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下屬說“辦不到”的時候……︱跟著交響樂指揮學管理

不懂業務的領導, 能管好技術大牛嗎?

1/5、指揮是幹嘛滴?

有一個經典的問題:“交響樂隊的樂手演奏時從來不看指揮, 指揮是在給觀眾做表演嗎?”

還有一個經典的問題:“不懂業務的領導, 能管好那些技術大牛嗎?”

這兩個問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其實有一定的聯繫。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 首先得知道另一個問題:“指揮是幹嘛滴?”

最直觀的回答, 指揮是負責打拍子的。 這個答案是對的——對於小學生而言, 以前學校裡搞大合唱, 指揮不懂音樂沒關係, 關係是胳膊長、有精神。

但真正的交響樂團指揮, 可不是“演員”。

比如音樂會上,

樂手們人手一本樂譜, 但每個人的樂譜都是不一樣的, 只有自己樂器的分譜, 換句話說, 他們只要記住自己的工作的行了。

只有指揮才有一份總譜, 整個樂曲大到結構和聲、小到每一個細節的強弱音色, 全部牢牢地印在他的腦子裡。

一個部門或公司的管理者同樣如此, 每一個人各司其職, 只對自己的績效負責, 唯有管理者對整體負責。

所以, 不論是指揮家還是管理者, 他們的第一要務是整體控制。

(小澤 征爾)

當然, 事件遠遠沒那麼簡單。

2/5、指揮對關鍵節點的細節把控

交響演出中, 如果每一個樂手都只管按自己的分譜演奏, 會出現什麼情況?

首先, 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每一種樂器都有出場的前後順序, 樂譜上可不會告訴你, 幾分幾秒輪到你幹活了。

這時, 樂手有兩個辦法, 比如一個大號手想知道什麼時候吹第一個音符, 就要聽弦樂組的信號。 而這種配合, 想要做到時間、音色和強弱的精准, 又要靠排練時指揮的控制力。

不過, 音樂除了準確, 主要靠臨場微妙的變化,

想要達到指揮想要的效果, 大號手就要用第二個辦法:差不多的時候, 眼角余光注視指揮, 一看見指揮給的手勢信號, 再猛吸一口氣, 幹活。

指揮的這個手勢可不好給, 因為要考慮到每一種樂器的準備時間, 和樂手此時的情緒, 比如大號手需要相當飽滿的呼吸, 才能讓他吸上一口大氣, 發出第一個堅決的音符。

樂手與指揮之間的配合, 非常短暫, 所以我們才會有“樂手從來不看指揮”的錯覺。

管理的道理是一樣, 除了整體控制之外, 還要把控關鍵節點的細節。

Arthur Nikisch

3/5、如何借助他人來實現自己目標

管理和指揮還有一個共同點——要借助他人來實現自己目標, 就算再不滿意, 也不能越俎代庖。

一個交響樂團有幾十上百人, 差不多一個中型公司的規模, 除第一小手提琴手勉強算是個中層幹部之外, 其他人的地位都差不多, 算是經典的“扁平化管理”。

指揮“管理”樂團, 首先靠的是對作品的理解。 統一認識很重要——就算是最為人熟知的莫札特貝多芬, 也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在這裡,

只有指揮的理解是唯一的權威。

據說指揮家伯恩斯坦對於演奏技術的瞭解並不是一流的, 但他對音樂有獨到的理解, 所以紐約愛樂樂團的頂級演奏家還是對他言聽計從, 努力去實現這位大指揮家“再創作”的經典。

(Leonard Bernstein)

詮釋作品, 並説明樂手們提升對音樂理解層次, 還能提高樂團的整體水準——這是指揮家管理樂團最重要的武器,就像最成功的管理者,總是把統一員工對工作的理解放在管理的第一位。

一個樂團五大器樂組,幾十種樂器,指揮當然不會什麼都懂,遇上刺頭樂手,就是不按你的意思來,這是最考慮指揮管理能力的時候。

對付這類情況,如果自已身子硬,精通的樂器多的話,肯定是直接演示為上策。

江湖傳聞最厲害的漢斯裡希特,有回排練中,號手說有一段樂句不可能吹出來,因為圓號是最難控制的樂器,換別的指揮可能就將就一下了,可大師二話不說,沖上前去,一把抄過圓號,完美地演繹了這段“不可能”的聲音。

(Hans Richter)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指揮不可能樣樣都能親自演示,他們真正“統治”樂團的武器,是他的聽覺。

指揮大師都能在十幾種樂器的轟鳴聲中,準確地找到少吹了半個音的小號手,慢了0.1秒的小提琴手。

只有露了這幾手,他才能要求樂手們反復嘗試,找到他想要的音色音準、強弱效果。

就像有時候管理者告訴下屬“我要的是什麼”,可下屬一臉漠然:“這個不可能的”。如果管理者對自己工作結果理解不細,只能一臉蒙逼——到底他在糊弄我,還是真的不行?

當然指揮並不總是“魔鬼教練”,有些指揮家就不搞“一言堂”,常常開會討論並投票表決對爭議樂句的處理,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

還有些指揮家把“明星效應”抓在手上,自己成了樂團的搖錢樹,“能搞定客戶的領導”同樣能讓下屬信服。

所有的方法只為了一個目標——讓下屬按自己的意思辦。

當然,指揮別人辦事也是有限制的。指揮家自己可以對音樂追求無止境,但對樂團的管理一定有止境、有明確的標準。

排練是很花錢的,樂手也不會無償奉獻時間。指揮家切利就因為過於挑剔,排練成本猛增,最後被柏林愛樂忍痛捨棄。

(Sergiu·Celibidache)

我們常說“管理藝術”,但管理並不是藝術,而是講成本、講效益的商業行為。

水至清則無魚,自由是人的天性,員工對於任何管理都有一種本能的對抗。只有恰到好處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4/5、樂團控制權之爭

說到這兒,我們似乎把指揮說成了掌控一切的神,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指揮,一個樂團水準再高也發揮不了作用。

事實上,這是上個世紀的看法了。

有人說,19 世紀是屬於作曲家的時代,20 世紀屬於指揮家,到了21 世紀,就變成了樂團掌控一切。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19世紀的時候,古典音樂還沒有完全定型,大量經典作品還在作曲家的大腦裡,那時的作曲家還常常親自告訴指揮,他的作品應該如何演繹。像馬勒,索性直接把總譜寫得一清二楚,把指揮家這部分的工作也給剝奪了。

所以這個階段,作曲家的創作是最重要的,可以彌補指揮和樂隊的不足。

到了20世紀時,經典的作品幾乎都出來了,大作曲家都作古了,此時指揮對於作品的重新詮釋就成為抓住聽眾耳朵的核心競力。

再加上20世紀崇尚“明星”,一個知名的指揮家就是天生明星,上座率的保證。

到了21世紀,倍受指揮折騰的樂團,演奏技術突飛猛進,此消彼漲,指揮家的統治力就相應下降。

比如全世界所有交響樂團都存在“搶節奏”的通病,以前全靠指揮控制,但現在厲害的樂團往往具備察覺速度與自行恢復原速的能力。

這個變化,很像企業不在同階段對管理的要求。

初始公司階段,大都是幾個有技術有資金的人坐在一塊幹出來的,有事吼一嗓子,全公司都知道,在座位上隨時都能討論公司戰略,基本上沒什麼管理不管理的。

這就是“作曲家至上”的時代。

隨著公司度過嬰兒期,業務飛速增長,員工到了100多號人,老闆開始叫不出新人的名字,新人開始不敢叫老闆名字,業務開始扯皮,人員開始混事,管理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

這就是“指揮家至上”的時代。

公司再大一點,變成了集團,開始分成華北、華南、華東幾大軍區,元老紛紛退休,中層開始自主創業,管理也到了它的極限,這個時間,最重要的是制度流程、企業文化、員工培訓等等。

這就是“樂團至上”的時代。

5/5、職業經理人的時代

中國的商界,正處於一個從第一階段“作曲家時代”向第二階段“指揮家時代”轉變的過程。

以前的明星企業家,大多是創業者,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讓中國企業家在世界級商業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越。

但隨著創業機會的減少,明星企業家的舞臺上,職業經理人將會漸漸成為主角。

就像偉大的指揮家們總是借助別人的作品完成自己的創作,職業經理人同樣可以在一個有過輝煌的成熟企業中,把自己的個性融入企業的產品基因、把自己的理念融入企業的文化基因中。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週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管理相關的其他文章

紮克伯格:有目標感的人,天生具有影響力,哪怕你是一個新人

你天天那麼忙,才是你做不成大事的原因

為啥身邊總有“創業者”這種不正常人類?

還能提高樂團的整體水準——這是指揮家管理樂團最重要的武器,就像最成功的管理者,總是把統一員工對工作的理解放在管理的第一位。

一個樂團五大器樂組,幾十種樂器,指揮當然不會什麼都懂,遇上刺頭樂手,就是不按你的意思來,這是最考慮指揮管理能力的時候。

對付這類情況,如果自已身子硬,精通的樂器多的話,肯定是直接演示為上策。

江湖傳聞最厲害的漢斯裡希特,有回排練中,號手說有一段樂句不可能吹出來,因為圓號是最難控制的樂器,換別的指揮可能就將就一下了,可大師二話不說,沖上前去,一把抄過圓號,完美地演繹了這段“不可能”的聲音。

(Hans Richter)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指揮不可能樣樣都能親自演示,他們真正“統治”樂團的武器,是他的聽覺。

指揮大師都能在十幾種樂器的轟鳴聲中,準確地找到少吹了半個音的小號手,慢了0.1秒的小提琴手。

只有露了這幾手,他才能要求樂手們反復嘗試,找到他想要的音色音準、強弱效果。

就像有時候管理者告訴下屬“我要的是什麼”,可下屬一臉漠然:“這個不可能的”。如果管理者對自己工作結果理解不細,只能一臉蒙逼——到底他在糊弄我,還是真的不行?

當然指揮並不總是“魔鬼教練”,有些指揮家就不搞“一言堂”,常常開會討論並投票表決對爭議樂句的處理,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

還有些指揮家把“明星效應”抓在手上,自己成了樂團的搖錢樹,“能搞定客戶的領導”同樣能讓下屬信服。

所有的方法只為了一個目標——讓下屬按自己的意思辦。

當然,指揮別人辦事也是有限制的。指揮家自己可以對音樂追求無止境,但對樂團的管理一定有止境、有明確的標準。

排練是很花錢的,樂手也不會無償奉獻時間。指揮家切利就因為過於挑剔,排練成本猛增,最後被柏林愛樂忍痛捨棄。

(Sergiu·Celibidache)

我們常說“管理藝術”,但管理並不是藝術,而是講成本、講效益的商業行為。

水至清則無魚,自由是人的天性,員工對於任何管理都有一種本能的對抗。只有恰到好處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4/5、樂團控制權之爭

說到這兒,我們似乎把指揮說成了掌控一切的神,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指揮,一個樂團水準再高也發揮不了作用。

事實上,這是上個世紀的看法了。

有人說,19 世紀是屬於作曲家的時代,20 世紀屬於指揮家,到了21 世紀,就變成了樂團掌控一切。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19世紀的時候,古典音樂還沒有完全定型,大量經典作品還在作曲家的大腦裡,那時的作曲家還常常親自告訴指揮,他的作品應該如何演繹。像馬勒,索性直接把總譜寫得一清二楚,把指揮家這部分的工作也給剝奪了。

所以這個階段,作曲家的創作是最重要的,可以彌補指揮和樂隊的不足。

到了20世紀時,經典的作品幾乎都出來了,大作曲家都作古了,此時指揮對於作品的重新詮釋就成為抓住聽眾耳朵的核心競力。

再加上20世紀崇尚“明星”,一個知名的指揮家就是天生明星,上座率的保證。

到了21世紀,倍受指揮折騰的樂團,演奏技術突飛猛進,此消彼漲,指揮家的統治力就相應下降。

比如全世界所有交響樂團都存在“搶節奏”的通病,以前全靠指揮控制,但現在厲害的樂團往往具備察覺速度與自行恢復原速的能力。

這個變化,很像企業不在同階段對管理的要求。

初始公司階段,大都是幾個有技術有資金的人坐在一塊幹出來的,有事吼一嗓子,全公司都知道,在座位上隨時都能討論公司戰略,基本上沒什麼管理不管理的。

這就是“作曲家至上”的時代。

隨著公司度過嬰兒期,業務飛速增長,員工到了100多號人,老闆開始叫不出新人的名字,新人開始不敢叫老闆名字,業務開始扯皮,人員開始混事,管理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

這就是“指揮家至上”的時代。

公司再大一點,變成了集團,開始分成華北、華南、華東幾大軍區,元老紛紛退休,中層開始自主創業,管理也到了它的極限,這個時間,最重要的是制度流程、企業文化、員工培訓等等。

這就是“樂團至上”的時代。

5/5、職業經理人的時代

中國的商界,正處於一個從第一階段“作曲家時代”向第二階段“指揮家時代”轉變的過程。

以前的明星企業家,大多是創業者,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讓中國企業家在世界級商業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越。

但隨著創業機會的減少,明星企業家的舞臺上,職業經理人將會漸漸成為主角。

就像偉大的指揮家們總是借助別人的作品完成自己的創作,職業經理人同樣可以在一個有過輝煌的成熟企業中,把自己的個性融入企業的產品基因、把自己的理念融入企業的文化基因中。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週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管理相關的其他文章

紮克伯格:有目標感的人,天生具有影響力,哪怕你是一個新人

你天天那麼忙,才是你做不成大事的原因

為啥身邊總有“創業者”這種不正常人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