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你手裡握著榔頭,世上一切在你眼中都是釘子

今天男姐帶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來安撫自己的焦慮

米蘇應該屬於女孩子中比較調皮的

很有自己的主見, 並不順從

我覺得不是壞事,

但是輝哥覺得不是好事

輝哥於是總是很焦慮

說的多了

我也焦慮了

然而經常看一些成長記錄

發現其實從小調皮的孩子未必是值得焦慮的

當孩子長大

他總有一種方式, 和這個世界和解

我們身為父母, 對孩子無非是守護

他借由我們來到這世界, 卻未必按照我們的期望生長

送給所有為了孩子調皮而焦慮的父母

如果你手裡握著榔頭, 世上一切在你眼中都是釘子。 ---題記

我的童年記憶始于父親的各種暴打, 以至於那些導致我遭到暴打的輝煌事蹟都是日後在長輩們的笑談中才漸漸清晰起來。

如今我已經去童年甚遠, 諸事如意, 健康成長, 對於肉體的疼痛已沒有任何記憶。 時過境遷, 我常藉此思考童年和少年的際遇都給個人的成長帶來了什麼。

長輩們說我從小就不安分, 三歲就因為淘氣從家門前一丈高的臺階上摔下去導致胳膊脫臼。 如果此事屬實, 那是目前為止受傷最嚴重的一次, 哪怕日後與人打架到頭破血流也不過是受點皮肉之苦。

等到四五歲能自己玩了, 就像脫韁的野馬, 春夏秋冬混戰在泥土裡, 今天和同伴打架, 明天帶著打輸的同伴找別的孩子打架, 孩子王的路數大抵不過如此。

若是只有這些, 倒也不過是每天傍晚別的家長領著被欺負的孩子到家裡找我母親理論理論。 我因淘氣聞名鄉里, 大人們笑稱“翻天贏”、“程師傅”(據乳名“起程”而來), 我也自覺威風。 母親日日擔憂我長大之後必定犯事進監獄之類,

而奶奶比母親還悲觀, 她老人家覺得我遲早要被我父親打死。

每當我犯事遭父親毒打, 沒人敢前來救場, 奶奶總是扯開嗓門大罵:“你就把我孫子打死去吧, 打死了你就省心了!”父親卻說:“生出來只會害人, 留著有什麼用?!要不是咽下這口氣, 早把他打死了!”這點我倒是印象極其深刻, 所以後來父母外出打工, 親子疏離, 母親誘導問我是誰生的, 我說是奶奶生的。

打也打了, 罵也罵了, 可是我仍然屢教不改, 父母一籌莫展。

待到五歲, 實在管不住了, 把我送到村裡的幼稚園, 同已經上幼稚園的姐姐一起學習, 希望學校老師能教化我, 姐姐也能監督我。

我非常高興, 因為可以和全村的孩子們玩了。 在幼稚園裡的第一年, 基本上都是在搗蛋,

姐姐哭了一次又一次。

後來她上一年級, 我繼續上幼稚園, 她上二年級, 我還上幼稚園。 我在村裡更出名了, 還多了一個“降班先生”的外號, 人生中最初的羞恥感大概源自於此。

當大人們這麼叫我的時候, 我心裡會罵他們;同伴們見了我叫這個外號, 我就直接用拳腳回應他們了。

我發現這個外號不像“翻天贏”和“程師傅”那樣給我帶來自豪感, 那些通過拳腳的實力和做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的勇氣得來的外號, 它們更像勳章, 而“降班先生”卻是一種羞辱的標籤。 後來回想, 也許幼稚園教育可能真正地改變了我, 甚至我的一生。

在我漫長四個學期幼稚園生涯的第三個學期(那個時候農村也沒什麼學前班, 幼稚園也沒有分大中小班,

每個學期都上一樣的課程。 農村家庭為了省學費, 一般都是孩子七歲上小學, 六歲或者六歲半才送到幼稚園。

我五歲上幼稚園, 到七歲半才上小學, 導致我幼稚園的同學非常多), 在老師每一個學期講一模一樣的內容我聽到第三遍的時候, 我終於每次作業都能得優了。 老師說我變聰明了, 選我當班長。 同學都知道我會打架, 不守紀律的都靠暴力制服, 所以我這個班長當得很好。

當一個紀律破壞者變成一個紀律維護者的時候, 那種被認同感、正義感和道德的自覺會油然而生, 我也會想做一個好學生好榜樣。 我當然沒有想到這會是我幼稚園時代、小學時代和中學時代漫長的班長生涯的開始。 到了小學, 我憑藉幼稚園幾年打下的“堅實基礎”,學習還差強人意。在小學,學習最好的一般都是學習委員;而小學生很難管理,所以需要我這樣的可好可壞的孩子來當班長。

這樣既可以保證班級內部團結穩定,也可以保證班裡的同學不受其他班的壞孩子欺負。可以認為這是老師們搞的平衡術,昇華一下也許正體現了教育的精髓在於鼓勵在於諄諄善誘在於因勢利導。

然而當上班長並不影響我在小學時代的輝煌戰果。我有十來個大大小小的堂兄弟堂姐妹,只要他們受到了來自別人的攻擊,不管有理沒理,我永遠都是戰鬥在第一線。我的妹妹稍受欺負就哭,教室離得不遠,我永遠都是高度戒備的狀態,一聽到哭聲就加入戰鬥。低年級的時候和高年級的學生打架,高年級的時候照樣打低年級的學生,甚至和女生打架。

我今天臉上的坑坑窪窪,多拜當年某些彪悍女生的指甲所賜。比如她弟弟欺負了我妹妹,我就要打她弟弟,她就要來打我,我肯定連她姐弟倆一起打。我從小個頭不大,打架上並不占絕對優勢,所以整個小學時代被打的青一塊紫一塊啊流鼻血啊破頭啊的事情常有。然而我有的就是這種打不怕的精神,直到把別人打怕為止。

那時身上留下了很多小疤痕,它們就像勳章一樣閃耀在我童年時代的記憶裡。

打架其實在農村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哪怕是大人,當他們遇到無法用其他方式解決的問題,他們往往訴諸武力。就像我的父親不知道如何教育我,所以他只能通過打我來是我增長記性,其他的父母也是這樣教育孩子。

只不過,別人家的父母生了打得怕罵得怕的子女,而我的父母生了一個打不怕罵不怕的兒子。孩子最初都是通過長輩來認知這個世界,如果大人們崇尚“暴力哲學”,孩子也會效仿,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有的時候如果孩子哭著鼻子回家向父母告狀被誰欺負了,父母反而會厲聲呵斥,“死沒用的!他打你,你為什麼不打他!”這種觀念的強化不分男女,我見多了悍婦,也戰鬥過很多令我心有餘悸的彪悍女生。

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我也在想自己當年的打架哲學是不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因為一個暴戾的父親往往會塑造一個暴戾的兒子,事情遠非“棍棒底下出孝子”那麼簡單。

尤其是在我最初認知這個世界的時候,我的父親選擇了或者別無選擇地用棍棒和我交談。父親的暴打帶給我的影響像是播種,有一天這種暴力哲學會生根發芽,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開始懂事的少年時代,我一直為這個事情擔心,我也想做一個溫和善良的人。

前面提到,我的父母從我上小學就開始外出打工,所以這種遭到暴打的經歷其實也非常短暫。

而不像其他的一些典型,有的人在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活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下,直到有一天強大到足以反抗或者逃離。而從童年時代就失去父母管教的我,所有的路都要自己走完。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闖禍之後,再也沒有最後的堡壘來保護我或者最終的裁決者來懲罰我,那麼所有的作惡都變得索然無味和沒有意義。

一方面我體會到了無法無天的孤獨,也漸漸學會自我保護。

我至今都沒有學會如何同別人講理,但是我學會了克制自己,不去侵犯別人。

這種克制需要非常大的自製力,尤其是在這種莽莽撞撞的年紀。

我用了很多年來錘煉自己,經歷的人事也錘煉了我。中學時代離開農村,我來到市里上學,變成一個有點自閉和自卑的孩子,因為“背井離鄉”(其實我家離市區就八公里),還多了一份憂鬱。

最初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下里巴人(用得不對,當時就是這麼想的),處處都與人為善,畏畏縮縮,唯唯諾諾。

哪怕有野心也是隱藏著小心翼翼,別人出來競選班長,自己就去競選沒人爭的副班長,這樣順利當選,然後勤勤懇懇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出成績,重新競選時候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當班長。

對於班上那些被老師同學稱為“小混混”的同學,我也很能團結他們。

我嘗試著尊重他們,就像尊重其他每一個人一樣。像他們那樣被老師同學看衰的人,如果有人讓他們覺得被尊重,他們肯定也會尊重你,甚至會保護你。

那時學校門口經常發生住校生週末回校時在校門口被搶錢的事情,學校花大力氣整治也不見好,因為都是學校的“小混混”聯合社會上的“大混混”所為,這種事情可大可小,公安局都不怎麼管。

但是我從來沒有被搶過,我的姐姐妹妹也沒有被搶過,我想肯定是有人打過招呼的原因。

我本身並沒有怕他們而明哲保身的意圖,我也沒有看不起他們。我常想,如果我不是到了城裡上學,不管我在小學表現的如何“優秀”,在鄉下的初中裡,我最後大概也是一名“小混混”。環境可以真正改變一個人,所以我更能體會他們這些不被關愛的群體混日子混社會的心境。

當時學校裡有名的一個“壞學生”阿寬,總是“班長班長”地叫我,其實他都不是我們班上的同學,在路上搶同學錢物的事情他沒有少幹。

但有的時候也會沒有“收入來源”,連飯都吃不起。

我有的時候就跟他講,如果真的到了沒有辦法的地步,我可以給他一些救急,還不還隨意。

後來他真的問我要過幾次錢,也就是十五二十的數目,有時候會還,有時候不還。當時我每個月有150的生活費,有的時候我也沒有現金富餘,我就帶著他到食堂裡刷卡吃飯。

像他這樣的人,在圈裡也是風雲人物,神情裡會不自然流露出被施捨的卑微。於是在我面前他會學著掩飾自己,儘量使自己像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有朋友,有道德標準,也值得別人的尊重。

我不怕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就是如果爭鋒相對,我不會怕事。要打架麼,他們只知道我老實本分,但是我自己卻知道打架這個事情我也在行。

如果要比狠,我二年級就逞班長之威將同學打到腦震盪去醫院拍片子,三年級受老師指使讓犯錯的同學跪玻璃渣子,血淋淋的。

這兩件事真不怪我,回想當年體罰學生的事非常普遍,真是教育的悲哀。

那時我也是年少無知,做了一些助紂為虐的事情。

後來我向很多同學道歉,求得他們諒解,可是沒有一個老師敢向同學道歉的,相比我覺得無愧於心。

我最後一次打架是在初二。

那時班裡的寢室住了一個初三的學生,平時在寢室作威作福,從不輪值打掃衛生,拿這個同學的洗衣粉香皂,用那個同學的洗髮水牙膏;週末同學回校一般都會帶一些家裡的零食來,他都要先享用。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大多老實本分,見他如此有恃無恐也只能忍氣吞聲。

有一天下完晚自習看他又在寢室欺負班裡的同學,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一腳將他踹倒在床,摁著就打。整個過程沒有半分鐘,期間沒有一個同學敢出聲。沒多久那個初三的同學就搬出了我們寢室。其實我當時一直怕他畢業時報復我,所以主動和班主任說了這個事情,尋求學校的幫助;為了保險起見,我也無意中將這件事透露給了前文提到的阿寬。

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小混混鬥毆都是請大混混出面撐場,請來請去最後很可能到“終極大哥”手裡,於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洲震盪和為貴”。

回到最初的擔心所在,暴力的種子發芽已是既成事實,它會不會長成參天大樹?我始終認為成長就是一種輪回,所有的際遇最後都會得到償還,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也許在農村那種成長氛圍裡,所有的孩子都要學會打架。

懂得欺負別人,才能懂得不欺負別人。懂得保護自己,才能懂得保護別人。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欺負被保護,那麼有一天他很可能將把所有受過的委屈和不公還給這個操蛋的世界。這樣的例子在我身邊發生太多太多,有一些小學時代弱小到需要別人保護的同伴,到了鄉下初中沒有人保護,只能自己起來反抗。

最後發現自己如此的能戰能勝,於是就成了學校裡的“混混”。

我兒童時代唯一的偶像,學習非常之好又老實聽話,全村的父母都拿他教育自己的孩子,可如今因為故意傷害罪正蹲在監獄裡。

我對自己的這種擔心可能是多餘的。回看我的際遇,儘管我從小被打,但是我的父親從來都是打手臂啊屁股啊大腿啊這些抗擊打能力強的部位,對於兇器的適用上也比較廣泛。

他的巴掌非常有力,除非他非常非常生氣,一般不會用巴掌打臉,那個一巴掌下去真的是眼冒金星。

所以我小的時候打架從不下重手,也從不拿兇器,磚頭和石頭這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更不敢用。所以這種打架是小孩子之間的近身扭打,雙方都是受點皮肉之苦,目的只是為了讓對方服氣和認輸。

更重要的是,隨著見識的增長和認知的提升,我發現很多事情是暴力無法解決的,很多事情也無需用暴力解決,我們完全可以用更文明更道德的方法。

這些全部需要我自己去領會。我的父親打我,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說他不懂得如何與自己莽撞的兒子相處。

但是他離家之後的那些年,隨著這種親子關係的疏離,他也在改變,努力修復父子的關係。

當我長到十一二歲的時候,他開始嘗試著和我對話,因為他和母親都在外面,我們三姐弟妹獨自在家,他別無選擇,只能讓自己的兒子提前長大,而我也別無選擇。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家現在變得非常的民主,有關家裡的大事都是拿出來一起商量,而我們三個孩子的事情,做父母的也極少干預。

我中學時代,加起來拿回家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和各種比賽的獎狀大概有二十多張,他們從來都不看一眼,哪怕我把它們張貼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在家的時候從不督促我們做作業,考試成績就問過三次,一次中考兩次高考,什麼文理分科高考填志願一概不管。他們大概只是希望子女們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正直善良勤勞踏實,不走歪門邪道,至於其他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就可以。

我是後來才真正懂得,其實我的父親非常非常愛我。我就像是一塊不規則頑石,他想把它變成一尊精緻的雕像,只能大刀闊斧的先讓它成形,然後在慢工細活地雕琢。

雖然這塊頑石經過時光的打磨侵蝕未必成為了他想要的樣子,然而至少他想要一匹馬,它現在還有馬的輪廓,而沒有變成一條狗。

他打我更像一個圍籬笆馴獸的過程。我是一頭到處衝撞的小獸,當我撞到籬笆的時候他就要抽打我,告訴我這個是界線,如果我破壞了籬笆,就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

他還非常瞭解我的習性,把這個籬笆圍的很大很大,降低我衝撞到籬笆的概率,而我可以在裡面享受最大的自由。

同時我也獲得這麼一種強烈的信號,籬笆外面是兇險的叢林,那裡不是父親的領地。在父母離家之後那些年,我嘗試著為自己的心靈圍一道籬笆,把可以接受的人和事都放進自己的領地。為了避免他們衝撞到我,我把這個籬笆圍的很大很大,所以我們相安無事。我也嘗試在這個擁擠的世界為自己的軀殼圍一道最小的籬笆,這塊領地越小,那麼外面世界的人越不容易衝撞到我的界線,我們也可以相安無事。所以我們很難說一種際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壞的際遇未必帶來壞的結果,負面的訊息也可能獲得正面的回應。

就像我的父親和我,我從他教育我的方式方法出發,也會思考有一天我該如何教育我的孩子,我肯定不會再走父親走過的彎路。

我並不認為他打我不好,我也從未怨恨他,因為以我對自己的瞭解以及眾人對我的瞭解,我想父親是對的。這不表示我認同打孩子這個行為,我想教育子女肯定有更好更適合的方法。

但是如果我發現對於我的孩子而言,某一個懲罰是必需的話,我想我一定會打他的屁股。我不求他有一天能理解我,就像我的父親從沒有要求我理解他一樣。小男孩都會長大,男人一生都在尋求來自父親的認同,而不是父親尋求來自兒子的認同。一個父親尋求的認同惟二——除了來自他的父親之外,一定是來自他的公主女兒的。

去年春節,當我再次回到老家的時候,那些伴隨我的成長而迅速老去的人們,我已經開始遺忘他們的名字,而他們卻如數家珍地和我談起我的童年趣事。

比如放火燒了人家地裡整片的割下來當草料的禾苗,比如活埋了人家一群的鴨子,比如牽出自家的公牛與別人家的公牛搏鬥,使得人家的公牛斷了角和肋骨而無法下田耕地……這些竟然都是我四到七歲之間的故事。

是的,關於我的故事。我不曾知道,自己那麼鮮活地活在別人的記憶裡。“翻天贏”、“程師傅”依然是一種榮耀,“降班先生”也終於成為一枚勳章。

這個世界終於安撫了我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的莽撞,而我已成長。

·END·

我憑藉幼稚園幾年打下的“堅實基礎”,學習還差強人意。在小學,學習最好的一般都是學習委員;而小學生很難管理,所以需要我這樣的可好可壞的孩子來當班長。

這樣既可以保證班級內部團結穩定,也可以保證班裡的同學不受其他班的壞孩子欺負。可以認為這是老師們搞的平衡術,昇華一下也許正體現了教育的精髓在於鼓勵在於諄諄善誘在於因勢利導。

然而當上班長並不影響我在小學時代的輝煌戰果。我有十來個大大小小的堂兄弟堂姐妹,只要他們受到了來自別人的攻擊,不管有理沒理,我永遠都是戰鬥在第一線。我的妹妹稍受欺負就哭,教室離得不遠,我永遠都是高度戒備的狀態,一聽到哭聲就加入戰鬥。低年級的時候和高年級的學生打架,高年級的時候照樣打低年級的學生,甚至和女生打架。

我今天臉上的坑坑窪窪,多拜當年某些彪悍女生的指甲所賜。比如她弟弟欺負了我妹妹,我就要打她弟弟,她就要來打我,我肯定連她姐弟倆一起打。我從小個頭不大,打架上並不占絕對優勢,所以整個小學時代被打的青一塊紫一塊啊流鼻血啊破頭啊的事情常有。然而我有的就是這種打不怕的精神,直到把別人打怕為止。

那時身上留下了很多小疤痕,它們就像勳章一樣閃耀在我童年時代的記憶裡。

打架其實在農村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哪怕是大人,當他們遇到無法用其他方式解決的問題,他們往往訴諸武力。就像我的父親不知道如何教育我,所以他只能通過打我來是我增長記性,其他的父母也是這樣教育孩子。

只不過,別人家的父母生了打得怕罵得怕的子女,而我的父母生了一個打不怕罵不怕的兒子。孩子最初都是通過長輩來認知這個世界,如果大人們崇尚“暴力哲學”,孩子也會效仿,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有的時候如果孩子哭著鼻子回家向父母告狀被誰欺負了,父母反而會厲聲呵斥,“死沒用的!他打你,你為什麼不打他!”這種觀念的強化不分男女,我見多了悍婦,也戰鬥過很多令我心有餘悸的彪悍女生。

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我也在想自己當年的打架哲學是不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因為一個暴戾的父親往往會塑造一個暴戾的兒子,事情遠非“棍棒底下出孝子”那麼簡單。

尤其是在我最初認知這個世界的時候,我的父親選擇了或者別無選擇地用棍棒和我交談。父親的暴打帶給我的影響像是播種,有一天這種暴力哲學會生根發芽,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開始懂事的少年時代,我一直為這個事情擔心,我也想做一個溫和善良的人。

前面提到,我的父母從我上小學就開始外出打工,所以這種遭到暴打的經歷其實也非常短暫。

而不像其他的一些典型,有的人在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活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下,直到有一天強大到足以反抗或者逃離。而從童年時代就失去父母管教的我,所有的路都要自己走完。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闖禍之後,再也沒有最後的堡壘來保護我或者最終的裁決者來懲罰我,那麼所有的作惡都變得索然無味和沒有意義。

一方面我體會到了無法無天的孤獨,也漸漸學會自我保護。

我至今都沒有學會如何同別人講理,但是我學會了克制自己,不去侵犯別人。

這種克制需要非常大的自製力,尤其是在這種莽莽撞撞的年紀。

我用了很多年來錘煉自己,經歷的人事也錘煉了我。中學時代離開農村,我來到市里上學,變成一個有點自閉和自卑的孩子,因為“背井離鄉”(其實我家離市區就八公里),還多了一份憂鬱。

最初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下里巴人(用得不對,當時就是這麼想的),處處都與人為善,畏畏縮縮,唯唯諾諾。

哪怕有野心也是隱藏著小心翼翼,別人出來競選班長,自己就去競選沒人爭的副班長,這樣順利當選,然後勤勤懇懇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出成績,重新競選時候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當班長。

對於班上那些被老師同學稱為“小混混”的同學,我也很能團結他們。

我嘗試著尊重他們,就像尊重其他每一個人一樣。像他們那樣被老師同學看衰的人,如果有人讓他們覺得被尊重,他們肯定也會尊重你,甚至會保護你。

那時學校門口經常發生住校生週末回校時在校門口被搶錢的事情,學校花大力氣整治也不見好,因為都是學校的“小混混”聯合社會上的“大混混”所為,這種事情可大可小,公安局都不怎麼管。

但是我從來沒有被搶過,我的姐姐妹妹也沒有被搶過,我想肯定是有人打過招呼的原因。

我本身並沒有怕他們而明哲保身的意圖,我也沒有看不起他們。我常想,如果我不是到了城裡上學,不管我在小學表現的如何“優秀”,在鄉下的初中裡,我最後大概也是一名“小混混”。環境可以真正改變一個人,所以我更能體會他們這些不被關愛的群體混日子混社會的心境。

當時學校裡有名的一個“壞學生”阿寬,總是“班長班長”地叫我,其實他都不是我們班上的同學,在路上搶同學錢物的事情他沒有少幹。

但有的時候也會沒有“收入來源”,連飯都吃不起。

我有的時候就跟他講,如果真的到了沒有辦法的地步,我可以給他一些救急,還不還隨意。

後來他真的問我要過幾次錢,也就是十五二十的數目,有時候會還,有時候不還。當時我每個月有150的生活費,有的時候我也沒有現金富餘,我就帶著他到食堂裡刷卡吃飯。

像他這樣的人,在圈裡也是風雲人物,神情裡會不自然流露出被施捨的卑微。於是在我面前他會學著掩飾自己,儘量使自己像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有朋友,有道德標準,也值得別人的尊重。

我不怕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就是如果爭鋒相對,我不會怕事。要打架麼,他們只知道我老實本分,但是我自己卻知道打架這個事情我也在行。

如果要比狠,我二年級就逞班長之威將同學打到腦震盪去醫院拍片子,三年級受老師指使讓犯錯的同學跪玻璃渣子,血淋淋的。

這兩件事真不怪我,回想當年體罰學生的事非常普遍,真是教育的悲哀。

那時我也是年少無知,做了一些助紂為虐的事情。

後來我向很多同學道歉,求得他們諒解,可是沒有一個老師敢向同學道歉的,相比我覺得無愧於心。

我最後一次打架是在初二。

那時班裡的寢室住了一個初三的學生,平時在寢室作威作福,從不輪值打掃衛生,拿這個同學的洗衣粉香皂,用那個同學的洗髮水牙膏;週末同學回校一般都會帶一些家裡的零食來,他都要先享用。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大多老實本分,見他如此有恃無恐也只能忍氣吞聲。

有一天下完晚自習看他又在寢室欺負班裡的同學,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一腳將他踹倒在床,摁著就打。整個過程沒有半分鐘,期間沒有一個同學敢出聲。沒多久那個初三的同學就搬出了我們寢室。其實我當時一直怕他畢業時報復我,所以主動和班主任說了這個事情,尋求學校的幫助;為了保險起見,我也無意中將這件事透露給了前文提到的阿寬。

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小混混鬥毆都是請大混混出面撐場,請來請去最後很可能到“終極大哥”手裡,於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洲震盪和為貴”。

回到最初的擔心所在,暴力的種子發芽已是既成事實,它會不會長成參天大樹?我始終認為成長就是一種輪回,所有的際遇最後都會得到償還,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也許在農村那種成長氛圍裡,所有的孩子都要學會打架。

懂得欺負別人,才能懂得不欺負別人。懂得保護自己,才能懂得保護別人。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欺負被保護,那麼有一天他很可能將把所有受過的委屈和不公還給這個操蛋的世界。這樣的例子在我身邊發生太多太多,有一些小學時代弱小到需要別人保護的同伴,到了鄉下初中沒有人保護,只能自己起來反抗。

最後發現自己如此的能戰能勝,於是就成了學校裡的“混混”。

我兒童時代唯一的偶像,學習非常之好又老實聽話,全村的父母都拿他教育自己的孩子,可如今因為故意傷害罪正蹲在監獄裡。

我對自己的這種擔心可能是多餘的。回看我的際遇,儘管我從小被打,但是我的父親從來都是打手臂啊屁股啊大腿啊這些抗擊打能力強的部位,對於兇器的適用上也比較廣泛。

他的巴掌非常有力,除非他非常非常生氣,一般不會用巴掌打臉,那個一巴掌下去真的是眼冒金星。

所以我小的時候打架從不下重手,也從不拿兇器,磚頭和石頭這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更不敢用。所以這種打架是小孩子之間的近身扭打,雙方都是受點皮肉之苦,目的只是為了讓對方服氣和認輸。

更重要的是,隨著見識的增長和認知的提升,我發現很多事情是暴力無法解決的,很多事情也無需用暴力解決,我們完全可以用更文明更道德的方法。

這些全部需要我自己去領會。我的父親打我,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說他不懂得如何與自己莽撞的兒子相處。

但是他離家之後的那些年,隨著這種親子關係的疏離,他也在改變,努力修復父子的關係。

當我長到十一二歲的時候,他開始嘗試著和我對話,因為他和母親都在外面,我們三姐弟妹獨自在家,他別無選擇,只能讓自己的兒子提前長大,而我也別無選擇。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家現在變得非常的民主,有關家裡的大事都是拿出來一起商量,而我們三個孩子的事情,做父母的也極少干預。

我中學時代,加起來拿回家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和各種比賽的獎狀大概有二十多張,他們從來都不看一眼,哪怕我把它們張貼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在家的時候從不督促我們做作業,考試成績就問過三次,一次中考兩次高考,什麼文理分科高考填志願一概不管。他們大概只是希望子女們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正直善良勤勞踏實,不走歪門邪道,至於其他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就可以。

我是後來才真正懂得,其實我的父親非常非常愛我。我就像是一塊不規則頑石,他想把它變成一尊精緻的雕像,只能大刀闊斧的先讓它成形,然後在慢工細活地雕琢。

雖然這塊頑石經過時光的打磨侵蝕未必成為了他想要的樣子,然而至少他想要一匹馬,它現在還有馬的輪廓,而沒有變成一條狗。

他打我更像一個圍籬笆馴獸的過程。我是一頭到處衝撞的小獸,當我撞到籬笆的時候他就要抽打我,告訴我這個是界線,如果我破壞了籬笆,就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

他還非常瞭解我的習性,把這個籬笆圍的很大很大,降低我衝撞到籬笆的概率,而我可以在裡面享受最大的自由。

同時我也獲得這麼一種強烈的信號,籬笆外面是兇險的叢林,那裡不是父親的領地。在父母離家之後那些年,我嘗試著為自己的心靈圍一道籬笆,把可以接受的人和事都放進自己的領地。為了避免他們衝撞到我,我把這個籬笆圍的很大很大,所以我們相安無事。我也嘗試在這個擁擠的世界為自己的軀殼圍一道最小的籬笆,這塊領地越小,那麼外面世界的人越不容易衝撞到我的界線,我們也可以相安無事。所以我們很難說一種際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壞的際遇未必帶來壞的結果,負面的訊息也可能獲得正面的回應。

就像我的父親和我,我從他教育我的方式方法出發,也會思考有一天我該如何教育我的孩子,我肯定不會再走父親走過的彎路。

我並不認為他打我不好,我也從未怨恨他,因為以我對自己的瞭解以及眾人對我的瞭解,我想父親是對的。這不表示我認同打孩子這個行為,我想教育子女肯定有更好更適合的方法。

但是如果我發現對於我的孩子而言,某一個懲罰是必需的話,我想我一定會打他的屁股。我不求他有一天能理解我,就像我的父親從沒有要求我理解他一樣。小男孩都會長大,男人一生都在尋求來自父親的認同,而不是父親尋求來自兒子的認同。一個父親尋求的認同惟二——除了來自他的父親之外,一定是來自他的公主女兒的。

去年春節,當我再次回到老家的時候,那些伴隨我的成長而迅速老去的人們,我已經開始遺忘他們的名字,而他們卻如數家珍地和我談起我的童年趣事。

比如放火燒了人家地裡整片的割下來當草料的禾苗,比如活埋了人家一群的鴨子,比如牽出自家的公牛與別人家的公牛搏鬥,使得人家的公牛斷了角和肋骨而無法下田耕地……這些竟然都是我四到七歲之間的故事。

是的,關於我的故事。我不曾知道,自己那麼鮮活地活在別人的記憶裡。“翻天贏”、“程師傅”依然是一種榮耀,“降班先生”也終於成為一枚勳章。

這個世界終於安撫了我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的莽撞,而我已成長。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