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環保蝶變:瀾滄江源第一縣

新華社西寧10月6日電 記者張大川

在兩條連綿起伏的山巒之間, 一江清水蜿蜒而過。 從空中俯瞰, 雜多縣城或紅或藍等顏色各異的民居, 自西向東鋪排而去。 一場疾風驟雨過後, 空氣與城鎮煥然一新。

位於青海省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 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素有“瀾滄江源第一縣”的美譽,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全境均在此縣。 數年前, 由於當地牧民環保意識不強、政府投入資金有限等原因, 雜多縣的垃圾隨處可見。

記者近日在雜多採訪時, 在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看到一處別具一格的“垃圾兌換文具點”。

門口張貼著兌換標準:2個塑膠瓶換一支鉛筆、30個塑膠瓶換一根跳繩、30斤廢紙換一個足球或者籃球……

“兩年前剛開始開展垃圾換文具的時候, 每天一到中午, 就有幾十個學生排隊兌換文具, 後來逐漸穩定到一天5個學生左右。 ”兌換點管理人員宗瑪曲尼說。

“開展垃圾換文具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環保意識, 同時把這種意識傳遞給家人。 ”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黨委書記江永次成說, 未來這種垃圾兌換文具點會慢慢消失, 因為雜多縣城街道上的垃圾越來越少, 想撿垃圾都很難撿到。

雜多縣委宣傳部部長王澤雲說, 近年來, 結合三江源生態保護一、二期工程的實施以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推進,

雜多縣將生態保護列為頭等大事。

記者在雜多縣吉乃灘社區牧民達才仁的家中看到, 在院子一角, 他把家中的垃圾分為四類, 一種是可回收的易開罐和塑膠瓶, 一種是有害垃圾諸如電池、過期藥品、化妝品等, 還有需要填埋處理的煤灰, 再有就是餐餘垃圾。

雜多縣社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阿英介紹, 2015年社區提出分類回收垃圾, 並將吉乃灘社區作為試點, 如今這項工作已在全縣9個社區全面推行。 除周日外, 每天都會有兩趟車在縣城流動收集垃圾, 然後轉運至垃圾處理廠。

記者在趕往雜多縣垃圾處理廠的路上, 遇到一位環衛人員阿牛加義, 他在公路一側腳步飛快地撿拾著垃圾, 車輛從旁經過也不為所動。 “從早到晚,

我會在自己的負責範圍內, 往返撿拾兩趟垃圾。 ”阿牛加義說, 希望每一個來雜多的人, 都想再來一趟。

“為了鼓勵牧民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工作, 我們每年會對做得好的牧民給予500元的獎勵, 並且在評選五星級文明戶的時候優先考慮。 ”阿英說, 兩年裡縣城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互相感染中得到提高。

此外, 根據《雜多縣瀾滄江清潔工程實施意見》, 雜多縣的牧區草原上也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轉、縣處理”的新型牧區垃圾處理方式進行, 逐步淨化和改善草原環境。

阿英介紹, 雜多縣每天產生的垃圾最多時達到50噸, 少時也有25噸。 “以前垃圾處理主要依靠填埋, 現在環保人員會將諸如紙盒類、易開罐類等進行壓制打包,

然後送到垃圾處理設備更好的省會西寧統一處理。 ”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成立, 為雜多縣的生態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們正在重新對垃圾分類、收集、儲運以及末端的綜合處理開展科學的整體規劃, 提高資源利用率, 提升綜合處理效率, 將雜多打造成一座江源綠城, 確保瀾滄江一江清水向東流。 ”王澤雲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