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安古樹群碩果累累,採摘千年相棗喜氣洋洋

還記得魯迅先生在《秋夜》中描寫的有關打棗的文字記錄嗎?寥寥幾筆, 打棗的情形一直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近期, 西安閻良相棗熟了,

有幸見識了真正的打棗。 在棗樹林裡, 幾個有氣力的壯漢, 手持幾丈長的竹竿, 揮著掄向掛滿枝頭的紅棗。 刷啦啦, 紅棗滾的到處都是, 一群丫頭婆娘滿地尋棗。 也有性急的, 墊著腳, 爬上樹。 棗園四處笑聲, 從樹林飄蕩在田野上。

陝西西安閻良區關山鎮東丁村有個相棗農業遺址公園。 據相關資料記載, 閻良段石川河兩岸的相棗樹最老的一棵大約有2000多年了, 百年以上的有4300株, 屬於國家三級保護古樹群, 也是西安地區第二大古樹群。 最為密集的在關山鎮東丁村、北馮村、粟邑村以及武屯鎮溝王村一帶。

生長在石川河兩岸的老人, 問起有關兩岸棗樹的年齡, 80多歲老人都會這樣說:他爺爺說小的時候棗樹就這樣子了。 這樣算來幾代人過去了, 棗樹好像還是那一棵棗樹, 一直沒有改變模樣。

據傳, 在戰國時期, 秦國遷都櫟陽後, 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在此發展農業, 興土造田, 修路建橋, 植桑栽棗。 特別是石川河流域的相橋、康橋一帶, 因石川河水長年沖積, 多淤沙土、綿土, 且土層肥厚, 宜於栽植棗樹, 加上地下水位高,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水利條件較好, 獨特的地理環境, 優越的自然氣候, 使石川河沿岸一帶的紅棗品質獨樹一幟。

也有說:在秦穆公時代, 有東相爺和西相爺, 西相爺就是今閻良人, 他告老還鄉後引進了紅棗並大面積種植, 造福了當地百姓,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西相爺就將這種紅棗稱作“相棗”。

更有說:在唐代,楊貴妃路過閻良,吃了相棗後大加讚賞,每年都要吃這裡的紅棗,所以相棗又被稱為“貢棗”。

不管傳說如何,相棗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為人們所喜愛是一個共識,相棗獨有的品質至今一直保留,上千年的古棗樹每年秋季依然碩果累累。

俗話說,每天三核桃倆棗,乃養生之道。棗,被譽為 “活維生素丸”、“百果之王”,也是一味名貴中藥材。相棗,以核小、肉厚、皮薄、味甜、耐儲運享譽國內外,曾獲國家農業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和楊淩農高會“後稷獎”、綠博會“暢銷獎”等多項殊譽,近幾年種植面積發展到萬餘畝。

碧葉葳蕤承玉露,虯枝矯矯入雲天。疾風甚雨千年後,瑪瑙依然滿翠山。

今年秋季,相棗成熟季節,為了迎接四面八方商客,閻良區舉辦了“相約中國航空城 暢遊千年相棗林”活動。組辦方邀請了幾位元壯漢採取各種方式“打棗”,參加活動的遊客在固定的時間內撿到歸己,活動現場熱鬧異常。更多遊客饒有興致地參觀相棗攝影展、書畫展和非遺作品展。閻良相棗文化旅遊節成為提升旅遊人氣的有效途徑。

更有說:在唐代,楊貴妃路過閻良,吃了相棗後大加讚賞,每年都要吃這裡的紅棗,所以相棗又被稱為“貢棗”。

不管傳說如何,相棗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為人們所喜愛是一個共識,相棗獨有的品質至今一直保留,上千年的古棗樹每年秋季依然碩果累累。

俗話說,每天三核桃倆棗,乃養生之道。棗,被譽為 “活維生素丸”、“百果之王”,也是一味名貴中藥材。相棗,以核小、肉厚、皮薄、味甜、耐儲運享譽國內外,曾獲國家農業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和楊淩農高會“後稷獎”、綠博會“暢銷獎”等多項殊譽,近幾年種植面積發展到萬餘畝。

碧葉葳蕤承玉露,虯枝矯矯入雲天。疾風甚雨千年後,瑪瑙依然滿翠山。

今年秋季,相棗成熟季節,為了迎接四面八方商客,閻良區舉辦了“相約中國航空城 暢遊千年相棗林”活動。組辦方邀請了幾位元壯漢採取各種方式“打棗”,參加活動的遊客在固定的時間內撿到歸己,活動現場熱鬧異常。更多遊客饒有興致地參觀相棗攝影展、書畫展和非遺作品展。閻良相棗文化旅遊節成為提升旅遊人氣的有效途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