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寒露」你必須知道的幾件事情

寒露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 每年陽曆的10月8日或9日,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 即為寒露節氣。

寒露以後, 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 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 雨季結束, 天氣乾燥。 為防“燥氣”, 這個時節的飲食應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 宜多吃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豆類及豆製品, 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山藥等以增強體質。

2016年11月30日, 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寒露, 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九月節, 露氣寒冷, 將凝結也。 ”寒露時, 氣溫比白露時更低, 地面的露水更冷, 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時節, 南嶺及以北已進入秋季, 東北和西北地方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寒露之後, 露水增多, 氣溫更低。 此時, 秋意漸濃, 蟬噤荷殘, 有些地方已出現霜凍, 許多地方則呈深秋景象, 白雲紅葉。

寒露三侯

一候鴻雁來賓

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

深秋天寒, 雀鳥都不見了, 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 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 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

三候菊有黃華

草木皆華于陽, 獨菊華于陰, 故言有桃桐之華皆不言色, 而獨菊言者, 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 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時節衣食住行要注意什麼?

衣:寒露後注意腳部保暖,

以防“寒從足生”。

食:增加甘淡滋潤之品, 即可補脾胃, 又能養肺潤腸, 防治咽幹口燥等症。

住:睡眠充足緩解秋乏, “秋三月, 早臥早起與鴻俱興”。

行:積極外出鍛煉防病。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預防感冒。 保持良好心態, 培養豁達快樂之心。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不宜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每天晚上可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

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迴圈不好,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

研究發現,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繫,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適時添衣

寒露過後,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朋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悅“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研究認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溫降低後,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感冒,要適時更衣。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急救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朝鹽晚蜜

在秋天裡,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啦。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過,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這種方法,與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4灸臍養秋

如果因為脾胃寒涼而造成腹瀉,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使用艾灸對準神闕穴(肚臍),進行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進行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一般來說,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病,用此法進行防治,效果很好。

5養陰防燥

寒露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許多人會相繼出現中醫上所說的“涼燥”症狀,即咽幹、鼻燥、皮膚乾燥等。寒露時節,養生最主要的是預防“涼燥”,從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等,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等。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

山 藥

山藥既是中藥,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其維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數倍,礦物質中鉀含量極其豐富。

蓮 藕

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與人體內的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開胃健脾,有益於胃納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復健康。

芝麻,《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等醫藥學專著內都享有很高的評價: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臟、助消化、化積滯、降血壓、順氣和中、平喘止咳,可治神經衰弱,抗衰老。芝麻廣泛用於食療: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好。白芝麻通常稱為“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餘的。

栗 子

栗子又名板栗,有“乾果之王”的美稱,在國外被譽為“人參果”。原產我國,在古代被列為五果之一,常為貢品。栗子自古就是藥食兩用的佳品。栗子性溫,味甘平,入脾、胃、腎經,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功效,主治反胃不食、泄瀉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筋傷骨折瘀腫、疼痛、瘰鬁腫毒等病症。《名醫別錄》說:“栗子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饑。”

6適當養胃

秋天氣溫漸漸變涼,而胃腸道對於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嚴重。因此,寒露以後的養生特別要注意養護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後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間睡覺要注意蓋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發展與情緒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要注意情緒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不宜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每天晚上可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

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迴圈不好,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

研究發現,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繫,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適時添衣

寒露過後,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朋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悅“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研究認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溫降低後,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感冒,要適時更衣。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急救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朝鹽晚蜜

在秋天裡,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啦。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過,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這種方法,與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4灸臍養秋

如果因為脾胃寒涼而造成腹瀉,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使用艾灸對準神闕穴(肚臍),進行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進行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一般來說,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病,用此法進行防治,效果很好。

5養陰防燥

寒露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許多人會相繼出現中醫上所說的“涼燥”症狀,即咽幹、鼻燥、皮膚乾燥等。寒露時節,養生最主要的是預防“涼燥”,從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等,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等。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

山 藥

山藥既是中藥,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其維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數倍,礦物質中鉀含量極其豐富。

蓮 藕

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與人體內的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開胃健脾,有益於胃納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復健康。

芝麻,《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等醫藥學專著內都享有很高的評價: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臟、助消化、化積滯、降血壓、順氣和中、平喘止咳,可治神經衰弱,抗衰老。芝麻廣泛用於食療: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好。白芝麻通常稱為“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餘的。

栗 子

栗子又名板栗,有“乾果之王”的美稱,在國外被譽為“人參果”。原產我國,在古代被列為五果之一,常為貢品。栗子自古就是藥食兩用的佳品。栗子性溫,味甘平,入脾、胃、腎經,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功效,主治反胃不食、泄瀉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筋傷骨折瘀腫、疼痛、瘰鬁腫毒等病症。《名醫別錄》說:“栗子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饑。”

6適當養胃

秋天氣溫漸漸變涼,而胃腸道對於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嚴重。因此,寒露以後的養生特別要注意養護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後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間睡覺要注意蓋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發展與情緒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要注意情緒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