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訪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新華網10月18日消息, 巴山深處, 松濤陣陣。 微風訴說著80多年來的往事。 四川省通江縣王坪村, 當年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 如今, 這裡已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2萬多名紅軍將士在此長眠。

這是一座紅軍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園。 將士們掩埋完犧牲的戰友, 就踏上舉世矚目的長征之路。 風雨八十余載, 烈士陵園見證著老區人民那不變的紅軍情懷。

航拍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親人般的紅軍先烈” 從通江縣城驅車出發, 約1小時後記者到達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它坐落于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的山腰之上, 陵園牌坊前有一塊天然巨石, 被村民稱為紅軍先烈的“守靈石”。

在烈士陵園裡, 記者遇到了背著背簍的王建剛。 當年, 王建剛的父親參加“童子團”, 幫忙為紅軍抬傷患、站崗放哨等。 在紅軍長征前, 父親與部隊失散。 新中國成立後,

父親就天天到這打掃墓地, 直到不能下地。 “父親交代, 要我在萬忙之中也要抽時間, 給先烈們打掃墓地, 不能忘本。 ”王建剛說。

父親去世後, 王建剛每天早上6點多就前來陵園打掃, 之後才去幹農活。 20年前, 王建剛的腳受傷, “一瘸一拐”的他也從沒放棄對父親的承諾。 人們來拜謁先烈, 王建剛有空就向人們講述這裡的故事。 “1982年的時候, 六十幾個老紅軍到這裡來祭拜戰友。 ”王建剛深受感染, 逐漸把父親交代的事當成一種使命。 每年, 前來烈士陵園拜謁的人絡繹不絕。 “每到過年, 村子裡的人都會前來祭拜, 紅軍先烈就是我們的親人。 ”王坪村村民王紹金說, “生活在這裡的王坪村後人, 從小就從老人口中, 聆聽著紅軍的事蹟。 ” 他們對紅軍先烈的感情,

來自於父輩, 來源於內心。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裡無名烈士紀念園一角。

“黑夜裡的螢火之光”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勳說, 1932年12月, 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四川、陝西邊界地區後, 建立了以通江縣為核心的川陝蘇區。 此後, 這裡被稱為全國第二大蘇區。

1932年12月21日, 紅軍抵達通江縣東北角泥溪場。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根據形勢發展和戰爭需要, 決定以總指揮部野戰醫院和紅10師醫院為基礎, 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醫院,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由此誕生。 1934年1月,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遷駐王坪村。 “這裡戰事極為慘烈, 先後經歷了上百場戰鬥。 ”薛元勳說, 巴中當時總人口約120萬, 參加紅軍和脫產地方武裝的就達12萬人。

到新中國成立, 參軍的巴中兒女僅倖存萬餘人。

很多當地村民都從父輩口中, 聽到當年的悲壯場面。 “萬源那邊打仗, 傷患不計其數。 ”村民馬文忠根據父親的回憶說, 因為戰事緊, 傷患源源不斷地被送往這個醫院。 在烈士陵園, 記者還看到擔架隊的舊址。 薛元勳說, 擔架隊人數最多時有300多人, 負責轉運前線傷患, 十分艱辛。 “他們把螢火蟲收集起來, 放在隊員背上, 借著微弱燈光, 在崎嶇山路中趁著黑夜把傷患轉運回來。 ” “紅軍當年還用熨斗燙傷口, 這是為了結痂。 ”烈士陵園工作人員李坤蓉說, 由於當時條件惡劣、醫藥及器械缺乏, 不少從戰場上轉運下來的傷患得不到及時有效救治而壯烈犧牲, 有7800余名紅軍烈士遺骸被安葬在一個集墓之中。

為了紀念這些死難的紅軍英烈, 1934年7月,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修建烈士墓, 並立碑紀念。 這座紅軍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園自此矗立。

一位遊客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烈士集墓前紀念英烈。

“不倒的豐碑” 陵園之中, 紅色的烈士紀念墓碑傲然挺立。 然而,這個由紅軍自己設計、打造的墓碑曾險被破壞。 1935年2月底,紅四方面軍奉命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的戰略需要,撤離川陝革命根據地,西渡嘉陵江,開始戰略大轉移。1935年秋,當地惡霸地主王篤芝隨國民黨清鄉委員會,對王坪一帶瘋狂反撲,破壞烈士陵園。 記者見到了冒死保護墓碑的王坪村民後人——王紹金。

“父親當年幹活時,聽到王篤芝準備把墓碑砸爛。當晚,他叫了十幾個人,偷偷把墓碑抬到田坎上。挖了2米多深的坑,把它埋在了囤水田裡。” 儘管還鄉團對村民嚴刑拷打,但他們始終沒說出墓碑下落。 新中國成立後,紅軍老戰士到王坪烈士陵園弔唁戰友,提及曾有一塊墓碑高高聳立。“父親帶著他們找到了墓碑。”王紹金說。這塊凝結千百將士鮮血的紅軍烈士紀念碑,最終重見天日。

在烈士陵園內的山頂,是一望無際的無名墓碑群。每一塊墓碑都傲然挺立,俯瞰著山川。這裡安葬著1.72萬余名紅軍烈士遺骸,是2012年從通江縣保護環境較差、地域偏僻的23個鄉鎮50處紅軍烈士墓區遷葬而來。 “那天下著很大的雨,我們用篷布把工地搭起來,工人冒雨施工。”薛元勳說,2011年9月,巴中市按照要求,帶領當地幹部群眾,僅用7個月時間完成了烈士陵園修繕和建設工作,並於2012年5月9日正式開園。 英烈紀念牆、英勇烈士墓、無名烈士紀念園、紅軍烈士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原來的區域已然擴大。如今,這裡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國慶後的第一個週末,英烈紀念牆下,一名遊客帶著孩子正在參觀。記者在牆上看到了這樣的名字:二娃子、三娃子、王狗娃子、白二娃子……

紅色的烈士紀念墓碑傲然挺立。 然而,這個由紅軍自己設計、打造的墓碑曾險被破壞。 1935年2月底,紅四方面軍奉命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的戰略需要,撤離川陝革命根據地,西渡嘉陵江,開始戰略大轉移。1935年秋,當地惡霸地主王篤芝隨國民黨清鄉委員會,對王坪一帶瘋狂反撲,破壞烈士陵園。 記者見到了冒死保護墓碑的王坪村民後人——王紹金。

“父親當年幹活時,聽到王篤芝準備把墓碑砸爛。當晚,他叫了十幾個人,偷偷把墓碑抬到田坎上。挖了2米多深的坑,把它埋在了囤水田裡。” 儘管還鄉團對村民嚴刑拷打,但他們始終沒說出墓碑下落。 新中國成立後,紅軍老戰士到王坪烈士陵園弔唁戰友,提及曾有一塊墓碑高高聳立。“父親帶著他們找到了墓碑。”王紹金說。這塊凝結千百將士鮮血的紅軍烈士紀念碑,最終重見天日。

在烈士陵園內的山頂,是一望無際的無名墓碑群。每一塊墓碑都傲然挺立,俯瞰著山川。這裡安葬著1.72萬余名紅軍烈士遺骸,是2012年從通江縣保護環境較差、地域偏僻的23個鄉鎮50處紅軍烈士墓區遷葬而來。 “那天下著很大的雨,我們用篷布把工地搭起來,工人冒雨施工。”薛元勳說,2011年9月,巴中市按照要求,帶領當地幹部群眾,僅用7個月時間完成了烈士陵園修繕和建設工作,並於2012年5月9日正式開園。 英烈紀念牆、英勇烈士墓、無名烈士紀念園、紅軍烈士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原來的區域已然擴大。如今,這裡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國慶後的第一個週末,英烈紀念牆下,一名遊客帶著孩子正在參觀。記者在牆上看到了這樣的名字:二娃子、三娃子、王狗娃子、白二娃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