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路中國節」辦喜事請“響頭” 山東嘉祥“雙節”嗩呐聲不斷

嘟呐, 嘟呐, 嘟嘀呐……”每當響起這清脆嘹亮的嗩呐聲, 人們就知道, 有人在辦喜事啦。 有著“嗩呐之鄉”美譽的山東省嘉祥縣, 這叫請“響頭”。

“響頭”是嘉祥縣老人對吹嗩呐的一種統稱, 結婚生子、嫁閨女、子女考大學請客, 甚至老人百年歸去等, 經濟條件好一點的都會請“響頭”。 如今正值國慶中秋“雙節”, 8天的小長假吸引了不少新人喜結連理, 山東省嘉祥縣孟姑集鎮農村的一家婚禮中, 就請來了“響頭”。

“嗩呐的演奏是有一定技巧的, 既能夠吹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 又能吹出那種低沉的樂聲, 不同的演奏對應不一樣的場景。 ”正在婚禮中演奏的張師傅笑著說:“隨著時代的進步, 城市裡的不少婚禮都用音響播放音樂戲曲, 在農村相對來說好一些,

大部分人辦喜事都會請來去演奏。 ”

請“響頭”和北方人的性格有關, “響頭”一響, 高亢而明亮的聲音壓倒其他所有樂器, 把或喜或悲的情緒都渲染得更加濃重, 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 也逐漸在民間成為婚喪嫁娶、喜慶節日的一種演奏形式。 和用音響播放不同的是,

在農村老人眼裡, 請“響頭”代表著對對方的重視和尊重。

“嗩呐不是吹給別人聽的, 是吹給自己聽的。 ”在電影《百鳥朝鳳》中, 講述了人們曾引以為傲的手藝吹嗩呐, 後來卻漸漸消失。 影片對於嗩呐這一手藝的描寫引起了人們對於嗩呐、對於民間樂器的關注。

考證“嗩呐”的淵源, 嘉祥當之無愧———出土於嘉祥的武氏祠漢畫像石刻群, 多處出現了吹奏嗩呐的畫像, 這令全國樂壇的理論工作者為之驚羨和嘆服。 不僅如此, 其中左石室第三石刻3男3女6人的樂隊, 有的吹管, 有的吹簫, 有的彈箏, 可以推斷, 早在2000年的漢代,嘉祥的器樂使用已經相當發達,為嗩呐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中國成立後,嘉祥湧現出一批著名嗩呐演奏家,任同祥、曹瑞啟、曹體景等多次出訪國外傳授技藝,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受到讚揚並合影留念,奠定了嘉祥嗩呐藝術在我國音樂界的歷史地位。1996年,嘉祥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 (嗩呐)之鄉”。

嘉祥嗩呐藝術在長期的發展變化中,逐漸形成了各個流派,這些流派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特色,各派有各派擅長演奏的曲目,形成了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發展格局。主要有五大班社,任家班、伊家班、楊家班、曹家班、趙家班,分別處於嘉祥縣中、東、西、北部。以任同祥為代表的任家班功底深厚,音色感染力強,感情細膩,剛柔有力,其代表性曲目《百鳥朝鳳》、《一枝花》、《山村來了售貨員》、《婚禮曲》等蜚聲海內外。

早在2000年的漢代,嘉祥的器樂使用已經相當發達,為嗩呐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中國成立後,嘉祥湧現出一批著名嗩呐演奏家,任同祥、曹瑞啟、曹體景等多次出訪國外傳授技藝,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受到讚揚並合影留念,奠定了嘉祥嗩呐藝術在我國音樂界的歷史地位。1996年,嘉祥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 (嗩呐)之鄉”。

嘉祥嗩呐藝術在長期的發展變化中,逐漸形成了各個流派,這些流派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特色,各派有各派擅長演奏的曲目,形成了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發展格局。主要有五大班社,任家班、伊家班、楊家班、曹家班、趙家班,分別處於嘉祥縣中、東、西、北部。以任同祥為代表的任家班功底深厚,音色感染力強,感情細膩,剛柔有力,其代表性曲目《百鳥朝鳳》、《一枝花》、《山村來了售貨員》、《婚禮曲》等蜚聲海內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