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職場人“心累”如何消除?

“旅行、戀愛和自我獎勵”, 網傳的“三大法寶”並不能改善職場倦怠。 不論對待職場生活, 還是職業規劃, 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治本。

國慶長假結束在即, 很多人又開始憂心工作。

壓力太大、對自己要求太高、生活枯燥無趣、人際關係不和諧、心情焦躁不安……身在職場, 可能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煩心事。 時間長了, 就像霧霾一樣污染了正常的職場生活, 更使人“難以呼吸”、身心俱疲。 《2016年中國職場人士工作倦怠現狀調查報告》顯示, 企業中出現職場倦怠的比例已經高達48.8%, 其中, 女性更占到59.4%。 顯然, 職場倦怠已經變成了一種“職場病”,

不但彌散在工作領域, 搞不好還可能傳染、影響到日常生活。 藥方何在?

職場倦怠:現代人的職業病

“我不但是倦怠, 我還快得抑鬱症了。 更年期提前來了, 身體吃不消, 我已經考慮好久提前退休的事了。 ”一家專業技能培訓機構的羅校長這樣對記者說。 高壓工作, 使得她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 學校進行封閉式培訓時, 學員出現什麼情況, 不論多晚, 一個電話, 她就要爬起來處理。

“晚上睡不好覺、白天心慌氣短、動輒渾身是汗。 有的時候會接一些總裁班、經理班, 為了維護關係, 都要儘量滿足要求。 如果接了青年受訓者的班也不省心, 喝酒鬧事的, 甚至和教師吵架的, 都需要我去調解”。

羅校長對記者說, 曾經的工作熱情加上好的機會,

使她一步步走上了領導崗位, 但人到中年以後, 身體越來越差、家裡老人需要照顧, 都使得她開始難以承受工作的繁重壓力。

“如果有一點休息的時間, 我希望自己能安靜地宅著, 電話關機。 除了家人朋友, 我都開始畏懼和別人接觸了。 ”羅校長對記者說, 雖然厭倦了工作, 卻仍不得不硬著頭皮撐下去。 “有時候看到開放辦公間裡下屬們來來往往, 心裡會想, 如果我撂了挑子, 他們的工資誰來發呢?但是, 當看到朋友圈裡有人發同齡的朋友過勞死或得了重病, 又會馬上對手頭的工作產生厭惡的心理。 ”

1974年,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Freudenberger首次將心理倦怠的概念使用在心理健康領域, 用來描述工作者與工作之間由於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衝突導致的身體、情緒、行為的耗竭感。

這一名詞的應用與提出迅速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並被認為是現代人的職業病。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職業枯竭的高發期, 現代人對工作的厭倦時間越來越短, 表現為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竭、價值感降低, 工作上的消極狀態還進而影響整個生活狀態。 職場倦怠的原因既來自於工作環境, 也來自於從業者多種多樣的個人原因。 但不論是何種原因, 逐漸多發的職場倦怠可能導致的危害不但傷害了個人, 也損害了具體工作的開展。

當職場主力60後、70後們因家庭、事業中遇到的外在阻礙而產生職場倦怠時, 一些80後、90後也經常因為志趣、個性、人際關係、社交阻礙等內在因素而產生職場倦怠。

曾從事教師和精算師等不同職業的80後男生張興就對記者表示, 自己在數學專業本科畢業以後, 在中學教了幾年書, 但非常不喜歡。 辭職考研後, 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幹了半年, 感覺已經熟悉了業務, 可又不想等上幾年再獲得升職的機會, 於是再次換了工作。 三五輪下來, 感覺對這個行業都產生了倦怠, 乾脆再次辭職留學紐西蘭, 尋找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

“病根”在於不認同當下工作

像張興一樣, 職場倦怠既然是一種心理疾病, 必然有其內在原因。 高曉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喚起了無數年輕人對於自由的嚮往。 由於就業途徑、管道及方式逐漸多樣化,

“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後, 很多青年就業者往往對職場規劃和職業預期都產生了困惑。

“我就啥也不想幹”, 青年編劇小林對記者說。 雖然享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又可以在家辦公, 但小林還是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厭倦。 “我不愛工作, 因為我知道什麼是好的, 看過國際上獲獎的劇本, 我覺得自己一輩子也達不到那種水準, 沒辦法對自己寫的東西產生成就感”。

與小林有類似感受的是從事網路主播工作的小鵬。 小鵬每天的工作是在家直播教觀眾們如何進行自重訓練。 工作的同時還能鍛煉身體, 本是件好事。 可是小鵬還是對記者說:“其實我每次上課之前都要一遍一遍地說服自己, 把正能量和笑臉留給客戶。 健身很累, 過去在健身會所工作時,不喜歡坐班。但是現在的工作狀態又比較孤獨,沒有歸屬感,或許任何選擇都需要承擔相應的代價吧。”

而與兩位自由職業者相比,在監獄做公務員的小方每天朝九晚五,工作規律、生活穩定,卻也“累覺不愛”。他說:“週一倦乏,週三更倦乏,週四活血,週五亢奮。對於職業前景,沒有預期。沒有事業心,只有埋頭幹工作。”當被問及自己的職場規劃和職業預期時,小方無奈地回答:“只有對家人期許的一種順從,以及對未來不可控的一種恐懼。”

從三位年輕的受訪者中可以發現,80後、90後普遍缺乏生存壓力,工作或由父母安排,或者是自己隨意找尋,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不能尋找到實現自己價值的理想崗位。不認同當下的工作,正是他們產生職場倦怠的本質原因。

工作中的消極情緒要在工作中解決

“職業倦怠,那是職場人士免不了會遇到的‘常見病’。”在一家500強美國企業工作的資深HR靖宇對記者說。“如果一個職業從事了很多年,或者經常做重複性工作,不但會出現職場倦怠,嚴重的還會出現富士康中那些藍領工人所做的極端行為。”靖宇說,有的管理者把工作變化理解為新增業務、拓展業務,其實本質還是增加工作量,這種“老闆思維”常常造成人為的職場倦怠,其實是完全可以通過科學化管理,和諧勞工關係,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或緩解這種情況的危害。

網路上曾有建議稱,“旅行、戀愛和自我獎勵”是改善職場倦怠的“三大法寶”。但靖宇卻持有不同看法。“這些方法只能是緩解而非解決,不論對待職場生活,還是自己的職業規劃,熱愛自己的工作,而非把視線從工作中轉移出去,才是正確的應對之法。”靖宇說,在2016年的相關調查中,之所以事業單位和國企的職場倦怠比率較私企、民企少,相當大的原因就在於這些單位裡的工會發揮了作用。

“增加員工的團建活動,改善員工的工作情緒。開展多類型的培訓課,讓員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靖宇說,關鍵在於員工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自己所在的公司部門產生認同感和依託感。“工作中產生的消極情緒,要在工作單位解決,這正是考驗領導智慧的地方。”

據靖宇介紹,美國的很多企業尤其是互聯網行業,非常重視員工的想法,他們讓員工利用80%的時間和精力去創造,去啟動靈感。所以這些企業常常可以在技術和發明領域推出一些奇思妙想去改變世界的產品。“其實,真正造成倦怠的,是思維不能創新,成果或靈感無法實現,被現實或機制扼殺。”靖宇說,“有些年輕人確實存在著不穩重、入錯行或不耐心工作的現象,但是為何他們中有的人不久之後就發現了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有的人卻一直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呢?除了年輕人浮躁的性格外,也要看他所經歷的工作、職位和企業是否為他提供了能夠尋找自我、發揮潛能的空間。”靖宇說,“企業給員工一個優良的組織機構,員工回報企業勞動力和成果,如果是一個良性迴圈,職場倦怠的死結就能順利地打開了。”

過去在健身會所工作時,不喜歡坐班。但是現在的工作狀態又比較孤獨,沒有歸屬感,或許任何選擇都需要承擔相應的代價吧。”

而與兩位自由職業者相比,在監獄做公務員的小方每天朝九晚五,工作規律、生活穩定,卻也“累覺不愛”。他說:“週一倦乏,週三更倦乏,週四活血,週五亢奮。對於職業前景,沒有預期。沒有事業心,只有埋頭幹工作。”當被問及自己的職場規劃和職業預期時,小方無奈地回答:“只有對家人期許的一種順從,以及對未來不可控的一種恐懼。”

從三位年輕的受訪者中可以發現,80後、90後普遍缺乏生存壓力,工作或由父母安排,或者是自己隨意找尋,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不能尋找到實現自己價值的理想崗位。不認同當下的工作,正是他們產生職場倦怠的本質原因。

工作中的消極情緒要在工作中解決

“職業倦怠,那是職場人士免不了會遇到的‘常見病’。”在一家500強美國企業工作的資深HR靖宇對記者說。“如果一個職業從事了很多年,或者經常做重複性工作,不但會出現職場倦怠,嚴重的還會出現富士康中那些藍領工人所做的極端行為。”靖宇說,有的管理者把工作變化理解為新增業務、拓展業務,其實本質還是增加工作量,這種“老闆思維”常常造成人為的職場倦怠,其實是完全可以通過科學化管理,和諧勞工關係,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或緩解這種情況的危害。

網路上曾有建議稱,“旅行、戀愛和自我獎勵”是改善職場倦怠的“三大法寶”。但靖宇卻持有不同看法。“這些方法只能是緩解而非解決,不論對待職場生活,還是自己的職業規劃,熱愛自己的工作,而非把視線從工作中轉移出去,才是正確的應對之法。”靖宇說,在2016年的相關調查中,之所以事業單位和國企的職場倦怠比率較私企、民企少,相當大的原因就在於這些單位裡的工會發揮了作用。

“增加員工的團建活動,改善員工的工作情緒。開展多類型的培訓課,讓員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靖宇說,關鍵在於員工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自己所在的公司部門產生認同感和依託感。“工作中產生的消極情緒,要在工作單位解決,這正是考驗領導智慧的地方。”

據靖宇介紹,美國的很多企業尤其是互聯網行業,非常重視員工的想法,他們讓員工利用80%的時間和精力去創造,去啟動靈感。所以這些企業常常可以在技術和發明領域推出一些奇思妙想去改變世界的產品。“其實,真正造成倦怠的,是思維不能創新,成果或靈感無法實現,被現實或機制扼殺。”靖宇說,“有些年輕人確實存在著不穩重、入錯行或不耐心工作的現象,但是為何他們中有的人不久之後就發現了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有的人卻一直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呢?除了年輕人浮躁的性格外,也要看他所經歷的工作、職位和企業是否為他提供了能夠尋找自我、發揮潛能的空間。”靖宇說,“企業給員工一個優良的組織機構,員工回報企業勞動力和成果,如果是一個良性迴圈,職場倦怠的死結就能順利地打開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