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常甯新屋袁家古村落 六峰書院的一脈傳承

偶然機會, 聽朋友說起, 羅橋鎮新屋袁家曾經有一座古書院, 作為土生土長的常寧人, 聽說過雙蹲書院、合江學堂的名號, 從未曾料到在偏遠的山村角落,

也會有著這麼一個散發著濃濃書香氣息的文化“搖籃”, 它躲開外界喧囂, 在寂靜的小山村中傳承文明。 這個文化“搖籃”還有著一個別致的名字——六峰書院。

帶著好奇和膜拜, 在一個灑滿陽光的週末, 踏上了這次尋找書香的旅程。

乾隆時期的古建築群

車行約一個小時後, 同行的大哥提醒我們只要轉個彎就到目的地了。 來不及從鄉村靜謐的田園風景中抽離, 幾座並排而立的青瓦蓋頂古民居就躍入我們的視野, 讓大家的心再也靜不下來了。 這座安靜的古村落, 一邊被田地環抱, 一邊則是鬱鬱蔥蔥的山嶺, 清澈的潭水從村前潺潺流過, 一座石拱廊橋飛架河上, 在秀麗的山水中描上靈動的一筆。

就這樣, 一行人在村口駐足看了好一會兒, 一種說不出的氣氛在人群中醞釀, 不知是被風景感染了, 還是被這古民居散發出來的“大氣”震撼了。

“你看, 這門柱兩邊都刻了字!”一走進這座歷史的“活化石”, 一位細心的大哥就發現她的“特色”。 所有宅子兩邊都刻有“子孫發達、富貴平安”,

“萬代興隆、富貴榮昌”等祈求吉祥安康的話語。 從裡面的小字, 我們得知, 這幾排古民居都是在乾隆年間建成, 距今已200多年。

與晚期的風格不同, 這幢清朝早期的古民居, 屋簷上、房梁上、廳屋裡全是大幅的木制雕欄。 從殘存的木制雕欄依稀可以看出,

當時木雕技術的精湛, 甚至連將衣褶都刻得栩栩如生。 歷經時代變遷, 這些老房子都已經百孔千瘡, 讓我們不甚惆悵。

那些遠逝的“傳奇”

正當我們感到莫名的失落時, 村裡老人講述的那些遠逝的傳奇讓我們似乎走進了時光隧道, 見證了這古村落的輝煌榮光。

老人說, 新屋袁家的老祖宗應明公原先是朱元璋麾下一名驍勇善戰的武將, 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 由於戰績突出, 於洪武年間升任衡州衛指揮使。 譜書上是這樣記載其在任情況的:“應明公修理城池, 善撫士卒, 十年中無敢有竊發犯境者”, “常邑峒寇雖猖獗一時, 但聞其威不戰自降, 公以恩待之, (峒寇)誓不復反。 ”

除了應明公, 新屋袁家還有一個另類“傳奇”那就是袁繡山。 袁繡山從小勤奮好學, 但屢試不中, 空懷報國之志。 當太平軍經過湖南時, 鬱悶的袁繡山決定跟隨太平軍征戰兩湖地區。 在征戰期間, 袁繡山屢獻奇謀, 升任太平軍水軍軍師。 相傳太平軍征戰九江時, 袁繡山夜觀天象, 推算某日江起大霧, 水軍可全力而攻,並立下軍令狀。到了那一日,江上果然起大霧,大平軍乘霧進攻,大獲全勝。總攻前夜,袁繡山想到家裡老父老母無人盡孝,毅然決定連夜潛回老家。回到家鄉後,看淡名利的袁繡山靜心研究醫書,當起了鄉野醫生,鄉鄰間有求必應,從不計較。

歷史深處飄來的縷縷書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新屋袁家蘊育了許多傳奇,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新屋袁家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書香的傳承。

在戰場上拼殺了大半輩子,晚年的應明公覺得讀書習文非常重要,時時告誡子孫要發奮讀書。在他的宣導下,袁家的子孫們每天早早起床讀書,讀了書之後再打拳強身。這種好讀書的風氣傳承到星纏公這一輩,更是達到了一個頂峰。交友廣闊的星纏公為了讓後輩更加方便求學,花費半生心血建立了袁氏子孫自己的私人書院——六峰書院。書院建成之後,附近有學之士紛紛過來講學,交遊。有書記載當時六峰書院的盛況:“四方來學之士,負笈馳驟,癢舍不能容遊”。

新屋袁家濃濃的書香氣不僅僅是表現在大興講學、辦學之風上,更是融合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村裡的老人回憶,以前每到過年的時候,村民都會玩“字燈”檢驗學子們的一年的成績。這種燈和我們平常的龍燈大致一樣,只是每個燈上都有一個字。玩“字燈”的要求就是無論燈的隊形怎麼變換,都要成為一首對仗工整的詩。

時光流逝,名噪一時的六峰書院連遺址都難尋找,“字燈”也凝固在老人們的記憶深處,只有這麼一座叫書房嶺的山讓這裡的後輩們不甚懷想。“這側邊的山就叫書房嶺,大家都覺得這是我們這裡書香之氣的根源,這山上的樹大家誰都不能砍!”一陣微風吹過,同行大哥的話飄進耳朵,恍惚間,我好像又聽到了那朗朗的讀書聲。

水軍可全力而攻,並立下軍令狀。到了那一日,江上果然起大霧,大平軍乘霧進攻,大獲全勝。總攻前夜,袁繡山想到家裡老父老母無人盡孝,毅然決定連夜潛回老家。回到家鄉後,看淡名利的袁繡山靜心研究醫書,當起了鄉野醫生,鄉鄰間有求必應,從不計較。

歷史深處飄來的縷縷書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新屋袁家蘊育了許多傳奇,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新屋袁家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書香的傳承。

在戰場上拼殺了大半輩子,晚年的應明公覺得讀書習文非常重要,時時告誡子孫要發奮讀書。在他的宣導下,袁家的子孫們每天早早起床讀書,讀了書之後再打拳強身。這種好讀書的風氣傳承到星纏公這一輩,更是達到了一個頂峰。交友廣闊的星纏公為了讓後輩更加方便求學,花費半生心血建立了袁氏子孫自己的私人書院——六峰書院。書院建成之後,附近有學之士紛紛過來講學,交遊。有書記載當時六峰書院的盛況:“四方來學之士,負笈馳驟,癢舍不能容遊”。

新屋袁家濃濃的書香氣不僅僅是表現在大興講學、辦學之風上,更是融合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村裡的老人回憶,以前每到過年的時候,村民都會玩“字燈”檢驗學子們的一年的成績。這種燈和我們平常的龍燈大致一樣,只是每個燈上都有一個字。玩“字燈”的要求就是無論燈的隊形怎麼變換,都要成為一首對仗工整的詩。

時光流逝,名噪一時的六峰書院連遺址都難尋找,“字燈”也凝固在老人們的記憶深處,只有這麼一座叫書房嶺的山讓這裡的後輩們不甚懷想。“這側邊的山就叫書房嶺,大家都覺得這是我們這裡書香之氣的根源,這山上的樹大家誰都不能砍!”一陣微風吹過,同行大哥的話飄進耳朵,恍惚間,我好像又聽到了那朗朗的讀書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