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宋朝的井,元朝的道,滄桑的古宅,見證了太湖上這座古村的前世今生······

太湖洞庭西山, 如青螺伏水, 似碧玉浮湖, 聞而心往, 見而情傾, 過而離愁。 過西洞庭, 小記一遊, 記驚記喜, 記情山水, 記這太湖中最有人情的一座小島。

向西遊···

地點:後埠古村

交通:公交58路至西山農業園站下, 下車後根據導航步行直達;或過太湖大橋上西山島後南行1公里多, 再向東北前行數百米即到。

門票:無

01

.....

沉默後埠

9月, 無風也無雨的日子, 邁進傳奇的後埠古村。

相對于其他古村, 後埠足夠低調沉默, 但它的故事卻是百轉千回, 如同一本引人入勝的名著, 令人忍不住去徹夜長讀。

村裡至今還保存著宋朝的雙井, 元朝的古道、明清的廳堂等古跡。

02

.....

委婉風情

秋季著實是出遊的好季節, 天高雲淡, 蒼穹下的古村都更多了幾分明晰, 沒有了那份, 盛夏空氣中蒸騰出的模糊感。

後埠古村, 古稱梅梁裡, 後因其地前為湖灣(前灣), 後為船埠, 故名後埠。

後埠是南宋“南渡”後洞庭山最早移民地之一, 徐氏、蔣氏、費氏及屠氏、陸氏、殷氏、戚氏、倪氏等先後遷居這裡, 而且許多是名門之後, 像徐氏是宋朝烈士徐揆後裔, 蔣氏是北宋平江知府蔣堂之後, 費氏也是中原望族……移民文化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村裡的小河河水十分清澈, 連之前在別村看到的浮萍, 這裡一絲也無。 岸邊的樹冠在水面映出青黑的倒影, 頗有些西方油畫的質感。

進村之後就看到村中的石板路了,

看材質與明月灣古村石板街材質一致, 都是花崗岩條石, 據資料記載, 這條石板街是由裡人費榮出資所建, 至今仍然在造福村民。

費榮(1790-1860)長洲學庠生, 平生慷慨尚義, 熱心西山公益。 道光三年至咸豐六年(1823-1857), 西山五遇水災, 每次都由費榮首倡集資發糧, 救活貧民無數。費先生實乃大善。

石板街兩邊都有斑駁的老屋,新新舊舊的痕跡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過去。相比於或嘈雜或繁忙的都市街頭,老宅沉靜的美在鏡頭下更有悠遠的魅力。

連這裡的貓咪,都很有鏡頭感。額,就是氣場委實強大了點。

後埠古村最為出名的就是村裡那八百多歲的雙口井了。

後埠雙井開鑿於南宋淳熙(1174—1189)年間,由裡人徐氏所開,徐氏是來自北方的望族,使用南方原來沒有的轆轤汲水,此井也成為西山主要氏族來自北方的重要實物見證之一。元初大德(1297—1307)年間,裡人蔣騰芳在雙井上添建井亭,明天順三年(1459)蔣氏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由裡人費氏重修,民國二十年(1931)由裡人徐氏重修。1997年,井亭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修整一新。

去的時候,看到雙口井和井亭至今保存完整,井泉潺潺,仍為村中主要公井,這當中少不了村民的小心愛護。

湊近了看,井欄身上似有花紋,但實在太過模糊,看不清楚,井口頗光滑,觸手溫潤舒服。

雙井井欄連底座由一整塊青石鑿成,底座長2.22米、寬1.20米。右井欄現高25釐米,圈內有4條闊2.5至3釐米、深2至2.5釐米的早期粗繩磨蝕痕,左井欄高32釐米,也有3條磨痕,這些磨痕都朝同一方向,顯示是轆轤粗繩長期磨蝕的結果。

四根六角形亭柱亦為青石制,高2.8米,三根頂部有裂痕,都是元初遺物,亭頂為磚木結構。井亭四角方形,結構平穩、樸實,風格簡潔大方。

去的時候,剛好有位老奶奶正在用井水清洗蔬菜,看來在村裡這口井的使用頻率還是很高的。

之前看到資料說村裡保留有一段元朝的古道,北起宋朝雙井,西南面直通辛村,全長約300米,路基寬約2米,路面用約1米見方的青石板鋪就,但是到了卻沒有發現。

回來後查看資料才知道,前些年石板古道上被鋪上了水泥,說是方便人們出行,所以你可能已經走在古道上,眼睛卻看不到。當地老人對這樣的改造也很感慨,不過老人覺得,這樣的鋪築,無形中保護了石板古道,使部分石板沒有被破壞,只要清除混凝土就能重見天日了。

井亭對面是一幢略有些破敗的房子,門口劃出了一塊區域貼了幾張告示,看來老房還兼具公示欄的功能。

沿著村中小道繼續向前走,陽光投射在昏黃的牆上,讓本就充滿了滄桑氣質的老宅,更多了些溫柔的懷舊感。

這一段,腳下的路都是平整的水泥路了,穿梭在小巷中,享受充滿時光感的浪漫。古村環境很好,路上都乾乾淨淨,看著非常清爽。

收拾的很好的盆栽和滿院的綠色裝點了這片古宅,那一樹鮮紅的石榴實在是太耀眼了,整個院子突然就有了春天的感覺。

後埠古村還值得一去的是費孝子故居承志堂,以及紀念費孝子的祠堂。費孝子名叫費孝友,費孝友的父親費松軒遠赴湖南等地經商,從此發家致富,於是費氏家族在老家添置了三座深宅大院和一座祠堂,這些建築規模宏大,差不多占了半個後埠村。這還沒完,費家又在辛村購置了兩座大宅,實力之雄厚可見一斑。

費松軒外出做起縱橫四海的買賣的時候,費孝友留在家裡照顧母親,不僅所有事情親力親為,不怕髒累,還曾為患白內障的母親舔眼睛。(當時醫學不發達,據說白內障可以用舌頭舔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親漸漸恢復了健康。

費松軒後來也因病回到老家。此時的費孝友白天管理田產和商店,晚上就和衣而臥,守在病床旁。父親每次吃湯藥,他總要親自嘗一嘗,覺得溫度差不多才給父親喝。費孝友跟兄弟也十分友愛。臨終的時候,他關照兒子要把他和兄長合葬,妯娌們也要葬在一起。

這樣充滿人情味道的行為感動了遠近百姓和官府,連當時的皇帝都被打動了,親自題字嘉獎。此後,宋朝雙井西側就建起了孝子祠堂,豎起了孝子牌坊。

費孝子故居承志堂就在宋朝雙井南側。這座古宅建於1805年,分南、中、北三路,前後五進,占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

中落大廳大樑扁作,高大軒敞。整座宅子還有多座磚雕門樓,以及兩座精美書房。一座書房叫“鴻鶴山房”,庭院內有一座高3米多的玲瓏太湖石;另一座書房叫“菊有黃華齋”。專家認為,這一古建築佈局極具特點,高大的磚雕門樓、漫天星門窗極為罕見,是研究清中期群體民居建築的絕好材料。

承志堂2009年也被列為了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不說,承志堂內部都長滿了雜草,整座屋子顯得有點疲憊。

離開承志堂,繼續在古村晃悠,到底是婉約江南,處處有著鮮活的水鄉特色。村民養的鴨子也不甘寂寞,企圖唱出一支水鄉小調,奈何天生是煙熏搖滾嗓,可惜可惜。

枕河而居的老宅倒映在碧水之中,古樸悠遠,絲絲細風拂過,影子便開始搖晃,有了悵惘的心事。

一座嶄新的房子,牆裡的石榴高高掛起,讓房子也多了一些鮮豔的色彩。白牆黛瓦,綠樹紅花,笑看當世浮華。

03

.....

期待重逢

古村難得,經歷的是塵埃,留下的是珍貴,後埠雖然低調,但是它的美,卻強烈的讓人無法忽視。

驀然一笑,就此別過,期待他日再重逢。

一個彩蛋:古村合集

(來自:蘇州太湖西山島)

救活貧民無數。費先生實乃大善。

石板街兩邊都有斑駁的老屋,新新舊舊的痕跡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過去。相比於或嘈雜或繁忙的都市街頭,老宅沉靜的美在鏡頭下更有悠遠的魅力。

連這裡的貓咪,都很有鏡頭感。額,就是氣場委實強大了點。

後埠古村最為出名的就是村裡那八百多歲的雙口井了。

後埠雙井開鑿於南宋淳熙(1174—1189)年間,由裡人徐氏所開,徐氏是來自北方的望族,使用南方原來沒有的轆轤汲水,此井也成為西山主要氏族來自北方的重要實物見證之一。元初大德(1297—1307)年間,裡人蔣騰芳在雙井上添建井亭,明天順三年(1459)蔣氏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由裡人費氏重修,民國二十年(1931)由裡人徐氏重修。1997年,井亭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修整一新。

去的時候,看到雙口井和井亭至今保存完整,井泉潺潺,仍為村中主要公井,這當中少不了村民的小心愛護。

湊近了看,井欄身上似有花紋,但實在太過模糊,看不清楚,井口頗光滑,觸手溫潤舒服。

雙井井欄連底座由一整塊青石鑿成,底座長2.22米、寬1.20米。右井欄現高25釐米,圈內有4條闊2.5至3釐米、深2至2.5釐米的早期粗繩磨蝕痕,左井欄高32釐米,也有3條磨痕,這些磨痕都朝同一方向,顯示是轆轤粗繩長期磨蝕的結果。

四根六角形亭柱亦為青石制,高2.8米,三根頂部有裂痕,都是元初遺物,亭頂為磚木結構。井亭四角方形,結構平穩、樸實,風格簡潔大方。

去的時候,剛好有位老奶奶正在用井水清洗蔬菜,看來在村裡這口井的使用頻率還是很高的。

之前看到資料說村裡保留有一段元朝的古道,北起宋朝雙井,西南面直通辛村,全長約300米,路基寬約2米,路面用約1米見方的青石板鋪就,但是到了卻沒有發現。

回來後查看資料才知道,前些年石板古道上被鋪上了水泥,說是方便人們出行,所以你可能已經走在古道上,眼睛卻看不到。當地老人對這樣的改造也很感慨,不過老人覺得,這樣的鋪築,無形中保護了石板古道,使部分石板沒有被破壞,只要清除混凝土就能重見天日了。

井亭對面是一幢略有些破敗的房子,門口劃出了一塊區域貼了幾張告示,看來老房還兼具公示欄的功能。

沿著村中小道繼續向前走,陽光投射在昏黃的牆上,讓本就充滿了滄桑氣質的老宅,更多了些溫柔的懷舊感。

這一段,腳下的路都是平整的水泥路了,穿梭在小巷中,享受充滿時光感的浪漫。古村環境很好,路上都乾乾淨淨,看著非常清爽。

收拾的很好的盆栽和滿院的綠色裝點了這片古宅,那一樹鮮紅的石榴實在是太耀眼了,整個院子突然就有了春天的感覺。

後埠古村還值得一去的是費孝子故居承志堂,以及紀念費孝子的祠堂。費孝子名叫費孝友,費孝友的父親費松軒遠赴湖南等地經商,從此發家致富,於是費氏家族在老家添置了三座深宅大院和一座祠堂,這些建築規模宏大,差不多占了半個後埠村。這還沒完,費家又在辛村購置了兩座大宅,實力之雄厚可見一斑。

費松軒外出做起縱橫四海的買賣的時候,費孝友留在家裡照顧母親,不僅所有事情親力親為,不怕髒累,還曾為患白內障的母親舔眼睛。(當時醫學不發達,據說白內障可以用舌頭舔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親漸漸恢復了健康。

費松軒後來也因病回到老家。此時的費孝友白天管理田產和商店,晚上就和衣而臥,守在病床旁。父親每次吃湯藥,他總要親自嘗一嘗,覺得溫度差不多才給父親喝。費孝友跟兄弟也十分友愛。臨終的時候,他關照兒子要把他和兄長合葬,妯娌們也要葬在一起。

這樣充滿人情味道的行為感動了遠近百姓和官府,連當時的皇帝都被打動了,親自題字嘉獎。此後,宋朝雙井西側就建起了孝子祠堂,豎起了孝子牌坊。

費孝子故居承志堂就在宋朝雙井南側。這座古宅建於1805年,分南、中、北三路,前後五進,占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

中落大廳大樑扁作,高大軒敞。整座宅子還有多座磚雕門樓,以及兩座精美書房。一座書房叫“鴻鶴山房”,庭院內有一座高3米多的玲瓏太湖石;另一座書房叫“菊有黃華齋”。專家認為,這一古建築佈局極具特點,高大的磚雕門樓、漫天星門窗極為罕見,是研究清中期群體民居建築的絕好材料。

承志堂2009年也被列為了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不說,承志堂內部都長滿了雜草,整座屋子顯得有點疲憊。

離開承志堂,繼續在古村晃悠,到底是婉約江南,處處有著鮮活的水鄉特色。村民養的鴨子也不甘寂寞,企圖唱出一支水鄉小調,奈何天生是煙熏搖滾嗓,可惜可惜。

枕河而居的老宅倒映在碧水之中,古樸悠遠,絲絲細風拂過,影子便開始搖晃,有了悵惘的心事。

一座嶄新的房子,牆裡的石榴高高掛起,讓房子也多了一些鮮豔的色彩。白牆黛瓦,綠樹紅花,笑看當世浮華。

03

.....

期待重逢

古村難得,經歷的是塵埃,留下的是珍貴,後埠雖然低調,但是它的美,卻強烈的讓人無法忽視。

驀然一笑,就此別過,期待他日再重逢。

一個彩蛋:古村合集

(來自:蘇州太湖西山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