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歡樂的豆腐村 長安區黃良街辦葛村

隨想:歡樂的豆腐村

作者:王琢

編輯:四本張培忠

時間過去有些時日了, 可村民們談起時仍津津樂道, 直呼別開生面, 大開眼界。

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繁榮鄉村經濟、文化, 在2017年秋風送爽, 丹桂飄香的“雙節”前夕, 葛村村委會特邀華韻文藝團進村會演。 晚飯後, 葛村文化廣場就彙集了眾多村民。 他們除過觀看文藝熱鬧外, 更多的人還是想瞭解生自自家的農副產品“葛村豆腐”, 如何能夠走的更遠。 這場文藝會演也是葛村村委會為配合“葛村豆腐走向世界”宣傳活動的開展而舉辦的。

晚八點, 村幹部的講話讓村民瞭解了“葛村豆腐”的現狀和未來發展,

使村民明白了“葛村豆腐”怎樣才能走向世界。 隨後四名年輕女子或抱琵琶或拿板胡或銜笛子拉吹開文藝演唱會的序曲。

葛村在黃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黃良鎮村南兩公里子午大道東側, 是一個僅有168戶700餘口人的小村。

據文獻記載, 葛村始建于清朝初年, 因回族葛姓人家最初居住而得名。 村內還建有“禮拜寺”。

清同治年, 西北民族分裂, 回漢大動干戈, 為避免重蹈宗教極端勢力清洗異敎分裂中國覆轍, 同治六年, 陝甘總督左宗棠奉清庭之命實行鎮壓。 左認為“回民好亂”“性與人殊”必須“痛於剿洗”。 左實行“掃院清堂”, 回民懼怕紛紛逃亡, 丟棄大片土地荒蕪。 光緒年實行“新政”, 允許民眾進入撂荒地墾荒耕種。

居住王曲馬場局連子王姓弟兄王順江、王順海、王順喜三人結伴牽牛進入撂荒地劃線圈地墾荒耕種, 隨後又有孫、楊、徐、馮、高、姬等他姓人家移居。 “艱苦奮鬥好幾年, 破舊荒田換新顏。 枝開葉散旺人丁, 取其村名叫‘同興’。 政府民眾按習慣, 仍把村莊叫原名”而沿用至今。 這是對歷史的記憶, 這是對後世的啟迪。

王姓弟兄人移居葛村, 隨身技藝也帶進葛村, 他們到葛村安穩後就支鍋盤灶磨豆腐, 利用農閒時節搞起家庭副業。 首次開張大家都把眼爭的像個雞蛋!他們發現用葛村地下水磨出的豆腐品質比以往任何時候製作的豆腐品質都優。 “只見豆腐色潔白, 又看豆腐質細膩, 手撫豆腐光如膚, 輕壓豆腐有豐腴”。

“它白中透著細嫩, 嫩中含有筋道, 筋味伴有醇爽, 爽味留滿香甜”, 無論燒湯烹菜都是上好佳品。 當即誇讚“葛村出產好豆腐”, 美譽肯定滿長安。

“果然應了眾人言, 一上市場被搶完。 ”很快暢銷“東到王曲神禾原, 西下五星和東大, 南在秦嶺出山口, 北進韋曲長安城”。 酒席餐桌上一盤, 人人看見都眼饞。 緊盯豆腐不撒手, 箸拿筷搛嘴裡走。 吃到口裡齊誇好, 留下讚美“數來寶”:“葛村豆腐子午酒, 要看好娃曹村走”。 “葛村豆腐”聲譽滿長安, 馨香溢終南!於是, 葛村也被稱為“豆腐村”。

經筆者考證, “葛村豆腐”之所以強勢市場有兩個優勢:A, 葛村特有的地下優質水源。 一億九千五百萬年前, 地質運動, 岩漿噴發(地質上稱為中生代燕山期造山運動)形成秦嶺太白六月雪、湯峪溫水泉、翠華冰風洞、五台奇峰秀等特有地質地貌時,

給地處秦嶺北麓的葛村也留下了特有的地下水質。 據水務部門測定, 葛村地下水PH6.86偏酸接近中性, 含鐵、錳、鋅、鎂、鉀、硒等礦物質, 做出的豆腐具有白、嫩、筋、爽、甜、醇、香七大特點, 可煮、炸、燉、燣、炒、燜、拌, “倒進鍋裡隨心轉, 花兒不開好做飯”, 在當地很有名望。 B, 古老傳統的製作技法。 葛村人做豆腐除採用黃豆優質外, 還一直沿用豆腐發明人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的古老傳統技法:碾硯黃豆濾漿、柴火鐵鍋煮漿、滾漿點鹵生花、磐石壓榨浸水、模具布包成型。 唱戲憑腔, 廚房憑湯, “葛村豆腐”品質好, 憑的就是葛村特有地下水質和葛村人製作豆腐的古老技法。 “秦鎮涼皮”、“葛村豆腐”可謂天賜秦嶺北麓關中平原特色小吃之絕也!

為使“葛村豆腐”能夠走向規模化、現代化生產和銷售, 葛村村委會決定把村民農閒時節搞的家庭副業--磨豆腐, 當作發展村民經濟的一項產業來抓, 村上在2017年8月特意在進村路口繪製豆腐生產工藝流程壁報, 召開產品推介會傾情宣傳。 借助臨靠子午大道的交通優勢, 讓“葛村豆腐”走的更遠。 這場文藝演唱會就是這次“葛村豆腐走向世界”宣傳活動的啟幕。

你看臺上歌曲聯唱, 魔術表演, 戲曲變臉, 秦腔清唱等一個接一個節目表演的多精彩。 台下的觀眾伸長脖子瞪大眼睛全神觀賞, 鼓掌聲和尖叫聲時起彼伏。 觀眾或坐或站圍在一起忘我欣賞。

在葛村, 村民欣賞文藝表演這已不是第一次。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富裕,葛村幹部在注重村民物質富裕的同時更加注重村民精神文明的提升。近年來先後在村民中開展“好家庭”“孝媳婦”評選“村規民約”制定等活動,組織村民進行“紅歌”演唱,廣場舞會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逢年過節還邀請文藝團隊進村會演、書寫春聯等。

舞臺上一位青年演員亮響了秦腔,舞臺下觀眾個個都睜大眼睛認真細聽。這使我突然想起二十五年前的一幕。

秦腔,陝西本土劇種之一,秦人打骨子裡喜愛。葛村又是秦腔老藝人王輔生的家鄉,葛村人也更加鍾愛秦腔。每有秦腔唱響,大家都會聚精會神傾聽。1992年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秦腔表演老藝人王輔生(1924-2007)回村為堂嫂離世三周年紀念進行演唱,村巷街道擠滿了人。大家都來看秦腔,聽秦腔,賞秦腔。大家也都想仔仔細細地觀看老藝人王輔生的相貌。也都想認認真真品鑒老藝人王輔生繪精繪神栩栩如生地演唱。那時候葛村村民才開始拆掉原有土木結構的瓦房翻建磚混結構的樓房,街巷道路也沒有水泥硬化。

王輔生,1924年出生在葛村,原名潮泥。幼年喪父,十三歲為生計入正義社,從師高正保、王德榮,工習旦角,後入三意社學醜兼演彩旦而出名,是三意社“輔”字班正牌學生。

王輔生有一個很靈光(聰明)的腦袋,雖不識字但記憶力強,劇中角色臺詞別人為他念一遍就可背下來。他從藝終生,所演新老劇碼上百個,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舞臺形象。特別是秦腔《看女》,把舊社會鄉村老太愛女嫌媳的偏心形象,以他輕巧舞姿、傳情眼神、灑脫臺步、幽默語言、善變面目,用跳、翹、瞪、蹬、擺、扭等肢體技巧演繹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他那狡黠、潑辣、尖酸的藝術加工使廣大觀眾笑中有得、樂中生感。在藝術品賞中受到敎育。你看他那半邊臉抖、半邊臉笑的高超演技,即使不道一句不唱一腔也會使觀眾捧腹大笑。還有他那上下舒卷輪換頻跳的忽靈大眼閃射的媚波,配上他那聳肩撂腿的逼真扮相擊拍人們笑窩,讓觀眾前翻後仰。還有他那嘴唇包上卷下怨氣滿口的拖腔吐詞“我~把~你~”更讓看戲人笑噴。筆者居住的舊屋和老藝人的老宅對門,年長於王輔生的奶奶曾告訴我:“你潮泥爺(葛村人最愛叫王輔生原名)戲臺上的那些表演還是咱葛村人給他‘敎’的。”當年他年輕學戲的時候一回到家就同村裡的老太婆諞閒話,仿學她們說話的口型、鬼異的語句和特趣的動作。

大凡目睹王輔生演唱《看女》的觀眾,不論是聽或談亦或獨自閑坐,只要細憶王輔生在該劇的舞臺形象都會使你笑出口來。難怪有句“王輔生能離開《看女》,《看女》離不開王輔生”的佳話在世間。

王輔生待人寬厚忠實,他年輕在劇團工作時,遇到進城的鄉親誠摯邀請他們在劇團看戲。回到村裡看見鄉黨噓寒問暖鼓勵生活。他說“自己是喝葛村豆腐水長大的,在劇團唱戲時時常想起葛村豆腐,每每思鄉,腦海中便自然而然地升騰起豆腐的馨香。這時候,鄉愁就凝聚成一塊塊小小的豆腐塊!”王輔生說:“我一生最喜愛的美食就是葛村豆腐,從小就‘好這一口’。豆腐,都福也!每年春節我都讓自己侄子軍財給我送一板豆腐留在劇團吃。”

2007年王輔生的骨灰安放在家鄉葛村一組公墓地裡。遺憾的是他的名姓和功德還沒有鐫刻在墓碑上,他留給葛村家鄉民眾的“名人經濟”至今未能得到開發。

看這場三周紀念演出的觀眾都是慕名而來,都是奔著王輔生的聲望而來。這場戲的戲臺儘管搭的高可也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台下的觀眾來自四鄉八村,天剛見暮色台前就擠滿觀眾。有自帶凳子坐的,有抱孩子蹲的,還有更多的人是站著的。觀眾裡三層外三層,把條十三米寬的村巷擠的水瀉不通。更令人驚訝的是台口前站著看戲的人足有三百米長。後邊看不見的人竟然都還站在自己開來的摩托車或拉貨車的車體上(那些年鄉村還沒普及汽車,裝運貨物的拖拉車已是有錢人家的奢侈品),更有甚的是一些青年人和小碎娃還爬在了街巷兩邊的門樓上、房頂上。大家都要親眼目睹王輔生的真人真容,都要看王輔生活靈活現的藝術表演。

然而這難忘的場景、精彩的畫面在當時只能留觀看人的腦海裡,記憶中。也只能通過觀看者的回憶或心口傳播才能得到重放。因為那年月普通人家不會照相,也不會繪畫。

我正想的入神,也正在為沒有儀器設備記錄美好場景惋惜。突然,一陣叫“好”聲把我拉回了觀看文藝會演的現場。臺上表演魔術的大師走下舞臺正同觀看表演的老人握手。眼睛緊隨魔術師的青年人把一束束閃光燈的輝耀聚焦在老人歡騰的臉上。我才大悟,現今不同了,世界變革很快。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是攝影師、傳播家!你看臺下觀看人人都在拿手機拍照、錄視頻。表像是一個人在觀看文藝會演,實際是許多許多人都在觀看。因為他們的朋友圈裡已發佈了許多文藝演唱的精彩瞬間和視頻。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十分強烈。

你看那位老人握著魔術師手的老人多麼興奮,還有那位接受歌唱演員的祝福的大姐手裡仍然捧著玫瑰花,還有還有那位學生緊緊跟著“變臉”大師,細端演員怎樣把“紅臉關公”變為“黑臉包拯”……,他是想弄清“戲曲變臉”的原理和葛村人做豆腐的原理有啥區別呢?!還是想弄清“戲曲變臉”的原理和葛村人做豆腐一樣,在滾燙的豆漿裡加入石膏就能使其產生豆花呢?!你再看看臺下觀眾個個都伸直手臂端拿手機眼盯螢幕記錄演員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還是搖滾歌手最吸引觀眾眼球,他一上臺就用流行搖滾歌曲引唱起觀眾共鳴。全場共同唱“你就象那一把火……”把滿鍋的豆漿煮滾,把如玉似帛的豆腐奉在百家餐桌。緊接著主持人同觀看文藝會演的孩子進行的互動把這次文藝會演再度推向高潮。

這個互動是演出團隊與眾同樂的一個節目,也是檢測葛村未來生活者智慧的體現。它能展現臺上每個孩子的適應、應變能力,所以台下觀看文藝會演的葛村人極其注目。古人雲:“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台下觀看文藝會演的孩子家長都伸直手機把這精彩視頻永久儲存。臺上主持人按台下孩子年齡段的不同抽調上二十名孩子分成兩排,同孩子玩起“逢七過”的遊戲。即報數數七,每數到七或七的倍數時就要說“過”,否則視為錯誤,受罰後退一旁。從中選兩名孩子視為勝利者受到獎勵。這種遊戲對年輕的孩子父母可能沒有什麼,因為孩子在幼稚園常玩這種遊戲,她們見多不怪也。但對於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來說就感到驚訝,他們首次看到了自己孩子童年時的新穎啟智遊戲。

勝利者選出來了,他們接受到獎勵的領旗正走在兩個隊伍的前列,帶領兩排隊伍前進。如同葛村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的航船正行駛在奔夢的路上。觀看文藝演出的人們沸騰了,喜笑了。“葛村有機智聰敏的人,‘葛村豆腐’走向世界規模化,現代化生產銷售定能實現!”

文藝會演最後在長腿美女的“童年”聲裡結束。

觀看文藝會演的老人們卻遲遲不願離去,他們還在過目剛剛眼前出現過的情景,還在沉浸文藝表演的精彩喜悅,他們的眼界大開擴。看著自己的後輩,聽著“童年”的樂曲,內心充滿憧憬!

這場文藝會演,讓村民歡樂,讓村民喜悅,讓村民大開眼界。村幹部的“葛村豆腐”發展設想也讓村民更加歡快,更加喜悅,對生活更加充滿資訊!近日他們已蘊釀出共同觀點:“葛村豆腐”要走的更遠,就要與時俱進,順章發展,跳出農業經濟步入工業經濟,才能飆紅華夏走向世界。就象王輔生老藝人一樣,為生計走進藝壇,取特長獨創一家,自成派紅遍西北五省乃至全國。傳統農副特產作坊,也只有在不丟棄傳統特色的同時走好工業發展道路,才能有效傳承和發展!葛村也能更加歡樂!

王 琢

2017年9月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富裕,葛村幹部在注重村民物質富裕的同時更加注重村民精神文明的提升。近年來先後在村民中開展“好家庭”“孝媳婦”評選“村規民約”制定等活動,組織村民進行“紅歌”演唱,廣場舞會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逢年過節還邀請文藝團隊進村會演、書寫春聯等。

舞臺上一位青年演員亮響了秦腔,舞臺下觀眾個個都睜大眼睛認真細聽。這使我突然想起二十五年前的一幕。

秦腔,陝西本土劇種之一,秦人打骨子裡喜愛。葛村又是秦腔老藝人王輔生的家鄉,葛村人也更加鍾愛秦腔。每有秦腔唱響,大家都會聚精會神傾聽。1992年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秦腔表演老藝人王輔生(1924-2007)回村為堂嫂離世三周年紀念進行演唱,村巷街道擠滿了人。大家都來看秦腔,聽秦腔,賞秦腔。大家也都想仔仔細細地觀看老藝人王輔生的相貌。也都想認認真真品鑒老藝人王輔生繪精繪神栩栩如生地演唱。那時候葛村村民才開始拆掉原有土木結構的瓦房翻建磚混結構的樓房,街巷道路也沒有水泥硬化。

王輔生,1924年出生在葛村,原名潮泥。幼年喪父,十三歲為生計入正義社,從師高正保、王德榮,工習旦角,後入三意社學醜兼演彩旦而出名,是三意社“輔”字班正牌學生。

王輔生有一個很靈光(聰明)的腦袋,雖不識字但記憶力強,劇中角色臺詞別人為他念一遍就可背下來。他從藝終生,所演新老劇碼上百個,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舞臺形象。特別是秦腔《看女》,把舊社會鄉村老太愛女嫌媳的偏心形象,以他輕巧舞姿、傳情眼神、灑脫臺步、幽默語言、善變面目,用跳、翹、瞪、蹬、擺、扭等肢體技巧演繹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他那狡黠、潑辣、尖酸的藝術加工使廣大觀眾笑中有得、樂中生感。在藝術品賞中受到敎育。你看他那半邊臉抖、半邊臉笑的高超演技,即使不道一句不唱一腔也會使觀眾捧腹大笑。還有他那上下舒卷輪換頻跳的忽靈大眼閃射的媚波,配上他那聳肩撂腿的逼真扮相擊拍人們笑窩,讓觀眾前翻後仰。還有他那嘴唇包上卷下怨氣滿口的拖腔吐詞“我~把~你~”更讓看戲人笑噴。筆者居住的舊屋和老藝人的老宅對門,年長於王輔生的奶奶曾告訴我:“你潮泥爺(葛村人最愛叫王輔生原名)戲臺上的那些表演還是咱葛村人給他‘敎’的。”當年他年輕學戲的時候一回到家就同村裡的老太婆諞閒話,仿學她們說話的口型、鬼異的語句和特趣的動作。

大凡目睹王輔生演唱《看女》的觀眾,不論是聽或談亦或獨自閑坐,只要細憶王輔生在該劇的舞臺形象都會使你笑出口來。難怪有句“王輔生能離開《看女》,《看女》離不開王輔生”的佳話在世間。

王輔生待人寬厚忠實,他年輕在劇團工作時,遇到進城的鄉親誠摯邀請他們在劇團看戲。回到村裡看見鄉黨噓寒問暖鼓勵生活。他說“自己是喝葛村豆腐水長大的,在劇團唱戲時時常想起葛村豆腐,每每思鄉,腦海中便自然而然地升騰起豆腐的馨香。這時候,鄉愁就凝聚成一塊塊小小的豆腐塊!”王輔生說:“我一生最喜愛的美食就是葛村豆腐,從小就‘好這一口’。豆腐,都福也!每年春節我都讓自己侄子軍財給我送一板豆腐留在劇團吃。”

2007年王輔生的骨灰安放在家鄉葛村一組公墓地裡。遺憾的是他的名姓和功德還沒有鐫刻在墓碑上,他留給葛村家鄉民眾的“名人經濟”至今未能得到開發。

看這場三周紀念演出的觀眾都是慕名而來,都是奔著王輔生的聲望而來。這場戲的戲臺儘管搭的高可也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台下的觀眾來自四鄉八村,天剛見暮色台前就擠滿觀眾。有自帶凳子坐的,有抱孩子蹲的,還有更多的人是站著的。觀眾裡三層外三層,把條十三米寬的村巷擠的水瀉不通。更令人驚訝的是台口前站著看戲的人足有三百米長。後邊看不見的人竟然都還站在自己開來的摩托車或拉貨車的車體上(那些年鄉村還沒普及汽車,裝運貨物的拖拉車已是有錢人家的奢侈品),更有甚的是一些青年人和小碎娃還爬在了街巷兩邊的門樓上、房頂上。大家都要親眼目睹王輔生的真人真容,都要看王輔生活靈活現的藝術表演。

然而這難忘的場景、精彩的畫面在當時只能留觀看人的腦海裡,記憶中。也只能通過觀看者的回憶或心口傳播才能得到重放。因為那年月普通人家不會照相,也不會繪畫。

我正想的入神,也正在為沒有儀器設備記錄美好場景惋惜。突然,一陣叫“好”聲把我拉回了觀看文藝會演的現場。臺上表演魔術的大師走下舞臺正同觀看表演的老人握手。眼睛緊隨魔術師的青年人把一束束閃光燈的輝耀聚焦在老人歡騰的臉上。我才大悟,現今不同了,世界變革很快。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是攝影師、傳播家!你看臺下觀看人人都在拿手機拍照、錄視頻。表像是一個人在觀看文藝會演,實際是許多許多人都在觀看。因為他們的朋友圈裡已發佈了許多文藝演唱的精彩瞬間和視頻。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十分強烈。

你看那位老人握著魔術師手的老人多麼興奮,還有那位接受歌唱演員的祝福的大姐手裡仍然捧著玫瑰花,還有還有那位學生緊緊跟著“變臉”大師,細端演員怎樣把“紅臉關公”變為“黑臉包拯”……,他是想弄清“戲曲變臉”的原理和葛村人做豆腐的原理有啥區別呢?!還是想弄清“戲曲變臉”的原理和葛村人做豆腐一樣,在滾燙的豆漿裡加入石膏就能使其產生豆花呢?!你再看看臺下觀眾個個都伸直手臂端拿手機眼盯螢幕記錄演員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還是搖滾歌手最吸引觀眾眼球,他一上臺就用流行搖滾歌曲引唱起觀眾共鳴。全場共同唱“你就象那一把火……”把滿鍋的豆漿煮滾,把如玉似帛的豆腐奉在百家餐桌。緊接著主持人同觀看文藝會演的孩子進行的互動把這次文藝會演再度推向高潮。

這個互動是演出團隊與眾同樂的一個節目,也是檢測葛村未來生活者智慧的體現。它能展現臺上每個孩子的適應、應變能力,所以台下觀看文藝會演的葛村人極其注目。古人雲:“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台下觀看文藝會演的孩子家長都伸直手機把這精彩視頻永久儲存。臺上主持人按台下孩子年齡段的不同抽調上二十名孩子分成兩排,同孩子玩起“逢七過”的遊戲。即報數數七,每數到七或七的倍數時就要說“過”,否則視為錯誤,受罰後退一旁。從中選兩名孩子視為勝利者受到獎勵。這種遊戲對年輕的孩子父母可能沒有什麼,因為孩子在幼稚園常玩這種遊戲,她們見多不怪也。但對於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來說就感到驚訝,他們首次看到了自己孩子童年時的新穎啟智遊戲。

勝利者選出來了,他們接受到獎勵的領旗正走在兩個隊伍的前列,帶領兩排隊伍前進。如同葛村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的航船正行駛在奔夢的路上。觀看文藝演出的人們沸騰了,喜笑了。“葛村有機智聰敏的人,‘葛村豆腐’走向世界規模化,現代化生產銷售定能實現!”

文藝會演最後在長腿美女的“童年”聲裡結束。

觀看文藝會演的老人們卻遲遲不願離去,他們還在過目剛剛眼前出現過的情景,還在沉浸文藝表演的精彩喜悅,他們的眼界大開擴。看著自己的後輩,聽著“童年”的樂曲,內心充滿憧憬!

這場文藝會演,讓村民歡樂,讓村民喜悅,讓村民大開眼界。村幹部的“葛村豆腐”發展設想也讓村民更加歡快,更加喜悅,對生活更加充滿資訊!近日他們已蘊釀出共同觀點:“葛村豆腐”要走的更遠,就要與時俱進,順章發展,跳出農業經濟步入工業經濟,才能飆紅華夏走向世界。就象王輔生老藝人一樣,為生計走進藝壇,取特長獨創一家,自成派紅遍西北五省乃至全國。傳統農副特產作坊,也只有在不丟棄傳統特色的同時走好工業發展道路,才能有效傳承和發展!葛村也能更加歡樂!

王 琢

2017年9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