虛心討教。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吃苦挨累對他來說不在話下, 而面對人家的白眼冷落和不顧, 確實讓他傷感屈辱。 然而這些更促使年少的魏敦旭倍加珍惜每一天和每一次機會, 又恰恰是這種環境裡的反作用力, 及骨子裡秉承的不甘人後, 敢為人先的潮汕人精神內涵, 促使他一次次暗下決心:“給自己幾個月時間, 一定趕上他們並且超過他們, 直至比他們還要強。”講這話時,魏敦旭禁不住哈哈大笑道:“那時候年紀小,頭腦簡單,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過有一條,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當時進廠的幾個人中,就數自己起步晚進步快。”

他清晰地記得,進廠第一個月,自己領到了17元錢的工資;第二個月為19元;到了第三個月就領到了26元。後來,香港客商來廠裡,看到鼻煙壺內畫受到啟發,提議說,看能不能直接在晶體背面畫上海豚、鱷魚、美人魚什麼的。事後,廠裡便嘗試著在晶體的背面做淺淺的浮雕,這也是內雕藝術興起的初級階段。接著,廠裡選派連他在內的4名業務骨幹參加了香港師傅來大陸舉辦的學習培訓。經過師傅的悉心指導與自身的藝術感悟,初知內雕技藝的博大精深、無窮奧妙和內在樂趣,其後,廠裡順勢推出了水晶的內雕研發項目。

內雕,相對傳統的陽雕而言亦稱陰雕,工藝手法均不相同,是一門新興的雕刻藝術。陽雕注重的是外形與表情的外在美,而內雕則力求的是內秀與內涵相融的內在美。加之內雕工藝獨特,作品清秀,很快通過香港進入了美國、日本等海外市場。在廠裡,魏敦旭憑藉著好學上進和埋頭苦幹一待就是9年,從此便與水晶結下了不解之緣,且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期間,他的踏實與勤奮,還贏得了同廠姑娘黃銀屏的芳心。歷經8年的相識、相知到相愛,她也成了他的人生伴侶和生活、事業及家庭的賢內助。

到了2000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代理接的訂單銳減,沒有了訂單,廠裡經營難以為繼。這時,魏敦旭打聽到有個老鄉在福州,便慕名前往看看。那是一家臺灣老闆開辦的公司,到那裡一看,晶瑩剔透,美輪美奐的雕刻品,著實把魏敦旭嚇了一跳,這是人工做的嗎?簡直就是鬼斧神工天工造化。他暗想,假若在這裡學上幾年,那該是個什麼樣子啊!可是,對他這個新來的外地人,人家不願意教。看到別人請大師吃飯,摸摸自己的囊中,甚感羞澀,心有餘而力不足,靠請客送禮套近乎學技術,自己沒有那個條件。也罷,既然陽雕能做得如此精緻美妙,相信自己擅長的內雕也能做出來。

不服輸的魏敦旭說服老闆,領頭做起了內雕項目,精湛的手藝和別具一格的作品,迅即引起了老闆的慧眼關注和開發投入。半年多,老闆就給他每月增加工資幾百元,一下子超過原來廠裡人員工資1000多元;還安排他當上了組長,帶起了徒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與實踐中,他不斷地探索與研究,思維與技藝不斷提升,使水晶活靈活現的盡顯出“千年冰”的璀璨光輝。這樣,魏敦旭很快成了廠裡的技術尖端和老板眼中的紅人。

就這樣,他與老闆愉快合作,一干就是5年。這5年,讓他設身處地地瞭解了東海,更打心眼裡深深地愛上了東海。他帶來了妻子和孩子,將東海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和長久的家園,他覺得這裡的人好處,水土服,人文環境尤為適合自身技藝的提升和長進。

到了2008年,為了專心致志地鑽研內雕藝術,有更充裕的時間體驗生活,提升自我,使得經手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夠演繹出內心所感悟到的超凡境界,魏敦旭在征得老闆的同意及支持鼓勵下,辦起了榮康水晶魏敦旭水晶內雕工作室,開始步入了自主創業的藝術人生新階段。

所謂內雕,就是利用雕刻工具,在水晶的背部向水晶的內部進行雕刻,以雕刻出各種立體的造型。和陽雕的本質區別在於,陽雕別稱浮雕,是從晶體的外面正面進行雕琢,也是各種材質進行藝術創作的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方式。它對於晶體材質的選擇並非苛刻,因為這種雕琢方式可以對材質中的瑕疵進行遮蓋處理。比如一塊水晶中有一道裂隙,如果雕刻師能夠甄鑒,並巧妙的將蓮葉的花莖沿其裂隙順勢雕琢,再進行磨砂處理,就可以將其避掉。這樣一來晶體沒有因裂隙而被大面積破壞,反而被因材施藝,充分地發揮了物盡其長的功用,這也是陽雕的特點。而內雕方式則全然不同,過程是從晶體的背面反向雕琢而成,就好像內畫鼻煙壺一樣,全部製作過程都是反方向的,包括人腦的思維。另外,對於晶體的選擇也至關重要。

首先,晶體要清澈透明,不能模糊混濁,這樣透過晶體的表面就能清楚地看到內部的包裹體;其次,晶體純淨度要求高,最好晶瑩無瑕,一眼望穿;因為與陽雕不同,如果內部有瑕疵,在背部雕刻過程中只有去除,無法修飾遮掩;對於晶體內部存在的特徵包裹體,可以充分地發揮想像並進行藝術處理;第三,晶體表面弧度與雕刻題材的尺度大小息息相關,只有把持有度,才可做到萬無一失;第四,創作空間的局限性要求創作者的技藝嫺熟,並膽大心細做到超常發揮。例如背刻的深度過大則要考慮到工具是否易折斷,或是否能夠到達,以及轉彎處的角度可否完成雕刻等等。

最後一點便是作品的真實性。例如雕刻一件童子拜觀音,為了突出立體感,便可將童子與觀音前後排列,使場景與人物更為真實,這就要求創作者對晶體的生長特徵,尺寸厚度和內部包裹體及對特殊工具的篩選做到充分的審視,方可著手雕琢。總而言之,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的創作並非偶然,那是手藝人嘔心瀝血的傑作,是有心人持之以恆且經過千淘萬漉苦尋到的冰山一角,是成功者為之驕傲的磨礪之途!

魏敦旭說道,內雕和傳統陽雕還有不同就是,陽雕的原料是固定的,石頭不動人在動;內雕正好相反,是人不動石頭在動;陽雕的雕刻進程是直觀的可持續的,而內雕則是要反著雕正面看效果,雕一下,看一次,想一想,整個過程都在低頭操作;時常還需借助放大鏡來觀察細微。相對陽雕難度更大,要求更為嚴格精細,眼力、手力、心力與注意力務必高度集中形成合力,稍有走神或偏差,就可能勞而無功,或前功盡棄。比如雕刻西方三聖,就是人們經常看到的佛像裡面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他們的面部表情和法器各不相同,要雕出形象神似難度是相當的大,長時間的眼睛觀察又容易造成視角疲勞,所以做內雕還不能長時間連續雕刻。就這樣的一件作品,斷斷續續用了近2年時間。為此他給自己定了一條原則,就是只求品質精,不求數量多。他的品德和原則也贏得了諸多客戶的理解和認可。客戶紛紛反映說,只要東西好,費工多,相應提高些價格也心甘情願可以接受,怕就怕出了好價錢買不到好東西。可見,他致力追求細緻、精緻、極致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及敬業奉獻的思想也影響感染到了他人。正是這件用心雕琢的“西方三聖”,2013年在第四屆中國玉石雕刻“玉星獎”評選中獲得了金獎。

魏敦旭說,不以石取貴,而以技驚人。一件成功的作品,不僅對材質的選擇要有所考究,更重要的是對雕刻題材的巧妙構思與嫺熟的雕刻技藝。如果能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地因材施藝、促使物盡其長,人施其藝,便可揚長避短遊刃有餘了。

他時刻不忘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使用者至上的服務精神。20多年的堅守和創新,魏敦旭矢志不渝,樂此不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在摸索中不斷總結改進,一旦進入雕琢狀態,便入無人之境,近乎達到了忘我的境地。他說:“水晶內雕寄託了我的夢想與追求,體現了我的人生品位和價值,唯有創新超越才能讓這門新興藝術發揚光大。”基於此,魏敦旭在創作過程中,尤為注重作品形、情、神、意、美的融合。他思維敏捷,手法細膩,善於捕捉靈感,一個創意或者一個美的幻覺萌發,他能半夜走進工作室,迅速記下這生怕稍縱即逝的神情與圖形,實際操作起來也就是三五分鐘的事情。他長期的固定動作,致使腰肩時常疼痛發病,醫生反復告誡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休息。可是已經完全把自己的追求和生命融入水晶內雕藝術的人來說,怎麼可能躺倒不幹停下來呢?沒有辦法,他只好疼的厲害了就去找醫生針灸推拿。以致時間長了,他和針灸醫生成了朋友加兄弟。他原先勞作累了,可以少喝點酒解解乏,可是後來出現皮膚過敏症狀,痛苦不說,主要是耽誤了幹活,為此他索性滴酒不沾。

他對每件作品都力求精益求精,盡善盡美。他雕琢的“尊勝佛母”具有三面八臂,每一個臉上都有三隻眼睛,右第一手持羯磨杵(十字金剛)於胸前,二手托蓮座,上為阿彌陀佛,三手持箭,四手施願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絹索,二手上揚作施無畏印,三手執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寶瓶。佛母威嚴慈祥,項戴珍寶瓔珞,身著秀麗天衣,雙足跏趺於蓮花寶座中央。這件作品就是陽雕也非易事,內雕難度和精確度就可想而知了。為此,當作品剛完工,知情的上海客戶就徑直找上門來,報價萬元要買走這個晶體僅幾釐米方圓的掛件。然而,看著這件誰見誰愛的“尊勝佛母”,魏敦旭似乎愛得更加深沉,乃至愛不釋手了。

有這樣一件作品是他從事內雕手藝以來頗感滿意的一件作品。這是一件拳頭般大小清澈如水的上好晶體,裡面雕刻的是一尊金剛薩埵雙修。薩埵者有情之義,勇猛之義,總言勇猛之大士。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來為第一,金剛薩埵菩薩為第二。是佛教密宗極為推崇的聖尊。對此件作品,魏敦旭從選材、定稿到雕琢,全部按照頂級要求,一絲不苟,內雕深度超過1釐米,長度超過7釐米,且在裡面應用了交差雕刻研磨,其中部分高難度細節,事後連自己都難以想像是怎麼做出來的,好多細節完全是靠感覺推進。妻子風趣地說他,作品一做出來,魏敦旭整天樂呵呵的連嘴角都笑歪了。

正是這件得意之作,魏敦旭想著參加那年的“天工獎”作品評選,於是送到北京委託朋友幫助報名,沒想朋友一看異常驚訝:“哇,簡直是天工造化!真看不出來,你還留這一手啊!”後因報名時間已過,當年參評沒能趕上。可是,回東海時間不幾天,北京朋友的電話便追了過來,說有位臺灣老闆看了這件珍品甚是喜歡,一口出價20萬,問賣還是不賣?按理說,一口甩出20萬也不算個小數目了。然而魏敦旭還是慎重考慮再三,雖然也有心動的感覺,但最終還是婉言選擇了放棄。他不是嫌錢少,他實在是想把內雕作為雕刻的新興門類,作為自己從藝20多年的代表作品,作為20多年心血的結晶和藝術美的凝聚,呈現給更多的人看,告訴他們,脫穎而出的內雕也是如此的美麗,別具一格的內雕工藝同樣光彩照人!

2012年以來,他的作品獲得第三屆中國玉石雕刻“玉星獎”中首獲金獎,之後的2013年第四屆中國玉石雕刻“玉星獎”中再獲金獎形成了兩連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2015年底,魏敦旭被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評定為第六屆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成為東海首開先河乃至蘇北唯一獲此殊榮的國家級玉石雕刻大師。

直至比他們還要強。”講這話時,魏敦旭禁不住哈哈大笑道:“那時候年紀小,頭腦簡單,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過有一條,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當時進廠的幾個人中,就數自己起步晚進步快。”

他清晰地記得,進廠第一個月,自己領到了17元錢的工資;第二個月為19元;到了第三個月就領到了26元。後來,香港客商來廠裡,看到鼻煙壺內畫受到啟發,提議說,看能不能直接在晶體背面畫上海豚、鱷魚、美人魚什麼的。事後,廠裡便嘗試著在晶體的背面做淺淺的浮雕,這也是內雕藝術興起的初級階段。接著,廠裡選派連他在內的4名業務骨幹參加了香港師傅來大陸舉辦的學習培訓。經過師傅的悉心指導與自身的藝術感悟,初知內雕技藝的博大精深、無窮奧妙和內在樂趣,其後,廠裡順勢推出了水晶的內雕研發項目。

內雕,相對傳統的陽雕而言亦稱陰雕,工藝手法均不相同,是一門新興的雕刻藝術。陽雕注重的是外形與表情的外在美,而內雕則力求的是內秀與內涵相融的內在美。加之內雕工藝獨特,作品清秀,很快通過香港進入了美國、日本等海外市場。在廠裡,魏敦旭憑藉著好學上進和埋頭苦幹一待就是9年,從此便與水晶結下了不解之緣,且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期間,他的踏實與勤奮,還贏得了同廠姑娘黃銀屏的芳心。歷經8年的相識、相知到相愛,她也成了他的人生伴侶和生活、事業及家庭的賢內助。

到了2000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代理接的訂單銳減,沒有了訂單,廠裡經營難以為繼。這時,魏敦旭打聽到有個老鄉在福州,便慕名前往看看。那是一家臺灣老闆開辦的公司,到那裡一看,晶瑩剔透,美輪美奐的雕刻品,著實把魏敦旭嚇了一跳,這是人工做的嗎?簡直就是鬼斧神工天工造化。他暗想,假若在這裡學上幾年,那該是個什麼樣子啊!可是,對他這個新來的外地人,人家不願意教。看到別人請大師吃飯,摸摸自己的囊中,甚感羞澀,心有餘而力不足,靠請客送禮套近乎學技術,自己沒有那個條件。也罷,既然陽雕能做得如此精緻美妙,相信自己擅長的內雕也能做出來。

不服輸的魏敦旭說服老闆,領頭做起了內雕項目,精湛的手藝和別具一格的作品,迅即引起了老闆的慧眼關注和開發投入。半年多,老闆就給他每月增加工資幾百元,一下子超過原來廠裡人員工資1000多元;還安排他當上了組長,帶起了徒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與實踐中,他不斷地探索與研究,思維與技藝不斷提升,使水晶活靈活現的盡顯出“千年冰”的璀璨光輝。這樣,魏敦旭很快成了廠裡的技術尖端和老板眼中的紅人。

就這樣,他與老闆愉快合作,一干就是5年。這5年,讓他設身處地地瞭解了東海,更打心眼裡深深地愛上了東海。他帶來了妻子和孩子,將東海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和長久的家園,他覺得這裡的人好處,水土服,人文環境尤為適合自身技藝的提升和長進。

到了2008年,為了專心致志地鑽研內雕藝術,有更充裕的時間體驗生活,提升自我,使得經手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夠演繹出內心所感悟到的超凡境界,魏敦旭在征得老闆的同意及支持鼓勵下,辦起了榮康水晶魏敦旭水晶內雕工作室,開始步入了自主創業的藝術人生新階段。

所謂內雕,就是利用雕刻工具,在水晶的背部向水晶的內部進行雕刻,以雕刻出各種立體的造型。和陽雕的本質區別在於,陽雕別稱浮雕,是從晶體的外面正面進行雕琢,也是各種材質進行藝術創作的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方式。它對於晶體材質的選擇並非苛刻,因為這種雕琢方式可以對材質中的瑕疵進行遮蓋處理。比如一塊水晶中有一道裂隙,如果雕刻師能夠甄鑒,並巧妙的將蓮葉的花莖沿其裂隙順勢雕琢,再進行磨砂處理,就可以將其避掉。這樣一來晶體沒有因裂隙而被大面積破壞,反而被因材施藝,充分地發揮了物盡其長的功用,這也是陽雕的特點。而內雕方式則全然不同,過程是從晶體的背面反向雕琢而成,就好像內畫鼻煙壺一樣,全部製作過程都是反方向的,包括人腦的思維。另外,對於晶體的選擇也至關重要。

首先,晶體要清澈透明,不能模糊混濁,這樣透過晶體的表面就能清楚地看到內部的包裹體;其次,晶體純淨度要求高,最好晶瑩無瑕,一眼望穿;因為與陽雕不同,如果內部有瑕疵,在背部雕刻過程中只有去除,無法修飾遮掩;對於晶體內部存在的特徵包裹體,可以充分地發揮想像並進行藝術處理;第三,晶體表面弧度與雕刻題材的尺度大小息息相關,只有把持有度,才可做到萬無一失;第四,創作空間的局限性要求創作者的技藝嫺熟,並膽大心細做到超常發揮。例如背刻的深度過大則要考慮到工具是否易折斷,或是否能夠到達,以及轉彎處的角度可否完成雕刻等等。

最後一點便是作品的真實性。例如雕刻一件童子拜觀音,為了突出立體感,便可將童子與觀音前後排列,使場景與人物更為真實,這就要求創作者對晶體的生長特徵,尺寸厚度和內部包裹體及對特殊工具的篩選做到充分的審視,方可著手雕琢。總而言之,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的創作並非偶然,那是手藝人嘔心瀝血的傑作,是有心人持之以恆且經過千淘萬漉苦尋到的冰山一角,是成功者為之驕傲的磨礪之途!

魏敦旭說道,內雕和傳統陽雕還有不同就是,陽雕的原料是固定的,石頭不動人在動;內雕正好相反,是人不動石頭在動;陽雕的雕刻進程是直觀的可持續的,而內雕則是要反著雕正面看效果,雕一下,看一次,想一想,整個過程都在低頭操作;時常還需借助放大鏡來觀察細微。相對陽雕難度更大,要求更為嚴格精細,眼力、手力、心力與注意力務必高度集中形成合力,稍有走神或偏差,就可能勞而無功,或前功盡棄。比如雕刻西方三聖,就是人們經常看到的佛像裡面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他們的面部表情和法器各不相同,要雕出形象神似難度是相當的大,長時間的眼睛觀察又容易造成視角疲勞,所以做內雕還不能長時間連續雕刻。就這樣的一件作品,斷斷續續用了近2年時間。為此他給自己定了一條原則,就是只求品質精,不求數量多。他的品德和原則也贏得了諸多客戶的理解和認可。客戶紛紛反映說,只要東西好,費工多,相應提高些價格也心甘情願可以接受,怕就怕出了好價錢買不到好東西。可見,他致力追求細緻、精緻、極致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及敬業奉獻的思想也影響感染到了他人。正是這件用心雕琢的“西方三聖”,2013年在第四屆中國玉石雕刻“玉星獎”評選中獲得了金獎。

魏敦旭說,不以石取貴,而以技驚人。一件成功的作品,不僅對材質的選擇要有所考究,更重要的是對雕刻題材的巧妙構思與嫺熟的雕刻技藝。如果能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地因材施藝、促使物盡其長,人施其藝,便可揚長避短遊刃有餘了。

他時刻不忘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使用者至上的服務精神。20多年的堅守和創新,魏敦旭矢志不渝,樂此不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在摸索中不斷總結改進,一旦進入雕琢狀態,便入無人之境,近乎達到了忘我的境地。他說:“水晶內雕寄託了我的夢想與追求,體現了我的人生品位和價值,唯有創新超越才能讓這門新興藝術發揚光大。”基於此,魏敦旭在創作過程中,尤為注重作品形、情、神、意、美的融合。他思維敏捷,手法細膩,善於捕捉靈感,一個創意或者一個美的幻覺萌發,他能半夜走進工作室,迅速記下這生怕稍縱即逝的神情與圖形,實際操作起來也就是三五分鐘的事情。他長期的固定動作,致使腰肩時常疼痛發病,醫生反復告誡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休息。可是已經完全把自己的追求和生命融入水晶內雕藝術的人來說,怎麼可能躺倒不幹停下來呢?沒有辦法,他只好疼的厲害了就去找醫生針灸推拿。以致時間長了,他和針灸醫生成了朋友加兄弟。他原先勞作累了,可以少喝點酒解解乏,可是後來出現皮膚過敏症狀,痛苦不說,主要是耽誤了幹活,為此他索性滴酒不沾。

他對每件作品都力求精益求精,盡善盡美。他雕琢的“尊勝佛母”具有三面八臂,每一個臉上都有三隻眼睛,右第一手持羯磨杵(十字金剛)於胸前,二手托蓮座,上為阿彌陀佛,三手持箭,四手施願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絹索,二手上揚作施無畏印,三手執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寶瓶。佛母威嚴慈祥,項戴珍寶瓔珞,身著秀麗天衣,雙足跏趺於蓮花寶座中央。這件作品就是陽雕也非易事,內雕難度和精確度就可想而知了。為此,當作品剛完工,知情的上海客戶就徑直找上門來,報價萬元要買走這個晶體僅幾釐米方圓的掛件。然而,看著這件誰見誰愛的“尊勝佛母”,魏敦旭似乎愛得更加深沉,乃至愛不釋手了。

有這樣一件作品是他從事內雕手藝以來頗感滿意的一件作品。這是一件拳頭般大小清澈如水的上好晶體,裡面雕刻的是一尊金剛薩埵雙修。薩埵者有情之義,勇猛之義,總言勇猛之大士。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來為第一,金剛薩埵菩薩為第二。是佛教密宗極為推崇的聖尊。對此件作品,魏敦旭從選材、定稿到雕琢,全部按照頂級要求,一絲不苟,內雕深度超過1釐米,長度超過7釐米,且在裡面應用了交差雕刻研磨,其中部分高難度細節,事後連自己都難以想像是怎麼做出來的,好多細節完全是靠感覺推進。妻子風趣地說他,作品一做出來,魏敦旭整天樂呵呵的連嘴角都笑歪了。

正是這件得意之作,魏敦旭想著參加那年的“天工獎”作品評選,於是送到北京委託朋友幫助報名,沒想朋友一看異常驚訝:“哇,簡直是天工造化!真看不出來,你還留這一手啊!”後因報名時間已過,當年參評沒能趕上。可是,回東海時間不幾天,北京朋友的電話便追了過來,說有位臺灣老闆看了這件珍品甚是喜歡,一口出價20萬,問賣還是不賣?按理說,一口甩出20萬也不算個小數目了。然而魏敦旭還是慎重考慮再三,雖然也有心動的感覺,但最終還是婉言選擇了放棄。他不是嫌錢少,他實在是想把內雕作為雕刻的新興門類,作為自己從藝20多年的代表作品,作為20多年心血的結晶和藝術美的凝聚,呈現給更多的人看,告訴他們,脫穎而出的內雕也是如此的美麗,別具一格的內雕工藝同樣光彩照人!

2012年以來,他的作品獲得第三屆中國玉石雕刻“玉星獎”中首獲金獎,之後的2013年第四屆中國玉石雕刻“玉星獎”中再獲金獎形成了兩連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2015年底,魏敦旭被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評定為第六屆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成為東海首開先河乃至蘇北唯一獲此殊榮的國家級玉石雕刻大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