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該找的不是對的人,而是錯的時刻

你還在找“對的人”嗎?醒醒吧, 該是換新方法的時候了!有好長一段時間, 人際吸引心理學(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研究都在探討, 我們為何會被別人吸引,

以及我們適合怎麼樣的人。 例如,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通常會受這些人吸引:

1、個性跟自己相似、或互補的:這不是跟沒講一樣嗎, 兩種都讓你講了!

2、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們會對熟悉度高、常常出現在身邊的人有好感。 不過前提是你第一次出現不可以是一隻蒼蠅, 不然到最後就會變成『蒼蠅王』。

3、外貌吸引力:俗話說人正真好人醜性騷擾, 不過大家常常忽略了, 除了臉之外, 身高、年齡和身材等等也是我們考量的因素之一。

為什麼你老是愛錯

前陣子看到《SweetRing》發表一份交友調查, 內容提到女性在選擇物件時, 將『臉書好友數』列入評分條件, 並認為好友數在300~500位的男性, 最讓人感受到安全感。 事實上, “臉書好友數比較少”, 並不等同于“安全感較高”,

一研究表示, 平均的臉書好友數是150人(雖然不同的人、年齡可能這個數字會有所不同, 也有一些研究樣本發現平均大約是400人), 比較合理的推論是:大腦可以處理的好友數量大約是150人——而對方的臉書好友數比較少, 並不代表他比較有安全感。

可是, 我們真的會按自己的擇偶標淮選擇物件嗎?

雖然我們會受到這些物件吸引, 不表示這些物件真的適合我們。 研究發現, 就算我們列出了一系列的擇偶條件, 真正選擇伴侶的時候, 往往並不會按照那些條件“理性的選擇”——因為過去的經驗、成長的過程、還有原生家庭的傷, 都會在潛意識裡面默默的影響你的選擇。 例如:

· 小時候父母離異的女孩, 長大後婚姻和感情也可能會多舛

· 總是沒有得到父親關愛孩子, 長大之後也可能找一個父親的替代品

· 被前女友拋棄之後, 不知不覺地想找一個和她類似的人。 這是“移情”(transference)的一種, 也就是一個“愛情轉移”的概念, 他可能會透過“征服”新物件, 來證明自己可以修正過往的錯誤。

換句話說, 一直以來你選擇伴侶的方式都錯了, 並不是要列出一些條件, 然後拿著那張紙去找物件, 而是要回首過去的關係, 看看究竟是什麼讓自己一直愛錯(或是一直沒有機會發展一段穩定的關係)?抓到感情裡面的“錯”

那要怎麼做呢?具體來說, 下面兩個方法可以協助你:

1.回首過去

如果你過去曾經有一些交往經驗, 可以回去想想那些感情都是如何結束的。 例如, 如果你前一段感情是因為“對方太黏”才分開,

那麼你可以問自己兩個系列的問題:

· 是什麼讓自己找一個很黏的人當伴侶?會不會有一部分的自己, 其實是很需要別人依賴的?

· 當對方很黏的時候, 你內心深處的感覺是什麼?是怕自己的自由被限制、還是被控制?你做了什麼反應?你的反應有效嗎?

好啦, 我知道你可能會覺得很煩, 不過就像馬拉松 一樣, 路途本來就漫長, 但當你終於抓到這只“鬼”, 或許就能夠終結一直以來的錯誤繞圈。

“不要跟我說這些, 我打從娘胎就單到現在!”一個朋友說。

倘若你都沒有戀愛經驗, 你可以去思考過去的暗戀或是單戀曖昧的經驗, 都怎麼失敗的?

2. 時間停止器

倘若你現在有伴侶, 但開始猶豫是否要繼續和他交往下去、或者想認識更多的人,

那麼我會建議在當前的關係當中, 去留意那些讓你覺得“卡卡”的時刻。 例如:

· 對方說一些話會讓你覺得很煩

· 他不理你, 會讓你覺得不安

那麼, 這時候的你要做的並不是去找下一個人, 而是辨識這些不舒服的時刻, 並且看看是“什麼”讓你覺得不舒服——通常, 你都會很驚訝的發現, 這些“卡卡”都和你過往的一些經驗有關。 換句話說, 真正讓你生氣的並不是眼前的這個人, 而是過往那些重要的關係(父母、舊情人)在你心中留下的傷痕。

有一天你會發現, 過往那些你以為自己愛錯的人, 往往也滿足了一些“你沒有發現的需求”;那些你很討厭的對方身上的特質, 有些時候是你內在一部分自己的投射。 當你終於看見所有選擇都是有意義的,也更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你的人。

當你終於看見所有選擇都是有意義的,也更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你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