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名家 ︳趙躍鵬 微世界 大眼界

“草木春秋”“水流·花開”“水落痕塘”趙躍鵬一次次詩情畫意的個人畫展且行且生香。 那些最平凡的“小情景”雜糅著隱隱的熟悉氣息繚繞迴旋, 讓你突然想看清這是哪一種似曾相識: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 一旦記憶皺起了層層魚鱗錦, 水底清晰的時光就開始倒轉……

“我並沒有刻意追求詩意, 只是對自然場景的直接描述, 生活中的很多細節更能打動人。 ”事實上, 趙躍鵬那平靜如水的畫面是飽蘸了情緒的墨。 於是, 他筆下生意盎然的微觀世界, 就顯得柔情又理智。

1966年生於福建福州。 祖籍河南洛陽。 號藥朋, 齋號甘棠館。

199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200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研究生班。

現為浙江畫院專職畫家、浙江畫院花鳥畫工作室主任、浙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微靜世界的觀者

當趙躍鵬決心把這些線條流動、清淡伶俐的微觀世界帶到大洋彼岸——那個張力十足、色彩噴薄的西方藝術世界時,

他便開始了對水墨精神更深刻的思辨。 就像他對這些草間石縫裡小生命的熱衷, 關於水墨畫, 他更善於梳理細節, 力爭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有理有據。

2014年底, 趙躍鵬在英國倫敦藝術大學舉辦個展, 英媒借由對展覽的報導, 引出了自己的論斷:他們認為歐洲自中世紀“文藝復興”以來的繪畫傳統, 一直以嚴謹近乎於科學的理性態度展開創作, 中國繪畫的創作方式則以感性認識借助於繪畫材料實現。 然而一些缺少理性思考與科學分析面對藝術創作的態度, 是當今世界更為開放的語境下, 阻礙中國畫向著本質上創新、經典和本體精神發展的根本性束縛。 關於這樣的質疑,

趙躍鵬認為:“東西方哲學本身就存在差異, 畫家偏愛于放鬆狀態下的創作, 中國畫的精神更側重於寄託情感。 ”趙躍鵬並不認為這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弊端:“中國繪畫背後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田園精神、儒道思想等在繪畫上常有體現。 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帶有很強的自娛性, 但對畫家個人而言, 就不能僅僅維持在自娛狀態。 這需要對繪畫本體進行梳理, 學習和吸取前人的經驗, 再根據個人性情選擇適合自己行進的道路, 當代很多畫家都具有這種理性認知。 ”趙躍鵬強調, 解讀“束縛”這個詞不可以偏概全, 無論中國畫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在世人眼前, 尊重藝術的畫家都是在積極探索的。

中國畫的寫意性自古就被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 歷史上不乏詩畫大家借助外力尋找靈感。 酒似乎成了與詩畫形影不離的夥伴。 而西方藝術觀念總體更偏重理性邏輯, 英媒對中國繪畫也發出這樣的提問:傳統水墨畫家追求一種“自然而然”的創作,飲酒後的狀態常常被認為能帶來發揮決定作用的情緒。而過度強調酒的作用,導致某些偶然被視為必然。在混淆了偶然與靈感兩個概念的同時,偶然成為了藝術家在創作中試圖追尋的根本。“古時文人有時會覺得常規情緒下的創作太過於理性,他們總是期待一些非常規的、意外的創作靈感出現,但作品要能體現自己的創作水準和具備控制這種情緒的能力為前提。”趙躍鵬認為,一切幫助尋求藝術突破的辦法都是值得嘗試的,但無基礎一切都是徒勞效顰。

純粹不絕對

趙躍鵬筆下的花鳥草蟲總是充盈著滿滿的宋人理性,即便是寫意作品也帶著點兒“格物”感,保持著精准的形態的正確性。花鳥畫在宋朝形成了繪畫歷史上的高峰,趙躍鵬自然而然地把學習目光聚集在這一時代。嚴謹的宋人畫帶給趙躍鵬的,不僅僅是筆墨造型上的引導薰陶,更讓他讀出了不少傳統東方的審美規則:“當我們對中西方藝術進行比較,在造型能力、色彩的表現力,西方繪畫有它的獨到之處,成就皎然。而中國繪畫更注重精神表現,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那種對虛無飄幻情緒的癡迷、對灰白黑的想像……這些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源泉。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對一種筆墨符號的繼承,也應該守護好這種審美情懷。”

然而,趙躍鵬並沒有止步於尋找中西不同,或是堅守精華,他也表示,正在尋求恰當的融合點。在趙躍鵬心裡,融合絕不同于迎合,共性是長久以來都一直存在的,藝術家們需要做的是撥開迷霧看清共性本身,並把這樣的共性之美個性化地糅合進自己的創作。

世界小了,審美近了。也許,趙躍鵬這些禪意十足的靜謐小景能順利走出中國文化圈的秘訣,就在於他善於利用共性審美表達民族精神。他有自己的審美邏輯:“畫面要好看。這樣說起來似乎缺乏深度,然而好看的畫面一定是具備審美邏輯的。”繪畫藝術本是個性且立體的,關乎心裡的修行和手下的功夫。法度即便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也難以覆蓋所有個性需求。趙躍鵬的審美邏輯看似有點“背叛教學”,但這樣的邏輯似乎更能回歸到最原始的學習。“好看”就是最容易靠近並符合各個法度的不二法門。

而關於“好看”的界定,趙躍鵬認為絕不能隨便。無數經典作品看上去都是極簡的,但那並不代表藝術家惰于思考。“讀懂繪畫藝術,絕非僅僅停留在表像上那麼簡單。一些作品看上去寥寥幾筆,但背後卻是實實在在的深厚功底。”趙躍鵬認為,要想畫的“好看”先要學會讀懂“好看”背後的功夫。

當傳統文化復興熱潮洶湧來襲,趙躍鵬仍保持著慣有的冷靜,他更願意回歸到自己的世界裡勤勉不怠。在他看來,當狂熱歸於理性,終究是需要有一眾守護者,堅守著大浪淘沙後的真金。

對話趙躍鵬

記者:你是如何看待外媒對中國畫的評論甚至是批評的?

趙躍鵬:全世界各項藝術門類發展至今,早已各自形成了習慣性審美邏輯,西方人很難徹底讀懂東方美,我們看待西方藝術也會有局限性。我們要做的是承認我們不具備的並適當作出調整,但不可一味附議外媒而做出矯枉過正的事。

記者:你既擅長作詞,為什麼在你的繪畫作品中少見題詞?

趙躍鵬:這不是件刻意的事情,看是否畫面的空間需要。很多圖像在表達情緒方面是非常簡潔的,觀者讀畫也各有所感。有的作品一旦題詞,反而影響了畫面的空間感,許多作品無需用某一種情緒解釋。

新金融:諸多評論文章中提及你的作品多彰顯古韻,而你又極崇尚大自然的力量。在水墨創作中,你把自然物象和古人範本分別放在什麼位置上?

趙躍鵬:古人範本為我們鋪了一條良好的學習之路。但古人的繪畫只是告訴我們怎樣是合理的,而非繪畫只能是這個樣子。我們要做的不是拘于範本,而是要學會總結。就像數學裡的公式,掌握了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就可以根據自己所長進行變通。

當你讀一幅經典範本,你讀到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另一個藝術家對自然的領悟,而這種領悟、表達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且值得學習的。但無論採取怎樣的學習方法,最終自己獨立地面對自然、表達情緒、提升思想才是最終目的。

記者:在古代,詩書畫皆通的常被稱為文人畫家,而當今的文人畫卻飽受爭議,你認為在當下,怎樣才稱得上是文人畫?

趙躍鵬:我不太認同當下很多人所說的“改變”。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化人都會有留存時代的情緒,現代人接受西方思想及審美觀念上的先進部分,依然是順應時代的。事實上,現代人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並非全部出於本土。比如唐詩中的邊塞風情,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無論是堅守古已有之的文化底蘊還是徹底敞開文化交融的大門,我認為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在怎樣的狀態,沒有必要過多的猶豫和懷疑。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英媒對中國繪畫也發出這樣的提問:傳統水墨畫家追求一種“自然而然”的創作,飲酒後的狀態常常被認為能帶來發揮決定作用的情緒。而過度強調酒的作用,導致某些偶然被視為必然。在混淆了偶然與靈感兩個概念的同時,偶然成為了藝術家在創作中試圖追尋的根本。“古時文人有時會覺得常規情緒下的創作太過於理性,他們總是期待一些非常規的、意外的創作靈感出現,但作品要能體現自己的創作水準和具備控制這種情緒的能力為前提。”趙躍鵬認為,一切幫助尋求藝術突破的辦法都是值得嘗試的,但無基礎一切都是徒勞效顰。

純粹不絕對

趙躍鵬筆下的花鳥草蟲總是充盈著滿滿的宋人理性,即便是寫意作品也帶著點兒“格物”感,保持著精准的形態的正確性。花鳥畫在宋朝形成了繪畫歷史上的高峰,趙躍鵬自然而然地把學習目光聚集在這一時代。嚴謹的宋人畫帶給趙躍鵬的,不僅僅是筆墨造型上的引導薰陶,更讓他讀出了不少傳統東方的審美規則:“當我們對中西方藝術進行比較,在造型能力、色彩的表現力,西方繪畫有它的獨到之處,成就皎然。而中國繪畫更注重精神表現,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那種對虛無飄幻情緒的癡迷、對灰白黑的想像……這些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源泉。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對一種筆墨符號的繼承,也應該守護好這種審美情懷。”

然而,趙躍鵬並沒有止步於尋找中西不同,或是堅守精華,他也表示,正在尋求恰當的融合點。在趙躍鵬心裡,融合絕不同于迎合,共性是長久以來都一直存在的,藝術家們需要做的是撥開迷霧看清共性本身,並把這樣的共性之美個性化地糅合進自己的創作。

世界小了,審美近了。也許,趙躍鵬這些禪意十足的靜謐小景能順利走出中國文化圈的秘訣,就在於他善於利用共性審美表達民族精神。他有自己的審美邏輯:“畫面要好看。這樣說起來似乎缺乏深度,然而好看的畫面一定是具備審美邏輯的。”繪畫藝術本是個性且立體的,關乎心裡的修行和手下的功夫。法度即便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也難以覆蓋所有個性需求。趙躍鵬的審美邏輯看似有點“背叛教學”,但這樣的邏輯似乎更能回歸到最原始的學習。“好看”就是最容易靠近並符合各個法度的不二法門。

而關於“好看”的界定,趙躍鵬認為絕不能隨便。無數經典作品看上去都是極簡的,但那並不代表藝術家惰于思考。“讀懂繪畫藝術,絕非僅僅停留在表像上那麼簡單。一些作品看上去寥寥幾筆,但背後卻是實實在在的深厚功底。”趙躍鵬認為,要想畫的“好看”先要學會讀懂“好看”背後的功夫。

當傳統文化復興熱潮洶湧來襲,趙躍鵬仍保持著慣有的冷靜,他更願意回歸到自己的世界裡勤勉不怠。在他看來,當狂熱歸於理性,終究是需要有一眾守護者,堅守著大浪淘沙後的真金。

對話趙躍鵬

記者:你是如何看待外媒對中國畫的評論甚至是批評的?

趙躍鵬:全世界各項藝術門類發展至今,早已各自形成了習慣性審美邏輯,西方人很難徹底讀懂東方美,我們看待西方藝術也會有局限性。我們要做的是承認我們不具備的並適當作出調整,但不可一味附議外媒而做出矯枉過正的事。

記者:你既擅長作詞,為什麼在你的繪畫作品中少見題詞?

趙躍鵬:這不是件刻意的事情,看是否畫面的空間需要。很多圖像在表達情緒方面是非常簡潔的,觀者讀畫也各有所感。有的作品一旦題詞,反而影響了畫面的空間感,許多作品無需用某一種情緒解釋。

新金融:諸多評論文章中提及你的作品多彰顯古韻,而你又極崇尚大自然的力量。在水墨創作中,你把自然物象和古人範本分別放在什麼位置上?

趙躍鵬:古人範本為我們鋪了一條良好的學習之路。但古人的繪畫只是告訴我們怎樣是合理的,而非繪畫只能是這個樣子。我們要做的不是拘于範本,而是要學會總結。就像數學裡的公式,掌握了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就可以根據自己所長進行變通。

當你讀一幅經典範本,你讀到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另一個藝術家對自然的領悟,而這種領悟、表達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且值得學習的。但無論採取怎樣的學習方法,最終自己獨立地面對自然、表達情緒、提升思想才是最終目的。

記者:在古代,詩書畫皆通的常被稱為文人畫家,而當今的文人畫卻飽受爭議,你認為在當下,怎樣才稱得上是文人畫?

趙躍鵬:我不太認同當下很多人所說的“改變”。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化人都會有留存時代的情緒,現代人接受西方思想及審美觀念上的先進部分,依然是順應時代的。事實上,現代人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並非全部出於本土。比如唐詩中的邊塞風情,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無論是堅守古已有之的文化底蘊還是徹底敞開文化交融的大門,我認為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在怎樣的狀態,沒有必要過多的猶豫和懷疑。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