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西罕見的袖珍小城!地上千年古村,地下萬米長城!

有人說:“十年中國看深圳, 百年中國看上海, 千年中國看北京, 三千年中國看陝西,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

關於山西的記憶, 大概更多的是來自張藝謀導演《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喬家大院和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這些村落多由家族棲居而形成, 歷經世事變遷卻生生不息。 那裡得以保存至今的一磚一瓦, 一椽一木, 凝聚著最質樸的民俗, 保存最原汁原味的華夏民風。

攝影/李蘇旺

山西作為一個歷史資源超級大省, 還有更多世界級景觀, 可能你還不知道!

譬如, 介休市的張壁古堡

西平遙古城出發,

沿著鄉村柏油路前行。 在蜿蜒山路上不斷盤旋的時候, 看到一個略顯俗氣的牌子, 但當你來到這裡會出乎你的意料。

“地上千年壁壘, 地下萬米暗道”

張壁古堡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 是中國現有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為一體的,

古代“袖珍城堡”。

攝影/東方彩

攝影/東方彩

張壁村面積只有0.12平方公里,看似不起眼,卻是中國唯一一座完整保留的軍事、民住雙重用途的古堡。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古鎮”。

罕見的地下袖珍

山西各地有地道的村子不少,但像張壁這樣複雜而且規模巨大的地道卻還沒見到第二個。張壁古堡的地道素有“地下長城”的美譽,是世界建築史上罕見的地下袖珍小城。

來源/優府網

整個村子依原勢而建,東、西、北三邊均為溝塹或峭壁,易守難攻,這座村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小巧、人少,這裡每一個建築都承載著歷史的大量資訊。

攝影/醫巫閭山

攝影/張跟慧

與其說是村,不如說是堡,南北各有一座堡門,一為石砌,一為磚砌,牢牢地將整個村子保護起來。

攝影/越野

攝影/絲竹情韻

古堡狀如龍形,南面堡門上一座石雕龍頭,象徵龍首;門外有9條紅石鋪路,象徵龍鬚。

攝影/黑妮梓

進入城堡,一條長約300米的街道以石板鋪地,象徵龍身;街道中央鋪設的3列紅色長石條,象徵著龍脊。張璧古堡的地道就像迷宮一樣。

攝影/醫巫閭山

300米的街道由石磚鋪就而成,小巷子裡面還藏著更小的巷子,巷子的盡頭是更加隱蔽的民宅,通體的古香古色,雕花的窗櫺、石鼓,還有被風雨浸綠的銅門環、被歲月浸紅了的鐵門閂。

攝影/黑妮梓

攝影/黑妮梓

這裡所有路口都是“丁”字路口,絕無“十”字,據推測,這是建造者為了抵禦外敵而設計的。

攝影/三壺濁酒

村內的街道規劃也暗含八卦風水之道,如果從空中俯視下來,彎彎的龍街將張壁村分成東西兩塊,竟隱隱有太極圖的模樣。

攝影/東方彩

這座袖珍城堡,傳說是隋末唐初,與李世民爭奪天下的劉武周,其偏將尉遲恭駐守此地,秘密修建的。難怪說“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攝影/東方彩

古建築群

這座古堡海拔一千零四十米,占地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南高北低,居高臨下,不僅是一處古代戰略防禦基地,又是一處井然有序的村落。

攝影/越野

堡牆就地取材,用修築地道挖出的黃土築建而成,堡牆雖無磚石,但十分堅固,留有南北二門,中間是一條三百米用紅砂石砌成的街道。

街道兩旁還有遺留下來的店鋪門面以及古樸的民居,抱柳的古槐,別致的巷口門樓,充滿了古色古香的北方民間建築的色彩。

攝影/王躍勝

攝影/淵泉海

最令人感到眼花繚亂的是,小小一個村堡,不僅有民居,而且還有唐宋以來建造的十余處廟宇殿堂、亭臺樓閣。這些建築都是琉璃覆頂,油漆彩飾。

攝影/仁新

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三兩位穿著袈裟的出家人靜靜地守護著廟宇,悠悠青煙從焚香爐內飄然而出,幾分禪意油然而生。

攝影/東方彩

最為罕見的是有兩座玻璃碑。碑之通體為琉璃燒制,孔雀藍底,黑字書寫,並有青黃綠二龍戲珠的碑額。稀世獨有。

地下萬米長城——神秘地道

來到這裡, 沒人能夠想像,在這僅僅0.12平方公里張壁村的土地之下,竟深藏了三層立體的軍事暗道,長達數萬米。

地道建在古堡地下,目前開發的有1.5公里左右,地道分為3層,相互立體交錯,高層距地面1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更深,達到了17-20米。

古代地道入口

地道裡有很多小型窯洞,分別為哨卡、通氣孔、囤糧地、士兵休息窯、伏擊窯、將軍指揮窯等,在戰時分別有各自的用途。

最底層離地面20米,有寬2~3米、長4~5米的深洞,用於儲存糧食,從最低處正上方開鑿的天井仰望天空,真有“坐井觀天”的奇妙之感。

攝影王躍勝

來源/湖南知青網 無法東籬攝

這三層暗道各有其職,高層離地面僅1米,建有餵養牲畜的土槽;中層距地面約8~10米,在洞壁下方,可容2~3人棲身的土洞,作為哨位暗藏其中;

攝影/千載難逢007

走在暗道之中,仿佛能感受到以前的戰爭,不禁會毛骨悚然的同時不禁肅然起敬。

周邊一起遊

介休綿山

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綿山,位於介休城南10公里處,又稱介山,張壁村背靠綿山,林木茂密,山間溪流終年不斷。身臨其境,如入畫屏。

金秋的綿山是紅葉染出,只有神工才能鍛造出這般醉人的景色。藍天下,碧水間,紅葉點綴,一望無垠。

攝影/海洋去遊蕩

王家大院

比喬家大院大10倍的華夏民居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靈石縣靜升鎮,從張壁村出來沿著大路一直往上走大約半小時,就到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曆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

攝影/晉南山人

王家大院,以25萬平方米的明清風格建築被稱為“華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的建築是挺讓人震驚的,比起喬家大院,這裡少了一分矯情,多了一份質樸。

民俗表演

幹調秧歌

每逢村中廟會,千年老槐樹下,一張八仙桌上銅壺一把大碗數個,圍坐一圈攏著白肚子手巾的耄耋老人,一聲唱數聲和,別有一番味道。

攝影/se行者

三弦

老百姓喜愛特別喜歡,村中辦喜喪大事都會請來三弦彈唱,內容大多為民間曲藝。而唱三弦的多為失明者,唱到動情處,聲淚俱下甚是感人。

特色美食

玉米麵甩蛋蛋

玉米麵甩蛋蛋是張壁古堡獨有的一種麵食,不僅名字很有意思,也很出名。

涼拌苜蓿

包皮面

地址: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

自駕路線:從太原上高速,沿大運高速一路南下至靈石出口下即可。下高速後按路牌提示就可以到達。

其他路線:太原南站乘坐大西高鐵一個小時就能到介休。介休火車站和汽車站都有通往張壁古堡的專車,公車2元。

門票:地上建築門票10元,地道門票10元,導遊費20元(這個費用必須付,遊客不能單獨下地道參觀)。

住宿:介休市區住宿,也可以在景區內住宿農家樂,住宿價格:50-100元/天左右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資訊,歡迎關注走吧網:zoubawang

攝影/東方彩

張壁村面積只有0.12平方公里,看似不起眼,卻是中國唯一一座完整保留的軍事、民住雙重用途的古堡。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古鎮”。

罕見的地下袖珍

山西各地有地道的村子不少,但像張壁這樣複雜而且規模巨大的地道卻還沒見到第二個。張壁古堡的地道素有“地下長城”的美譽,是世界建築史上罕見的地下袖珍小城。

來源/優府網

整個村子依原勢而建,東、西、北三邊均為溝塹或峭壁,易守難攻,這座村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小巧、人少,這裡每一個建築都承載著歷史的大量資訊。

攝影/醫巫閭山

攝影/張跟慧

與其說是村,不如說是堡,南北各有一座堡門,一為石砌,一為磚砌,牢牢地將整個村子保護起來。

攝影/越野

攝影/絲竹情韻

古堡狀如龍形,南面堡門上一座石雕龍頭,象徵龍首;門外有9條紅石鋪路,象徵龍鬚。

攝影/黑妮梓

進入城堡,一條長約300米的街道以石板鋪地,象徵龍身;街道中央鋪設的3列紅色長石條,象徵著龍脊。張璧古堡的地道就像迷宮一樣。

攝影/醫巫閭山

300米的街道由石磚鋪就而成,小巷子裡面還藏著更小的巷子,巷子的盡頭是更加隱蔽的民宅,通體的古香古色,雕花的窗櫺、石鼓,還有被風雨浸綠的銅門環、被歲月浸紅了的鐵門閂。

攝影/黑妮梓

攝影/黑妮梓

這裡所有路口都是“丁”字路口,絕無“十”字,據推測,這是建造者為了抵禦外敵而設計的。

攝影/三壺濁酒

村內的街道規劃也暗含八卦風水之道,如果從空中俯視下來,彎彎的龍街將張壁村分成東西兩塊,竟隱隱有太極圖的模樣。

攝影/東方彩

這座袖珍城堡,傳說是隋末唐初,與李世民爭奪天下的劉武周,其偏將尉遲恭駐守此地,秘密修建的。難怪說“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攝影/東方彩

古建築群

這座古堡海拔一千零四十米,占地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南高北低,居高臨下,不僅是一處古代戰略防禦基地,又是一處井然有序的村落。

攝影/越野

堡牆就地取材,用修築地道挖出的黃土築建而成,堡牆雖無磚石,但十分堅固,留有南北二門,中間是一條三百米用紅砂石砌成的街道。

街道兩旁還有遺留下來的店鋪門面以及古樸的民居,抱柳的古槐,別致的巷口門樓,充滿了古色古香的北方民間建築的色彩。

攝影/王躍勝

攝影/淵泉海

最令人感到眼花繚亂的是,小小一個村堡,不僅有民居,而且還有唐宋以來建造的十余處廟宇殿堂、亭臺樓閣。這些建築都是琉璃覆頂,油漆彩飾。

攝影/仁新

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三兩位穿著袈裟的出家人靜靜地守護著廟宇,悠悠青煙從焚香爐內飄然而出,幾分禪意油然而生。

攝影/東方彩

最為罕見的是有兩座玻璃碑。碑之通體為琉璃燒制,孔雀藍底,黑字書寫,並有青黃綠二龍戲珠的碑額。稀世獨有。

地下萬米長城——神秘地道

來到這裡, 沒人能夠想像,在這僅僅0.12平方公里張壁村的土地之下,竟深藏了三層立體的軍事暗道,長達數萬米。

地道建在古堡地下,目前開發的有1.5公里左右,地道分為3層,相互立體交錯,高層距地面1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更深,達到了17-20米。

古代地道入口

地道裡有很多小型窯洞,分別為哨卡、通氣孔、囤糧地、士兵休息窯、伏擊窯、將軍指揮窯等,在戰時分別有各自的用途。

最底層離地面20米,有寬2~3米、長4~5米的深洞,用於儲存糧食,從最低處正上方開鑿的天井仰望天空,真有“坐井觀天”的奇妙之感。

攝影王躍勝

來源/湖南知青網 無法東籬攝

這三層暗道各有其職,高層離地面僅1米,建有餵養牲畜的土槽;中層距地面約8~10米,在洞壁下方,可容2~3人棲身的土洞,作為哨位暗藏其中;

攝影/千載難逢007

走在暗道之中,仿佛能感受到以前的戰爭,不禁會毛骨悚然的同時不禁肅然起敬。

周邊一起遊

介休綿山

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綿山,位於介休城南10公里處,又稱介山,張壁村背靠綿山,林木茂密,山間溪流終年不斷。身臨其境,如入畫屏。

金秋的綿山是紅葉染出,只有神工才能鍛造出這般醉人的景色。藍天下,碧水間,紅葉點綴,一望無垠。

攝影/海洋去遊蕩

王家大院

比喬家大院大10倍的華夏民居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靈石縣靜升鎮,從張壁村出來沿著大路一直往上走大約半小時,就到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曆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

攝影/晉南山人

王家大院,以25萬平方米的明清風格建築被稱為“華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的建築是挺讓人震驚的,比起喬家大院,這裡少了一分矯情,多了一份質樸。

民俗表演

幹調秧歌

每逢村中廟會,千年老槐樹下,一張八仙桌上銅壺一把大碗數個,圍坐一圈攏著白肚子手巾的耄耋老人,一聲唱數聲和,別有一番味道。

攝影/se行者

三弦

老百姓喜愛特別喜歡,村中辦喜喪大事都會請來三弦彈唱,內容大多為民間曲藝。而唱三弦的多為失明者,唱到動情處,聲淚俱下甚是感人。

特色美食

玉米麵甩蛋蛋

玉米麵甩蛋蛋是張壁古堡獨有的一種麵食,不僅名字很有意思,也很出名。

涼拌苜蓿

包皮面

地址: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

自駕路線:從太原上高速,沿大運高速一路南下至靈石出口下即可。下高速後按路牌提示就可以到達。

其他路線:太原南站乘坐大西高鐵一個小時就能到介休。介休火車站和汽車站都有通往張壁古堡的專車,公車2元。

門票:地上建築門票10元,地道門票10元,導遊費20元(這個費用必須付,遊客不能單獨下地道參觀)。

住宿:介休市區住宿,也可以在景區內住宿農家樂,住宿價格:50-100元/天左右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資訊,歡迎關注走吧網:zoubawang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