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媒體的良心:責任擔當是第一要務|社會科學報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媒體透視

在資訊嚴重超載而受眾注意力高度透支的今天, 媒體社會責任處在低水位狀態。

特別是社會化媒體的野蠻擴張, 導致媒體生態出現某種程度的失衡, 行為失範, 價值失序, 責任失守, 引發一系列問題。

全文大約3700字, 閱讀時長約為7分鐘。

報紙原文:《責任擔當是媒體的第一要務》

作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西藏大學特聘教授 張濤甫

在資訊嚴重超載而受眾注意力高度透支的今天, 媒體社會責任處在低水位狀態。 按理說, 越是社會和公眾資訊負荷超重的當口, 越是要媒體把責任的籬笆紮緊。 但事實上, 當下中國社會, 媒體責任防線則到處漏水, 特別是社會化媒體的野蠻擴張, 媒體生態出現某種程度的失衡, 行為失範, 價值失序, 責任失守, 引發一系列問題。 其中, 甚為突出者有:真相缺位、“標題党”、“咪蒙”化等諸項。

真相缺位:口水太多, 態度先行

媒體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反映人們身處世界的處境和狀況, 讓人們知曉周遭世界的變化, 從而為其認知、行為提供判斷。 雖說, 媒體無法做到零時差全面客觀反映世界, 但畢竟可以通過有效的機制來把握世界。 此前,

媒體經過長期的演化, 已經玉成了一套成熟的連接世界的機制以及表現真相的邏輯。 因此,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媒體與世界之間的連接和呈現方式是穩定的, 呈現出來的世界景觀也是明確、清晰的。

新媒體崛起之後, 媒體生態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傳統媒體反映世界的邏輯被徹底改寫了。 按理說, 媒體數量越多, 連接世界的埠就越多, 對世界的呈現就更加全面、真實。 殊不知, 如今, 形形色色的媒體如恒河之沙, 對世界真相的反映卻有些越來越遠, 每一個媒體作為一個資訊節點, 所反映的真相是扭曲、片面的。 由於很多真相的輸出, 並非基於事實邏輯, 而是基於偏好和態度, 很多真相就變成了基於態度和偏好基礎之上的事實編織, 即各個資訊主體會按照自己偏好和態度取向去選擇事實, 不同資訊主體陷在自己的資訊“繭房”裡, 致使真相難產。 這種現象在當下的媒體語境下, 變得十分突出。

有人指出, 當下世界進入了“後真相”(Post-truth)時代。 所謂“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 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簡而言之, 在資訊傳播過程中, 真相有時變得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情感和觀點。 在很多時候, 真相還沒來得及展開, 或者說, 真相僅以假相的形式逆行的時候, 人們就開始表態、評價。 很多時候, 人們在很起勁地圍觀一個新聞熱點, 而這個熱點本身就是一個虛假新聞。比如,2016年春節期間,被輿論爆炒的一個假新聞:上海女子跟男友回江西老家過年,見到第一頓飯後想分手。再者,榆林孕婦跳樓事件爆出之後,真相還沒來得及傳開,輿論就開始狂轟濫炸,結果反而把真相弄丟了。這種態度先行、口水淹沒真相的輿論偏向是後真相時代的浮華表徵。

標題黨:誤導公眾注意力

標題是資訊的路標,關乎用戶的第一感知。標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標題偏航了,會把受眾帶到陰溝裡去的。網上資訊是無限的,而受眾注意力則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注意力覆蓋無限的海量資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受眾的眼球只能選擇性關注。一旦出現選擇性關注,必然存在競爭。在海量的資訊資訊面前,只有那些吸引受眾眼球的資訊才會引起關注,那些被刻意強化和與眾不同的資訊才能勝出。“標題黨”正是這種注意力惡性競爭的怪胎。

在網上常見此類“標題黨”類標題:出事了、緊急通知、速速擴散、一定要看、深度好文、看後秒懂、轟動全國、據說很靈、抓緊收藏、這都敢說、笑死我了、教你幾招、刪前速看、太震撼了、你肯定不知道、剛剛出的事、驚呆了、家裡有小孩的注意了、芒果台真敢說、就是這個人渣、終於站出來說真話了、XX電視臺太大膽了、家裡有這東西的要注意了、不然小心傾家蕩產、今天無意中看到的、看到的都轉了、為什麼最近都在瘋傳這句話、不轉不是中國人等等。“標題党”喜歡迎合受眾偏好,走中低端路線,甚至一味迎合受眾的低俗偏好,以博取更多的受眾眼球。這種擱置媒體社會責任的片面迎合,拉低了公眾媒介素養的底線,讓他們沉湎於娛樂,麻痹了他們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意識。

“標題黨”把標題做歪,根子不在“小編”能力上,不是他們技不如人,而是在動機和態度上。因動機不純致使“標題黨”惡意將標題做歪,有意讓真相偏航。比如:《人民日報》原題“‘拼爹’難拼出美好的未來”被惡搞成“‘拼爹’只要不違法亂紀也是人之常情”;《人民日報》原題“對移交司法的‘老虎’,中紀委的‘評語’有變化!”被庸俗化為“人民日報駁‘貪官都有情人’:半數涉通姦”。由於多數線民不會較真將遭“標題党”“洗黑”的標題與原題比對,致使他們誤以為,網路媒體轉載的內容即是党媒原生的內容。“標題黨”主要動機是商業目的。商業網站靠受眾注意力吃飯,為了博取收穫更多的圍觀者,必須將浮游於網路空間的受眾眼球吸引到自己的地盤上來,於是就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地展開注意力爭奪大戰。“標題黨”用負能量對沖正能量,將主流價值觀漫畫化,其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咪蒙化:野生價值+話語暴力

在資訊嚴重氾濫的今天,公眾注意力就成了稀缺資源。為了獲得圍觀效應的最大化,作者絞盡腦汁,用盡洪荒之力。一則資訊出爐,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圍觀,有更大的能見度。但在資訊生生不息、亂花迷眼的擁擠情況下,注意力分配不可能是均衡的,有的門庭若市,有的門可羅雀。自媒體大號“咪蒙”即是能大片收割粉絲的互聯網贏家。

“咪蒙”是馬淩的公眾號“藝名”,這個爆款自媒體大號如今的當紅熱度,也許連她自己都難以置信。面對潮水般的市場追捧,咪蒙自覺地站在風口浪尖上,踩著流量的節點——市場不相信眼淚,這一點,作為《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的作者,咪蒙懂的。面對一夜爆紅的咪蒙,文化精英和精英文化似乎都有點措手不及,就像當年面對王朔的“撒潑文學”,精英文學和文學精英們也都手足無措一樣。那些習慣了端著說話的文化精英們,本來就不那麼整齊的隊形,迅速被半路上殺出來的野生力量沖得稀裡嘩啦。就像一隻大象沖進了瓷器店,那些端著的價值觀和話語盆景,遭遇外部野生力量的強力解構,變得似乎不堪一擊,格調和價值觀碎了一地。

咪蒙的價值觀屬於社會化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是那種邏輯嚴整、義正詞嚴的價值觀,而是那種輪廓模糊、情理相容且有強烈代入感的價值漂流物。咪蒙的“三觀”迎合了巨變中國的世道人心,迎合了瘋長在體制外的野生觀念和社會情緒。這種彌漫在社會各個角落、大面積呈現於網路空間的社會觀念和社會情緒,是即興的、未成形的,但這種價值觀真真切切鬧騰于當下的世道人心。

咪蒙以一種明快的方式,輸出這種價值觀,直戳社會的痛點。咪蒙以極端露骨的方式,大膽將這種傾斜、下沉的價值觀表達出來。為迎合社會槽點,不惜以極端的方式放大社會野生價值觀,這種沿著社會價值觀斜坡下滑的投懷送抱,縱容了野生價值觀的野蠻瘋長。咪蒙的非理性飽含磁性,將泥沙俱下的社會情緒和淺表化的社會理性吸附過來,團結在她的周圍,形成海量規模的粉絲群體。非理性也是一種毒。只不過,這種毒習焉不察,混搭著公眾情感,在道義上佔據高位,於是獲得理性豁免權。咪蒙就是利用了公眾的情感正義,夾帶私貨地將自己的價值觀摻和在公眾的公共情感中,如此情感先行的非理性,會將本就脆弱的公共理性帶到溝裡去。

咪蒙的語言特別勁爆,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髒字與粗口齊飛,吐槽與毒舌一色,這種話語暴力,迎合了當下受眾的“重口味”。從那些刷屏爆文就不難看出咪蒙的重口味:《有趣,才是一輩子的春藥》《生活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傻逼甲方》《致賤人:我憑什麼幫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調,而是你玻璃心》《永遠愛國,永遠熱淚盈眶》《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等等,這些標題,拼命用強光燈照你,亮瞎你的眼睛。標題黨開路,緊接著泥沙俱下,噴湧而出。在表達上,咪蒙從不節制她的話語暴力,諸如“獨立婊”“我們大中國好吃!我們大中國生活超!級!方!便!我們大中國有夜!生!活!”這些粗糲生猛的語言,牢牢地抓住了受眾的玻璃心;這種刺激的話語,讓重口味的受眾感覺大快朵頤!

勿讓媒體責任走偏

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關鍵看怎麼用。它既可以成為媒體的利器,也可能成為傷害媒體的兇器。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責任的堤壩還是比較牢固的。但在新媒體時代,媒體戰線太長,媒體生態圈雜草叢生,媒體責任失守事件屢屢發生。甚至有很多新媒體大鱷,不願把自己視為媒體,借此推脫媒體責任。比如臉書(Facebook)與推特(Twitter)甚至以不是媒體之藉口,與責任切割。在國內,新媒體大鱷罔顧社會責任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如果大大小小的新媒體都不負責任,盯著用戶的注意力,各自都在拉低責任的底線,網路公共空間就會成為恣意排放污染物的垃圾場。因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沒有任何藉口,放縱私欲,讓社會責任的籬笆形同虛設。特別是那些現象級的大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更大,擔負的社會責任應更大。

媒體社會責任不能成為一個橡皮筋,彈性不能太大,想拉多長就拉多長。媒體責任作為一種軟約束,也應該有底線倫理的要求。以上提及的真相問題、“標題黨”問題以及“咪蒙”化問題,都應被關進責任的籠子裡,不能任其出行。媒體技術千變萬變,媒體責任不能走失。媒體內容應該恪守:真實、客觀、全面、公正,這是媒體技術進化到任何時代,都不能放鬆的責任倫理。再者,媒體責任不能僅僅依靠媒體自身的“自律”;“他律”也很重要,要讓媒體行為與其社會影響匹配起來,必須依靠外部力量予以約束。社會和政府需要構建制度和法規的籠子,把媒體約束在籠子裡。此外,要讓制度和法規變得有牙齒,有威懾力,為此,僅有制度和法制建設還不行,利劍高懸還不夠,關鍵看執行。

-END-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77期第6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而這個熱點本身就是一個虛假新聞。比如,2016年春節期間,被輿論爆炒的一個假新聞:上海女子跟男友回江西老家過年,見到第一頓飯後想分手。再者,榆林孕婦跳樓事件爆出之後,真相還沒來得及傳開,輿論就開始狂轟濫炸,結果反而把真相弄丟了。這種態度先行、口水淹沒真相的輿論偏向是後真相時代的浮華表徵。

標題黨:誤導公眾注意力

標題是資訊的路標,關乎用戶的第一感知。標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標題偏航了,會把受眾帶到陰溝裡去的。網上資訊是無限的,而受眾注意力則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注意力覆蓋無限的海量資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受眾的眼球只能選擇性關注。一旦出現選擇性關注,必然存在競爭。在海量的資訊資訊面前,只有那些吸引受眾眼球的資訊才會引起關注,那些被刻意強化和與眾不同的資訊才能勝出。“標題黨”正是這種注意力惡性競爭的怪胎。

在網上常見此類“標題黨”類標題:出事了、緊急通知、速速擴散、一定要看、深度好文、看後秒懂、轟動全國、據說很靈、抓緊收藏、這都敢說、笑死我了、教你幾招、刪前速看、太震撼了、你肯定不知道、剛剛出的事、驚呆了、家裡有小孩的注意了、芒果台真敢說、就是這個人渣、終於站出來說真話了、XX電視臺太大膽了、家裡有這東西的要注意了、不然小心傾家蕩產、今天無意中看到的、看到的都轉了、為什麼最近都在瘋傳這句話、不轉不是中國人等等。“標題党”喜歡迎合受眾偏好,走中低端路線,甚至一味迎合受眾的低俗偏好,以博取更多的受眾眼球。這種擱置媒體社會責任的片面迎合,拉低了公眾媒介素養的底線,讓他們沉湎於娛樂,麻痹了他們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意識。

“標題黨”把標題做歪,根子不在“小編”能力上,不是他們技不如人,而是在動機和態度上。因動機不純致使“標題黨”惡意將標題做歪,有意讓真相偏航。比如:《人民日報》原題“‘拼爹’難拼出美好的未來”被惡搞成“‘拼爹’只要不違法亂紀也是人之常情”;《人民日報》原題“對移交司法的‘老虎’,中紀委的‘評語’有變化!”被庸俗化為“人民日報駁‘貪官都有情人’:半數涉通姦”。由於多數線民不會較真將遭“標題党”“洗黑”的標題與原題比對,致使他們誤以為,網路媒體轉載的內容即是党媒原生的內容。“標題黨”主要動機是商業目的。商業網站靠受眾注意力吃飯,為了博取收穫更多的圍觀者,必須將浮游於網路空間的受眾眼球吸引到自己的地盤上來,於是就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地展開注意力爭奪大戰。“標題黨”用負能量對沖正能量,將主流價值觀漫畫化,其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咪蒙化:野生價值+話語暴力

在資訊嚴重氾濫的今天,公眾注意力就成了稀缺資源。為了獲得圍觀效應的最大化,作者絞盡腦汁,用盡洪荒之力。一則資訊出爐,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圍觀,有更大的能見度。但在資訊生生不息、亂花迷眼的擁擠情況下,注意力分配不可能是均衡的,有的門庭若市,有的門可羅雀。自媒體大號“咪蒙”即是能大片收割粉絲的互聯網贏家。

“咪蒙”是馬淩的公眾號“藝名”,這個爆款自媒體大號如今的當紅熱度,也許連她自己都難以置信。面對潮水般的市場追捧,咪蒙自覺地站在風口浪尖上,踩著流量的節點——市場不相信眼淚,這一點,作為《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的作者,咪蒙懂的。面對一夜爆紅的咪蒙,文化精英和精英文化似乎都有點措手不及,就像當年面對王朔的“撒潑文學”,精英文學和文學精英們也都手足無措一樣。那些習慣了端著說話的文化精英們,本來就不那麼整齊的隊形,迅速被半路上殺出來的野生力量沖得稀裡嘩啦。就像一隻大象沖進了瓷器店,那些端著的價值觀和話語盆景,遭遇外部野生力量的強力解構,變得似乎不堪一擊,格調和價值觀碎了一地。

咪蒙的價值觀屬於社會化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是那種邏輯嚴整、義正詞嚴的價值觀,而是那種輪廓模糊、情理相容且有強烈代入感的價值漂流物。咪蒙的“三觀”迎合了巨變中國的世道人心,迎合了瘋長在體制外的野生觀念和社會情緒。這種彌漫在社會各個角落、大面積呈現於網路空間的社會觀念和社會情緒,是即興的、未成形的,但這種價值觀真真切切鬧騰于當下的世道人心。

咪蒙以一種明快的方式,輸出這種價值觀,直戳社會的痛點。咪蒙以極端露骨的方式,大膽將這種傾斜、下沉的價值觀表達出來。為迎合社會槽點,不惜以極端的方式放大社會野生價值觀,這種沿著社會價值觀斜坡下滑的投懷送抱,縱容了野生價值觀的野蠻瘋長。咪蒙的非理性飽含磁性,將泥沙俱下的社會情緒和淺表化的社會理性吸附過來,團結在她的周圍,形成海量規模的粉絲群體。非理性也是一種毒。只不過,這種毒習焉不察,混搭著公眾情感,在道義上佔據高位,於是獲得理性豁免權。咪蒙就是利用了公眾的情感正義,夾帶私貨地將自己的價值觀摻和在公眾的公共情感中,如此情感先行的非理性,會將本就脆弱的公共理性帶到溝裡去。

咪蒙的語言特別勁爆,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髒字與粗口齊飛,吐槽與毒舌一色,這種話語暴力,迎合了當下受眾的“重口味”。從那些刷屏爆文就不難看出咪蒙的重口味:《有趣,才是一輩子的春藥》《生活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傻逼甲方》《致賤人:我憑什麼幫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調,而是你玻璃心》《永遠愛國,永遠熱淚盈眶》《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等等,這些標題,拼命用強光燈照你,亮瞎你的眼睛。標題黨開路,緊接著泥沙俱下,噴湧而出。在表達上,咪蒙從不節制她的話語暴力,諸如“獨立婊”“我們大中國好吃!我們大中國生活超!級!方!便!我們大中國有夜!生!活!”這些粗糲生猛的語言,牢牢地抓住了受眾的玻璃心;這種刺激的話語,讓重口味的受眾感覺大快朵頤!

勿讓媒體責任走偏

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關鍵看怎麼用。它既可以成為媒體的利器,也可能成為傷害媒體的兇器。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責任的堤壩還是比較牢固的。但在新媒體時代,媒體戰線太長,媒體生態圈雜草叢生,媒體責任失守事件屢屢發生。甚至有很多新媒體大鱷,不願把自己視為媒體,借此推脫媒體責任。比如臉書(Facebook)與推特(Twitter)甚至以不是媒體之藉口,與責任切割。在國內,新媒體大鱷罔顧社會責任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如果大大小小的新媒體都不負責任,盯著用戶的注意力,各自都在拉低責任的底線,網路公共空間就會成為恣意排放污染物的垃圾場。因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沒有任何藉口,放縱私欲,讓社會責任的籬笆形同虛設。特別是那些現象級的大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更大,擔負的社會責任應更大。

媒體社會責任不能成為一個橡皮筋,彈性不能太大,想拉多長就拉多長。媒體責任作為一種軟約束,也應該有底線倫理的要求。以上提及的真相問題、“標題黨”問題以及“咪蒙”化問題,都應被關進責任的籠子裡,不能任其出行。媒體技術千變萬變,媒體責任不能走失。媒體內容應該恪守:真實、客觀、全面、公正,這是媒體技術進化到任何時代,都不能放鬆的責任倫理。再者,媒體責任不能僅僅依靠媒體自身的“自律”;“他律”也很重要,要讓媒體行為與其社會影響匹配起來,必須依靠外部力量予以約束。社會和政府需要構建制度和法規的籠子,把媒體約束在籠子裡。此外,要讓制度和法規變得有牙齒,有威懾力,為此,僅有制度和法制建設還不行,利劍高懸還不夠,關鍵看執行。

-END-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77期第6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